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黨中央、國務院正確領導下,在中央金融管理部門等支持指導下,市人民政府始終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加強黨對金融工作的全面領導,扎實推進國際金融中心建設。5月10日,市十六屆人大常委會第十三次會議聽取和討論了關于金融支持實體經濟工作情況的報告。
持續完善金融體系 不斷豐富金融產品
2023年,上海金融業增加值達8646.86億元,同比增長5.2%;金融市場交易總額3373.6萬億元;持牌機構總數1771家。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市場體系完備、機構集聚、產品豐富、交易活躍,為實體經濟發展提供了有力支撐。
聚焦國家重大戰略任務,強化金融支持
推進自貿試驗區及臨港新片區金融開放創新先行先試。國家層面出臺推進自貿試驗區高水平制度型開放、浦東新區綜改試點實施方案等重要文件。本市將臨港新片區5項經常項目措施、3項資本項目措施推廣到全市;完成國內首單以人民幣結算的進口液化天然氣采購交易、首單國際原油跨境數字人民幣交易結算;自由貿易賬戶適用范圍已實現銀證保三類機構全覆蓋,并向多地推廣;啟動上海再保險“國際板”建設。
加強與國際經濟、貿易、航運、科技創新中心聯動。服務重點產業發展,發揮政府投資基金引導作用,撬動社會資本投向科創和高端制造領域。截至2023年末,本市制造業貸款余額1.57萬億元;制造業中長期貸款、信用貸款、高技術制造業貸款同比分別增長32%、26%、31%;“專精特新”企業貸款余額增長72%。加大對跨境貿易的金融支持,深入實施貿易外匯收支便利化等政策舉措。創新“信保+擔保+銀行”貿易融資模式,完善匯率避險產品和服務。提升航運金融服務能級,推出全球首個依托我國指數開發的航運期貨產品。本市金融機構通過銀團貸款、保險等形式,支持國產大飛機、船舶建造等高端航運產業發展。加快構建以科技信貸、科技保險、股權投資和多層次資本市場為基本架構的科技金融服務體系。截至2023年末,本市科技型企業貸款余額首次突破萬億元。
加大對長三角一體化的金融支持。指導在滬商業銀行加快落實《長三角地區跨省(市)協同授信指引》,發布《長三角征信鏈征信一體化服務規范》。上交所在長三角設立35家資本市場服務基地,截至2023年末,271家長三角企業在科創板上市,占比近50%。加快建設長三角期現一體化油氣交易市場。大宗商品倉單注冊登記中心項目啟動運行。
為共建“一帶一路”提供優質金融服務。利率“互換通”正式上線,支持境內外投資者便捷完成人民幣利率互換交易和集中清算。推動“一帶一路”國家和地區金融機構進入銀行間市場開展投資交易。人民幣跨境支付系統(CIPS)覆蓋面不斷擴大。
聚焦重點領域和薄弱環節,提升服務實體經濟能力
構建全鏈條科技金融體系。出臺《上海市建設科創金融改革試驗區實施方案》和“1+2”科技金融服務方案,優化完善科技型中小企業信貸風險補償政策。出臺促進上海股權投資高質量發展“32條”措施。推動設立上海科創金融研究院,支持天使投資發展。截至2023年末,科創板上市企業中上海企業89家,排名全國第二;首發募集資金、總市值排名全國第一。上?!皩>匦隆睂0彘_板。本市高企貸、專精特新貸、人才貸、研發貸、科技履約貸等專屬信貸產品持續完善。臨港新片區建設全國首個科技保險創新引領區。中國集成電路共保體、首臺(套)重大技術裝備保險、生物醫藥人體臨床試驗責任保險等工作持續推進。
加快打造國際綠色金融樞紐。國家綠色發展基金在滬設立。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在滬啟動上線交易。成立全國首個綠色低碳銀租合作聯盟。首單“碳中和”專題“債券通”綠色金融債券等在滬發行。出臺《上海市轉型金融目錄》,落地首批“轉型金融貸款”。上線上海綠色金融服務平臺。截至2023年末,上海綠色融資余額突破1萬億元。
加大對中小微企業和“三農”的金融支持。普惠金融整體實現“量增價降”。截至2023年末,全市普惠型小微企業貸款余額、累計投放無縫續貸、紓困融資金額均突破萬億元。上海普惠貸款、民營企業貸款平均利率均處于歷史低位,也是全國最低的地區之一。發揮政策性融資擔保增信功能,累計服務中小微企業9.88萬戶次。在工信部中小企業發展環境評估報告中,上海連續3年在融資環境指標中排名全國第一。上海普惠金融顧問制度以“線下+線上”模式為企業提供政策咨詢、融資規劃等服務。推進公共數據賦能,支持金融機構對企業“精準畫像”,加大信貸支持。持續加大涉農信貸投放,鄉鎮保險服務覆蓋率100%。
促進養老、健康領域發展。推進專屬商業養老保險試點、個人稅延型商業養老保險銜接個人養老金、住房反向抵押養老等工作。推出老年人綜合意外保障項目、老年人專屬團險、養老機構責任保險等產品。“滬惠?!比昀塾嫗?000多萬人次提供補充醫療保障。搭建醫保大數據實驗室,支持商保產品開發。加大對城市更新的金融支持力度。在全國率先探索“住宅工程質量潛在缺陷保險”和巨災險試點。推動支付便利化。
持續推進金融領域數字化轉型。加快金融科技產業集聚,大力推進利用數字技術賦能金融產品和服務創新。落地多個數字人民幣試點創新特色場景。資本市場金融科技創新試點項目數居全國首位。發布《上海金融科技白皮書》、全球金融科技中心指數。持續完善推廣特許全球金融科技師(CGFT)人才認證項目,打造金融科技人才高地。
精準服務有待提升 對接機制作用不足
盡管金融支持實體經濟取得一些成效,但對標更高標準還存在差距和不足。
支持科技創新的全鏈條金融服務有待加強。股權投資“募、投、管、退”各環節還存在瓶頸堵點??萍夹刨J和保險產品還不夠豐富。區域性股權市場作用發揮還不夠。
服務中小微企業的廣度、深度和精準度有待進一步提升。普惠金融評價評估體系和金融機構盡職免責機制需進一步落實。銀擔合作業務的機構參與度還不高,產品類型還不夠豐富。各類產融對接平臺和機制作用發揮不夠充分。
保障服務企業“走出去”的能力還不夠強。與企業需求相匹配的金融產品和服務較少??缇澈碗x岸金融服務發展仍面臨不少約束。航運保險等風險管理工具較少。
夯實四大體系 做好五篇文章
聚焦五個方面,提高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質量和水平。今后,本市將在科技金融方面,持續推進科創金融改革試驗區建設。落實促進股權投資高質量發展“32條”;升級“浦江之光”行動,發展S基金;用好科創專項再貸款、再貼現政策工具,做精科技信貸、保險產品。綠色金融方面,邊申邊建綠色金融改革創新試驗區,持續優化上海綠色金融服務平臺功能。普惠金融方面,健全“無縫續貸”、中小微企業“紓困融資”等長效機制;推出新一輪中小微企業信貸獎補政策。養老金融方面,積極發展多層次、多支柱養老保險體系,豐富養老金融產品和服務;引導金融機構加大對健康、養老產業及銀發經濟的布局。數字金融方面,促進金融科技產業集聚,加快金融機構數字化、智能化轉型;推動數字人民幣落地更多試點場景。
提升金融中心發展能級,夯實金融服務實體經濟基礎。著力完善金融市場、產品、機構、基礎設施體系。市場體系方面,配合推進科創板制度創新,推動股票發行注冊制走深走實。發展區域性股權市場。產品體系方面,增強“上海價格” “上海指數”話語權,布局完善航運服務、大宗商品及衍生品等產品序列。機構體系方面,集聚和培育高能級金融機構,吸引更多外資金融機構和長期資本來滬展業興業。基礎設施體系方面,支持人民幣跨境支付系統等金融基礎設施建設,提升服務功能。
推動金融高水平開放,增強全球資源配置功能。對標國際高標準經貿規則,擴大金融高水平制度型開放。推進國際金融資產交易平臺、再保險“國際板”建設。會同人民銀行、國家外匯局發布金融服務企業“走出去”行動方案。制定關于優化自由貿易賬戶功能、促進自貿區離岸債券發展等浦東新區法規。推進金融數據安全有序跨境流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