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海花
有效的作業設計,不僅有助于提升教師的專業能力,還有助于發展學生的核心素養。作為一名高中語文教師,筆者在“雙減”政策背景下,積極探索行之有效的作業設計模式,以期在減輕學生負擔的同時,為其他教師的作業設計提供參考。
關注基礎性。學生知識與能力的增長源于日常生活的點滴積累,在設計作業時,教師應重點關注落實基礎性作業,幫助學生掌握基本的語言知識,提升他們的語言建構與運用能力。例如,在語言基礎運用方面,可布置字音字形、詞語辨析等積累性作業;教學古詩詞時,要有意識地引導學生理解并積累常見的意象與意境,掌握應學應會的詩歌題材、抒情方式、表現手法等。又如,針對高中語文教材中占比較大的文言文學習,教師應在基礎性作業中引導學生積累常見的文言文詞匯及相關基礎知識,培養他們在不同語境中理解相應知識的能力。
注重實踐性。《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指出,應“增強課程實施的情境性和實踐性,促進學習方式變革。”教師應基于課程標準和教材內容設計作業目標,并結合學生的生活實際,使語文作業與他們的生活經驗相契合,促進他們在實踐中學習,在體驗中成長。例如,寒假期間,教師可以讓學生記錄春節及元宵節里發生的故事及個人對傳統節日的感受,深化他們對節日習俗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理解。
尊重差異性。作業設計環節,教師要充分考慮學生的學習能力和真實水平,尊重他們的個體差異,進行分層設計,如設置必做作業與選做作業,允許他們根據自己的愛好和能力進行自由選擇。對于不同基礎水平的學生,教師可以結合布盧姆認知目標分類,采用進階式的作業設計,從知識性作業開始,逐級過渡至理解性、應用性、綜合性、探究性、創新性作業,幫助每一名學生認清自己的知識掌握程度,并明確后續的努力方向。
嘗試創新性。教師應嘗試打破常規的作業形式,通過創新的作業設計,不斷激發學生的創造性思維。筆者曾嘗試結合高中語文教材中《家鄉文化生活》與《信息時代的語文生活》兩個單元的教學內容,以專題學習的形式設計作業,如鼓勵學生充分發揮想象力,結合密云的地域特色,為其設計展示名片,運用多種媒介策劃宣傳方案,以更具創意的方式展示密云的風采,同時讓他們能夠在認識、運用多種媒介的過程中,深化對家鄉文化的了解。
堅持導向性。作業是學生鞏固、應用學習內容的重要方式,也是教師診斷學生學習問題、反哺教學的重要手段。教師設計作業時,應堅持目標導向,并預估作業難度及學生完成作業的時長,從知識要點、知識類別、課標要求、認知層級等方面優化作業的內容與形式,確保每一項作業設計都能夠促進學生的學習成長,同時為教師優化課堂教學提供有力的支持。例如,當教師發現學生寫作能力不足時,可以布置專項習作練習,并在課堂上講解他們在作業中反映的問題。
作為一名教育工作者,筆者將繼續立足課堂,努力提升作業質量,不斷推進“雙減”政策的落地。
【本文系北京市教育學會“十四五”教育科研課題2021年度一般課題《專題+融合模式推進校園傳統文化的研究》(課題編號:JYGLYB2021-022)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