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芳 周林娥

目前,我國許多地區的農村電商因人才培養滯后而發展乏力,運營、設計、數據分析等環節人才短缺,高端復合型人才更是稀缺。而由于鄉村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不足,人才引進和留任又面臨著挑戰。筆者認為,培養精電商、懂農業或精農業、懂電商的復合型人才,是確保農村電商持續健康發展的關鍵,也是職業院校電商專業的重要任務。當前職業教育實踐中仍存在諸多問題,如企業創新主體地位優勢未能充分發揮、校企深度融合及雙元育人機制有待完善、教育成果未能充分為產業賦能等。對此,北京市昌平職業學校進行了一系列有益嘗試,重視農村電商人才培養的支持和精準指導,意圖激發各方積極力量,服務農村電商產業健康、可持續發展。
四階段、全方位的進階培養模式
基于市場需求,創新學徒人才培養模式。學校致力于昌平區的鄉村振興,以培養高素質農村電商人才為目標,設立學徒班,構建以企業為主導的“學產銷創”現代學徒制人才培養模式。學生在三年的學校教育中緊密結合實踐,經歷“學產銷創”四個成長階段,實現從“店小二”到“領頭雁”的蛻變。在“產”階段,承擔“推廣員”角色,參與季節性的生產性項目,提升專業素養。在“銷”階段,轉型為“運營官”,依據農產品銷售需求,聯合1名教師、1名企業人員組建“1+1+N”項目運營團隊,負責農產品推廣、店鋪建設運營等生產性實踐項目,實現教學與實踐的深度融合。最后,在“創”階段,逐漸成長為助力鄉村振興的“領頭雁”,通過加強農戶電商項目孵化等手段,為鄉村振興貢獻智慧和力量。在具體的實踐層面,學校與企業、農戶、社區緊密合作,積極建設資源、營銷平臺和創新中心。例如,“京東誠至班現代學徒制人才培訓計劃”旨在培養熟悉電商行業的專業人才,引導學生通過不同學習項目獲取知識和技能,并依托京東、阿里等營銷平臺學習銷售服務。此外,引導學生運用技術創新平臺的品控服務和項目孵化服務,促進農產品銷售。
“四進四入”協同,校企共建“雙螺旋進階式”課程體系。通過“四進”策略,即企業文化進校園、企業項目進教材、企業導師進課堂、企業標準進考核,充分利用企業的優質資源,進一步深化其育人功能。同時,充分發揮職業教育的獨特優勢,通過“四入”方式,即學生實踐入企業、師生成果入產業、技能服務入行業、社會培訓入農業,強化職業教育的服務功能。該模式可以將企業的真實任務轉化為教學項目,并將其融入電商相關證書及比賽標準的審核,從而形成從基礎到高級的模塊化課程體系。在校企雙師的指導下,學生可以在多場景的助農服務實踐中,循序漸進地提升自己的職業能力,實現螺旋式發展。這種協同辦學有助于保證人才培養的高質量,也能為昌平區農商企業的持續發展注入活力。
完善各項機制,優化校企混編師資團隊。依據《全國職業院校教師教學創新團隊建設方案》的相關指引,學校致力于組建一支具備深厚企業背景和豐富教學經驗的師資團隊。同時,創新性地提出了“角色互換、崗位互聘”的雙向交流機制,并通過實施“本職崗+互換崗”的彈性工作模式,促進“企業員工進校園、專任教師進企業”的協同教研。同時,建立校企“項目共研+平臺共建+服務共擔”的研發機制。這些措施確保了校企混編師資團隊能夠形成統一指揮、責權對等、協同高效的工作模式,從而構建了一支整體穩定、動態微調、分工明確、結構合理的師資團隊。
多方聯動,實現多元化人才評價。一是在評價方式和評價內容方面,綜合“校企農社”四方主體的意見,聚焦學生在實踐課堂中的具體表現,考查他們技能和素養兩方面的發展。同時,在評價中加入了用戶反饋及實時業績額度等可量化的指標,便于學生主動反思并改進具體模塊的學習策略。二是在評價工具及其應用方面,校企協作開發了一套現代學徒制教學管理系統,該系統融合線上線下功能,能實時反饋學生的項目參與情況,有效輔助學徒培養過程的監管與評價。它不僅提升了評價效率,還更為真實、精準地反映了學生的學習成效,也方便他們根據反饋結果及時調整自己在項目中的表現。此外,校企合作研發的“昌平區農旅數字化服務平臺”收錄了學生在運營全流程中的各項數據,學校可由此評估學生農商產品的運營和服務狀況,檢驗人才培養質量。
平臺為基、數字支持的實踐進路
四方協作,構建市域產教聯合體育人平臺。發揮電商專業產教融合學院服務站運行優勢,同時融入智慧農業專業群。學校聯合企業、農業專業合作社、社區,圍繞區域鄉村振興上下游產業,共同成立“昌平區校企農社鄉村振興產城教聯盟”,以促進昌平都市型現代農業的轉型升級。該平臺的重點任務在于通過培養新農人打開農產品銷路,即聚焦于農村電商運營和社交電商兩大方向,實現產業鏈、人才鏈、技術鏈與專業鏈的深度融合,從而培養精操作、懂工藝、會管理、善協作、能創新的技術技能人才。四方聯動的服務模式之下,在一定程度上實現了培養高素質復合型人才、攻關關鍵核心技術、進行技術創新的目標,促進了區域農業產業的持續發展。
技術升級,共建共享四大技術創新中心。一是“農產品流通中心”助力市場拓展。該中心有效整合了合作企業的資源,不僅為農業合作社搭建了一個高效便捷的線上銷售平臺,還為學生提供了參與農產品生產及銷售全流程的寶貴機會。此外,校企合作研發的“昌平區農旅數字化服務平臺”小程序,將昌平農產品推向了更廣闊的市場,有效提升了特色農產品的知名度。二是“視覺設計中心”助力電商運營。該中心充分利用電商企業后臺數據分析的優勢,準確把握市場主流設計風格,為農業合作社和電商生態企業提供包括網店裝修、農產品商品詳情頁制作等在內的服務,有效助力了數字化的精準營銷,提升了農產品的市場競爭力。三是“品牌品控中心”鞏固市場地位。該中心發揮智慧農業專業集群優勢,運用京東等合作企業成熟的品控溯源體系,構建昌平草莓、蘋果等特色農產品的高品質供應鏈,確保產品從生產、分級、包裝到配送的每個環節都符合嚴格的標準。同時,學校連續五年協助相關部門策劃并實施系列促銷活動,進一步提升了昌平農產品的市場影響力。四是“領頭雁雙創孵化中心”服務人才供給。校企協作建立“領頭雁雙創孵化中心”,引進電商龍頭企業的標準及資源,共同培育新型農業人才。同時,指導農業專業合作社實現規范化經營、標準化生產、數字化營銷,并采用新型運營模式,有效帶動了農戶的增收和就業,為昌平區的農業發展貢獻了力量。
數字轉型,構建專項農村電商營銷平臺。基于“互聯網+”發展戰略,學校與京東等主流電商平臺合作,構建了多元的線上銷售渠道,如創新打造“松蘭甄選”直播間,利用抖音等自媒體平臺拓寬農產品銷售渠道。同時,與昌平區文旅局合作推出“愛上昌平”平臺,推廣特色農產品,并為學生提供熟悉商品上下架、營銷推廣、訂單處理、數據分析等電商運營過程的實踐經驗。此平臺具備強大的數據服務能力,有助于提升昌平區農業生產效能、優化農產品營銷策略,推動農業產業鏈的現代化發展進程。
【本文系北京市“十四五”規劃2022年度一般類別課題《基于專業群的中職復合型技術技能人才培養實踐研究》(課題批準號: CDDB22437)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