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曉敏

古浪縣文化旅游產業具有良好的發展基礎和巨大的發展潛力。近年來,古浪縣以文旅融合為重點,以項目建設為抓手,集中培育特色產業,著力打造“絲路要塞·紅色古浪”旅游品牌,全縣文旅產業邁入高質量發展的“快車道”。文章分析了古浪縣文化旅游產業的發展現狀和存在的不足,從政策引領、打造品牌、優化環境、整合資源、創新載體、培養人才六個方面提出了推動古浪縣文旅融合創新的對策,以期為其他地區的文旅融合創新提供參考。
近年來,古浪縣抓住機遇,依托悠久的歷史文化、豐富的紅色資源、厚重的人文底蘊、獨特的自然風貌,緊緊圍繞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以文旅融合為重點,推動文旅融合創新,打造古浪縣獨特的文化旅游新業態。
古浪縣文旅發展現狀
文旅發展勢頭強勁
古浪縣充分挖掘文化旅游資源,集中打造以古浪戰役紀念館為代表的紅色文化游,以八步沙為代表的生態研學游,以黑松驛絲路驛站為代表的民俗風情游,以古豐、黃羊川花海為代表的鄉村觀光游,全力培育以“文化旅游+”產業鏈為主的“5+N”文化旅游產業鏈,扶持發展3家重點文旅企業,建成1個4A級景區、3個3A級景區、4家精品民宿,發展93家鄉村農家樂,創建1個省級文旅振興樣板村,正在建設1個3A級景區、5個省級文旅振興樣板村。另外,短線游、周末游、近地游等旅游業態更加成熟。2020年以來全縣共接待游客334.93萬人次,實現旅游綜合收入19.05億元,文旅市場“蓄勢待發”。
文化遺產資源豐富
古浪縣現已公布文物保護單位351處,實施優秀文化傳承發展工程,開展了土門山陜會館修繕保護、明長城3處烽火臺保護修繕等一批重點文物保護工程。當地的古浪寶卷、古浪民謠等5項非物質文化遺產列入省級非遺名錄,成功申報武威市第五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7項,申請公布第四批縣級非遺項目3項,其中,大靖鎮被確定為第三批國家歷史文化名鎮。另外,古浪縣還有漢明長城、土門三義殿、土門山陜會館等風格獨特的建筑遺跡。全縣文化遺產資源豐富,文化旅游產業發展潛力巨大。
文體活動特色鮮明
古浪縣依托紅色文化旅游,提升了紅色文化的傳播力和影響力,全縣組織舉辦了紅色文化旅游節、“紅色古浪”書法小品展、“發現古浪之美”攝影展、“書法家寫紅軍”百米長卷書畫展、紅軍西路軍精神座談研討會等紅色文化系列主題活動。依托日益完善的公共文化陣地,古浪縣常態化組織開展送文化下鄉、“書香古浪”全民閱讀、民間文藝展演、“絲綢之路”長城徒步走、廣場舞大賽、職工環城賽等文體活動。這些活動都具有鮮明的特色,年均參與人數達10萬多人次。
文化服務日益完善
提升公共文化服務水平,夯實文化振興基礎。古浪縣投資1.2億元建設圖書館、博物館、文化館等,創新實施文化惠民工程,建成19個鄉鎮綜合文化站、170個文化廣場、159個鄉村舞臺、186個村級綜合文化服務中心,全縣公共文化服務保障能力顯著提升。另外,古浪縣還有序推進城鄉體育健身項目,建成8項體育惠民工程、144個村級體育健身場地、5個籠式足球場、1個縣級公共體育場、1個民健身中心、8個社會足球場,城鄉體育設施日益完善。
重大工程穩步推進
古浪縣全力推進文化體育及旅游重點項目建設,截至目前,共實施重大工程項目7項。
第一,古浪縣社會足球場建設項目。古浪縣8個社會足球場分別位于土門鎮土門村、大靖鎮東關村、裴家營鎮裴家營村、黃花灘鎮金灘村、永豐灘鎮新河村、海子灘鎮譚家井村、直灘鎮龍泉村和干城鄉富民新村。每個足球場面積都為7 140m2,總面積為57 120m2,配套完善管網及綠化。古浪縣8個社會足球場現已建成投用。
第二,古浪縣全民健身中心建設項目。古浪縣全民健身中心位于縣城迎賓路北側,總建筑面積為3 000m2,包括標準籃球、排球、羽毛球、乒乓球、健身操等場地和服務設施,配套室外管網及綠化、停車場等設施。古浪縣全民健身中心已建成并對外開放。
第三,古浪戰役紀念館二期項目。古浪戰役紀念館位于古浪縣城南部,該項目以古浪戰役紀念館為中心,打造具有紀念緬懷與休閑服務功能的紀念性公園。該項目總用地面積為6.9萬m2,主要建設鏡水面、南湖紅船、革命火炬、中心雕塑、初心廣場等景觀工程,完善停車場、電氣、給排水等公共服務設施。目前已完成建設。
第四,八步沙“兩山”實踐創新基地建設項目。八步沙“兩山”實踐創新基地由省文旅集團籌資建設,工程占地26 200m2,建成教育基地、防火瞭望塔、室外廣場鋪裝、跨路人行天橋、停車場彩色瀝青鋪油鋪筑等工程。八步沙“兩山”實踐創新基地已于2021年6月開業運營。
第五,古浪縣體育公園建設項目。古浪縣體育公園位于古浪河西側,總投資2 480萬元,占地面積為11.49萬m2,建設內容包括五人制足球場、籃球場、網球場、排球場、羽毛球場、門球場等體育設施,配套建設園路、公共衛生間、管理用房等附屬設施。該項目目前正在建設之中。
第六,古浪縣“三館”(圖書館、博物館、文化館)建設項目。總投資1.2億元,總占地面積為2.57萬m2,總建筑面積為1.44萬m2。項目計劃于2023年5月完成主體工程,文化館、圖書館于2023年10月建成投用,博物館計劃于2024年10月建成投用。
第七,武威市長城文化國家公園(古浪段)建設項目。該項目位于大靖鎮青山寺東側,總投資2 287.05萬元,占地面積達8 050m2,擬建占地面積1 616m2的長城文化公園展示廳、2 000m2的生態停車場,建設木質觀光步道5 000m、木棧道2 000m及相關附屬設施。該項目已2023年9月開工,截至目前,已完成展廳和消防水池的主體工程,預計2024年8月底完工。
古浪縣文旅融合發展中存在的不足
第一,產業發展認識不足。從總體上看,古浪縣已初步形成了重視文化建設的良好氛圍,但仍存在對文化產業發展的重要性認識不全面、不精準的問題,沒有真正意識到文化產業的重要作用,缺少按市場規律發展文化產業的創新精神和有效手段。
第二,公共服務設施不完善。一方面,古浪縣經濟總體實力較弱,對文化產業的投入較少,公共設施建設資金投入不足,數字化發展程度不高。部分鄉鎮、村綜合文化站的相關設施和管理體系有待完善,場館利用率不高。城鄉公共體育設施總量、種類相對不足,缺乏有效的管理和維護,體育惠民工程仍需進一步推進和深化。另一方面,古浪縣文旅產業發展相關的基礎設施有待完善,難以滿足文旅產業發展的需求。
第三,融合發展深度不夠。古浪縣將文化產業和旅游產業進行了初步融合,但在協同發展方面還存在不足。精品景區、精品線路等融合發展程度不夠,缺乏區域聯動和帶動機制,綜合性效益未能得到充分發揮。產品多而不精,深度體驗產品不夠,產業鏈不長,文化旅游產品難以滿足個性化、細分化、品質化消費需求。
第四,對外宣傳力度不強。古浪縣對市場開發深度不夠,與旅行社、旅游商業策劃團隊、旅游營銷平臺等接洽少,合作不深,旅游產品推廣專業化程度低,宣傳形式單一,力度不強,覆蓋面不廣。
第五,文化旅游人才缺乏。全縣人才要素市場建設滯后,文旅產業缺乏智力支撐。編導、音樂創作者等文藝工作者以及旅游項目策劃、建設和管理等方面的人員較為缺乏。全縣文化旅游從業人員整體文化水平不高,缺乏文化旅游方面的專業知識、管理經驗和服務理念,服務質量和服務水平也有待提升。
古浪縣推動文旅融合創新的建議
堅持黨的二十大提出的“圍繞舉旗幟、聚民心、育新人、興文化、展形象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進一步厘清思路,明確目標,搶抓機遇,用足用活國家、省、市對文化旅游的扶持政策。
政策引領,建立健全文旅創新機制
以理念支撐、價值指引、理論引導以及精神動力促進文化模式、旅游理念以及管理制度的創新,結合全縣文旅產業發展實際,積極制定古浪縣關于加快文旅產業發展方面的扶持政策和具體措施,對全縣文旅產業發展路線進行科學規劃,為文旅產業發展提供優惠政策,并成立文旅產業發展研究機構,重點研究文旅產業發展戰略性、前瞻性和全局性問題,全面指導古浪縣文旅產業發展工作。古浪縣要將文旅產業發展納入全縣國民經濟發展的全局,使人民群眾享受更多高品質、高品位、多樣化的文旅產品,使發展成果惠及全縣人民。
打造品牌,提升文旅品牌形象
古浪縣文旅融合創新,首先,要對已形成的文旅產品進行深化建設,不斷創新,將重點放在逐步拓展原有旅游項目市場上。2019年8月21日,習近平總書記考察了黃花灘生態移民區富民新村和八步沙林場,點明了古浪縣“文化+旅游”融合開發的價值。2021年5月,文化和旅游部、中央宣傳部等部門聯合發布“建黨百年紅色旅游百條精品線路”。古浪縣紅軍西路軍古浪戰役遺址入選“壯懷激烈·初心不改”精品線路首站,八步沙林場入選“治沙典范·生態甘肅”精品線路首站,從國家層面將古浪縣確立為紅色旅游的重要地標,有力提升了古浪縣旅游業的市場競爭力。以此為契機,古浪縣要繼續以古浪戰役紀念館、八步沙治沙紀念館等紅色文化品牌為龍頭,大力發展紅色研學游,促進紅色文化產業鏈發展,持續打造“絲路要塞·紅色古浪”的文化旅游名片。
多措并舉,優化文旅產業發展環境
一是圍繞基層公共文化空間建設,不斷加快推進鄉鎮文化站、村級文化活動室、農村文化廣場、鄉村舞臺等項目的建設,并通過積極引導、活動引領、評優樹先等措施,充分調動群眾參與文化活動的積極性,提高群眾對公共文化設施的利用率。二是充分利用節假日,組織開展參與面廣、參加人數多、規模較大的群眾性文化娛樂活動,在文旅產品中廣泛融入電影、音樂、文學作品以及民俗文化等文化要素,積極宣傳和鼓勵民間作家創作一批群眾喜聞樂見、體現時代精神的文藝精品。組織藝術團積極到全縣各鄉鎮、村組開展演出,以此輻射帶動全縣文化活動普遍化。積極創新,開發設計體現古浪文旅特色和古浪文化符號特點的文創產品,吸引消費者,激發消費者的興趣。
整合資源,建立資金投入多元機制
出臺相關政策,更好地發揮市場的調節作用,形成規模化的新型文旅龍頭企業,有效提升古浪縣文旅產業的整體實力。加大招商引資力度,與有投資意向的企業合作,重點引資建設星級酒店、兒童游樂設施、滑翔傘基地、游泳館等項目,積極延鏈、補鏈、強鏈,全力推動產業鏈發展。政府及相關部門適當放寬門檻,建立多渠道投資融資機制,讓更多的社會資本加入古浪縣文旅產業當中。努力解決資金、技術、人力、管理資源等缺乏的問題,實現投資主體多元化、社會化,真正推進文旅產業的發展。
創新載體,加大文化旅游宣傳推介力度
一是積極參加“敦煌行·絲綢之路國際旅游節”“中國·河西走廊有機葡萄美酒節”等重點旅游節推介活動,著力提升古浪文化旅游的對外影響力和品牌效應。策劃短期游線路、全民參與活動,如全民閱讀活動、職工環城賽、職工運動會、徒步走等文體活動,打造全省知名的旅游目的地,促進體育和旅游深度融合。二是充分借助互聯網技術,優化古浪縣文旅產業結構,擴大文旅產業規模,提升文旅產業的競爭力和活力,如開通用來推介紅色旅游景點的微信公眾號,開發“VR漫游”功能,使更多游客能夠借助移動設備線上了解文旅產品和文化遺產。
培養人才,提升文旅綜合服務軟實力
人才是第一資源,創新是第一動力。古浪縣要尊重人才,完善人才使用與激勵機制,讓優秀人才進得來、留得住、用得上,吸引更多復合型人才投身古浪文旅產業發展。重點培養和引進一批有文化、懂經營、善策劃、會管理的文化領軍人才,引進考古、采編、導演、舞臺美術設計、音樂設計等高層次人才及特殊人才,形成一支高素質的文化人才隊伍。積極開展文化志愿者服務,壯大文化志愿者隊伍,為文旅融合、可持續發展積蓄人力資源。同時,及時調整人才培養方案和招生計劃,探索建立政府、高校、企業協同合作的古浪紅色文旅產業“訂單式”人才培養機制。
綜上,鄉村要發展文旅產業,可以從政策、品牌、環境、資源、宣傳、人才等方面發力。下一步,古浪縣將加快推進項目建設和產業鏈培育,提升文化旅游服務質量,切實打響“絲路要塞·紅色古浪”旅游品牌。
(作者單位:中共古浪縣委黨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