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_徐建春
移動互聯網浪潮開辟了新的傳播渠道,打破了人們接受信息的習慣,并以集成化的豐富體驗,形成了強大的用戶黏性,創造了巨大的發展空間。傳統媒體面臨著渠道吸引力和傳播影響力下降、廣告經營坍縮、人才流失等處境。
《交通旅游導報》作為全國唯一公開發行的省級交通專業報,近年來,以刀刃向內的自我革命,加快推進融媒體改革,努力打造報紙與非報紙媒介互補互融、內部外部互通互聯、傳統與新興產業互促互贏的一體化全媒體經營格局。報社通過構建融媒化傳播、多媒介生產、產業鏈經營、復合型人才培養“四大體系”,推動新聞傳播力、經營創收、報紙發行、品牌影響力逆勢上揚,成為融媒體經營的生力軍,走在全國專業報的前列。
傳統報業存在單打獨斗、路徑依賴、缺乏互聯網思維等問題,面對傳播格局的深刻變革,構建融媒化傳播體系是報社駛入新賽道、鍛造新競爭力的必然要求。
近年來,報社強化“以融媒體平臺為中心”的理念,通過“兩個徹底改變”實現組織聚合:一是徹底改變報紙和新媒體發布平臺“浙江交通傳媒”條塊分割、各行其道的狀況,強化“每個部門都是新媒體部”的自覺,搭建“一支隊伍、一個平臺、多端發布、全員全融”新格局;二是徹底改變按照業務形態劃分部門、版面的配置,推動員工以自身優勢為基點,組建融媒體項目團隊,圍繞用戶需求打造內容產品、配置人力資源、完善部門架構。
2023 年4 月,浙江交通傳媒3.0 全媒傳播平臺正式上線,這是報社構建融媒化傳播體系的核心引領和全省交通運輸系統宣傳“樞紐”。新平臺通過入駐人民號、強國號、潮鳴號、Z視介、企鵝號、今日頭條等20余家新媒體,做大“朋友圈”,形成報道集聚效應,實現借船出海。同時,新平臺在全省11個地市交通運輸局掛牌成立“浙江交通融媒聯盟”協作站。
目前,報社已建立起“通訊員在新平臺投稿、編輯在新平臺選稿、稿件在新平臺優先發布”的采編新格局。新平臺與全省交通運輸行業形成全媒矩陣,堅持內容為王,數字化賦能,構建起快速反應、全天候運作、同頻共振、一體化發布的內容聯盟,在專業領域形成了具有核心資源、集成優勢和重要影響力的媒體。
隨著媒體格局的演進,互聯網平臺“蠶食”了傳統媒體的經營空間,專業報面臨著“夾心餅干”一樣的生存狀況:一方面,央媒、省級日報、廣播電視等“頭部”傳統媒體越來越下沉,深入基層“擠占”經營空間;另一方面,市級、縣級媒體等基層傳統媒體本身就具有得天獨厚的“近水樓臺”優勢,更加注重經營的“精耕細作”,專業報出路到底在何方?
很顯然,靠“一紙打天下”已經越來越難。近年來,導報以報紙采編的專業化生產優勢為原點,在辦好報紙這一立身之本的前提下,加強新媒體代運營、專題片和短視頻制作、直播業務、平面保障等多元業務與報紙的環繞聯動,帶動報社轉型轉場,形成一主促進多元、多元反哺一主的多媒介生產體系。
媒介泛化的今天,做強報紙新聞、擴大報紙發行面始終是導報一切工作的主線。2023年以來,導報組建了“解放路7 號”獨家報道組,并開辟了《及時語》新媒體評論欄目。《京杭運河緣何上新》《汽車客運站:難解落寞,身轉何方?》《記者暗訪杭州蕭山國際機場打車亂象》等一批交通熱點報道,以及《橋下可以有更多的想象空間》《網約車司機為什么“情緒中暑”》《重人者,人恒重之》等一批評論,在行業內外極大提升了報社的影響力、公信力。
媒體融合不是“+互聯網”,而是“互聯網+”,融合發展不是傳統與新興產業的物理拼接,而是化學反應。導報立足交通、深耕交通,以媒體智庫的思維全面介入關聯產業開發,以“全媒全案全程”方式構建產業鏈經營體系。
承辦現場會。近年來,導報承辦了杭紹甬高速、瑞蒼高速、柯諸高速、臨建高速等交通建設工程無腳本應急救援演練、全省公路抗洪搶通演練和全國交通品質工程現場會等100多場會務。提供了會議方案設計、現場物料制作、發言材料整理、多機位直播、多平臺宣推等“一攬子”服務。
創建文化品牌。2023年導報在常山開展了“宋詩之河”文化品牌推廣活動。從啟動儀式、宋詩文化快閃活動、宋詩朗誦小程序開發、“宋詩達人”地面推廣到邀請互聯網大咖進行自媒體采風,導報進行了全鏈條式服務。
舉辦體育賽事。2023 年5 月“感知詩畫家鄉路·環浙騎游”揭幕戰在開化縣拉開帷幕,導報融媒平臺聯合人民號、潮新聞、Z視介、西瓜視頻等19個平臺進行了全網賽況直播,吸引了100萬人觀看。目前,導報已在全省9個地市開展了20多場“環浙騎游”活動,成為助推文旅融合、助力鄉村振興的重要載體。
進入媒體融合時代,媒體必須立足實際和自身發展需要,全方位、多角度地遴選優秀人才、盤活人力資源、構建人才梯隊、引進崗位尖兵,以人才融合推動媒體、內容深度融合。
在人才建設中,導報全面轉軌復合型人才建設。人才招聘打破新聞、中文、法律等專業限制,增加經濟、哲學、藝術、管理、計算機專業背景員工的錄用力度,推動不同專業背景的員工向創意產業型、智慧服務型板塊進軍。
導報機構改革始終堅持融媒優先戰略。通過“師徒結對”方式,把能寫作、會拍攝、善表達、有創意的適應融媒體發展的青年才俊充實到關鍵崗位。另一方面,融媒體經營拓展了媒體發展邊界,導報專門出臺了融媒體項目獎勵政策,并特別向新領域、新業態傾斜,鼓勵更多的優秀人才投身融媒體創新實踐。
近年來,導報每年都設立6 個左右的融媒體工作室,主要吸引90 后青年圍繞融媒體產品、融媒體經營進行自由組合、開展創業創新,年底優勝劣汰評估。這一內容生產協作體模式,對于加快報社內容生產從產品到品牌的轉變、推動產品思維向IP思維和商業模式思維轉變發揮了重要作用。
全能重塑是復合型人才培養的捷徑。報社開辦“融媒大講堂”,通過中層以上干部授課,打造系統化、實時性、多樣化的融媒知識課堂,加強互聯網思維、產品創作運營、案例研判等方面的培訓,切實解決人才融合、技術融合、業務融合的問題。
融媒體經營沒有標準答案,每家媒體都有自己獨有的生存生態,走適合自己生態的融媒發展路子,做到資源集約、結構合理、差異發展、協同高效、技術賦能,路子方能越走越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