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1日下午,廣東省2024年立法工作會議舉行,《廣東省人大常委會2024年度立法計劃》“出爐”。根據立法計劃,今年省人大常委會將圍繞貫徹落實黨中央重大決策部署及省委“1310”具體部署,安排繼續審議項目4項,初次審議項目18項,預備項目23項,以高質量立法保障高質量發展。
今年是《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發布5周年。立法計劃中有一個重要的亮點:今年省人大常委會將加強新階段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法治保障,編制粵港澳大灣區專項立法計劃(2024—2027年),系統推進大灣區立法工作,發揮人大主導作用,突出“小切口”立法,每年推出兩部左右大灣區法規,著力解決“一國兩制三法域”規則銜接、機制對接問題,形成一批具有標志性、引領性的立法創新成果,助推做實大灣區“一點兩地”的全新定位。
經過近幾年的努力,目前廣東已全面完成中國(廣東)自由貿易試驗區和橫琴、前海、南沙以及深汕特別合作區、中新廣州知識城等功能區立法,大灣區立法開啟從“夯基壘臺、立柱架梁”向“更加具體細化、更具操作性”轉化的新階段。專家指出,《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已發布實施5年,大灣區的立法不能僅停留在框架性的搭建上,因此“小切口”立法顯得更有操作性和現實性。
具體到今年,擬制定促進港澳青年在粵港澳大灣區內地九市就業創業條例,在創新創業融資支持、跨境征信合作機制、職業資格互認等方面作出前瞻性、可操作性規定。此外還計劃制定粵港澳大灣區內地九市進口港澳藥品醫療器械管理條例,對臨床急需進口港澳已上市藥品醫療器械的申請、采購、進口、配送、使用及其監督管理等作出規定。
從現實和將來看,對接粵港澳大灣區現代產業體系建設,特別是先進制造業、戰略性新興產業、現代服務業等發展開發就業崗位,有知識、有視野、有技能的高層次港澳青年尤其大有作為。至于有創業意愿的港澳青年,大灣區也應該根據港澳青年創業意向和創業領域,推薦合適的創業項目,提供咨詢輔導、跟蹤扶持、成果轉化等“一條龍”創業服務。由此推動港澳青年成為大灣區建設的生力軍。
以前來大灣區工作的港澳人士,幾乎都是港澳企業負責人或者派出人員,保障和待遇幾乎都來自其港澳的標準。內地政府的實踐空間不大,并不需要特別研究港澳勞動力問題。如今,港澳人士如果以個人身份來自由打工或者創業,必然要獲得和內地等同或者更優的待遇。港澳青年在粵港澳大灣區內地九市就業創業的做法,應該成為廣東其他地區乃至全國其他地方的“樣板”。這個做法通過條例的形式加以規范,其更多的是起到指引與保障的作用。
如此,在條例的基礎上,各地政府就能更好地確立邊界、制定政策、有法可依。比如暢通失業登記渠道,對在粵港澳大灣區就業后失業的港澳青年,允許其參照內地勞動者在常住地、就業地、參保地進行失業登記,享受政策咨詢、職業指導、職業介紹等服務。強化多層次崗位信息提供,根據港澳青年求職需要舉辦專場招聘會,在粵港澳大灣區相關網站開設港澳青年招聘專區,有條件地區可組織直播帶崗、遠程招聘、城市聯動招聘,搭建高效供需對接平臺。
相應的,根據各地情況,港澳青年還應該按規定享受稅收優惠、創業擔保貸款及貼息、場地支持等扶持政策。同時,灣區內還要建成一批面向港澳青年的創業孵化載體,鼓勵地方因地制宜對創業孵化服務成效較好的予以支持。通過對港澳青年搭建創業項目展示、資源對接平臺,營造良好創業氛圍,這樣才能起到良好的吸引和帶動作用,進而影響到港澳所在地的公眾,產生更強的對內地的向心力。
為了保障港澳青年的就業,大灣區各級人力資源社會保障、財政、稅務、港澳事務部門都要把支持港澳青年在粵港澳大灣區就業創業擺在突出位置,明確任務分工,壓實工作責任。建立部門間、粵港澳大灣區有關城市間工作推進機制,推動信息共享、情況交流和工作協同。對于港澳青年遇到的共性或者個性問題,都要積極作出回應。對于可能形成一般性規則的,也要盡快形成政策或條例,以更好地指引未來的就業和創業。
在這方面,尤其是以廣州和深圳為代表的兩大城市,更應該形成標桿式的驅動力,加快對港澳青年保障機制的建立,通過多渠道、多層次、多部門的通力合作,形成“港澳青年都愿意積極投身大灣區高質量發展”的良好氛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