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鵬 閆炳樺 鄭楠
[摘要]進入智慧社會,人們的生活方式發生了巨大的改變,新媒體的出現讓人們溝通更快速,了解信息更便捷,因此,政府部門也開始注重新媒體的應用。隨著政府部門與新媒體平臺的融合發展,政務新媒體由此誕生,其不僅豐富了政務部門的服務形式,而且為廣大公眾提供了一種更加接近政府的全新渠道。政務新媒體平臺的興起推動了政府與公眾之間的互動和交流,為政府部門提供了一種新的信息傳播途徑和公眾服務載體。文章從我國政務新媒體的發展現狀和基本模式入手,對政務新媒體的傳播態勢進行分析研究,并對政務新媒體傳播提出發展建議。
[關鍵詞]智慧社會;政務新媒體;政府;社會傳播
在互聯網時代,政府部門應當積極地使用抖音、微博、微信等新媒體平臺開展公務宣傳活動。新媒體平臺作為傳播政府信息的新渠道,契合了數字化時代下政務信息傳播的需求。以往,政府部門主要采用單一的文字進行信息報道,而現在已發展到集圖文、音頻、視頻等于一體的多元化信息傳播形態,因此政府部門通過這些新媒體平臺可以更加全面、立體的方式傳達政務工作信息,提高了信息傳播的效率和影響力。根據《2022聯合國電子政務調查報告(中文版)》,我國電子政務排名在193個聯合國會員國中從2012年的第78位上升到了2022年的第43位,成為全球增幅最高的國家之一[1]。
一、智慧社會建設與政務新媒體傳播概述
(一)智慧社會建設的概念和目標
第一屆中國智慧社會發展與展望論壇首次提出“智慧社會是繼農業社會、工業社會、信息社會之后一種更為高級的社會形態”。它指利用物聯網、云計算、移動互聯網等新一代信息技術,對各種資源進行整合和優化,為公眾提供安全、舒適、便捷的現代化、智能化生活環境,從而形成一種新型的社會管理形式。智慧社會建設涉及智能建筑、智能家居、路網監控、智慧醫院、個人健康和數字生活等多個領域,需要形成完善的社區治理體系,從而提高社區服務水平,增強社區安全和應急能力等,為公眾生活提供更加便捷的服務。
(二)政務新媒體傳播的特點和意義
從概念上來看,政務新媒體是由政府機關、社會團體、事業單位、派出機構以及部分國有企業創辦的新媒體傳播賬號或平臺[2]。智慧社會建設強調的是智能化、信息化、網絡化的社會發展模式,這種模式以數字化、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技術手段為基礎。而政務新媒體傳播是智慧社會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通過微信公眾號、微博等新媒體平臺向公眾傳遞政府的聲音,能夠加強政府與公眾之間的溝通和互動,從而更好地提升政府治理效能和服務水平。隨著數字技術不斷發展,政務新媒體已成為政府與公眾互動的重要平臺,為民主參與、政策制定、社會治理等提供了新的途徑。政務新媒體傳播通過新媒體的一系列技術手段和特點,使政府部門更加直觀、便捷地與公眾交流,從而提高政府治理效能。與傳統媒體相比,新媒體具有互動性、即時性、全球化等特點,其傳播速度更快、覆蓋面更廣,內容也豐富多樣。基于此,政務新媒體使得政府部門工作更加方便,能夠更好地與公眾進行交流和溝通,提高公眾的參與度和滿意度。
政務新媒體也為公眾提供了監督渠道,通過輿論監督和評價機制,推動政府更好地履行職責。此外,政務新媒體在引導社會輿論方面也發揮積極作用。在信息爆炸時代,政務新媒體憑借其權威性和公信力,能夠及時發布準確信息,引導公眾理性思考和判斷。例如,2020年1月23日,北京市人民政府新聞辦公室官方微博“北京發布”發布了一系列有關新冠病毒的辟謠信息,這些信息的及時發布有助于維護社會穩定,促進社會和諧。媒體是信息傳播的橋梁,具有廣泛的社會影響力,政府部門通過與新媒體的融合使得政府的聲音傳播得更深、更廣,從而凝聚社會共識,促進社會治理的多元化和協同化。
二、智慧社會建設背景下政務新媒體傳播態勢分析
(一)內容較為傳統,設計吸引力不足
在新媒體時代,公眾接觸大量信息,對平臺內容的質量和創意性要求越來越高。然而,政務新媒體發布的內容通常過于保守,缺乏創新,導致內容較為單一、雷同,容易使公眾產生審美疲勞,難以激發其興趣和共鳴[3]。這不僅影響了政務新媒體的傳播效果,也制約了智慧社會的發展進程。在傳統傳播模式下,政府部門傳播信息主要通過電視、報紙、廣播等方式進行,缺乏與公眾的互動。隨著智慧社會的建設,這種傳統的內容傳播方式已無法滿足公眾對信息獲取和互動參與的需求,信息傳播的方式變得更加多樣化。因此,政府部門也應充分發揮新媒體的優勢,增強互動性和參與感,吸引公眾的注意力。但是在內容傳播方面,政務新媒體仍傾向于以文字為核心傳遞信息或政策。雖然在信息傳播中文字是比較傳統和便捷的方式,但是在新媒體時代,人們獲得信息的方式變得更加多樣化,比起文字,視頻、圖像等方式更能吸引公眾的注意力,尤其是年輕群體對具有視覺沖擊力和多元化的內容更加感興趣。
(二)缺乏專業運維人員,運營效率降低
當前,在市場經濟的驅動下,新媒體專業人員在運營中表現更強的主動性和創新性。相比之下,政務新媒體的運營人員大多由本單位工作人員兼任。由于其缺乏系統的理論知識和技術培訓,地方政務新媒體存在運營人員新聞職業素養不高、人才隊伍建設滯后的共性問題[4]。這種技術和資源不足的問題可能會影響政務新媒體的傳播效果和公眾對其發布內容的接受度。第一,政務新媒體要及時發布權威信息,回應公眾關切,但如果沒有專業的運維人員來負責收集、整理和發布信息,就可能導致信息發布滯后,錯失最佳的傳播時機。這不僅影響政務新媒體的傳播效果,還可能引發公眾的不滿和質疑。第二,政務新媒體發布的內容要具有權威性、準確性和可讀性,從而有效傳遞信息、引導公眾認知。如果沒有專業的運維人員對內容進行審核和把關,可能會導致內容質量參差不齊。政務新媒體不僅是信息發布的平臺,也是政府與公眾互動交流的橋梁,如果沒有專業的運維人員來回應公眾的問題和訴求,就無法有效發揮政務新媒體的作用。這不僅影響了公眾對政務新媒體的信任度,也降低了智慧社會建設中公眾參與的積極性。
(三)與公眾互動不足,公眾參與度低
政務新媒體作為政府與公眾溝通的橋梁,需要積極與公眾互動交流,及時回應公眾關切,解決公眾問題。然而,現實中政務新媒體與公眾的互動還有待增強。在傳統的政務信息傳播模式中,信息通常以單向傳遞的方式傳遞給公眾,缺乏與公眾的互動和反饋。這種單向的信息傳遞方式會導致公眾對政務新媒體的信任度和參與度的降低,也難以發揮政務新媒體在智慧社會建設中的作用。因此,在智慧社會建設背景下,政務新媒體需要建立完善的反饋機制,及時收集和分析公眾的意見和建議,了解公眾的需求和關切,但是由于與公眾的互動不足,其可能無法及時獲取公眾的反饋信息,導致政府部門對公眾需求的認知不足。政務新媒體作為政府部門與公眾溝通的渠道,如果不能及時回應公眾的反饋和意見,就無法幫助政府部門了解公眾的需求,對服務和政策做出更好的調整,從而降低政府的公信力。
三、智慧社會建設背景下政務新媒體傳播的發展建議
(一)深耕內容,增強閱讀的趣味性
在互聯網時代,政務新媒體應把握好媒體傳播規律以及公眾現實需求,發布內容不但要真實準確、具有權威性,而且應做到親民情、入民心、接地氣,要及時、有效地對涉及地區及相關組織的重要政務信息進行獨家發布或聯合發布[5]。政務新媒體的內容制作需要結合公眾的需求和關注點,為公眾提供有趣味性和吸引力的信息,并注重發布內容的創新性和多樣性,避免存在內容單一、缺乏創新的問題。政務新媒體應注重內容制作的簡明扼要和重點突出,在發布信息時避免冗長和煩瑣的表述,盡可能精簡內容,突出重點和核心信息。這有助于公眾快速獲取所需要的信息,提高信息傳播的效率,同時政務新媒體通過簡明扼要的表達也可以提高自身的專業性和可信度。此外,政務新媒體還可以引入數據可視化技術,將復雜的數據和信息以直觀、易懂的方式呈現給公眾。數據可視化有助于政務新媒體利用多媒體元素,如圖片、視頻、音頻等,提高信息的可讀性和易理解性,使內容更加生動、形象,從而提高公眾的閱讀體驗,幫助公眾更好地理解問題和分析趨勢,增強公眾對政務新媒體的信任感。
(二)建立專業運維團隊,選拔專業人才
人是科技創新的關鍵因素,有了人的科技創新才能確保新媒體不斷地充滿活力[6]。因此,政府部門可以根據需求招錄新媒體部門的高端人才,尤其是符合時代發展的創新型人才,通過優化工作形式和提高薪資待遇等方式吸引新媒體專業人才,為政務新媒體工作的開展注入新的活力。同時,政府部門也可以從現有的工作人員中選拔具備一定的新聞敏感度、創新思維和政務服務能力的人才,組建運維團隊,并根據團隊成員的特長和經驗進行明確的分工和協作,確保每個成員能夠發揮自己的優勢,提高整個團隊的運營效率和質量。此外,針對運維團隊成員提升技能和知識的需求,政府部門還要對其開展定期的培訓,包括新聞寫作、編輯技巧、社交媒體營銷、數據分析等方面的知識和技能培訓,并制訂合理的激勵機制,包括績效考核、獎勵機制等,以激發團隊成員的積極性和創造力,提高整個團隊的運營效果和服務質量。政府部門也要對政務新媒體的傳播效果進行實時監測和分析,根據分析結果提出改進意見,調整運維策略,與外部專業機構和專家進行合作,獲取更多的專業支持和指導,并合作開展傳播活動,從而提高政務新媒體的影響力和知名度。
(三)打破平臺壁壘,拓展信息維度與互動途徑
深挖掘、廣覆蓋是新媒體傳播的重要特征,政務新媒體在確保主流傳播平臺的運營下,應積極擴大傳播覆蓋面[2]。同時,政府部門也要借助多樣化的新媒體傳播技術,聯合相關部門共同策劃和發布內容,實現資源共享和優勢互補,提高政務新媒體的傳播效果和服務水平。在以上聯動的基礎上,政府部門可以采取線上問答、投票、征集意見等活動引導公眾參與政務決策和公共服務,從而增強和提高公眾的互動性和參與度。除了政府自媒體和微信公眾號,政府部門還可以建立多種溝通渠道,如熱線電話、郵箱、政府App等形式,方便公眾隨時隨地與政府進行溝通。此外,政府部門要及時回應公眾的留言、評論和反饋,解答其關心的問題,提供準確的信息和服務,并及時調整和改進政務新媒體的運營策略和服務方式,從而加強政務新媒體與公眾的互動和溝通,促進自身與公眾之間相互了解和建立信任。
四、結語
在智慧社會建設背景下,政務新媒體正逐步朝著智能化、數字化和服務化的方向發展。政府部門在建立專業運維團隊的基礎上,應進一步加強數據化運營管理,充分運用新媒體功能,以實現更為精準的信息傳播。同時,為了滿足公眾多樣化的需求,政務新媒體需要不斷創新,加強與公眾的交流和互動,并通過社交媒體等平臺,展現更多元化的信息表現方式。總的來說,在智慧社會時代,政務新媒體擁有廣闊的發展前景,通過不斷優化,有望進一步推動政府的信息傳遞和提升政策的傳播效果。
[參考文獻]
[1]我國電子政務排名升至全球第43位[EB/OL].(2022-12-29)[2024-03-10].https://www.e-gov.org.cn/article-183705.html.
[2]余瑞新.融合背景下政務新媒體傳播策略研究[J].中國地市報人, 2023(09): 25-26.
[3]黃楚新,王欣欣,陳伊高.我國政務新媒體發展現狀及趨勢[J].媒體融合新觀察,2023(05): 4-9.
[4]陳仕澤.政務新媒體傳播的優勢、困境及提升路徑[J].東南傳播,2021(09): 130-131.
[5]屈斯薇.政務新媒體傳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中國報業,2022(22): 42-43.
[6]劉浩,于霞.關于地方政務新媒體建設與發展的調查分析[J].傳媒論壇,2023(12): 51-53.
[基金項目]河北省社科基金項目“基于大數據的政務新媒體發展態勢評估與優化策略研究”(項目編號:HB20GL014)。
[作者簡介]張鵬(1981—),男,內蒙古包頭人,中國人民警察大學智慧警務學院副教授,碩士生導師;閆炳樺(1999—),男,山東濟南人,中國人民警察大學研究生院碩士研究生;鄭楠(1983—),男,河北廊坊人,中國人民警察大學智慧警務學院講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