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亞梅 陳功
[摘要]ChatGPT作為未來傳播媒介的新形態,以其減法思維、智能訓練的技術性能成為人們學習、工作和生活的“超級秘書”。文章分析ChatGPT作為新聞傳播媒介的新形態,探究人工智能重構新聞價值觀之邏輯以及未來媒介的新聞價值取向。筆者認為,人工智能賦能信息產業、社會情感維系與傳播生產力,從而實現人與信息的精準對接、精神與肉身的深度融合、人與機器的雙向耦合,更大范圍、更高維度地重構新聞價值觀,即超越人工智能對人與技術關系的再審視,強化新聞價值引導與人的主體性意識,形成以人本為立場、協同治理為保障、人機協同為理念的未來媒介新聞價值觀。
[關鍵詞]人工智能;新聞價值觀;ChatGPT;未來媒介
在人工智能時代,人工智能被廣泛應用于各個領域,尤其是新聞傳播領域,包括算法新聞、傳感器新聞、AI主播等應用場景不斷涌現。2023年4月28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開會議,分析研究當前經濟形勢和經濟工作,并提出“要重視通用人工智能發展,營造創新生態,重視防范風險”[1]。當前,ChatGPT在擬真功能維度上步入全新發展階段,以生成式、預訓練、大模型的技術特性被認為是未來媒介的新形態,將引發傳播領域更深層次的生態性變局[2]。ChatGPT應用于新聞傳播領域,在一定程度上展示未來媒介的全新形態和傳播邏輯,推動傳統新聞價值觀解構,并重新定義當下時代人與人、人與媒介以及人與自然的關系。
一、ChatGPT:新聞傳播媒介的新形態
(一)“化繁為簡”:減法思維實現傳播增效
當前,傳統新聞客戶端存在界面復雜、信息繁多的情況,這在無形中提升了用戶對信息觸達與消費的成本,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用戶的新聞體驗。然而,在智媒時代,隨著人們有目的地獲取有價值的信息,相關各方對新聞媒介產品的設計、開發與升級應當注重減法思維的運用,簡化用戶信息接收程序,精準定位有價值的信息,盡可能地減少信息傳播中的“噪聲”。
作為未來智能化信息傳播的新風口,ChatGPT應用于新聞傳播領域,通過技術精簡冗余信息,將信息做減法,以“聊新聞”的方式提高傳播價值,區別于傳統新聞產品的傳播模式,最終實現有價值信息的高度匹配和交流的深度擬真。作為生成式人工智能加持下的最新技術產品,ChatGPT相比百度、搜狗等搜索引擎,不僅具有檢索功能,而且具有創作功能,除了具備基礎的語言識別和文本理解能力,ChatGPT還能獨立撰寫郵件、視頻腳本、文案、代碼等。作為新聞聊天機器人的最新技術應用,ChatGPT區別于BBC Corona Bot、BuzzBot等聊天機器人,能夠與人深度連接,依托自身的記憶和學習功能與用戶實現長時間的連續性對話,并且在與用戶的對話交流中不斷積累學習、整合細節要素,達到對生成結果的簡單評價與初步判斷,從而實現傳播價值的躍升。
(二)“趨于人化”:智能訓練增強交流體驗
ChatGPT采用了“基于人類反饋的強化學習”訓練方式,將人類偏好作為獎勵信號訓練模型,促使模型越來越符合人類的認知理解模式[3],使其生成結果與人類的語言表達、思維習慣、價值需求、生活常識、基本文化背景盡量保持一致,弱化了用戶在使用機器時的距離感和交流的不適感。在ChatGPT應用中,人類的語氣、情緒等情感性、關系性要素得以還原重現,傳播表征更加豐富,傳播活動更具人性化[4],人機傳播逐漸向人際傳播靠近,人機面對面交流再次成為可能。這表現在ChatGPT生成的內容較為全面、客觀、中立,在表達方式上融入情感化特征,會根據用戶提問提供一定的情感反應,回應用戶的情感訴求并與用戶產生情感共鳴。這可以被看作機器邏輯與“人文關懷”的協同與結合,也可以被看作人對媒介環境的修正與規制。例如,在用戶向ChatGPT詢問疾病科普知識類內容或者在提問中展現明顯的抑郁、焦慮等負面情緒時,ChatGPT除了能夠給出具體的解決方法,還能夠表達對用戶病情的關懷或對用戶不良情緒的安慰與疏解[5]。同時, ChatGPT也會基于程序設定的初級道德判斷,拒絕回答含有暴力、惡意、歧視、犯罪等低俗元素的相關問題。
此外,ChatGPT內置多種語言系統,能夠與來自不同的文化環境、具有多元文化背景的用戶進行人機交流,并在人機交流過程中突破以往僅支持特定語言使用的限制,通過不同的語種對話反饋強化訓練,擴充數據庫,增強多元文化交流的便捷性,在賽博空間中搭建起多元文化交流的公共對話空間。
(三)“超級秘書”:深度學習賦能傳播生產力
媒介可供性理論可幫助人類洞悉在“人-環境”互動理論框架下ChatGPT對傳播生產力的賦能效用。媒介可供性既強調技術本身的物質屬性,也凸顯用戶自身的主觀能動性,既承認媒介環境對人的塑造作用,也不否認人在媒介面前的積極性與主動性。
在深度學習、升級迭代的過程中, ChatGPT以感知、技術、平臺等方面的可供性賦能信息社會傳播生產力,一方面從工具性層面上開辟新的技術應用與工作方式,另一方面在生態層面上對整個行業的認知基礎、情感結構和互動方式等進行持續性的顛覆創新與洗禮再造[6]。首先,簡潔直觀、排版清晰的界面設計與功能操作可以使用戶便捷地進行實時互動對話,且生成的內容能夠符合人類用語規范標準,規避錯別字與語病,為用戶提供更加流暢自如的感知和使用體驗。其次,更加廣泛翔實的內容生產、信息資料可以使用戶根據自身需求通過ChatGPT進行精準化檢索,從而自動化生成內容,實施智能化決策。最后,ChatGPT被廣泛應用于辦公軟件、社交媒體、短視頻、新聞客戶端等,會逐步影響社會生產傳播活動,并成為個人、組織團體等用戶的智能化“超級秘書”或“超級管家”。
二、“連接”:人工智能重構新聞價值觀之邏輯
(一)數字化:全維度數據延伸信息傳播價值點
ChatGPT本質上是基于海量數據的大語言模型,能夠達到千億級數據量,且每天都在根據運轉、訓練擴充和新增數據詞匯,并依托數據的來源、質量直接作用于工作機制與功能結構。雖然目前ChatGPT的數據庫主要以2021年底前的新聞、在線內容為主,但是對大模型數據、全數據的追求仍然是生成式人工智能乃至通用人工智能技術不斷升級迭代的目標。對新聞傳播而言,數據的運用正在逐步服務化、社會化與綜合化,而從信息傳播的價值來看,數字新聞不僅需要形式上的美觀,更需要傳遞真正有價值的信息,實現人與信息的高效連接。因此,新聞質量的衡量標準要以用戶需求為導向,能夠詮釋故事、傳遞價值并易于被用戶理解。
(二)超真實:可視化符號重塑用戶個體化感知
萊文森將人看成是媒介進化的環境,媒介進化就是媒介在人類的選擇作用下[7],以人為中心,圍繞人的需求競爭而進化,新聞信息呈現也逐漸從“可視化”走向“可感知”,從“擬真實”走向“超真實”,這是傳播媒介發展演化的必然趨勢。新聞媒介的呈現方式在重塑用戶新聞感知的基礎上,使用戶從被動的旁觀者轉換為主動的體驗者、參與者,以第一人視角直擊新聞現場或進入新聞情境,獲得對新聞信息的場景化、沉浸式的感知體驗、情感觸動和記憶,從而更真切地把握新聞敘事,實現更高維度的感知一體化。這種身份角色的轉變也使用戶獲得新聞文本敘事的話語權利,讓用戶成為新聞內容生產的重要一環。
人們在利用智能化、可視化技術再現真實世界時,實際上是通過媒介建構一個鏡像的現實世界,即比現實世界更加真實的“超真實”時空。在虛擬現實中,知覺與幻覺變得難以區分,虛擬現實新聞全方位作用于用戶的視覺、聽覺、觸覺等身體感官,匯聚用戶的身體感知,從而使講述故事的語境(物理空間與身體)和故事講述的語境(精神與意識)在用戶感知上得以融合[8],這可以被看作“深度釋放了人類的視覺欲望”,推動著用戶感知在精神與肉身上的融合。
(三)在場感:交互式機制搭建人機連接新場景
無論是數據新聞還是互動式新聞,人工智能媒介產品最終將帶來人機交互層面的變革,并通過再造交流與對話的場景實現傳受雙方關系的再建構。因此,尋求有效、真正的交流和連接已成為媒介技術發展的重要旨歸。然而,“交流注定充滿溝壑”,溝通既是橋梁,也是溝壑[9]。交流是人與機器、人與人達成高度協同的可能路徑,也是其實現真正連接和彰顯交流價值必須克服的難題。
交流是人類社會屬性的體現和人類作為社會性動物的基本要求。隨著人們掌握的信息越多,人們對媒介信息的需求就越不會止步于表征的事物,現實的報償才是人們使用媒介真正渴望得到的東西[10]。重現人類“生物性交流”的原初特性正是人工智能技術迫切想要到達的境界。這也恰好可以解釋ChatGPT的運行邏輯—通過模擬人—人交互機制搭建對話的新場景,從而實現人身心的持續性在場與更高維度的人機耦合。需要明確的是,這不是對原始媒介交流的簡單重復,而是利用高新媒介技術在時間和空間上對人類“生物性交流”局限的延伸與突破。
三、“超越人工智能”:未來媒介的新聞價值取向
(一)抵抗技術內生性風險,站穩以人為本立場
技術內生性風險意味著技術風險存在于技術自身的發展進程,海德格爾較早指出了現代技術本身對人們造成的風險,即現代技術的本質是座架[11]。目前,技術內生性風險正在朝著超出人們預料的方向發展,現代技術往往伴隨始料未及的后果。人工智能技術不僅正在深度影響人們的生活,而且使人們依賴其支配性價值。
ChatGPT應用實質上是依據現有數據事實的泛化行動,并淡化處理行動背后蘊含的價值觀[12]。人工智能發展的前景目標是解放人類需要,促進社會交流,因此相關各方要謹慎判斷技術內生性風險,站穩人本主義的立場,引導科技向善。由于人工智能本身缺乏情感,且其作為理性邏輯的工業產品與資本密切相關,因此傳統新聞專業理念面臨挑戰,新聞業的公共性價值在一定程度上被去合法化和邊緣化。基于此,在新聞傳播中新聞媒體要明確人的價值在于傳遞有溫度、有判斷、有思考的情感性信息。在未來媒介時代,新聞媒體仍然要發揮人的主導性作用,在信息辨識、情感體驗、價值傳播方面彌補機器的不足,拓展信息的維度、廣度、深度。
(二)構建協同性治理體系,破除價值觀偏見
用戶在與ChatGPT等智能化的聊天機器人進行交談時,處于一個強制性的透明生態網絡,所有的信息都面臨被公開和討論的處境,數字資本主義壟斷與控制的媒介也使得權力的操縱與隱私的侵犯變得更為隱蔽化與無感化。ChatGPT的精準匹配特性在一定程度上使背后的管理者成為網絡空間的審視者,潛移默化地輸出價值觀。
面對仍然存在的技術應用的平臺隔閡,話語體系差異帶來的倫理與價值觀偏見以及技術霸權主義的價值面向,相關各方要構建信息安全、協同治理的公共治理體系。首先,面對ChatGPT等人工智能科技產品可能引發的社會公平倫理、智能鴻溝、國際安全與意識形態沖突等問題,相關各方要展開協同治理,建立有效防范、化解風險的機制。其次,相關各方要加強對人工智能技術產品研發、開發端以及制造者、使用者的系統性培訓,打破算法偏見。最后,相關各方尤其是新聞媒體要引領價值導向,以馬克思主義理論武裝思想、指導實踐,維護主流意識形態安全。
(三)延伸機器具身化機能,筑牢人機傳播共同體
在未來媒介時代,機器具身化賦予人的存在方式更多可能性,人們以數字化身在虛擬世界進行沉浸式創造與互動已經成為現實。在機器不斷更新升級的過程中,機器本身變得積極主動、更加人性化,復制了人類的自然特性,而利用機器的人卻變得更加被動,更加機械化[13]。人工智能對人的影響并不局限于人本身,其所建構的文化價值觀與所產生的信息內容導向也深刻影響人的認知及人所處的現實社會。從長遠來看,人工智能技術構筑的虛擬世界與現實世界的邊界會逐漸模糊,虛擬世界的價值導向會反哺于現實世界,而人在現實世界的一切活動也可能會向虛擬世界活動看齊[14]。
在未來,隨著人的定義、人性的概念變得模糊,相關各方需要在與機器的博弈中保持理性思考和主觀能動性,以防丟失自身的主體性,并直面價值虛無主義、道德感的薄弱化與缺失等倫理問題,突出在人與環境、人與技術中的人之為人的基本特性,筑牢人機傳播共同體,在媒介化社會總體趨勢下,及時轉換思維、變換角色,做好風險防范舉措,驅動技術向善,守住價值觀與倫理底線。
四、結語
當前,以ChatGPT為代表的生成式人工智能為社會創造力、生產力注入了發展動能,ChatGPT的理論與實踐價值也為人機傳播的發展開辟了廣闊的空間。在此背景下,相關各方應轉變思維,落實應對舉措:一方面,有必要在厘清技術有益于人類方向的基礎上,制訂科技創新的政策、給予經濟扶持的空間;另一方面,面對技術發展過程中存在的問題,要劃定技術發展的紅線,利用技術本身解決技術問題,從而實現技術與人類和諧共生的旨歸。
[參考文獻]
[1]中共中央政治局召開會議 分析研究當前經濟形勢和經濟工作 中共中央總書記習近平主持會議[EB/OL].(2023-04-28)[2024-03-10].https://www.gov.cn/yaowen/2023-04/28/content_5753652.htm?jump=true.
[2]喻國明,蘇健威.生成式人工智能浪潮下的傳播革命與媒介生態:從ChatGPT到全面智能化時代的未來[J].新疆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3(05):81-90.
[3]彭茜,黃堃.ChatGPT,變革與風險[N].新華每日電訊,2023-02-14.
[4]喻國明,范芷萱,楊敘.體驗時代:主流媒體的發展機遇與創新路徑[J].海河傳媒,2022(04):1-6.
[5]匡文波,王天嬌.新一代人工智能ChatGPT傳播特點研究[J].重慶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2023(06):8-16.
[6]陳智,陳昊.可供性視角下ChatGPT的賦能效用及其風險透視[J].情報雜志,2023(07):131-139.
[7]陳功.保羅·萊文森的媒介進化理論對媒介環境學的超越[J].當代傳播,2013(02):24-26.
[8]張昱辰.后數字時代的沉浸式新聞:虛擬現實新聞的本質、特征與挑戰[J].國外社會科學前沿,2019(06):76-82.
[9]彼得斯.對空言說:傳播的觀念史[M].鄧建國,譯.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17.
[10]萊文森.真實空間:飛天夢解析[M].何道寬,譯.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6.
[11]HEIDEGGER M. The Question Concerning Technology and Other Essays[M].LOVITT W,trans.New York:Harper &Row,1977.
[12]焦立濤.論ChatGPT對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影響及其應對策略[J].民族學刊,2023(08):31-39.
[13]芒福德.技術與文明[M].陳允明,王克仁,李華山,譯.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9.
[14]門澤寬.未來媒介圖景“元宇宙”:從人的再延伸到價值反哺[J].青年記者,2022(14):27-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