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學
隨著新課程改革的深入推進,舞蹈教育作為美育的組成部分,重要性日益凸顯。基于《素質教育舞蹈》一書中“永”的課程內容,筆者進一步開發了以培養學生舞蹈審美能力為核心的初中普及性舞蹈課程——“永”。該課程將王羲之《蘭亭集序》中的“永”字轉化為富有節奏感的身體動作,通過創新舞蹈實踐活動,對中國傳統書法藝術進行全新詮釋。在設計實施該課程的過程中,筆者不僅探索了跨學科的創新融合,也對舞蹈教育方法和教案寫作方法進行了系統的思考與總結。
教學目標的設定
在進行“永”的教案設計時,筆者設立了明確的教學目標,即通過舞蹈實踐活動,使學生了解并掌握“永字八法”的基本筆法精髓,用身體創編出個性化的舞蹈動作,以此體驗中國書法的意象美和韻律美,激發學生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興趣,培養學生的創造意識和遷移性思維,發揮學生的創造性、主動性,促進學生身體、頭腦和心靈共同成長。在教學過程中,注重學生的主體地位,通過引導學生參與、體驗舞蹈實踐活動,讓學生感受舞蹈的美、體驗舞蹈的樂趣。同時,通過小組活動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溝通能力,增進學生之間的友誼。
教學內容的構建
本課以“永字八法”為基礎,引導學生通過舞蹈動作來表達書法筆法的精髓。教學內容包括“永字八法”的基本筆法及其意象動態解析;如何將書法筆法轉化為舞蹈動律;個人舞蹈動作的創編與排練;小組合作完成舞蹈作品的創作與展示。
教學方法的應用
舞蹈課程《永》在教學上進行了創新嘗試,采用了多種教學方法——“跨學科”教學法:通過導入“永字八法”,將書法與舞蹈相結合,運用遷移性思維,讓學生在書法的八種基礎筆法中尋找意象、動態與動作,體會舞蹈的奧妙。這種跨學科的教學方法,能夠豐富舞蹈教學的內容,開闊學生的視野,有助于培養學生的多元能力。情境導入法:通過展示書法作品和舞蹈視頻,創設情境,激發學生的興趣和好奇心。示范教學法:引導學生模仿并體會舞蹈的韻律和美感。小組合作法:讓學生分組,用教師指定的身體部位進行舞蹈動作的創編和排練,以此培養合作意識和團隊精神。互動評價法:學生之間互相評價舞蹈作品,提出改進意見,促進共同進步。
教學過程的優化
教案設計了多個教學環節,包括熱身活動、基本動作學習、舞蹈創編、小組合作等,每個環節都緊扣教學目標、層層遞進,使學生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逐步掌握舞蹈技能并提升舞蹈素養。同時,教案還注重學生的個體差異,針對不同學生的特點和需求,采用個性化的教學方法和手段,確保每個學生都能在舞蹈學習中得到成長和進步。
環節一:導入與筆法解析
1. 導入新課:展示優秀的書法作品和舞蹈視頻,引導學生感受書法與舞蹈的相通之處,從而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
2. 解析“永字八法”的基本筆法,詳細介紹每種筆法的意象和動態特點。
3. 引導學生通過身體動作初步體驗筆法的動態美。
環節二:舞蹈動律創編
1. 教師示范如何將筆法轉化為舞蹈動律,引導學生觀察并模仿轉化的方法。
2. 學生個人嘗試進行舞蹈動作的創編,教師巡回指導,及時糾正動作不規范之處。
3. 學生個人展示自己創編的舞蹈動作,并與同學互相交流學習。
環節三:舞蹈排練與合作
1. 學生根據創編的舞蹈動作分組進行排練,形成完整的舞蹈作品。
2. 小組討論舞蹈作品的節奏、隊形和表情等細節,完善作品。
3. 各組進行舞蹈作品的彩排,教師提出改進意見。
環節四:表演展示與評價
1. 各組依次上臺展示舞蹈作品,其他學生認真觀看。
2. 展示結束后,學生互評和自評,指出作品的優點和不足。
3. 教師總結評價,肯定學生的努力和成果,提出進一步改進的方向。
教學總結與反思
通過舞蹈課“永”的教學實踐,筆者深刻體會到舞蹈與書法藝術的相通之處以及跨學科教學的魅力。
在進行教案設計時,筆者對“永”字的書法精髓進行了深入研究,了解其結構、筆法和意境,這為將書法筆法轉化為舞蹈動作提供了理論支持。在此基礎上,進一步探究如何將書法中的筆法精髓轉化為身體動律,用舞蹈動作表達出來。
在教學方法上,筆者注重情境導入和示范教學,通過創設情境、直觀示范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好奇心。同時,鼓勵學生發揮創造性和主動性,在舞蹈動作創編和排練過程中充分展現自己的個性和才華。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不僅掌握了舞蹈技能,還對中國優秀的傳統文化藝術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和認識。小組合作和互動評價的方式也有效培養了學生的合作意識和團隊精神。
當然,在教學過程中也存在一些不足之處。部分學生在舞蹈動作的掌握上還存在一定的困難,這需要在今后的教學中加強針對性指導;另外,由于受到課時限制,有些內容只能點到為止,未能深入展開,例如在小組合作與創作環節,部分學生在動作創新和節奏把握上還需加強。在今后的教學中,筆者將進一步加強對學生創造力和合作能力的培養,繼續探索、完善教學方法和手段,以提高教學質效。
教案寫作方法的提煉與總結
教案作為教師教學的藍圖,其內容質量直接影響到教學與育人效果。結合本次“永”舞蹈課程的教案實踐研究與創新提煉,筆者對教案的寫作方法進行了深入反思,得出了以下幾點體會——
首先,要明確教學目標,并注重目標的可操作性和可評估性。在“永”的教案中,筆者設定了清晰的三維目標: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這些目標不僅涵蓋舞蹈動作的學習和掌握,還注重學生在舞蹈創作中的過程體驗,并培養學生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情感認同。這樣的目標設定使得教案更加具有針對性和指導意義。
其次,教案內容需要緊密圍繞教學目標展開。為實現這些目標,需選擇適當的教學內容和方法,特別要注重跨學科融合和創新性;同時,應合理安排教學過程,確保環節的連貫性和層次性。在“永”的教案中,筆者根據目標精心設計了教學內容,包括舞蹈動作的教學、舞蹈創作的指導以及傳統文化的滲透等。此外,筆者還非常注重教學內容的組織和安排,以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和學習需求。這樣的內容設計使教案更具系統性和邏輯性。在創新性方面,筆者將舞蹈、書法、文學、音樂等多個藝術領域進行了融合,從而創造出一種全新的舞蹈教學形式。這不僅有助于學生掌握舞蹈動作,還能引導他們通過舞蹈動作去感受和表達“永”字的意境與美感。
注重教學方法的運用。在“永”的教學中,筆者采用了多種教學方法,如示范教學、分組練習、合作創作等。同時,注重運用文獻分析法、案例研究法等科學方法,對相關資料進行收集、整理和分析,以確保教案內容的科學性和準確性。
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和需求,并注重實施個性化教學。筆者在實施教學時,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和需求,采取個性化的教學方法和手段,使每個學生都能在舞蹈學習中得到成長和進步。例如,鼓勵學生在舞蹈動作創編過程中發揮個人創意和想象力,讓他們在舞蹈中展現出獨特的個性和風格,激發學生的創作熱情;通過小組合作展示表演,促進學生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提升學生的藝術鑒賞能力和審美水平。
注重教案的實用性和可操作性,使教案能夠真正指導教學實踐。在進行教案設計時,筆者注重教案與實際教學的結合及靈活運用,使得教案更加具有實效性和可操作性,并通過觀察和反思教學實踐,不斷調整和優化教案內容,以更好地適應不同班型學生的實際情況和需要。
綜上,初中舞蹈教學應繼續深化課程改革,加強跨學科融合和創新性探索,不斷豐富教學內容和方法。同時,還應注重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和創新能力,為學生打下堅實的全面發展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