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 瑜,李吉萍,楊茂梅
手衛生雖然看似簡單,卻在疾病預防和感染控制中起到關鍵作用。不管是醫務人員還是民眾都會因為忙碌、意識淡漠、知識缺乏、洗手設施不便等原因,忽視手衛生。本研究結合多年疾病預防控制工作經驗及醫務人員手衛生監測中發現的問題,對手衛生的重要性、執行中的依從性和正確性進行分析,提出推進手衛生的建議。
相較于一些經典醫學理論,手衛生的發展史較短。自1846 年匈牙利產科醫生塞麥爾韋斯通過流行病學研究方法證實了手部衛生與產婦死亡的關系,并通過采取一個簡單的措施——洗手,將產褥熱死亡率從近20%降到1%左右,才開啟了醫務人員洗手的歷史。100 多年來,國內外大量循證醫學證據證實了手衛生在預防疾病、控制感染中的關鍵作用。2002 年美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發布《醫療機構手衛生指南》,首次提出“手衛生”的概念,取代了原來的“洗手”。2005 年及2009 年世界衛生組織(WHO)分別發布了《世衛組織衛生保健中手部衛生指南》和《多模式手衛生改善策略實施指南》,提出醫護點可得設施、培訓教育、評估反饋、提醒工具、機構氛圍等5 大組件,協助醫療衛生機構進行手衛生相關工作的改善。2009 年我國出臺衛生標準《醫務人員手衛生規范》,開始對醫務人員手衛生進行規范管理,包括手衛生設施、洗手時機、洗手方法、手衛生效果監測等。2009 年WHO倡議發起“世界手衛生日”(5 月5 日),旨在強調在醫療護理過程中提高醫護人員手部衛生、減少醫源性感染。2008 年促進用肥皂洗手公私伙伴組織(PPPHW)發起“全球洗手日”(10 月15 日)活動倡議,呼吁全世界重視“洗手”。在全球新冠疫情的背景下,手衛生的重要性又升華了一個高度,被認為是預防感染的基石[1]。
傳染病疫情處置包括一系列措施,比如隔離患者、環境消毒、水和食物管理、加強運動和營養、健康教育等。手衛生雖然是貫穿于所有疫情處置過程的措施,卻和這些措施有很大區別。手衛生措施的落腳點不是管理者、組織者或第三方機構,而是落實在環境中的每一個人。比如紅眼病、輪狀病毒和諾如病毒感染腹瀉等,在學校、托幼機構特別常見流行,而在這些傳染病的控制中,手衛生就是最關鍵的措施。當采取了控制措施后,這些疾病傳播仍然控制不力的時候,就必須思考一下是否每個人都真正做好了個人衛生?
2003 年新發傳染病“非典”在我國暴發,衛生行政部門、醫院管理者和醫務人員在防控工作中充分認識到手衛生的重要作用,開始在醫療機構強調手衛生。2020 年新冠疫情流行,呼吸道飛沫和密切接觸傳播是主要的傳播途徑。全球決策者、衛生管理者、衛生保健工作者和公眾均認可手衛生在控制新冠病毒傳播的意義。新冠病毒常溫下在不同材質物體表面存活時間大多不超過4 天,在不銹鋼、塑料、橡膠手套等材質上病毒載量較大、環境濕度較大的情況下也僅存活28 天[2],目前暫無物傳人的證據,但如果有人觸摸污染的物體表面后又接觸器官黏膜,就會間接感染。可見,手衛生不僅在接觸傳播的疾病中,而且在呼吸道傳播的疾病中都有重要地位。
手衛生依從性是指在需要進行手衛生的時機執行了手衛生操作。WHO 提出醫務人員手衛生5 個時點,即接觸患者前/后、接觸患者周圍環境前/后、進行清潔或無菌操作前。我國一項評價三級公立醫院醫護人員手衛生依從性的調查結果顯示,醫生依從率為50.0% ,護士為 60.7%[3]。從各類研究結果及工作實踐中總結出依從性影響因素包括學識經歷、工作時間、手衛生設施和監管制度等。發揮手衛生防病保健作用的前提,就是在接觸干凈的物品前和污染的物品后必須有手衛生意識,并將手衛生執行到位。不論是對職業人群還是學生幼兒,要不斷傳播相應的知識,為其提供便利的設施、進行常規監管。
要有效去除手部污物和細菌等微生物,洗手過程中必須關注3 個要素,即流動水、清潔劑和洗手法。六步/七步洗手法首先應用于醫療界,并且已通過很多試驗證實有效。基于手衛生在新冠防控中的重要地位,洗手法的科普教育如雨后春筍般大量進入大眾視野,但是包括醫務人員依然有不能正確操作的情況。可見,相關的宣傳教育、監督指導依然任重道遠。
便捷、合格、健全的手衛生設施是醫務人員在診療流程中進行手衛生這項高頻操作時減少對醫療工作效率的影響、提高依從性的基本條件,對于大眾防病保健也是至關重要的。據聯合國兒童基金會與WHO 最新的估算數據,全球僅60%的人口享有基本的洗手設施。聯合國兒童基金會分管水、環境衛生和個人衛生項目的副司長凱莉·安·奈勒說:“居住在最脆弱社區的人們不能利用洗手這一最簡單的方式來保護自己及家人、朋友,這是令人無法接受的。我們必須立刻采取行動來確保每個人都能用上配有肥皂的洗手設施。”
手衛生設施應設在方便使用的位置,包括干凈的流動水、清潔劑、干手設施、洗手圖示或宣傳海報等,并維持設施完好、干凈整潔。清潔劑優先選擇液態,固體肥皂應保持清潔干燥,否則肥皂表面易滋生細菌,使用時造成手部的二次污染。一次性紙巾在節約成本和避免二次污染上是最優的干手措施。不方便洗手的情況下,可使用速干手消毒用品,但不可替代洗手,因為一些病原體可能不會被消滅,如當手部明顯臟污時艱難梭菌可能不會被移除或滅活、酒精對諾如病毒無效。
手衛生的管理開始于與健康、生命息息相關的醫療機構,而醫療機構手衛生設施還存在配置不完善、相關物資配置不足的情況[4-5]。新冠疫情期間,為促進手衛生行為的實施,全國推進了公共場所公共洗手池的建設,這一舉措在保障人群健康中發揮了重要作用,但一段時間后部分設施出現了維護不善的情況。手衛生設施的建設管理需要政府部門牽頭,各單位領導重視,全社會的共同參與。2023 年10 月17 日,深圳率先發布首部洗手設施地方標準,將選址、安裝、配置、管理維護等寫進標準中,這在推進公共洗手衛生設施工作中起到了引領作用。
知信行模式指導每一種行為改變。每一個人對洗手時機的把握及正確操作能力都源于其知識塔的建立、態度的改變。為達到更好的行為習慣,必須以持續的健康教育提高認知、形成意識形態,促進行為轉變。目前,為了提高醫務人員的手衛生效果各醫療機構開展了豐富的宣傳教育及活動,網絡上也出現了很多包括短視頻、小動畫、科普文、主題活動報道等等形式的科普宣傳。
隨著健康需求的增加,自媒體平臺上相關的健康信息也變得魚龍混雜,信息零碎,或者晦澀難懂,甚至出現很多科普謠言。在進行健康教育素材收集、創作宣傳材料或拍攝科普小視頻時,首先要保證信息的科學性,要依托于科學的信息或研究結果,比如國家標準、行業標準、世界衛生組織等權威機構公布的信息,保證信息的科學性。
俗話說細節決定成敗,在手衛生教育培訓中也不可忽視細節。比如,只洗手不洗飾品,戒指、手表、手鐲等手部飾品中藏污納垢,會成為污染源;手部清潔劑的采購、保管、使用時,如果產品不合格/本身帶菌、保存不善孳生細菌或者兌水使用等等,不僅不能達到清潔雙手的目的,還會增加手部被污染的風險;在干手方式上,共同使用毛巾擦手、毛巾清洗不達標、干手機的風力較大導致手部二次污染等細節。
醫務人員、護理員、保潔員、餐飲從業人員、學生、幼兒等都是進行宣傳培訓的重點人群。培訓的主要內容包括崗前培訓、在職教育、小組活動以及宣傳環境等。管理方應利用各種機會提升他們的手衛生理念與知識。不同對象的側重點不同,應結合其工作生活環境、職業特點等制定符合人群特點、能吸引關注的培訓宣傳方案。
最好的知識傳達應存在于人們周邊息息相關的環境中,通過多種方式潛移默化地灌輸,才能起到更好的健康教育效果,從而影響健康行為改變。比如手衛生舞、洗手口訣/歌謠、手衛生專題講座或演講比賽、手衛生知識有獎競答等等。
流量破億的科普作品鳳毛麟角,可以說是天時、地利、人和的機緣,所以要平穩地獲得關注,首先要打造權威、專業、認可度高的科普傳播平臺,維持較高的粉絲量,比如眾所周知的“丁香醫生”;其次持續發布高質量的作品,以及以作品合集的形式增加傳播聚合效應[6];傳統媒體和新媒體的流量支持也是傳播成功的重要條件。
綜上所述,傳染病的暴發流行會產生一些疾病負擔,包括經濟負擔、健康負擔及輿論負擔等,手衛生在疾病預防與感染控制中極為重要。然而因其依賴于個人行為,較難落實到位和提高效果。因此,促進手衛生行為,首先應提供便利的手衛生設施,包括配置完善及正常維護;其次,要加強健康教育和科普宣傳,采取針對性的宣傳教育方式;另外,在一些公共場所,比如學校、企業可建立衛生管理制度,定期組織健康教育活動,如在“全球洗手日”舉行一些主題比賽,創造手衛生的氛圍和好習慣,也應進行檢查和實行獎懲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