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鑫 周軼君

好的教育,一定是融合在生活中,讓孩子自己去感知和發(fā)現(xiàn)的。法國誕生過不少影響世界的哲學家,從笛卡爾、蒙田到孟德斯鳩、盧梭。法國人如何培養(yǎng)思辨能力?我決定去聽一堂哲學課。
開設這門課的其實是一個比較貧窮、沖突較多的郊區(qū)學校,不同宗教、不同文化在這里交織。法國的國民教育不是直接告訴學生什么是對的,而是將哲學作為分析、思考的工具教授于人。他們之所以引入哲學課程,是想告訴孩子們對于世界上的這些事情,從小要有自己獨立的思辨能力,而不是盲目追隨別人的概念和符號,一味順從或是貿(mào)然反對。
我去的那天,哲學課的主題討論是“什么是愛”。五六歲的小朋友圍坐成一個圈,老師拿了一個蘇格拉底的玩偶當話筒,像擊鼓傳花一樣,誰拿到誰發(fā)言。在“愛”這個大命題下,老師會一步步引導著問:什么時候能感覺到愛?是喜歡還是愛?朋友之間和愛人之間的愛有什么不同?大一點的孩子還會討論什么是愛的消失。有的孩子經(jīng)歷過父母離婚,會說愛的消失是因為背叛;有的說是因為最好的朋友在外面說自己的壞話。我問你怎么辦,有的就說告老師,有的就說自己忍了。
他們討論人性本惡還是本善,是以戲劇形式展開的。孩子們自導自演,每一組的劇情都不一樣。兩個小朋友拉著我上去表演——一個人在畫畫,一個人搶過他手中的畫筆,我負責居中調(diào)解。討論用的方式是蘇格拉底的辯證法,不停地提問,一層層深入探討。有個孩子問:“嬰兒生下來會作惡嗎?他們那么小,會有善惡的意識嗎?但這哭聲吵得大家都睡不好,是不是也算一種‘惡?”
一般按照中國人的思維,課堂討論最終會推導出一個良性結(jié)果,比如是不是對愛更有信心了?但法國孩子在討論了這一切后,有人說還是不敢去愛,因為擔心自己的付出和別人的可能是不對等的。同行的一位導演說,這個回答頗有些法國新浪潮電影的韻味。在她看來,法國新浪潮電影不預設結(jié)論,最后的結(jié)尾總是出人意料。
我們在現(xiàn)場有位法語翻譯,一直在向我們解釋他們在說什么。我當時聽到特別驚訝。那天我沒有攜帶筆記本,就現(xiàn)場隨手折了張A4紙記下孩子們說的話。寫完我還拍了照,因為我想這張紙條可千萬不能丟了。當天拍攝結(jié)束后,節(jié)目組回到公寓吃晚飯,我就說今天我得給大家好好讀一讀那些孩子都說了什么。大家聽完都覺得特別震撼。他們在這么小的年齡,對于人性和情感認知的細膩程度遠超于我們這些成年人。
所以我想,不要害怕跟孩子討論一些關(guān)乎“愛”“責任”“意義”等宏大命題,當我們把孩子當成一個人平等對待時,會發(fā)現(xiàn)孩子們的情感和表達可能比成人細膩多元。
(摘自微信公眾號“谷雨實驗室-騰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