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妞
摘要:隨著鄉村敘事的不斷發展,傳統的村規民約、民風民俗以及共同精神家園所構成的鄉村社會結構正在經歷轉型。面對這一變革,推進鄉村道德治理與村民道德教化成為當務之急。文章從鄉賢的特征出發,分析新鄉賢具有與鄉賢一脈相承的地域性、貢獻性、道德示范性等特質,這些特質是新鄉賢在鄉村享有廣泛認同和高度威望的基石。新鄉賢有著豐富的現代德治理論與經驗,可以在重塑鄉村禮俗文化、構筑共同精神家園、優化鄉村道德環境等方面發揮引領作用。為此,新鄉賢可以通過開展鄉土教育、建立新型鄉村道德體系、更新德治理念等路徑實現自身價值,為推動鄉村發展提供一些啟發。
在2015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要創新鄉賢文化,以鄉情鄉愁為紐帶吸引和凝聚各方人士支持家鄉建設,傳承鄉村文明。自此,學界開始對新鄉賢在鄉村治理中的作用進行研究,同時全國各地也開始積極推進新鄉賢參與鄉村治理的實踐,并取得了一定成果。然而,新鄉賢并非全能型人才,他們只有在特定的環境和領域中才能充分發揮出自身的優勢和作用。浙江省桐鄉市首創自治、法治、德治“三治融合”的治理模式,強調德治在鄉村善治中的重要地位。這一創新模式因其顯著成效和深遠影響,隨后在全國范圍內得到了廣泛的推廣和應用。2018年,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的《鄉村振興戰略規劃(2018—2022年)》明確提出,積極發揮新鄉賢作用。自此,新鄉賢作為參與鄉村治理的重要力量逐漸受到社會各界的廣泛認同。
新鄉賢是推進鄉村德治的引領者
明確新鄉賢在鄉村德治中扮演引領者的角色是探究新鄉賢作用的前提。新鄉賢具有與鄉賢一脈相承的貢獻性、地域性、道德示范性等特質,有著豐富的現代德治理論與實踐經驗,有望成為推進鄉村德治的關鍵。
新鄉賢:一脈相承
根據史書記載以及眾多學者的研究,可以將鄉賢定義為有貢獻的鄉里賢能之士。“鄉”是指其地域來源,“賢”是指其“道德”“才能”等特征。鄉賢有貢獻性的特征。他們樂于幫助左鄰右舍,支持鄉里的教育和經濟發展。隨著時代的發展,鄉賢的角色逐漸突破了地域限制,他們的指稱范圍逐漸擴大,但是地域性依然是其主要特征。鄉賢曾有鄉紳等稱謂,稱謂的變化反映了人們從崇尚官職到重視道德的轉變,有功無德則不能被稱為鄉賢,因此道德示范性逐漸成為鄉賢的顯著特征。
新鄉賢群體具有與鄉賢一脈相承的貢獻性、地域性、道德示范性等特質。其一,新鄉賢的范圍空前擴大,囊括了大學生、學者、退休教師、退休干部、部分企業家等為鄉村發展作出貢獻之人,他們的無私奉獻精神為推進鄉村治理提供了不竭動力。其二,雖然鄉村人口流動性不斷增大,部分新鄉賢也不再將鄉村作為唯一的發展空間,但血緣與地緣關系依然是新鄉賢報效桑梓的有力支撐。其三,新鄉賢有著德行示范、能力出眾的特點,他們是新時代的道德榜樣,對村民的教化起著重要作用。因此,貢獻性、地域性、道德示范性的特質是新鄉賢成為鄉村德治引領者的內在條件。
新鄉賢:破題之要
我國鄉村治理經歷了政社合一、鄉政村治、村民自治等階段,已經初步構建起了一個現代治理框架。但是,這一框架還存在諸多不足。因此,相關主體積極倡導并鼓勵多元治理主體參與鄉村德治,其中新鄉賢是重要主體。一方面,新鄉賢在鄉土社會差序格局中以其為中心的社會網絡中有著廣泛影響力,能夠推進鄉村治理。另一方面,新鄉賢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新農村的倡導者和踐行者,能夠促進治理主體與治理方式的創新,滿足民眾對治理主體的新期待,進而優化鄉村道德環境,實現鄉村善治的目標。
新鄉賢引領鄉村德治的價值意蘊
隨著鄉村社會的變遷,鄉村治理面臨諸多新難題。文章提出重塑鄉村禮俗文化、構筑共同精神家園、優化道德環境等對策,旨在將自治、法治、德治更好地結合起來,實現鄉村善治,構建和諧的鄉村社會。
重塑鄉村禮俗文化
鄉村德治立足于鄉村社會文化,以村民為主體,融合了優秀傳統文化與現代文化,旨在豐富村民的精神文化生活,提高鄉村社會的文明程度。村規民約與民風民俗是有代表性的鄉村禮俗文化,為鄉村德治提供了寶貴的借鑒。其中,村規民約是德治的具體化、條理化,是推動基層治理的重要內容。提高鄉村治理水平就需要在鄉村治理中切實完善村規民約,依法推進村民自治。由陜西藍田呂氏兄弟制定的《呂氏鄉約》被認為是中國最早的成文鄉約,其以“德業相勸,過失相規,禮俗相交,患難相恤”為宗旨,可謂鄉賢修訂鄉約的典范。
新時代背景下,新鄉賢因地制宜,積極探索,為村規民約的修訂和實施注入了新的活力。一方面,新鄉賢立足于民情民意,帶領村民修訂村規民約。新鄉賢多次舉辦群眾討論會,廣泛聽取村民的意見和建議,極大地調動了村民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另一方面,新鄉賢堅持自治、法治、德治相結合,弘揚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傳承和弘揚優秀傳統文化,樹立良好村風民風等。
民風民俗是在特定社會區域內歷代人共同遵守的行為模式或規范。在習慣上,人們將因自然條件不同而造成的行為規范差異稱為“風”;將因社會文化差異所造成的行為規則不同稱為“俗”。新鄉賢要取其精華,去其糟粕,用實事求是的態度和科學的方法分析研究并鑒別比較,使優秀的民風民俗得以傳承和弘揚。例如,福建省寧德市發揮了新鄉賢在涵養鄉風文明中的重要作用,堅持“群眾自己提,大家一起議”的方式,讓村民成為傳承民風民俗的主體。同時,新鄉賢積極組織“樹新風”等宣講活動,切實提升村民的文明道德修養。
構筑共同精神家園
長期以來,村民將村莊作為生產生活的組織單位,村莊共同體的情感屬性在村民的互動中得以延續和強化。費孝通在《鄉土中國》中提到,“我們把鄉土社會看成一個靜止的社會不過是為了方便,尤其是在和現代社會相比較時,靜止是鄉土社會的特點,但是事實上完全靜止的社會是不存在的,鄉土社會不過比現代社會變得慢而已”。隨著時代的發展,人們對土地的依賴程度大幅降低,鄉村勞動力大規模外流,村民的情感歸宿與精神家園遭到嚴重破壞。
鄉賢文化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鄉村的一種表現形式。它根植于鄉村社會的土壤,蘊含見賢思齊、崇德向善、誠信友善等優秀文化基因。新鄉賢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當代鄉土的守護者,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新農村的倡導者和踐行者。積極發揮新鄉賢的作用,引領村民崇德向善,培育文明鄉風。例如,浙江省桐鄉市的新鄉賢通過“道德講堂”“文化禮堂”等村民喜聞樂見的方式講述古老故事,并根據實際情況樹立新的道德榜樣,舉辦公益性學習活動,為鄉村振興提供了強大的精神動力。
優化鄉村道德治理環境
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快,鄉村傳統道德體系面臨諸多挑戰。部分村民習慣將“熟人”思維運用在“陌生人”社會中,容易出現道德觀念沖突的問題。
新鄉賢不僅具備較高的道德素養,能夠營造出“見賢思齊”的社會氛圍,潛移默化地影響村民,還具備現代德治經驗,能夠挖掘與創新德治資源,降低治理成本。新鄉賢能夠引導村民學習法律知識,以合法手段維護自身權益,堅守法律底線。例如,重慶市永川區的“鄉賢評議堂”由一批具有廣泛群眾基礎的新鄉賢構成,他們以“中間人”的身份介入村民矛盾,以中立的態度分析事件,尋找村民發生矛盾的根源。同時,他們還能從誘因著手,為村民提供多樣化的協商平臺,有效促進了鄉村道德環境的優化。
新鄉賢引領鄉村德治的實踐路徑
新鄉賢可以通過開展鄉土教育、建立新型鄉村道德體系、更新德治理念等路徑實現自身價值,傳承和弘揚鄉村優秀傳統文化,提升村民的道德素養。
重視鄉土教育與開展道德學習活動
新鄉賢應積極開展鄉土教育,深入挖掘鄉土道德資源,將鄉村的歷史、文化等融入教育中,引導村民形成健全的人格和優良的道德品行,讓村民在日常生活中感受到鄉村文化的魅力,增強對鄉村的認同感和歸屬感。
首先,新鄉賢可以帶領村民走訪村中有德行的老人等,加深村民對鄉土文化的認識,增強他們的歸屬感。
其次,新鄉賢可以引導村民閱讀方志、族譜等珍貴的文獻資料,使村民對本村的歷史、文化有更加完整清晰的認識。這有助于村民認識到傳承鄉村文化的重要性,從而進一步增強他們對鄉土文化的認同感與自豪感。
再次,新鄉賢心系鄉村,能夠發揮先進榜樣的作用,幫助村民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培養村民修身律己、互助從善等優良品質。
最后,新鄉賢可以帶領村民開展弘揚優良家風等活動。家風是一個家庭代代相傳沿襲下來的文化風格,體現著家庭成員的精神風貌、道德品質、審美格調和整體氣質,是社會風氣的重要組成部分。新鄉賢可以通過評選“好子女”“好長輩”“好家庭”等活動,讓村民互相傳授家風建設的成功經驗,形成積極向上的家庭氛圍,還可以組織學習老一輩革命者的紅色家風,傳承革命精神。
建立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核心的道德體系
歷史和現實都表明,構建具有強大感召力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關系社會和諧穩定和國家長治久安。要想增強村民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認同,就要建立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核心的鄉村道德體系。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當代中國精神的集中體現,凝結著全體中國人民共同的價值追求,是凝聚人心、匯聚民力的強大力量。
道德能否有效約束人們的行為,很大程度上取決于道德規范是否與人們的利益訴求相匹配。新鄉賢可以發揮獨特作用,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逐步構建起契合村民利益的道德體系。
首先,新鄉賢可以引領村民自覺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從而在鄉村社會形成崇德向善、積極向上的風氣。
其次,新鄉賢具有親和力,有利于組織村民參與公共學習與小組討論,讓村民正確理解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內涵。
再次,新鄉賢可以通過文化場所,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村民的日常生活中,進而轉化為村民的情感認同和行為習慣。
最后,新鄉賢具有一定的影響力,有利于建立“差序格局”的宣傳網絡,著力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宣傳過程中,新鄉賢應避免枯燥重復的說教,結合地方實際,讓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真正被村民接受、深刻理解和切實踐行。
更新德治理念與強化“熟人治理”正面效應
新鄉賢在將德治理論運用于實踐的過程中,要避免思想的固守與行為的異化。面對當下鄉村德治面臨的復雜局面,新鄉賢應積極建立“鄉賢工作室”和“道德評議委員會”等,以提升鄉村治理水平。新鄉賢應當從德法結合的視角正確認識鄉村中超出法律范疇的復雜問題,擺脫“雙方各打板子”與“互吃啞巴虧”的陳舊觀念,以更為智慧和人性化的方式處理矛盾,減少法律糾紛,促進鄉村的和諧穩定。對此,新鄉賢需要常態化地進行走訪調研,深入了解每家每戶的實際情況,建立基本信息庫。同時,建立村民求助與互助通道,構建均衡合理的訴求機制。
新鄉賢在推進鄉村建設方面擁有得天獨厚的優勢。然而,新鄉賢在履行職責時,必須保持高度的警惕性,避免陷入“以德代法”的誤區。要在全社會牢固樹立憲法法律權威,弘揚憲法精神,任何組織和個人都必須在憲法法律范圍內活動,都不得有超越憲法法律的特權。為了充分發揮新鄉賢“熟人治理”的正面效應,相關部門應加強對新鄉賢的監督和指導,明確其職能邊界,制定參治條例,建立合理的激勵制度,確保新鄉賢在治理過程中發揮出積極作用。
民族要復興,鄉村必振興。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新鄉賢作為新時代鄉村中的關系型社會資本,是推動鄉村振興戰略實施的動力。在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過程中,新鄉賢在引領鄉風民風家風的文明價值建設,推動法治、德治和自治“三位一體”基層治理模式建立,構建現代化鄉村經營體系,提升鄉村公共服務水平等方面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在新時代,相關主體應當重視新鄉賢的引領作用,為傳承鄉土文化、推進鄉村振興注入新的活力。
江蘇省研究生科研與實踐創新計劃項目“新鄉賢參與鄉村治理的價值理路和實踐對策研究”(KYCX23_0588)。
(作者單位:南京理工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