峻汶

春色正濃,坐落在廣東省佛山市南海區的加美實驗學校(以下簡稱“加美實驗”)洋溢著勃勃生機。這座占地80余畝的校園設計獨特,一步一景,讓人流連忘返。加美實驗的校長楊鵬,憑借著過硬功底和專業能力,從四川到廣東,從佛山石門實驗學校到如今的加美實驗,實現了人生的“三級跳”。作為廣東省優秀校長和信息技術學科帶頭人,楊鵬懷揣著打造“灣區標桿、南粵品牌、中國坐標的未來學?!钡暮陚ツ繕?,帶領學校不斷向前邁進。
練好“鐵腳板”,突破“天花板”
在楊鵬看來,人都是有惰性的,只有不斷迎接新挑戰,使自己始終保持競技的狀態,才能突破自身的“天花板”,實現更高層次的成長與發展。
1999年7月,楊鵬從西華師范大學畢業,來到廣東恩平任教。起初,他擔任的多是“跑龍套”和“打雜”的角色,當學校缺少數學教師時,他毫不猶豫地頂上;當需要圖形處理的教師時,他拿起書本就上課。楊鵬深知,每一次被委以重任,都是一次寶貴的成長機會。因此,無論教授哪門學科,他都認真對待、精心準備,精彩的課堂贏得了學生的喜愛。多學科的教學經歷,也讓楊鵬對學科融合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1999年,正值教育信息化萌芽時期,楊鵬被校領導委以重任,負責學校全體教師的教育技術培訓工作。接到任務后,楊鵬立即開始自學相關軟件。但在學習的過程中,楊鵬發現,現有的教學案例偏少,講解時缺乏充分的佐證。于是,他聯合物理和生物教師,結合本校實際,突破學科邊界,共同研發出“案例式、進階式”的教師教育技術培訓教材。從課件制作培訓走向教育思想的引領和創新,楊鵬的課受到了教師們的熱烈好評,也為他編寫地方信息技術教材奠定了堅實基礎。2002年,楊鵬調入佛山石門實驗學校,擔任信息技術骨干教師。此后,他先后參與了5本地方教材的編寫工作,并擔任其中一本教材的主編。此外,楊鵬還多次分享教學經驗,引起了強烈反響,創造了一個人帶動一門學科的“奇跡”。
2020年,楊鵬從石門實驗學校來到加美實驗擔任校長,肩負起統籌全局的重任。籌建學校的日子,是楊鵬辛勤付出與迅速成長的時期,他邁著“鐵腳板”,跑遍了多個部門,整合各種資源,致力于讓學校更加美好。
不僅對自身的專業精益求精,楊鵬對團隊的要求也是一絲不茍。學校籌建期間,盡管還沒有學生,但楊鵬提出:“有學生的課要上好,沒有學生的課也要上好?!睘榇耍用缹嶒灥慕處焸儏柋黢R、未雨綢繆,每天嚴格按照課程表進行模擬教學,教學組每周按學科進行教研,學校每月舉辦大型教研活動。通過不斷研討、碰撞思想,力求打造出內容豐富、質量上乘的課程。對此,教務主任李盈蕓深有感觸地說:“在加美一年的成長,勝過在其他學校十年?!?/p>
楊鵬深知閱讀對學生成長的重要性,因此從大局出發,大力推動閱讀文化的建設。他堅信,要讓學生“把書讀好”,首先要“好讀書”,即要為學生創造一個便捷、舒適的閱讀環境。為此,楊鵬將學校的圖書館遷至一樓,串聯起休閑空地、錄播室、會議室、綠地和連廊等區域,將一樓除運動區和生活區外的空間全部改造為閱讀區,并規劃出藏書區、管理區、研究區、室內閱讀區、室外閱讀區、閱讀成果展示區以及智能閱讀區等多個功能區域。同時,他還結合教學樓層和功能需求,設置了專題閱讀區,以簡潔、低成本的方式實現教育空間的高效利用,讓“好讀書”的理念更好地服務于學校的發展和學生閱讀素養的提升。
摒棄同質化,找到“真門道”
同質化,意味著只能跟隨在別人的身后。楊鵬深知,要實現領先和突破,必須立足實際、拉長“長板”,找到一條服務師生成長、助推學校特色發展的“真門道”。
2003年11月,楊鵬受南海區教育局的指派,為全區教師開設一節信息競賽輔導示范課。為了上好這節課,楊鵬購買并查閱了大量資料,還特地請教了相關領域的專家。然而,盡管他準備得十分充分,課堂效果卻并未達到預期。這次經歷讓楊鵬更加深刻地認識到,只有不斷精益求精、實現資源優化整合,才能在激烈的競爭中脫穎而出。
信息學輔導不僅需要教師具備深厚的專業知識,更需構建一套系統、全面的輔導體系。為此,楊鵬邊學習邊積累經驗,從開發個人教學題庫到開發測評系統、從編寫學生教材到整理解題報告集、從固定時間輔導到舉辦一年一度的夏令營活動、從校內輔導拓展到區域共同體研究,逐步形成了完整且有序的輔導體系。這一體系因其高度的系統性和連貫性,輔導效果顯著。在楊鵬的精心指導下,數十名學生成功考入清華、北大等頂尖學府,數百名學生順利進入“985”“211”高校。此外,他還參與編寫了兩本信息學奧賽專著,開發了個人的專題網站,將自己的教學成果進行了有效整合。
多年的教育實踐和經驗積累,讓楊鵬擁有了一雙鷹隼般銳利的眼睛,他總是能夠審時度勢、把握時機,這也為楊鵬選拔和任用人才、做出科學決策提供了極大的幫助。一次偶然的機會,楊鵬發現教師李紅對燈謎頗有研究,便鼓勵李紅利用燈謎,將傳統文化的元素融入課程。經過不斷的研磨,李紅成功地將燈謎打造成為一門深受學生喜愛的校本課程。在楊鵬的運籌帷幄和精準指揮下,學校的很多教師都在各自的領域獨當一面,取得了顯著的進步。
因材施教,點石成金
楊鵬認為,教育的關鍵在于懂得學生,因材施教。在石門實驗學校任教時,有個名叫鄧茵琳的學生,自小學四年級起便一直在由楊鵬全面管理的夏令營和冬令營中學習。鄧茵琳聰明伶俐,楊鵬一直關注她的成長。小學畢業后,鄧茵琳的父母為她選擇了一所名校。然而,進入新學校后,鄧茵琳總覺得學習效果不理想,渴望回到石門實驗學校學習。在楊鵬的協調下,鄧茵琳如愿以償,加入石門實驗學校的信息學奧賽隊。此后,鄧茵琳的學習之路如魚得水,在信息學領域表現出色,最終被保送至北京大學。
如果說鄧茵琳是因為喜歡信息學而選擇回歸原校的話,那么鄭宇誠的故事則更深刻地展現了楊鵬的教育實力與個人魅力。2016年,鄭宇誠進入初中,一次偶然的機會,他與同學一起體驗了信息學奧賽課程。課上,老師所講的內容一下子就吸引了鄭宇誠,于是,他主動要求加入信息學奧賽課。然而,由于小學時缺乏相關基礎,鄭宇誠難以跟上正常的教學進度。但楊鵬看到了他身上的勇氣與智慧,于是頂住壓力,安排教師對他進行一對一的培訓,親自指導、跟蹤他的學習情況,并多次與他的家長溝通,共同助力鄭宇誠的成長。不久,鄭宇誠便迎頭趕上,在之后的全國分區聯賽中,獲得了初中組一等獎。上高中后,他獲得了清華大學的預錄取資格,最終順利入讀清華。
楊鵬的愛生之心還體現在他化危為機的能力上。曾經有一位名叫小兵的學生,原本成績不錯,但新冠疫情期間,由于家長疏于管教,小兵逐漸迷上手機游戲。疫情過后,他將手機帶入校園,因過度沉迷游戲而與班主任發生沖突,一度被大家視為“不可救藥”的學生。但楊鵬并未因此對小兵失去信心,而是注意到了他在手機游戲方面的興趣和特長,若能正確引導,或許能將這看似負面的愛好轉化為學習的動力。于是,楊鵬主動找到小兵,鼓勵他利用自己的優勢,在信息學方面取得突破。在楊鵬的耐心引導和啟發下,小兵逐漸將對游戲的興趣轉移到對信息學問題的解析上,成為信息學方面的“小專家”,并展現出許多獨特的創新。
歌德說,奇跡是信仰最寵愛的孩子。歷經二十四年的辛勤耕耘,楊鵬將平凡的事情演繹得不平凡。他以追求美好教育的信仰,在嶺南大地上創造了一個又一個“奇跡”,使一個個學生煥發出璀璨奪目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