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小平
健康教育是面向群眾的基礎性工作,是疾病預防控制的重要干預手段。然而,健康教育傳播仍存在內容深奧、枯燥等問題,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工作成效。在融媒體時代,通過跨界融合,進行多方聯動和互動,推進協作和合作,往往能夠資源共享、優勢互補,催化內生動力,從而推動更高質量的發展,實現多贏的局面?!敖】到逃?新媒體+群眾文化”的跨界融合是一種值得探究的方式。
國家科技信息資源綜合利用與公共服務中心醫學健康大數據平臺主任胡紅亮指出,即使當前互聯網上的各種信息觸手可得,但在醫療健康領域,醫療“信息鴻溝”依然存在[1]。
疾病預防控制機構因健康科普的需要,大多建有官方微信公眾號、微信視頻號、抖音號等,但關注的人數有限,傳播力影響不夠。同時,疾病預防控制機構的各種官方傳播平臺大多沒有開設評論功能,互動性較差,推送的信息可謂“有去無回”。群眾的具體需求沒能得到疾病預防控制機構的及時回應,往往會在網上搜索相關信息。廣大自媒體從業者,特別是一些關注量大的自媒體傳播力強,但缺乏專業知識,未能建立健康教育傳播的基本科學規范,存在及時性和準確性方面的欠缺。健康教育傳播與群眾需求之間存在信息不對稱的問題。
健康教育是提高群眾健康水平的重要措施。雖然公共衛生機構做了很多努力,但是因為醫學健康知識的專業性強,健康科普作品常常內容枯燥無味。健康教育傳播形式單一,造成群眾不愛看、不想看、記不住,甚至看不懂。在融媒體時代,多元化的傳播途徑更需要豐富多彩的傳播形式,因此應運用老百姓喜聞樂見的方式,讓群眾能夠看得懂、記得住。
人類社會的發展歷史就是一部人類與病毒不斷抗爭,并通過知識創新和技術進步戰勝各種病毒的歷史[2]。在長期與疾病進行艱苦卓絕的斗爭中,人類成功消滅了天花、血吸蟲,控制了鼠疫、霍亂,基本消滅絲蟲病、麻風病等傳染病。新時代的疾病預防控制工作正從以傳染病控制為主向以疾病控制和健康教育轉變。群眾的健康教育需求不斷增強,差異化也益加明顯,但是疾病預防控制機構從事健康教育傳播的人員有限、資源有限、渠道有限,難于滿足群眾對健康生活的新要求。健康教育長期存在供需不平衡的問題。
形式只有依托一定的內容才有價值,而內容也只有通過一定的形式才能更好地表達。健康教育以群眾喜聞樂見的方式傳播,更能激發群眾的參與性和積極性。用通俗的語言講述健康知識越來越受到社會各界重視。為推動健康知識普及,不斷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健康知識需求,進一步貫徹落實《“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福建省開展了諸如營造重視健康科普傳播氛圍、主動發現和培養一批醫學科普達人、挖掘一批優秀的健康科普講師、優化和充實健康科普內容等相關工作,為公眾提供科學權威的健康科普知識。福建省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福建省醫學會、福建省預防醫學會聯合舉辦了2023 年福建省首屆健康科普講解大賽。該大賽由泉州市衛生健康委員會和泉州市疾病預防控制中心承辦,共收到176 個參賽作品。2023 年11 月4 日,線下總決賽在泉州舉行。刺桐之聲視頻號、無線泉州APP、福建衛生報直播平臺進行現場直播,播放量多達14 萬次。作品選題主要圍繞健康生活方式、重大疾病、老年健康、婦幼健康及其他健康相關主題展開。作品形式包括主題演講、劇情演繹(歌舞、快板、小品、相聲、情景?。┑染哂醒菟噧热莸墓澞恐谱鞒梢曨l。參賽作品有三個特點:一是科學性,參賽作品中涉及的健康醫學專業知識、數據、政策有科學出處;二是通俗性,用普通大眾熟悉的語言方式進行創作,作品中涉及科學的專業術語予以嚴謹的通俗性解釋;三是趣味性,表達方式創新、有新意、貼近社會公眾特點,有的作品采用具有地方特色的福州、閩南、莆田方言等群眾喜聞樂見的形式進行呈現。醫學健康知識的專業性比較強,如何做好健康知識傳播,學會使用群眾語言,深入淺出,通俗易懂,用群眾喜聞樂見的方式使健康知識傳播通俗化、大眾化,讓老百姓能夠看得懂、記得住,顯得尤其重要。廣大專業人員能生產更多科學、權威、好記、好用的科普作品,讓更多的人能夠掌握和使用健康知識,樹立“每個人是自己健康的第一責任人”的健康意識[3]。
泉州市安溪縣高甲戲藝術保護中心與福建省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福建京劇院攜手,歷時一年精心創作了《戲曲說健康》系列科普作品。該系列作品以健康素養相關知識為基礎,包括《老有所依》《戒酒》《瞎檢測》《戒煙》等戲曲節目,圍繞中老年群體的健康認識誤區進行創作。《戲曲說健康》演出采用“線上直播+線下觀演”的形式進行。該系列作品通過逐個錄制成科普視頻,提供給基層醫療健康機構進行播放,并上線到省級移動端健康科普視頻庫和電視端健康科普視頻庫推廣使用,實現多平臺共享。多形式創作,更需要多平臺共享。融媒體時代為多平臺共享帶來了更多可能,不但可以線上直播、轉播,而且可以免費提供給所有健康教育機構展播。推進更多健康科普作品多平臺共享,可使群眾能夠足不出戶就能夠一邊欣賞文藝作品、一邊潛移默化地接受健康教育。
融媒體時代,健康教育傳播手段從“線上+線下”活動相結合轉化,實現多渠道、多層次傳播,擴大知曉率。每年臺風前后,疾病預防控制機構都要開展防風防汛防病的健康教育,但收效不佳。2023年第5 號臺風“杜蘇芮”正面襲擊泉州市,是2023年登陸我國最強臺風,也是有完整觀測記錄以來登陸福建第二強臺風。在這場搶險救災中,健康教育與群眾文化融合,為群眾撐起一把災后防病“保護傘”。科普文學作品《遇見臺風遇見您》,通過生動的事例記敘災后井水消毒、環境消毒、滅蠅滅蚊以及戴口罩、手套自我防護等災后防疫、防病等科普知識。攝影作品《“斤斤計較”》表現疾病預防與控制人員為了讓群眾用上放心水,嚴防臺風過后流行的傳染病,進村入戶,量水井,算劑量,“斤斤計較”。攝影作品《白天照電筒》同樣引起廣泛關注。風災過后,戴著口罩都能聞到垃圾堆發出的臭味。疾病預防控制人員卻不時駐足、彎腰、細看,還打著強光手電筒,好像要在垃圾堆淘寶。其實,他們不是在淘寶,而是在角落積水的地方觀察有無蚊子的幼蟲、在垃圾堆里尋找蒼蠅的蛆蟲和老鼠,為下一步的殺蟲工作做好鋪墊,達到控制蠅、蚊、鼠等媒介引起的傳染病。這些生動的健康教育傳播作品獲得眾多報刊、新媒體等多渠道傳播,仿佛是一股清風,掃清了臺風災后的陰霾。
本研究也分析了融媒體時代前后,健康教育傳播方式在渠道、內容和方法上的差異。見表1。
健康教育傳播不能只是疾病預防控制機構從業人員關起門來搞傳播,而要敞開大門,發動群眾一起來參與。表演、美術、攝影、群眾文學等藝術門類的群眾文化活動,不但群眾喜聞樂見,而且有傳播教化、普及知識、凝聚力量、調節精神等作用。泉州市疾病控制中心創作表演的小品《劫后重生》,生動講述了艾滋病防控知識,貼近實際,貼近群眾,貼近生活,深受群眾喜愛,引起群眾對艾滋病防治的重視,傳播效果好。該作品參加福建省首屆健康科普講解大賽,榮獲一等獎和最佳表演獎。近年來,泉州市圍繞“健康科普”主題,廣泛發動文化工作者進行科普作品創演,征集戲劇、曲藝、舞蹈、小品、群眾文學、書法、篆刻、美術繪畫、剪紙、楹聯等各類健康科普作品,特別是融合了地方非物質文化遺產掌中木偶、“閩南四句”、泉州講古、南音北管等形式進行視頻化二度創演,使廣大群眾看得到、聽得進,自覺參與傳播科學防病知識,打造出健康教育的品牌。群眾在體驗式、沉浸式的健康教育活動中增強健康生活意識。健康教育從被動式的“要我健康”向“我要健康”的主動式轉變。
健康教育的對象是群眾,然而群眾很少主動參與健康教育活動,大多是被動式地接受教育。原因有多方面,其中一個因素是健康教育的形式有些脫離群眾,實行灌輸式健康教育。在健康教育傳播中,有的健康教育機構沒有站在群眾的角度看問題,沒有考慮群眾的理解能力以及知識水平,把枯燥的醫學衛生知識灌輸給群眾,主觀地進行健康教育,效果不佳?!敖】悼破铡毙虻故呛苁苋罕姎g迎。通過組織創作“健康科普”小戲,邀請百家劇團在演大戲之前加演一場“健康科普”小戲,讓群眾在看戲中潛移默化地學習健康知識,提高健康防病與緊急自我救治技能。健康教育傳播手段從灌輸式向啟發式轉化,起到事半功倍的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