張鴻奇/ 江蘇警官學院 馬克思主義學院
生產關系結構問題是理論界長期爭論的一個基礎性問題。國內外經濟學界對生產關系結構問題的研究及其成果,有明顯的創見,但也有其局限性。鑒于此,張作云教授在借鑒前人研究成果、結合我國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實際的基礎上,對馬克思生產關系結構理論及其對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理論實踐意義進行了系統論述,將研究成果集結成《馬克思主義生產關系結構理論及其當代價值》(中國經濟出版社,2022年11月)一書。該書以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方法為指導,對學界關于生產關系結構問題的研究過程、成果和分歧爭鳴的科學價值、實踐價值進行了客觀評價,分析了我國現階段生產關系的結構體系、內在矛盾與主要矛盾。該書呈現以下特點:
在方法論方面,該書把人類社會生產關系作為一個系統化的有機整體進行研究,而非以往許多研究中將生產關系等同于所有制,片面強調所有制在生產關系結構中的決定作用;或是只重視對生產關系結構要素量的分析,缺乏對各要素之間質量互變規律進行深入分析。總體而言,作者運用矛盾論的方法,基于宏觀、中觀和微觀層面,從橫縱兩個不同方向分析了我國現階段生產關系的層次結構、縱向結構和橫向結構,闡明人類社會生產關系結構體系中錯綜復雜的矛盾關系,揭示了復雜矛盾關系中的主要矛盾、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及其對我國生產關系結構體系整體的社會主義性質所起的主導和決定性的作用。
該書強調,首先要明確一點,即我國現階段的生產關系,毫無疑問是一個統一的整體,或者說是一個多層次、多環節、多要素、相互連接、相互作用的有機系統。作者先是分別從宏觀(生產關系性質)、中觀(經濟行業部門所涉及的生產關系)和微觀(企業)層面闡釋了我國現階段生產關系的具體構成,以及宏觀、中觀、微觀層級生產關系之間的所屬關系,使讀者能夠對我國現階段生產關系的內涵特征有更加系統清晰的理解。其次,除了從宏觀、中觀、微觀等不同層次來分析,作者還從生產關系運動的連續性和不同運行方向,即橫向與縱向角度進行了詳細梳理,并作出了階段性總結,為科學揭示我國現階段生產關系及其結構的內在矛盾和性質規定奠定了基礎。
作者在具體分析和研究我國現階段生產關系相關問題時,秉持兩點論與重點論相統一的觀點,堅持用運動、變化和發展的觀點看問題。既能夠兼顧生產關系的空間范圍、生產關系的運行過程等不同層面,又能夠緊抓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而且能夠及時關注到不同階段矛盾運動、變化和發展的特征,從而使本書對我國現階段生產關系相關問題的闡釋辨析顯得全面而透徹,讓讀者能夠舉一反三,深入思考推動我國現階段生產關系結構不斷優化完善的實踐策略。
在深化改革開放、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之際,要實踐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關于生產關系結構的理論,首先必須全面了解他們對這一理論的論述,把握其精神實質。該書圍繞“關于生產關系的含義”“關于生產關系結構問題”“關于封建社會的生產關系結構”“關于資本主義社會的生產關系結構”“關于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社會的生產關系結構”“關于國際生產關系結構”等論題展開研究,系統展現了馬克思、恩格斯、斯大林、列寧、毛澤東等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的觀點看法與理論成果。觀察這些論題可以發現,這些論題基本覆蓋了當前政治經濟學界對生產關系結構問題研究所涉及的所有社會形態,并基于歷史縱向發展的邏輯逐級深入。通過對上述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關于這些論題形成的看法理論的深刻解析,解答了有關生產關系結構研究的思想路線問題、方法論問題、基本任務,深化了讀者對如何認識和處理生產關系結構調整過程中的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非主要方面的關系問題的認識,以及對人類社會生產關系結構發展規律及其總趨勢的認識,并使其對當代世界生產關系的國際性有深刻的認識。
當然,本書對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理論研究成果的闡釋分析不止于此,除了集中展示他們在“生產關系結構問題”方面的見解,作者還從“人類社會基本矛盾與人類社會生產關系的特殊運動規律”“社會主義生產關系建立”等方面進一步發掘其理論研究成果。其中,對人類社會基本矛盾內涵進行探究解析,明顯具有深厚的政治經濟學研究價值,它是科學理解和把握馬克思人類社會基本矛盾理論的基礎,而且關系到我國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所要解決的根本與核心問題。在該書第九章,作者以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關于社會主義生產關系建立問題的論述為指導,聯系以蘇維埃俄國和我國為代表的社會主義國家社會主義生產關系建立的實踐,對社會主義生產關系的建立問題進行深入探討,為我國實施全面深化改革和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提供了理論啟發與實踐經驗教訓。
對馬克思主義生產關系結構理論及其當代價值進行探析,要求研究者具備廣闊的研究視野,不僅要立足國內經濟生產實踐,也要重視對國際生產關系形成發展和演進特征的分析,從國際生產關系演變進程的特征分析中總結一般規律,提煉經驗教訓,從而為生產關系結構理論的完善與我國社會經濟發展提供指導。本書同樣遵循這一著述邏輯,作者在分析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著述對國際生產關系研究主要成果的基礎上,提煉了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在研究過程中所表現的科學世界觀與方法論。在第八章作者沿著他們提供的基本思路與方向,運用他們提供的科學世界觀與方法論,從歷史到現實,對人類社會發展過程中國際生產關系形成、發展、演進及其當代特點進行探討,拓展了目前政治經濟學界對國際生產關系的理論認知。更為關鍵的是,該書能夠在把握國際生產關系演進發展特征規律的基礎上,對其各個階段的不同結構、不同矛盾、不同特點和不同階級性質進行分析,立足當下日新月異、復雜多變的全球經濟形勢,結合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所處的歷史階段,揭示我國推進國際生產關系及其復雜結構體系研究的必要性、緊迫性、歷史與現實意義。
在第十章作者對我國現階段已經形成的生產關系結構、經濟制度結構及其特點進行研究分析,在對現階段生產關系作不同層面、不同方向分析的基礎上,形成了對我國現階段生產關系及其結構的準確判斷。以此為基礎,再從空間范圍、運行過程等角度揭示了我國現階段生產關系結構的內在矛盾及其特點,并形成了能夠對我國深化改革、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建設偉大實踐提供有益參考的結論與思考,即要不斷鞏固完善和發展我國社會主義生產關系,使之更好地發揮其在我國現階段生產關系結構中的引領作用;同時,要處理好與非主要矛盾和矛盾的非主要方面的關系,使之更好地發揮在我國生產關系結構中對社會主義生產關系、對社會主義生產關系結構中公有的所有制關系的輔助與支撐作用。
綜上來看,作者在《馬克思主義生產關系結構理論及其當代價值》一書的論述中展現了較強的研究創新能力,通過對馬克思主義生產關系結構理論的多維度、立體化、啟發性闡釋論證,揭示了生產關系結構理論研究的現實意義和前景,以及達到這一目標所必須堅持的基本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