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拉松賽事在我國正迎來井噴式發展,中國田徑協會發布的數據顯示,僅2023年,全國共舉辦路跑賽事699場,總參賽規模達到605.19萬人次。馬拉松賽事具有強大的溢出效應,在拉動內需、帶動產業發展、增加城市曝光率等方面具有獨特價值。但與此同時,我國馬拉松賽事不僅逐漸趨于同質化、內卷化,“白銀馬拉松”“青島海上馬拉松”等事故也暴露出賽事風控、組織運營的漏洞,極大影響賽事各方的信心與積極性。
自1996年起舉辦的“上海馬拉松”是上海最具代表性的馬拉松賽事,也是我國首個獲評國際田聯“白金標”認證的賽事。近年來,上海馬拉松的影響力不斷提升,在城市經濟社會發展中發揮了巨大作用。一方面,賽事有力促進城市品牌傳播。2020年11月,國際重要金融媒體《金融時報》在頭版刊登上海馬拉松賽事照片,以此為切口報道了中國經濟復蘇情況,成為疫情期間國際媒體觀察上海乃至中國的放大鏡。另一方面,賽事為相關產業發展激發活力。根據《2023年上海市體育賽事影響力評估報告》,2023年上海馬拉松的直接經濟影響達到7.01億元,對旅游產業的拉動效應達到7.69億元。
除上海馬拉松外,上海還常年舉辦上海半程馬拉松、上海10公里精英賽、佘山半程馬拉松、蘇州河半程馬拉松、上海女子半程馬拉松等高品質馬拉松及路跑賽事。這些馬拉松賽事也展現出了巨大的消費帶動作用,據統計,2023年上海舉辦的馬拉松及路跑賽事共帶動消費5.7億元。
筆者認為,上海的馬拉松賽事廣受國內外關注、運營專業化水平較高、對城市經濟社會發展的貢獻顯著,具有良好的發展基礎。未來,應進一步推動馬拉松賽事的管理創新,進一步發揮賽事的綜合效益,打造海派馬拉松文化。
著力打造馬拉松賽事體系,推動賽事品牌化發展。對標東京馬拉松、柏林馬拉松、波士頓馬拉松等世界頂級馬拉松賽事,從賽事服務品質提升、賽事文化底蘊挖掘等方面,進一步提升上海馬拉松、上海半程馬拉松等頭部賽事的運營水平,推動“上馬”成為更具世界影響力的“上海品牌”。加強各項馬拉松賽事與上海馬拉松、上海半程馬拉松等頭部賽事的聯動,形成以上海馬拉松為引領的上海特色馬拉松賽事體系。
加快推動“文體旅商展”深度融合,助力賽事特色化發展。進一步拓展馬拉松賽事的消費拉動作用,以賽事為線索有機串聯城市地標、旅游景區和重點商圈,在使馬拉松賽事“流量”更好轉化為文旅消費“留量”的同時,避免賽事出現同質化發展的問題。持續加強部門聯動、市區聯動、區域聯動,逐步形成體育賽事與節慶活動深度合作的常態化機制,推動馬拉松賽事更好賦能文化、旅游等相關產業發展。
提升馬拉松賽事監管水平,助推賽事規范化發展。高度重視近年來全國出現的馬拉松賽事安全、競賽組織、賽事物資領取等方面的問題,科學研判上海的馬拉松賽事風險,構建上海馬拉松賽事監管體系。充分利用“一網通辦”中“上海體育賽事信息填報”等功能模塊,加強體育部門及其他相關部門與馬拉松賽事辦賽主體之間的溝通聯系,提前規避馬拉松賽事可能出現的問題和隱患。加強體育法、《體育賽事活動管理辦法》等法律法規文件的實施力度,規范管理馬拉松賽事檢查、監督機制,引導上海馬拉松賽事健康可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