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_余志斌
“如果讓你再選擇一次,你還會學新聞嗎?”
過去一段時間,“新聞無用論”再次被提起。面對爭論、迷惑,我的思緒飄回到了10 年前。2014 年初,大一學年即將結束,我鄭重地向校領導遞交了我的轉專業申請書。
學新聞是我從小的夢想,無奈高考填報志愿時父母投了反對票。入學一年后,我成為了新聞學院建院以來唯一一名主動轉入的學生。院長問我:“你后悔嗎?”當時的我并沒有回答。因為,我對未來的路,也有點迷惑。
10年過去了。當我一次次踏入新聞現場,當年那些“迷惑”也漸漸變成了“獲得”。
2020 年夏天,重慶某別墅區,幾戶業主為了建花園、修電梯,倚靠著山體挖坑拆墻。而在它的上方,就是另一個小區30多層的高層住宅。
高層住戶徹夜難眠,他們向相關部門反映,對方給出的答案是:“別墅區正在進行安全改造。”四處投訴無門后,他們找到了媒體。
那是一個烈日炎炎的下午,我和同事到達現場。山下,挖掘機的轟鳴聲震耳欲聾,原本植被蔥郁的山坡被撕開一個“傷疤”,黃色的山體裸露在外。鋼筋水泥加固的擋墻被強行挖開,山體滲出的水流沖刷著泥土一點點滑落。
居民們將我們團團圍住,七嘴八舌地傾訴著,其中有一位居民的話讓我印象深刻,他說:“那里面住的人都有關系,你們拿他們沒辦法。”
在接下來的一個月里,我和同事們無數次來到現場。晴天、雨天,山上、坡下,我們走訪居民,喬裝打扮采訪施工人員,還帶了航拍設備,地空多角度拍攝了數百分鐘的素材,固定證據。
隨后,我又綜合查閱了重慶近年來發布的違建整治相關文件,從紛繁復雜的文件中提煉重點,厘清責任。心中有數之后,我們開始了對現場施工負責人、業主、小區物管、監管部門的采訪,發問邏輯緊密、環環相扣,真實揭露出了癥結所在。
《調查|30 層高樓下山體被挖住戶難眠 街道回復是在“安全改造”》《別墅區挖山體“安全改造”續|街道會同相關部門召開現場聯席會:立即停工,恢復原貌》等報道連續發出。當地組織召開緊急會議,成立專項工作小組,指定班子成員任組長,啟動“街道吹哨、部門報到”“社會治理網格化”工作機制,快速響應、快速協調、快速處置,聯動多部門商議協調化解矛盾。專項工作小組會同住建委、應急管理局、城管局、檢察院、安監局等7部門實地查看,現場責令業主立即停止開挖,并將邊坡恢復原貌。
在整改現場,我又遇到了當初向我“吐槽”的阿姨,我們相視一笑,沒有說話,卻解答了所有。
類似的場景還有很多,近年來華龍網推出輿論監督欄目《渝事有解》,我和同事們奔走在基層一線,聚焦群眾的急難愁盼,推動問題解決。
這注定是個艱辛的過程,是磨礪也是成長,每當有群眾將沉甸甸的錦旗送到我們手中,我就明白身上的責任更重了一分。作為一名新聞工作者,就是要敢于發現問題揭露問題,本著善意的原則促進問題解決。
2023年1月,江西鉛山,離奇失蹤106天后,15歲少年胡鑫宇被發現縊吊在距學校不遠處的樹林里,身旁還放著一支錄音筆。
正值春運,火車票全線售罄。為了尋找真相,我買了張無座票,10個小時一路站到鉛山。
胡鑫宇失蹤后,遺體究竟在哪兒是大家關注的焦點。警情通報中只提到一句話:“金雞山區域樹林中。”
抵達當地已是凌晨。清晨6 點,我趕在天亮前進山,沿著搜救隊的痕跡一路尋找,卻一無所獲。同行記者們大多選擇回到酒店休整,我決定留在山腳下和村民們聊天,希望能找到更多線索。
村民們說著我聽不懂的方言,我連比劃帶猜努力跟他們交流。就在我快要放棄的時候,一位村民在我耳邊悄悄說:“你去旁邊的糧庫看看吧。”
我立刻將無人機升空,將鏡頭對準金雞山旁一排不起眼的鐵皮房,這時,法醫和民警赫然出現了!我強忍著顫抖的手,拍下了這張照片。后來被證實,這片區域就是胡鑫宇的遺體發現地。
當時,各種謠言和陰謀論甚囂塵上,我們又采訪了法醫專家和律師,2023年1月30日,發出全國獨家報道《視頻| 是糧庫還是樹林?記者實地探訪胡鑫宇遺體發現地》,讓真相更加清晰,也獲得了國家部委領導的點贊。
幾天后,事件真相大白,輿論得到平息。臨走前,我又來到胡鑫宇生前生活過的小山村。春日和煦,通往村子的小路在田間曲折蜿蜒,農民忙著春耕,鴨子在石板橋下愜意地游泳。胡鑫宇或許在這里度過了快樂的童年,又沿著這條小路一次又一次向外出發。
有人對記者這個職業總結了8 個字,我特別認同——“看遍冷暖,深愛人間”。
去年3月,寧夏靈武市馬家灘鎮林場主孫國友“跪地求水”事件引發廣泛關注。
我們抵達馬家灘鎮時已是深夜,鎮上旅社老板們都閉門謝客。躺在車上,我們徹夜難眠。之前,孫國友一家人因為承受不住輿論,拒絕了所有媒體的采訪。望去滿眼都是荒沙地,我們該如何突破呢?
第二天天剛蒙蒙亮,我們決定去孫國友家碰碰運氣。臨走前同事買了幾個包子當作干糧,我對他說:“多帶幾個,說不定孫國友家也沒吃飯呢!”
我們走進林地中央一座貼著白瓷磚的平房,屋里空無一人,孫國友的女兒女婿坐在門前的車里不停地接打著電話。
我走上前去,車窗搖下來一個小縫。說明來意后,我隔著小縫,把冒著熱氣的包子遞了進去。
這時,孫國友女兒扭過頭來,直勾勾地盯著我,這個二十多歲的姑娘臉上爬滿了龜裂的細紋,滿臉疲憊。從她的眼神中,我看到了抵觸、不解,還有感動。
慢慢地,她打開了話匣子,她說:“我們要去干活了,要不要一起?”我們坐著拉水車,進入沙漠腹地,開始了更加深入的采訪……2023年3月31日,稿件《獨家|華龍網記者探訪寧夏馬家灘鎮“跪地求水”林場,對話孫國友女兒》發出。
后來,我走訪了當地村民、煤礦、政府等多個利益相關方,比起發出稿件本身,寧夏之行讓我收獲了比報道更多的東西。我明白了新聞的本質是人文,新聞應該是一面鏡子,讓你可以從中看見身邊的人,看見你自己,看見遠方,看見無盡的人們都與你有關。
2021年6 月1 日,重慶大渡口區育才小學老師王紅旭勇救兩名落水兒童,自己卻消失在滔滔江水中。
我第一時間前往救援現場。王老師是否還活著?事發前究竟發生了什么?他究竟是一個什么樣的人?為了解答這些疑問,我一直守在現場。另一邊,我的同事前往王老師工作的學校,查閱檔案,進行補充采訪。
臨近傍晚,現場群眾越來越多,最終,王老師的遺體被救援人員發現,確認沒有了生命體征。我們強忍悲痛發出了全網第一條最為詳盡的報道,自此,涓涓細流匯成江河,崇尚英雄、敬重英雄的呼聲在重慶回蕩。
后來,我又全程跟進,參與了追悼會、宣講會、見義勇為評選等活動,采訪了10多位相關當事人。通過特寫、視頻等形式,將王老師背后更多的動人故事講述給大家。
時隔數月,王紅旭被中宣部授予“時代楷模”稱號。英雄已逝,我們不忍再去反復揭開家人的傷疤,于是想到創新使用手繪動畫還原與真人講述相結合的形式。
英雄也是凡人,是爸爸,是兒子,他的離去太過突然,一定留下了許多遺憾與不舍。在作品《體育老師王紅旭生命中最后一次百米沖刺》中,王紅旭“穿越”了,與他生命中重要的人一一告別,讓親人、學生、朋友走出悲痛,重拾生活的勇氣,勇敢前行。
視頻通過家人、朋友的動情講述,穿插細膩的動畫,以星光為喻,禮贊凡人英雄。妻子說,看到視頻,似乎真的與王紅旭進行了一次“告別”,最后還找我們要了視頻原片作為珍藏紀念。
在我的記者生涯中,像王紅旭一樣閃光的名字還有很多:袁華、蔣正全……每一次采訪都像是與英雄的一次對話,在青春的歲月里教會我成長,給了我持久的震撼和感動。
在華龍網一直流傳著一句話:不能當編輯的記者不是好主播。這些年來,媒體處在融合發展大潮中,我一直努力嘗試,提升自己的綜合戰斗力,不被時代的洪流淘汰。
2022北京冬奧會期間,我和同事前往張家口賽區作冬奧報道。作為網絡媒體,我們決定發揮自身優勢,主打輕量化、可視化的多媒體產品,Vlog是我們的報道重點。
選題哪里來?創意怎么做?是每天緊繃在我們心中的弦。吃飯、坐車、睡前,幾乎每時每刻,我們都在頭腦風暴,甚至和其他媒體同行聊天時,靈感都能隨時迸發,然后迅速被記錄下來。《Vlog|媽,我真的沒能幫你買到冰墩墩……》就是我們路過酒店樓下冬奧商品專賣店時,偶然間想到的選題。
有了選題和創意,如何把它變成作品?此行是我們的出鏡“處女秀”,為了克服這個困難,我們彼此互相打氣,反思總結,經過一次次互相提醒和鼓勵,最終我們都能自信、自如地面對鏡頭。
短短17 天,我們又當編導又當攝像,寫稿之余還要客串出鏡,剪輯、美編也要涉獵,活活練成了“三頭六臂”。冬奧會期間我們推出文圖視頻、H5、Vlog等一大批融媒體作品,涵蓋預熱科普、現場直擊、深度觀察等多方面,讓網友在看熱鬧的同時還看了“門道”,收獲了大家不少點贊。
如今,我在媒體融合的道路上越走越堅實。鄭渝高鐵開通首日,我和主持人進行了4 個小時的不間斷直播。我參與《成渝呼啦圈》欄目的文案創意、配音工作,用卡通人物說相聲的方式,將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的故事講給更多人聽……用嘻哈說唱展現新聞人最真實的生活。
去年5月,我收到了一封信,寫信人是江西鉛山一位素不相識的老大爺,他寫信輾轉寄出,說一定要找到我,感謝我們在胡鑫宇事件中客觀公正的報道。我將這封信和10年前的轉專業申請書放在了一起,它們是我新聞追夢路上無價的珍藏。
如今,我想我可以回答10年前的院長之問了:“選擇新聞,我不后悔。”感謝我的職業,教會我何為初心,讓我學到的不僅僅是新聞學,更是擔當學、使命學,是傳播真理、傳承文明的美好學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