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越
(西南交通大學)
企業總部基地是被作為發展總部經濟載體的形態而出現的,指的是一種由眾多企業總部集聚而形成,為了滿足企業在總部經濟下的空間布局模式而統一規劃設計的園區。通常位于經濟相對發達的中心城市,以智能化、低密度、生態型的總部樓形成集辦公、科研、中試、產業于一體的總部聚集地,以高效、多功能、全屏化、一站式服務優勢為企業創建發展的高速通道,本文討論的是企業內腦型總部基地,即“總部——加工基地”模式下的總部聚集地,以商務花園的模式出現,融合各個行業決策部門的辦公研發區[1]。
企業總部基地基本不含生產環節,并與加工制造企根據總部基地產業集群的特殊性,我們可以將企業總部基地理解為一個集辦公、研發、交流合作、休閑娛樂等于一體的地域性綜合體[2]。呈現如下的規劃特點:一是容積率低,基本在2.0以下,與總部大廈3.0以上的容積率相比有很大的優勢;二是綠化率高,基本在40%左右,相當于居住區的綠化要求,體現出花園式辦公的特點;三是功能配置上以總部辦公區和配套設施兩大塊為主,其他功能區由于基地各自不同的產業特點有差異。
隨著總部經濟理論發展的不斷進步,我國相關政策趨于全面,企業總部基地的建設進一步規范,設計理念也趨于成熟。呈現出人與環境和諧的生態化趨勢,強調工作生活與自然環境融合,著力打造綠色、美麗、可持續的園區環境,將自然作為生產力和創造力的來源。
在規劃設計的過程中,首先要充分尊重周圍的自然因素,如原始地形地貌、光線氣候風向,同時還需要重視熱能、光能等能源源的循環利用,減少不可再生資源的使用和浪費。在如今資源日益匱乏的情境下,尊重自然的設計原則顯得極為可貴[3]。
堅持“以人為本”的設計原則,不僅要注重人性化需求,滿足人的心理需求,營造舒緩的空間環境氛圍;還要關注個性化需求,讓各類員工能在園區中感受到尊重,滿足其多樣化的功能需求和美學需求。
從整體考慮與自然和社會環境的融合,要在建筑的全壽命過程中做到:繼承保護城市與地域的景觀特色,創造出積極的城市新景觀。
在園區辦公建筑設計中,可持續設計是必不可少的內容,不僅需要考慮綠色建筑措施,在建筑的內部空間設計上,也需保留一定的可變性和靈活性,盡量減少未來變更或功能更新所帶來的改造成本[4-5]。
3.1.1 區位優勢
岳陽企業總部基地項目位于岳陽市經濟技術開發區,項目南臨京港澳連接線,西臨武廣高鐵線,位于監申橋路以南,棗子山路以西。項目用地距武廣高鐵岳陽東站約2.4km,距岳陽火車站約10.2km,距離京珠高速約14km,交通條件十分優越。岳陽企業總部基地采取統一規劃和統一建設的方式,聚集國內外企業總部,通過搭建資訊交流和產品貿易平臺,促進區域經濟現代化、集約化,帶動區域落后產業發展,拉動區域就業人數,實現區域經濟長期增長。
3.1.2 場地現狀
現有場地周圍建筑以居民聚居區為主,南側有一大型商貿城,但總體來說,配套設施不完善。基地現狀高差較大,南側岳陽大道,自東向西先升后降,場地西側有水系經過,同時地勢較低,具有良好的景觀視野。西側棗子山路較為平坦,東南兩側有較長的沿街面,為城市形象展示提供了非常好的機會。
3.1.3 功能構成
總用地面積188497.2 ㎡,規劃建筑面積約317000㎡。功能包括三個部分,其一是對外的總部公共區,其功能包括:總部大樓、會議中心、展示中心、宴會中心、創業服務中心、五星級酒店;其二是辦公研發區,其主要功能包括高層辦公、多層獨棟辦公、科研孵化中心;其三則是配套服務用房,主要功能是配套公寓及地下停車及設備用房。
3.2.1 布局結合地形,塑造綠色生態核心
在總體功能布局上,結合東南兩側道路交叉點布置入口廣場和總部公共區,內部辦公研發區則結合西北側的水系景觀布置,同時在整個場地中部布置景觀區,使其貫穿其中,形成綠色內核。東西兩塊功能區、中部景觀貫通聯系的有機形式,保證了公共與私密的分離和聯系,既提供了大尺度具有標志性的公共區,又提供了小尺度適宜人活動的辦公區域,還創造了可慢行的綠色景觀核心。
3.2.2 功能復合分布,強化生態體驗
在功能分區的基礎上,沿兩側道路布置主要高層建筑,在內部則以小尺度建筑為主。總部大樓與創業服務中心結合裙房位于入口廣場處。會議中心、宴會中心、展示中心圍繞核心景觀廣場布置,酒店和公寓以高層形式沿街布置,分置于主次兩條道路上以求展示形象和方便可達;高層辦公分設4 棟位于岳陽大道北側,充分展現高層形象,其裙房復合大量配套功能;孵化中心則位于北側內部,以求安靜的工作氛圍;多層獨棟辦公則與中部景觀區結合,擁有優越的景觀環境為核心的位置。
3.2.3 人車分流,打造慢行交通系統
人行流線布置上,將人行主入口布置在總部基地入口廣場處,通過總部裙房的架空連通核心廣場,并可通過臺階下行進入中部景觀慢行區,或上行進入辦公區,人行節點都在主要車行道路之外。而車道的布置則是沿地界形成環線,其中主要車行道路為“L”形,從辦公區和公共區中間通過,在區分兩個區域的同時,為使景觀慢行區域的行人免受打擾,在核心景觀區上方借助高差架起。由此實現人車分流,建立了以核心景觀區為中心的慢行體系。
3.2.4 區域互聯,營造立體景觀系統
順應功能分區,在場地中部,形成了東西貫穿的景觀主軸,又以標志景觀區的景觀塔為節點,形成了與入口廣場聯系的景觀次軸線,主軸以生態綠色為主,次軸則現代大氣為基調。在此基礎上,形成了入口廣場、核心廣場、濱水景觀區和辦公建筑間的組團景觀區幾個主要景觀節點。入口廣場與核心廣場間通過裙房架空下的大臺階相連,核心廣場和濱水景觀區則通過橋下的臺階相連,濱水區與組團通過順著高差延伸的步道相連,形成立體化的景觀體系。
3.3.1 多層獨棟辦公建筑
建筑采用簡潔的形式,以盒子為語言,通過盒子的錯落及推拉形成了生動活潑的建筑外形,再加入架空出挑等語言,削弱其尺度感使得建筑能夠融入環境。建筑色彩上以白色為主調,結合環境及屋頂的綠植,既能展現現代性又能更好地與環境協調。材料上外部采用石材,提升視覺品質,內部則以木材為主,更加親近于人。
基于生態開放的理念,建筑在內部形成了兩個特色空間,其一是中部的通高交流區,結合樓梯區及入口門廳,再引入一側的自然景觀,形成了良好的交流體驗;其二是結合屋頂花園形成的生態化辦公空間,利用退臺形成的空間,得室內空間得以往外延伸,每一層都有在花園中辦公的空間感受。
3.3.2 高層辦公建筑
高層建筑設計包括裙房及兩棟塔樓部分,在策略上,采用退臺、空中花園等方式,基于獨棟辦公建筑的設計,進行推廣演變,以提升高層辦公建筑中的辦公體驗。
首先確定了兩棟塔樓并置的形式,結合開放的理念,引入聯合辦公這一業態,并置于裙房三層,形成完整體量連接兩棟塔樓。在裙房的處理上,考慮與中心景觀區的呼應,繼續采用退臺的形式,同時進行一定的變化,使裙房演變成為一個大型生態基座,同時在基座內部復合進商業,休閑等配套功能,完善了園區的配套設施。塔樓部分,一方面,對A棟進行掏洞形成空中花園,并置入會所功能,形成空中商務休閑核心;另一方面,通過標準層的組合以兩層為單元打造小型生態平臺,結合4 層的屋頂花園及裙房退臺形成了立體的綠化生態系統。
生態空間營造上,首層通過聯合大堂兩側的凹入以及其自身的通高,結合二層展覽的通高,使屋頂花園景色滲透而下,結合兩側綠化形成更加綠色生態的大堂空間。展廊空間則結合三層的聯合辦公及屋頂平臺以及塔樓側面的平臺,形成了一個極其開放的空間,大大加強了空間的公共性,使聯合辦公的氣氛更加開放。屋頂的空中花園則是會所與園區空間的過渡,在空中提供了一個接觸園區生態的機會。
踐行生態化理念是實現建筑行業高質量轉型發展的必然舉措,也是企業總部基地符合科學發展、前瞻性、集約性、標志性、可持續發展原則的內在要求。遵循“尊重自然”和“以人為本”的設計原則,合理利用自然環境,充分考慮人的需求,將企業總部基地塑造成一個富有生機和活力、綠色生態的空間和場所。自然生態環境的引入也將進一步改善辦公空間舒適度,創造出滿足新時代需求的高品質辦公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