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_樓仲青
提高媒體的傳播力、引導力、影響力、公信力,選題策劃是重要的一環。《幼兒教育》是一本以幼兒園教師、家長和孩子為主要讀者對象的教育類期刊,多年來,結合自身特點開展選題策劃,滿足不同讀者的需求,取得了一定的成功經驗。2021年《幼兒教育》被評為首屆浙江省優秀少兒期刊,2023年《幼兒教育》獲浙江樹人出版獎提名獎。
《幼兒教育》是中國期刊方陣雙效期刊、全國教育類核心期刊,對學前教育研究課題和關注熱點作出回答,滿足幼兒園教師的專業需求,是其選題的策劃重點。
“游戲”是學前教育研究的熱點和重點。學前教育“安吉游戲”模式是浙江的一張金名片。“安吉游戲”是浙江省安吉縣學前教育工作者立足本土實際,多年堅持不懈貫徹落實《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3-6 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探索出的優秀實踐模式。2021年,教育部與聯合國兒童基金會實施“安吉游戲”推廣計劃,推進科學保教。
就此,《幼兒教育》專門策劃推出了“安吉游戲”專欄。約請高校游戲研究專家、教育部“安吉游戲”推廣項目特聘專家、“安吉游戲”研究核心團隊成員、曾親自到中國實地觀察和研究“安吉游戲”的國際教育專家等,重點圍繞幼兒教育界關切的環境創設、游戲材料、幼兒一日生活、教師專業成長、教育生態等內容進行專業解讀。一年中刊發7個專輯共30篇文章,如華東師范大學教授華愛華的《“安吉游戲”中的環境創設》,安吉縣幼教干部程學琴的《游戲材料設置的安吉實踐》,安吉縣幼兒園教師王珍的《對“安吉游戲”中幼兒科學學習的思考》,四川大學教授鄢超云的《“安吉游戲”與發現兒童》,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的尤克爾松博士的《“安吉游戲”:轉變傳統的師幼關系》,安吉縣幼兒園教師黃學鴻等人的《讓家長成為“安吉游戲”改革路上的同行者》等。一篇篇文章,組成一個清晰的“安吉游戲”形象,系統、專業地告訴讀者什么是真正的“安吉游戲”,滿足了幼兒園教師了解安吉游戲的迫切需求。
精心策劃的教育研究選題,還產生了不少后續效應,為更多讀者提供服務的同時,也擴大了雜志的傳播力、影響力。2023 年3 月,教育部基礎教育司專門發出《關于警惕一些機構打著推廣“安吉游戲”旗號開展商業性活動的聲明》。安吉縣主動找到《幼兒教育》編輯部尋求合作,以宣傳推廣真正的“安吉游戲”。5月,編輯部與安吉縣教育局聯合召開全國性的“聚焦課程實踐 共研兒童發展”的研討活動,將2021年《幼兒教育》“安吉游戲”專欄7 個專輯發表的文章裝訂成冊,作為會議資料發給與會代表,受到普遍的歡迎,再一次滿足了幼兒園教師系統學習“安吉游戲”的愿望。
不只是“安吉游戲”,《幼兒教育》常常策劃學前教育研究熱點選題,并刊發專家學者的研究成果,為教師提供專業引領。如《幼小社會領域的課程目標銜接研究》《對幼小銜接的有機主義解讀——以兒童哲學的理論與實踐為例》《幼少銜接背景下3-6 歲兒童日記畫的發展特點研究》等系列文章,為推進幼兒園與小學科學有效銜接提供了符合兒童身心發展規律的實踐路徑。
《幼兒教育》作為優秀少兒報刊,緊盯廣大人民群眾關心關注的育兒問題,如孩子的過節問題、教育問題、健康問題、安全問題等,圍繞這些迫切需要回答的問題展開選題策劃。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幼兒教育》注重從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尋找選題,連續多年做好“過年”主題。2023春節關注的選題是:在年味漸淡的當下,如何留住傳統春節習俗的根,讓孩子了解過年的意義?家庭和幼兒園如何創造環境,讓孩子沉浸式體驗傳統中國年?
圍繞這個主題,在前期對浙江省9所幼兒園的500多張調查問卷的基礎上,梳理出家長較為關心的幾個內容:新年儀式感、寒假生活安排、走親訪友時遇到的尷尬場面、親子游戲怎么玩,等等。編輯部還邀請大學幼教領域專家、家長、幼兒教師參與,圍繞這些話題有針對性地刊發了《家庭中實施傳統文化家庭教育的價值及策略》《幼兒園里這樣過新年》《孩子們的新年話題》《當過年遇上“小尷尬”,怎么解》《親子游戲玩起來》等文章。文章中不僅展現了“備年貨”“撣塵”“逛廟會”等年味,反映了吃團圓飯、貼春聯、放鞭炮、守歲、拜年等年節習俗,還有育兒經驗分享:親子游戲是父母和孩子增進親子感情的好方式,游戲時,家長要拋去“功利”的想法,將關注點放在游戲背后的認知能力、情感表達與意志品質上。通過精心策劃,《幼兒教育》為幼兒園教師、小朋友和家長送上過年的大餐,既分享了過節育兒的經驗,又傳承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幼兒教育》的“育兒寶典”,被評為華東地區期刊“優秀欄目”。該欄目的文章常分享交流一些教育問題,并提出專業建議,如《高質量的陪伴,你會嗎》《孩子被欺負,家長如何做》《堵不如疏:幫助幼兒積極使用電子媒體》《幫助孩子融入集體,我們這樣做》《做積極情緒的參照人》《如何應對孩子的畏難情緒》等。還有“健康有約”會分享交流健康、安全等問題,從多方面滿足家長和孩子的需要。
數字化時代,《幼兒教育》也應時而動,做好融媒傳播。
依托微信公眾號平臺,《幼兒教育》創建了“呦呦”這一品牌,名稱來自《詩經》“呦呦鹿鳴,食野之蘋”,并蘊含了期刊的幼兒特征。微信公眾號每周六推出“呦呦的故事盒子”,內容涵蓋繪本故事、故事音頻、朗讀者介紹、“呦呦”小課堂等,策劃播出了《幸福的秘訣》《龍的故鄉》《十二生肖》《雪地里的腳印》《你睡不著嗎?》《100 只螞蟻,100 片樹葉》《小樹的四季》等一批優質故事?!斑线系墓适潞凶印蓖瞥?年來,點播量達到近100萬人次,受到教師、家長、幼兒的喜歡。
以“呦呦的故事盒子”為起點,《幼兒教育》創造了“呦呦”系列,如推出“呦呦鹿”品牌形象、創辦“呦呦讀書節”、設計制作呦呦環保袋等文創產品。通過線上線下齊努力,《幼兒教育》的影響力、公信力得到持續鞏固,雜志月發行量約15 萬冊,微信公眾號粉絲人數已超過40萬。
除此以外,《幼兒教育》還關注一些數字化相關選題,如《人工智能時代幼兒計算思維的核心要素與培養策略》《3-6歲兒童與編程游戲和編程設備的互動研究》《教育數字化背景下幼兒園教師數字化學習水平的調查研究》《國外線上博物館的兒童教育實踐及其啟示》等,為學前教育相關方了解和運用數字技術提供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