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欣欣 周欣宇

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開局起步的關鍵時期,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是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重大戰略舉措。產業振興是鄉村振興的一個重要內容,發展農村特色產業是推動鄉村產業興旺、實現鄉村內生式可持續發展、推進鄉村振興的重要舉措。文章通過實地調研濟寧市泗水縣星村鎮的特色產業,系統分析農村特色產業助力鄉村振興的價值,并從多個角度探究農村特色產業發展的優化路徑,以期有效推進鄉村振興。
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是黨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決策部署,是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重大歷史任務,是新時代“三農”工作的總抓手。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總目標是農業農村現代化,總方針是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總要求是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
鄉村振興與農村特色產業發展密切相關。鄉村振興為農村特色產業的培育和發展提供了政策支持,同時農村特色產業的發展也為鄉村振興注入了新的生機與活力。但由于缺乏特色、技術人才短缺、宣傳力度不足等,農村特色產業發展面臨困境,相關主體必須不斷尋求發展路徑,以更好地助力鄉村振興。
濟寧市泗水縣星村鎮特色產業調研
特色農業
農業是我國的基礎產業,農村必須堅持不懈夯實農業基礎,打造特色農業,推動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促進農村第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這也是優化第一產業資源配置、延伸產業價值鏈、提升第一產業經濟價值的必然選擇。有關部門要加快農村現代化進程,推動農業從數量擴張向質量提升轉變,朝著綠色、高效、可持續的方向發展。
星村鎮位于泗水縣城東北部,物產豐富,素有“瓜菜之鄉”“花生重鎮”之稱,先后獲“濟寧市農業產業化先進鄉鎮”“山東省旅游強鄉鎮”“山東省森林鄉鎮”等榮譽稱號,是以種養殖業為主的生態農業鎮。近年來,當地的農業發展日趨格局化、規模化、現代化,形成了蔬菜以及黃金梨、大櫻桃等高產、優質、高效的優勢產業,南陳村的黃金梨基地更是走出了一條獨具特色的現代農業產業化富民強村之路。
調研組通過走訪調研南陳村的黃金梨基地發現,當地采用了合伙人賦能鄉村振興的模式。黃金梨種植基地負責人為調研組成員介紹了黃金梨的發展歷程,調研組成員跟隨負責人進入基地,觀看并參與了黃金梨的采摘、分揀與裝箱等環節。目前,南陳村已經成立了黃金梨合作社,注冊了“圣天香”牌商標,形成了“支部+公司+合作社+基地+農戶”的發展模式,這一創新模式促進了農村發展、農業轉型和農民致富。
特色工業
農村特色工業是指在農村地區發展起來的具有一定規模和特色的工業,包括農產品加工、手工藝品制作等產業。農村特色工業作為農村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在促進農村經濟增長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
調研發現,星村鎮工業發展迅猛。星村鎮培植了彩印包裝、機械、鐵礦開發、建材、五金、石粉、醫用敷料、木材加工及農副產品深加工等十幾個行業的企業,大規模以上企業達到16家,工業產值達3.6億元左右。該鎮石英石、長石及鐵礦石儲量豐富,但尚未大量開發,具有廣闊的發展前景。
雖然星村鎮發展了特色農業與特色工業,對農民、農村和社會具有一定的貢獻,但是其在發展農村特色產業的過程中仍然面臨諸多困境,比如銷售產品的方式單一、吸引力不足、人才短缺等。
發展農村特色產業的作用
提供就業機會,培育技術人才
首先,大力發展農村特色產業可以為農民提供更多就業機會,提高農民的生活質量。一方面,發展農村特色產業可以促進農村勞動力轉移,為農村勞動力提供更多就業機會,緩解農村勞動力過剩的問題。另一方面,農村特色產業的發展也為當地農民創業就業提供了更多選擇和機會,可以引導農民以自己的勞動和智慧創造更多收入,提高其幸福感和獲得感。
其次,發展農村特色產業可以提高農民的技術水平,使其在實踐中學習專業技術。技術人才的培育對農村特色產業的發展至關重要,隨著社會的發展,農村特色產業需要更多掌握先進生產技術和管理技能的人才。這些人才可以幫助農村特色產業提高生產效率,優化產品質量,開發新產品、新技術,提升企業的競爭力,推動農村特色產業的轉型升級。
星村鎮的黃金梨基地為當地農民提供了大量就業機會,并在實踐中培育了一大批擁有專業農業知識的技術人才。可見,發展農村特色產業對農民的生活和發展具有積極意義。
調整產業結構,發展鄉村經濟
首先,農村特色產業的發展改變了傳統的農業生產模式,提高了農產品的附加值,提升了品牌效應,優化了農村的產業結構。新時代下,傳統的農村產業結構已經難以滿足現代農村發展的需求,農村特色產業的興起不僅可以提高產業的產出效率,增強其競爭力,還能夠推動整個農村產業的轉型升級。
其次,農村特色產業可以創造更大的經濟效益,促進農村經濟的發展。農村特色產業的發展不僅有助于優化農村產業結構,提升農村產業的競爭力,而且能吸引更多人才和資金流入農村地區,從而帶動當地經濟的蓬勃發展,為農村經濟的多元化發展提供了堅實基礎。
加強城鄉交融,促進社會和諧
首先,農村特色產業通過產品的加工、銷售等環節促進了城市居民與農民的交流,增進了雙方的了解,有力地促進了城鄉交融,增強了社會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其次,農村特色產業的發展對社會的和諧穩定具有重要作用。農村地區是社會穩定的重要基礎,發展農村特色產業可以促進農村經濟的繁榮,改善農民的生活條件,提升農民的獲得感和幸福感,有效緩解社會矛盾,有利于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
星村鎮在發展特色產業的過程中,積極與社會各界交流溝通,及時了解市場動向,吸引技術人才,秉持“技術人才引進來,產品產業走出去”的原則,在農村形成了積極的業態。
發展農村特色產業的路徑
打造“產業+網絡”銷售模式
農村產業振興既關系到農民的生計,也關系到國家經濟的發展。然而,長期以來,受市場和技術等因素的影響,農村特色產業的發展始終緩慢,亟待有效的發展模式來推動。因此,應該積極探尋農村產業振興的新模式,利用網絡平臺打造“產業+網絡”的銷售模式。
隨著互聯網技術的快速發展,網絡銷售經歷了從無到有、從小到大的發展歷程,智能手機、移動支付等的普及推動了網絡銷售的快速發展。農村特色產業前景廣闊,但是必須跟上時代發展的步伐,創新產品的銷售模式,利用新興網絡技術助力農村特色產業發展,以開拓更廣闊的市場空間。
星村鎮南陳村黃金梨基地形成了合伙人賦能鄉村振興的模式。當地農民可以利用電商平臺進行銷售,打造農村電商模式。在該銷售模式中,農民可以根據獲取到的網絡信息制訂科學的生產計劃,學習先進的網絡技術;農村企業也可以更深入地進行數據分析,構建高效低耗的產品產業鏈。
總之,隨著信息技術和農村產業的不斷發展,農村地區可以利用網絡銷售模式,依托網絡數據可視、信息獲取便捷、信息傳播快速的優勢,為農村特色產業的振興探尋有效路徑。“產業+網絡”的銷售模式可以打破時間和地域限制,使農村產業創造更多的經濟效益,為農村地區的發展注入生機與活力。
推動“產業+文化”模式
農村特色產業與當地傳統文化有著密切的聯系。一方面,農村特色產業受當地傳統文化的影響,往往具有濃厚的鄉土氣息和鮮明的地方特色。例如,土特產加工業、手工業等受鄉村傳統技藝和文化的影響。另一方面,特色產業的興起可以促進當地文化活動更加豐富多彩,推動鄉村文化的創新與發展。因此,在探尋農村特色產業發展路徑的過程中,要推動“產業+文化”模式。
星村鎮擁有獨特的鄉村文化,但由于宣傳力度不足、基礎設施不完善、社區服務不到位等,當地的特色產業和文化并沒有得到有效融合。
實現農村特色產業與當地傳統文化的深度融合,需要探索出一條符合農村實際的道路。一方面,要重視當地傳統文化的挖掘和保護,引導農民自覺傳承優秀傳統文化,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對本地特有的文化進行有意識地加工與宣傳,開展特色產業主題活動,發展觀光農業、下田體驗等新產業、新業態,提升農村傳統文化的吸引力。另一方面,要注重特色產業與文化的融合,推行產業多元化發展,培育一批有文化底蘊的農村特色品牌,推動形成文化與產業融合共生的農村現代化發展格局。
總之,農村特色產業與當地傳統文化的深度融合將有效推進鄉村振興。農村特色產業與當地的鄉土文化緊密相關,“產業+文化”的發展模式有助于保護和傳承農村傳統文化,提升農村軟實力,增強地方特色,為鄉村旅游產業和文化產業的發展提供豐富的資源。
加強“產業+人才”建設
“一懂兩愛”是農村人才培養的新要求。當前,我國農村特色產業呈現蓬勃發展的趨勢,涌現出一大批鄉村旅游、特色種植等新興產業,然而,農村產業發展也面臨著市場競爭激烈、技術更新迭代快、人才短缺等問題,因此,加強“產業+人才”建設,培育滿足產業發展需求的專業人才尤為重要。
星村鎮是一個典型的農村社區,在產業人才吸引方面存在不足,大多數年輕人選擇外出務工,當地人口老齡化問題嚴重。
首先要重視引進專業人才。現階段,農村產業的整體發展水平較低,需要更多專業技術人才的加入。星村鎮政府與社會機構要加大對農村特色產業的資金與人才支持,吸引社會資本投入鄉村特色產業;利用網絡平臺宣傳人才引進政策,以吸引各個層次的專業人才。其次要重視發揮農民的主體作用,增強農民的主人翁意識。可以在星村鎮開展教育和培訓活動,提升農民的知識水平與思想素質,培養一批具有農業知識的專業技術人才,讓農民學有所用,學以致用;同時,加強對農村青年創業的支持和引導,為農村特色產業的發展注入人才動力。
總之,當前發展特色產業的關鍵是創新,而創新的關鍵是人才。農村地區要充分發揮人才的引領支撐作用,走人才主導產業的良性發展之路。星村鎮黨委副書記表示,人才是農村的稀缺資源,也是制約鄉村振興的最關鍵因素。希望更多層級的人才可以為農村特色產業貢獻一份力量,讓農村特色產業能夠更好地助力鄉村振興。
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總要求是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最艱巨最繁重的任務仍然在農村”。鄉村振興任重而道遠。新時代背景下,農村地區可以從形成特色產業與網絡融合的銷售模式、推動特色產業與農村優秀文化的深度融合、積極培育和挖掘人才等方面入手,以推動農村特色產業朝著更加高質量的方向發展,為鄉村振興提供動力。
(作者單位:1.魯東大學;2.吉林建筑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