滕 飛
(遼寧省交通運輸事務服務中心 沈陽市 110003)
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快,道路運輸在經濟發展中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道路運輸不僅是物流運轉的重要手段,也是城市交通系統的核心組成部分。為了更好地滿足人們對高效、安全、可持續道路運輸的需求,信息化技術不斷被應用到道路運輸系統的建設運營中。
道路運輸信息化能夠提高運輸效率,通過實時監測和調度,更好地應對交通擁堵和路況變化,實現路線優化和資源調配,減少運輸時間和成本。道路運輸信息化還能夠優化資源配置,通過精確的需求預測和運輸計劃,道路運輸系統可以合理分配貨物和車輛資源,降低空載率,減少碳排放,實現資源最大化利用。此外,道路運輸信息化還能夠提高交通安全水平,通過智能交通系統和車聯網技術進行實時監控和預警,減少交通事故。其對于節約能源和減少環境污染也具有重要意義,通過數據分析和模型優化,可有效降低能源消耗。
綜合運輸體系是指不同運輸模式(如公路、鐵路、水運、航空等)通過相互銜接和協同運作形成的統一、高效的運輸網絡系統。
(1)多模式運輸:通過多種運輸模式的銜接和協同運作,充分利用各自優勢,實現貨物和人員的快速高效運輸。
(2)節約資源:通過優化資源配置,提高資源利用率,在運輸過程中實現資源協同共享,從而節約能源,減少排放,降低成本。例如可以通過集裝箱運輸的方式實現貨物的多式聯運,減少貨物裝卸環節和運輸損耗。
(3)高效運作:通過優化運作流程、提高裝卸效率和加強運輸管理,實現運輸過程的高效運作。通過縮短運輸時間、提高運輸能力和降低運輸成本,滿足用戶的運輸服務需求。
(4)靈活性和可持續發展:可根據運輸需求和條件變化,靈活調整運輸模式和方案以適應不同的運輸任務。綜合運輸體系也注重環境保護和可持續發展,通過優化資源配置,推廣綠色運輸,減少對環境的影響,促進交通行業可持續發展。
道路運輸信息化是指通過運用信息技術手段,將道路運輸系統中的各個環節和要素進行數據化、網絡化和智能化升級,實現對道路運輸過程的實時監測、智能調度和數據分析,其優勢主要包括以下5個方面:
(1)實時監測與管理:實時監測管理道路運輸過程中的各種信息,如貨物位置、運輸車輛行駛速度、實時路況等。這有利于提前預測和識別潛在問題,優化運輸方案,提高路線選擇的科學性和車輛運行效率。
(2)路線優化和資源調配:通過大數據分析和運輸模型優化,可實現道路運輸系統的路線優化和資源調配。根據實時運輸需求和交通狀態,智能調度可以合理分配貨物,降低空載率,優化運輸組織和資源利用率,最大限度提高運輸效率。
水稻全生育期內,N2O排放主要集中在烤田期間,OF、N240、CK處理烤田期間的排放峰值分別達 689.07、1272.70、126.65 μg·m-2·h-1(以 N 計,圖2),烤田期間的排放量分別占整個稻季的84%、86%、94%。水稻全生育期內,OF處理的 N2O排放總量比 N240少 45%(P>0.05),是 CK的 7倍(P<0.05,表 2)。
(3)提高交通安全性:可提供實時交通數據和預警信息,輔助實施智能交通管理和車輛追蹤。通過及時預警和管理,可以有效預防和減少交通事故的發生。
(4)降低運輸成本:通過縮短運輸時間,優化路線選擇和資源利用,降低運輸中的人力和物力消耗,可以提升物流管理和運輸組織效能,提高經濟效益。
(5)完善用戶體驗:可提供準確、及時的運輸信息和服務,給用戶帶來更加便捷、高效的運輸體驗。用戶可以通過APP等渠道實時了解貨物的位置和狀態,掌握運輸進展,方便跟蹤和管控物流需求。
(1)物聯網技術:該技術是實現道路運輸信息化的基礎。通過物聯網技術,可將車輛、設備和貨物等連接到網絡,實現數據的采集、傳輸和交互,并實時監測車輛的位置、溫度、濕度等信息,提高運輸過程的可視化和追蹤能力。
(2)位置定位技術:包括全球衛星導航系統(如北斗、GPS系統等)和無線通信技術(如蜂窩網絡、WLAN等)。可精確獲取車輛和貨物的實時位置信息,并實時監控車輛,進行路線規劃。
(3)大數據與云計算技術:大數據與云計算技術可對道路運輸過程中產生的海量數據進行存儲、管理和分析,挖掘運輸數據的潛在規律和價值,實現運輸方案優化和決策支持。云計算技術具有靈活的資源計算和存儲能力,支持分析處理海量數據。
(4)無線通信技術:無線通信技術包括移動通信技術(如4G、5G等)和物聯網通信技術(如NB-IoT、LoRa等),方便車輛與中心調度系統間的實時通信和數據交換,實現運輸信息互聯互通。
(5)數據安全和隱私保護技術:包括身份認證、數據加密、安全傳輸協議等技術手段。用于保護數據的機密性、完整性和可用性,防止數據泄露和非法訪問[1]。
(1)制定政策法規:相關管理部門需要積極推動道路運輸信息化發展,在政策法規層面提供支持引導。政府可以制定數據安全與隱私保護相關政策法規,鼓勵企業投資信息化基礎設施,共同建立統一的行業標準和規范,并提供資金補貼和優惠政策。
(2)加強合作共享:道路運輸涉及多方參與,包括車輛、貨主、物流公司等。需要加強各方合作共享,共同推動道路運輸信息化發展。管理部門可以推動建設信息共享平臺,鼓勵數據開放共享,破除信息壁壘。
(3)提高技術研發與創新能力:相關部門應加大對技術研發工作的支持投入,鼓勵業界、學界加強合作,推動關鍵技術的研發與應用。
(4)加強人才培養與知識普及:推動道路運輸信息化發展需要技術、管理和運營等方面的人才支持。管理部門可以加大教育培訓投入,鼓勵高校、機構和企業間的交流合作,培養更多專業人才。同時,需要加強行業知識普及,提升從業人員的信息化認知與應用能力。
(5)建立示范項目及試點推廣:管理部門可以通過建立示范項目,劃分試點區域,加強道路運輸信息化示范與推廣。通過展示成功案例,分享先進經驗,增強企業和公眾的認知和接受度。
(6)加強數據安全與隱私保護:管理部門需要加強運輸數據安全保護,制定行業標準,加大監管和執法力度,確保數據安全穩定存儲。
(7)建立監測與評估機制:監測與評估機制可分析研判道路運輸信息化管理過程中的問題和不足,并及時采取解決措施加以改進。
道路運輸信息化發展需要管理者、企業單位、學術機構和用戶的協同參與。管理部門作為推動者和引導者,應持續完善政策法規體系,提供支持和引導;企業可以加大信息化投入,探索提高技術創新能力;學術界可以開展相關研究,培養人才隊伍,從而實現交通運輸行業高效、智能和可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