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_史 詩 陳 卓 王智媛
近年來,輿論生態、媒體格局、傳播方式發生深刻變化。在浙報集團“五端發力”的路徑指引下,浙法傳媒集團遵循“內容為王、移動優先、流量說話”理念,優化內部組織架構,重構內容生產方式,在媒體深度融合發展中探索持續發展空間。
2023年以來,浙法傳媒集團將評論作為內容建設的重點領域和精準切口,從“信息傳播”向“觀點傳播”轉變,一年多來,圍繞中心工作、針對焦點痛點,及時、有力、理性發聲,共發布評論700余篇,其中原創評論約200 篇。潮新聞法治頻道的“法治時評”專題端內閱讀數超330 多萬,全網閱讀數單篇最高427 萬,80 余篇端內閱讀量達1萬+,被“浙江宣傳”微信公眾號采用6 篇,《浙江法治報》“頭版見時評、專版刊評論、有事不失聲”成常態,形成多層次、多品種的評論體系,通過評論的高度、法度、力度和溫度,在多元價值中確立主導、交流對話中凝聚共識方面發揮了獨特作用,逐漸打響以高質量贏得大流量澎湃正能量的品牌,助力發揮政法主流媒體的作用和擔當。
2024 年3 月26 日,“法治時評”品牌建設活動在杭州舉行。專家學者齊聚一堂,圍繞“把脈論道·法治時評如何出圈”這一主題展開深入交流。以下是精彩觀點摘編:
浙法傳媒集團重點打造“吃力未必討好”的新聞評論,在專家們看來,背后蘊含著審時度勢的定力和深意。
浙大城市學院新聞與傳播學院院長沈愛國結合媒體融合趨勢分析,在新聞競爭進入白熱化的當下,新聞評論,以傳播專業性與建設性的信息、擔當黨和人民的耳目喉舌、筑牢輿論引導的壓艙石、建構共同的價值體系,成為融媒時代無可替代的稀缺的信息資源。觀點即時化、通俗化、可視化和垂直化,將成為新聞評論的未來發展趨勢。
浙江傳媒研究院院長、《傳媒評論》雜志總編輯檀梅著眼新形勢下的媒體責任,指出“法治時評”的成功實踐再次驗證,言論是報紙的旗幟和靈魂。如何引導公眾保持對資訊的相對客觀、中立的判斷,引發人們對社會價值觀的認知,是媒體不可推卸的責任,也是媒體凝聚讀者的利器。
潮新聞互動評論中心潮評部副主任王彬則談到了評論如何“借勢”發展的問題。在他看來,評論要有基本的價值判斷,要敢于為公共利益發聲,要有民生情懷,更要有對社會的觀察和對時代的思考,尤其要會“借勢”,讓專業的人干專業的事,把話筒遞給更多的人。
綜合類法治媒體做評論具備天然優勢,“法治時評”如何讓“法”與“評”產生化學反應?
杭報集團杭州網原副總編、時評頻道主編吳幼祥認為,要打造一個深入人心、具有廣泛影響力和權威性的品牌,是一項系統工程。應確保每一篇“法治時評”都能在準確傳達法律精神的同時,注重敘事技巧與表達方式。
法學博士、浙江傳媒學院網絡與新媒體專業創始系主任、央視《法律講堂》主講人楊吉指出,好的時評講求五個“度”,即速度、深度、銳度、溫度和力度。而法治時評還應思考如何讓“說法”變得有趣,如何讓“普法”有價值、有意義。
浙江省社會科學院法學所教授、法學博士王坤認為,“法治時評”應當是一種激情的理性,法律、法治本身是理性的,但作為評論,需要飽含熱情,深入淺出地闡明法、情、理背后的邏輯,做到三者的統一。
評論不好做,更要好好做。如何在內容扎實的同時出圈出彩?專家們從各個方面支招。
首先需要厘清的問題是:什么樣的媒體產品,是當今時代最需要的?浙大城市學院新聞與傳播學院黨委委員、新聞系主任李曉鵬分析,一是澄清事實真相的深度報道,二是理清思想觀念的新聞評論。他通過認真觀察與思考,總結了“六字真言”,即快、搶、前,穩、準、狠。
互聯網時代,傳統媒體面臨嚴峻形勢,評論如何逆流而上,實現突圍?走紅背后,又蘊含著哪些深層次的必然?中國新聞獎獲得者、資深評論員胡欣紅認為,一是要“接天線”,把準時代脈搏;二是要“接地氣”,契合公眾需求。
同時,面對互聯網多樣化的傳播媒介,中央電視臺特約評論員俞柏鴻提出了有針對性的傳播策略:“法治時評”應趁勢而上,利用多平臺將觀點更高效、更精準地觸達受眾,以期形成裂變式的破圈傳播。
用法治思維引導大家理性思考,是“法治時評”打造引領導向的“輿論主場”的重要途徑。
如何讓“法治時評”在輿論場上發揮好作用?浙江省委政法委宣教室主任許潔認為,不但要有思想、有品質,創新傳播手段、傳播方式、話語體系等,還要有溫度、有力度,讓受眾喜歡聽、喜歡看,方能奏響浙江政法輿論宣傳的最強音。
浙江日報欄目編輯部副主任王玉寶對“法治時評”頗為關注,時常被其銳度、新鮮度和人情味所打動。在解決當今社會普遍存在的輿論沖突,更好地凝聚共識、解決問題上,他認為法治視角正是一個值得進一步挖掘和依賴的方向,也是“法治時評”大有可為的方向。
在提升輿論引領效果上,評論的“共情力”非常重要。資深評論員陳曙光認為,評論是一種觀點,更代表著一種態度,能否得到認同,主要取決于能否與受眾共情。評論中有真情流露,就能讓人共情,就能收獲更多的認同,即使有人不認同觀點,但也能激發這些人的情緒和思考,評論的目的也就達到了。
此外,還有專家關注“法治時評”的建設性問題。資深評論員徐甫俊談到,“法治時評”應聚焦時代大局,站在堅實的法治基石之上,以評論的力量實現法律規范、學術理論、法治理念與社會熱點、公眾關切、現實問題廣泛而深刻的鏈接,創造富有建設性的法治輿論供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