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桂華 林少球 王鳳

摘要:文化振興是鄉村振興的題中應有之義,對鄉村振興具有引領和推動作用。武陵山片區的優秀傳統文化在當地鄉村振興中發揮著凝聚人心、涵養民風、優化治理、美化環境的功能。通過增進優秀傳統文化認同、加強文化隊伍建設、保護傳統文化遺產、開展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活動等路徑,推進優秀傳統文化融入武陵山片區鄉村振興。
鄉村文化振興是武陵山片區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內容,為武陵山片區鄉村振興注入了活力。2023年10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宣傳思想文化工作會議提出,“著力賡續中華文脈、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因此,武陵山片區要擔負起文化賦能鄉村振興的使命,保護鄉土文化、涵養鄉風文明、繁榮文化產業,為鄉村振興注入文化凝聚力、精神推動力。
武陵山片區鄉村振興發展現狀
武陵山片區是我國鄉村振興的重點區域。改革開放以來,在國家政策的支持下,武陵山片區經濟發展迅速,經濟總量邁上新臺階。但由于武陵山片區發展起點較低,基礎設施相對落后,與全國其他地區相比,其發展明顯滯后。
農業產業化、市場化水平低
武陵山片區主要發展第一產業,以種植業、林業、牧業為主,主要生產水稻、玉米,而第二、三產業所占比重過低。例如,武陵山片區的C鎮下轄1個社區、20個行政村,其中只有F村有3家葡萄企業,其他村均種植農作物。當地農民害怕農產品賣不出去,不進行作物的大規模種植,確保所種作物能夠滿足自家一年的需求即可。當地每戶農民水稻種植面積大多在1 333.33—3 333.33m2,玉米種植面積大多在2 000—4 666.67m2,辣椒種植面積大多在133.33—533.33m2,花生種植面積大多在133.33—666.67m2。由于當地農業產業化、市場化水平較低,大量農民選擇外出務工,因此當地鄉村振興缺乏農民主體,發展明顯滯后。另外,大量農民外出務工導致鄉村勞動力減少,市場需求縮小,限制了農業產業化的發展。
人才結構不合理
在武陵山片區,青壯年農民不想以種地為生,也不想留在鄉村發展,因此都走上了外出務工的道路。而留下的農民大多受教育水平較低,年齡較大,以種植農作物為生,從事經營管理、技術研發等工作的復合型、創新型人才較少,難以滿足鄉村振興的人才需求。
生態環境問題突出
隨著經濟的快速增長,武陵山片區的生態環境遭到嚴重破壞。以武陵山片區的C鎮為例,當地農民在生產生活中直排污水,致使當地水域污染嚴重;同時,農民沒有養成垃圾分類與回收的習慣,致使當地形成了“垃圾圍城”的局面。
優秀傳統文化保護缺乏
武陵山片區以其獨特的地理條件、生產生活方式,孕育了民間美術、音樂、舞蹈、戲劇以及少數民族服飾等優秀傳統文化。然而,在武陵山片區的C鎮,大量鄉村青壯年勞動力流向城市,造成了鄉村地區的空心化,嚴重影響了鄉村地區優秀傳統文化的創新和發展。當地許多物質文化遺產遭到毀滅性破壞,其中不乏一些用于舉辦重要傳統文化活動的標志性建筑,傳統文化失去了載體,文化斷層現象明顯。另外,許多歷史文化和民間技藝因找不到傳承人,正面臨失傳的困境。
人才是影響武陵山片區鄉村振興的關鍵因素。人才外流導致武陵山片區建設力量的缺乏,影響了當地傳統文化的傳承,制約了當地經濟的發展和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因此,武陵山片區鄉村振興的關鍵在于留住人才。留住人才,除了依靠政策、經濟發展外,還應大力發揮優秀傳統文化的感召力。
推進優秀傳統文化融入武陵山片區鄉村振興的意義
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內在需要。推動優秀傳統文化融入鄉村振興全過程,有助于發揮其在凝聚人心、涵養民風、優化治理和美化環境方面的重要作用。因此,我們應大力推進優秀傳統文化融入武陵山片區鄉村振興。
優秀傳統文化為武陵山片區凝聚人心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文明的智慧結晶和精華所在,是中華民族的根和魂,它蘊含著人們普遍的情感共鳴和價值追求。隨著生活方式的多元化和信息化程度的加深,人們注重物質利益,忽視了情感交流,村民們日漸疏離。另外,鄉村人才的流失影響了文化的傳承,導致文化歸屬感、認同感降低。尤其是在外務工的青壯年,常年在外生活,對鄉村失去了歸屬感,回到鄉村后難以適應當地的生活。弘揚優秀傳統文化,可以讓農民從中汲取自信、尋找歸屬感,吸引青壯年回鄉發展,進而凝聚起鄉村振興的向心力和團結力。優秀傳統文化是鑄牢武陵山片區共同體意識的歷史根基和思想源泉,具有強大的生命力和包容性,承載了當地各民族人民的智慧結晶和價值理念,構筑了促進民族團結和諧發展的基石。武陵山片區是我國內陸跨省交界地區面積最大、人口最多的少數民族聚居區,30多個少數民族人口占地區總人口的48.9%。弘揚優秀傳統文化,有利于各族人民和諧相處、團結一心,一起建設美麗鄉村,共同追求美好生活。
優秀傳統文化為武陵山片區涵養民風
中華民族是重視道德、崇尚修德的民族,歷來強調“道德當身,故不以物惑”,主張用道德感化他人。優秀傳統文化中蘊含著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之間的基本準則,以其強大的感召力引領人們的價值觀念和行為方式。古人常以“仁、義、禮、智、信”等道德規范嚴格要求自身。“仁”,要求村民不僅要關愛自己家人,也要關心鄰里、社會;“義”,提醒村民不能為了利益而罔顧人情倫理,別人有難時要出手相助;“禮”,告訴村民要懂得謙讓、友愛、寬容,不可斤斤計較;“智”,要求村民不僅要掌握農業生產技術,也要明白是非、曲直、邪正、真妄;“信”,要求村民在日常生活中要講誠信,真誠待人。在武陵山片區的發展過程中,村民之間時常出現宅基地、項目征地等經濟糾紛。通過弘揚良好民風,能夠有效緩解矛盾與沖突。弘揚優秀傳統文化,形成良好民風,讓村民在潛移默化中建立起社會文明的價值認同,用傳統優良美德規范自身行為舉止,有助于推動鄉村文化傳承和鄉村精神文明建設,化解市場經濟背景下的鄉村社會道德倫理認同危機。
優秀傳統文化有助于武陵山片區優化治理
鄉村治理是國家治理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治理有效是鄉村振興的重要保障。優秀傳統文化中蘊含著豐富的關于社會治理的思想,有對理想大同社會的描繪,如“是故謀閉而不興,盜竊亂賊而不作,故外戶而不閉,是謂大同”;有關于處理中央與地方關系的經典語錄,如“四海之內若一家”;有關于法治與德治關系的解釋,如“德禮為政教之本,刑罰為政教之用”;有處理政與民關系上的智慧,如“以富樂民為功,以貧苦民為罪”。這些思想可以給現代鄉村治理提供參考。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鄉村治理體系現代化取得了顯著成效。武陵山片區由于地理位置偏遠,在鄉村治理方面相較于較為發達的鄉村仍顯滯后。目前,武陵山片區還存在自治制度不成熟,村民合法權益無法得到保障,法治機制不健全,德治機制不完善,村規民約道德約束力不強等問題。弘揚優秀傳統文化,從傳統文化中尋找靈感,以史為鑒,優化治理,有效推進自治、法治、德治相結合。
優秀傳統文化有助于武陵山片區美化環境
優秀傳統文化中有許多關于生態環境保護的理念,要求人們要尊重自然規律,發揮主觀能動性,合理開發自然資源,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先秦時期,最具代表性的法律規范就是“四時之禁”,其在中國古代環境保護中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具體內容為“春生、夏長、秋收、冬藏”,要求人順應自然規律從事生產活動,有機協調農業生產和環境保護,以實現自然資源的可持續利用。武陵山片區是我國重要的生態屏障和生態功能區之一,植被茂密、水資源豐富。隨著經濟的增長和人口的增加,武陵山片區的生態環境遭受了嚴重的破壞,燒山、毀山的情況并不少見,水源污染、土壤結構破壞等問題亟待解決。弘揚優秀傳統文化,有利于提高村民對生態環境的認識,增強他們保護生態環境的意識,在鄉村形成保護生態環境的良好氛圍,共同建設美麗新農村。
推動優秀傳統文化融入武陵山片區鄉村振興的實踐路徑
增進優秀傳統文化認同
文化認同是人類對于文化的傾向性共識與認可,其形成不是一朝一夕的。近年來,武陵山片區的鄉村社會發展迅速,多種思想、文化的涌入給優秀傳統文化帶來了極大的挑戰。面對這些挑戰,一方面,應正確對待文化的多樣性,尊重和包容多元文化,但要弘揚優秀傳統文化,凝聚民心,避免村民在多樣的思想和文化中迷失自我;另一方面,深入挖掘優秀傳統文化的價值理念,對其進行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賦予優秀傳統文化新的時代內涵,推進優秀傳統文化融入鄉村振興進程,厚植鄉村文化自信,增進村民文化認同感,推進鄉村振興。
加強文化隊伍建設
筆者觀察鄉村生活得出,青年人普遍對當地的傳統習俗不甚了解,熟悉傳統習俗、掌握傳統手藝的村民或已經逝去,或步入老年,這導致許多優秀傳統文化將在近幾十年間消失。因此,要想傳承優秀傳統文化,推進優秀傳統文化融入鄉村振興進程,必須打造一支結構合理、素質優良的文化隊伍。首先,重視鄉村內部的文化人才。一些村民因家庭拮據而放棄學習,但文化底蘊較深,可將其作為鄉村繼承和發展優秀傳統文化的主力軍。其次,有條件的鄉村可以定期開展培訓,邀請專家學者解讀文化政策、文化發展趨勢,開闊村民的視野,拓展他們的思路。最后,擴大文化人才引進規模,制定人才引進政策,吸引大學生、傳統文化愛好者、文化創作者、民俗學家等社會力量參與到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與研究中。
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
武陵山片區有68項非物質文化遺產,涉及民間文學、傳統音樂與舞蹈、傳統戲劇與曲藝等。首先,當地政府要針對非物質文化遺產完善相關保護機制,推進保護工作規范化,實現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常態化。其次,收集非物質文化遺產相關材料,建立非物質文化遺產檔案,厘清保護難點。對符合申遺條件的優秀傳統文化要積極申報。最后,推進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數字化保護與傳承,借助現代數字技術推動非遺從“文物式”平面保護轉向交互立體化保護。
開展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活動
教育有著選擇、傳遞、創造文化的功能,也是弘揚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方式。推進優秀傳統文化融入武陵山片區鄉村振興離不開教育。一方面,面向村民開展文化教育活動,在節假日定期舉辦文藝表演活動或組織村民參加優秀傳統文化活動,如廟會、包粽子比賽,以潛移默化的方式讓村民了解、弘揚、發展優秀傳統文化;另一方面,積極推進優秀傳統文化融入鄉村中小學教育。當地中小學可因地制宜開設校本課程介紹當地特色文化,引導學生了解家鄉的生活習俗,擴大優秀傳統文化的覆蓋面和影響力。
武陵山片區鄉村振興為推動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提供了機遇,優秀傳統文化為武陵山片區鄉村振興提供智力支持和精神動力。新時代背景下,武陵山片區必須重視與利用優秀傳統文化,推進優秀傳統文化融入鄉村振興,以鄉村文化建設助推鄉村振興。
邵陽市社會科學成果評審委員會課題“武陵山片區農村現代化問題研究”的階段性成果(課題編號為23YBB35)。
(作者單位:1.邵陽職業技術學院;2.武岡市第一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