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敬歡
中學階段是人生中重要的精神成長期,良好的語文教育能夠為學生提供精神滋養,助益其成長。然而,現實中部分語文教師一味追求功利化教育,在課堂中采取“滿堂灌”式的教學模式,教學內容也浮于教材表面。
1996—1999年,吉林省教師趙謙翔在自己的教學實踐中成功實施了“語文教育與人的發展”教改實驗,摒棄唯考是從、唯分是圖、唯題海戰術是求的“灰色語文”理念,首倡“綠色語文”的教學之路。時至今日,這一理念仍具有較強的現實意義。
“綠色語文”教學理念闡釋
“綠色語文”教學理念符合新時代語文教育的發展需求,意在突破傳統語文教學中存在的若干限制,還原語文教學的本質,進而為學生的全面發展創造更加有利的教學環境。
在教學目標層面,它致力于匡正過分追求分數的傾向,以學生為中心,依托社會生活中豐富的語文資源,培養學生的審美情趣,追求語文教育與個人發展的和諧統一,從而培養出具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時代新人。在教學方法層面,它變革傳統的單向傳授模式,倡導構建師生共建共享、教學相長的語文課堂,從而引領學生認識自我、發展自我。在教學內容層面,它反對過度科學化的傾向,追求簡約而富有詩意的教學設計,讓學生在愉悅的情境中全身心地投入語文學習,學會借由語文享受生命的美好。
對中學語文教學的啟示
修正語文學科教學目標。教師的教學目標應關注學生語文素養和綜合能力的提升,增強其閱讀理解能力、寫作能力、口語表達能力,發展其批判性思維。此外,教師還應注重培養學生的審美情趣和人文精神,使其成為具有豐富內心世界和較高文化素養的人。
重視資源拓展的內容設計。應試化的語文教育中,很多教學內容浮于書本表面,遠離學生的生活實際,難以激發他們的學習熱情,也不利于他們主動走向更廣闊的語文世界。在“綠色語文”理念的指導下,中學語文教師應打破教材的束縛,引入更多元、豐富的教學內容,如文學作品、歷史文化、社會現象等,由此拓寬學生的知識視野和思維空間。同時,還應注重將語文教學與現實生活相結合,讓學生在實踐中學習和運用語文知識。
尊重學生主體的課堂教學。這主要包括兩個方面,一是重視學生的主體地位。傳統的“滿堂灌”式教學模式已經無法滿足新時代語文教學的需求,教師應當在課堂教學中重視學生的主體地位,激發其主動性。“綠色語文”教學理念,更加注重構建一種互動、合作、共享的語文課堂環境,它鼓勵學生表達個人觀點,為他們提供安全、自由、和諧的學習環境,將課堂的主動權歸還給學生。中學語文教師需要積極探索和實踐新的教學方法,如情境教學法、項目式學習、合作學習等,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主動性。同時,注重引導他們主動探索、發現和解決問題,讓他們在愉悅的學習環境中自由探索、自主成長。二是實現教師的角色轉變。教師不應將自己單純地定義為知識的傳授者,而應逐漸轉變為課程的建設者、開發者,化身學生學習路上的引導者。這意味著教師不僅要具備扎實的語文專業知識,還應有廣博的視野和開放的心態,主動打破傳統教學模式,愿意與學生分享自己的見解和體會。同時,教師應不斷更新自己的教育觀念和教學方法,以適應不斷變化的教育環境、學生需求。比如,靈活運用現代科技手段,使語文教學充滿新意,從而更好地適應時代需求。
讓文學浸潤學生心靈,讓語文滋養他們的成長。中學語文教師應學習“綠色語文”理念,避免刻板和抽象化的教學,通過實踐活動活化語文知識,使課程教學更富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