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潔


“三農”問題是關系國計民生的根本性問題。在農業產業創新方面,必須充分發揮智慧化對創新要素的集成、整合和引導作用,以創新數據流動與交互整合機制,提高創新效率,提升核心競爭力,助力現代農村產業體系的構建。對此,要充分發揮智慧化對農業產業創新的賦能作用,促進共同富裕。
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離不開鄉村振興,離不開農業農村現代化。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加快建設農業強國,扎實推動鄉村產業、人才、文化、生態、組織振興。加快構建現代農村產業體系,提高農村產業發展質量,促進農民增收是推進農民農村共同富裕的必由之路。
共同富裕視域下推動智慧農業產業創新的現實意義
推進鄉村振興,實現共同富裕
隨著農業智慧化程度的顯著提高,其產業發展規模也日益壯大。這受到黨和國家的高度重視。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指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最艱巨最繁重的任務仍然在農村?!币虼?,必須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堅持城鄉融合發展,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實現共同富裕。
加快構建現代農村產業體系
借助物聯網、大數據等先進技術,可以促進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型,提高農業生產的效率和質量。智慧農業系統可以實時收集和分析環境信息,為農業生產提供科學的決策依據。加快構建現代農村產業體系不僅可以減輕農民負擔,提高生產效率,還可以推進農業機械化和農機裝備產業轉型升級,促進農業的可持續發展。
智慧農業產業融合體系
縱向延伸融合型的產業延伸
縱向延伸融合以農業生產環節為核心,將農業的組成部分有機銜接,并利用多種手段促進全產業鏈的協同發展,旨在延伸農業產業鏈,實現產業的有效整合??v向延伸融合通過降低交易成本,極大地促進了一級、二級、三級經濟體之間的聯系,從而構建起了一個全面、高效的農業產業結構,為農村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
按照現代產業組織理論,企業與市場是兩種不同的資源配置模式。它們并非孤立存在,而是存在多種相容的組織形式。隨著勞動分工的深入,農業生產涉及的環節越來越多,勞動分工的收益與交易成本之間的函數關系也在不斷變化。當交易成本超過勞動分工帶來的收益時,節省交易成本的資源配置模式更具有經濟性,微觀主體間將會形成更為密切的合作關系或選一種新的資源配置模式。而在占據主導地位的微觀主體中則會出現產業間的分工融合現象。產業融合的本質是產業間分工內部化,表現為產業間分工轉變為產業內分工的結果。
實現縱向延伸融合還需要采用兩種特殊的方式:一是第一產業的整體化,二是第二產業與第三產業的整體化。全產業鏈模式意味著公司全面介入生產過程,代替消費者作出決策,并確保公司的經營策略與消費者需求保持同步。這種模式有助于公司更精準地掌控生產過程,控制成本,提升生產效率。全產業鏈模式是農業產業發展的一個重要趨勢,也是現代農業產業鏈的高級形態,其可以有效控制產品質量,實現流程管理的科學化和標準化。
全產業鏈模式的實施使得服務性行業能夠更好地滿足消費者多樣化的需求?!肮?基地+農戶”模式不僅優化了“農業+生產性服務合作經濟組織或企業”的運作模式,還提高了產品品質與產后服務水平。服務性行業的融入進一步強化了“農業+生產性服務合作經濟組織或企業”模式實施的效果。
橫向交叉融合型的產業多功能性發揮
通過橫向交叉融合,可以將農業、旅游、文化以及其他行業相融合,構建全面的、具有創造力的融合型經濟體系,為農業產業帶來新的機遇。這一整合過程涵蓋資源、產品和市場的融合,旨在通過資源互補和產品創新的雙重動力,推動第一、二產業和第三產業的深度融合,進而提升整個行業的競爭力。具體來說,可以通過深入探索農業、農村自然景觀、人文遺跡以及可持續生態系統,為行業的可持續發展注入新動力。同時,通過策劃和舉辦豐富的活動,提高行業的吸引力,進一步提升行業的效率和競爭力。經過一系列重大改革,成功構建一個全面且多元化的農業產業鏈。
橫向交叉融合型機制的基本運行原理表現為在拓展農業橫向增值空間的利益驅動下,農業產業鏈與相關產業鏈解構并重組成融合型產業鏈。
隨著現代社會的迅速發展,人們的消費能力日漸提升,農業的多種功能被進一步挖掘,農產品的多種用途也逐步被開發,其附加值不斷提高。農業和其他行業的融合孕育了新的經濟形態。橫向交叉融合的邏輯是農業與其他產業要充分發揮各自的優勢,達到資源要素聚集和最優配置的目的,從而推動二者的協同發展。因此,應根據當地的市場需求、資源條件、經濟狀況和文化習俗,采取恰當的措施實現跨界融合。
共同富裕視域下智慧農業產業創新路徑
現代信息技術對智慧農業的集成、整合和引導
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智慧農業已經成為世界現代農業發展趨勢。它不僅可以提高農民的收入水平,還可以增進農民福祉,同時也在環境保護和經濟發展中發揮著重要作用。智慧農業是以數據為生產要素,結合現代技術手段,通過精密的計算和預測,驅動農業器械進行播種、灌溉、除蟲等作業。
衛星遙感、5G等技術的不斷發展為智慧農業的產業升級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撐。首先,5G具有超高速率、超廣覆蓋面、超低時延三大性能,將其與高精度土壤濕度傳感器、衛星遙感技術、智能氣象、無人機等工具相結合,可以實現對土壤、農作物和天氣等信息的收集。其次,通過數據分析平臺分析這些數據,可以打造精準種植的算法模型,達到科學播種、精耕細作、精準施肥、合理灌溉的目的。如此一來,不僅形成了具有地域特色的數據集成系統,為后續的播種和培養提供了數據參考,而且推動了種植技術的智能化發展,使人工操作更加簡單高效。
智慧農業體系的建設離不開物聯網技術的發展以及配套技術的支持,如信息采集技術、網絡通信、大數據、云計算等。為了更好地適應智慧農業的發展,可以將物聯網分為數據層、應用層、平臺服務層、網絡層、感知層。根據農作物的特點、種植規模、數據分析以及實際生產需要,將各層結構進行排列組合和靈活部署,確保它們能夠協同工作,以滿足農業生產中的多樣化需求。
數據儲存層承載著豐富的農作物數據信息,可以為后期的蟲害識別、種子播種、灌溉量調控等提供經驗支持。此外,填充和完善數據庫不僅能提升預測的準確性,還能更迅速地識別并防范新型蟲害,確保農作物的健康生長和產量穩定。
應用服務層由電腦用戶端、移動用戶端、設備控制以及數據管理模塊構成。該層級以感知及控制層、網絡傳輸層、平臺服務層以及數據儲存層為基礎進行高效運作。平臺使用者可以根據自身情況使用電腦終端或手機終端對農作物生長情況進行實時監控,并根據現階段數據或以往數據的分析結果精準確定設備的投入數量,優化農業生產流程。
平臺服務層由數據接口、用戶管理、設備管理模塊構成,以其余層級為基礎進行高效運作。在云端服務器中,平臺服務層負責信息的交互,對來自下級模塊的數據進行精準整合、分類,并將其安全地上傳至數據庫。對于管理多設備或多用戶的情況,主用戶可以通過權限設置,全面了解農作物的生長情況,實現精細化的農業生產管理。
網絡傳輸層由一系列網絡傳輸媒介構成,承載著重要的信息傳輸任務。在農場內,用戶可以根據實際需求加設Wi-Fi或局域網,以確保信息的穩定、高效傳輸。在外出時,5G則成為首選。不論是哪種形式的網絡信息傳輸媒介,都可以在各個層級之間傳遞控制命令。
感知及控制層作為智慧農業體系的核心操作層,肩負著操作控制整個系統的重任。通過空氣濕度傳感器、土壤濕度傳感器、CO2濃度傳感器、溫度傳感器等,用戶能夠實時監控農作物的生存環境,確保農作物在最佳條件下生長。同時,調用攝像頭實時抓拍農作物的生長狀況,并精準定位害蟲,為農業生產提供精準的數據支持。在自動化控制方面,感知及控制層通過聯動裝置實現對設備的智能控制,確保農業生產的順利進行。在特殊情況下,用戶也可以通過手動操作對設備進行靈活控制,以滿足不同的生產需求。
創新數據流動與交互,加速整合創新機制
圖1 物聯網結構圖(作者自制)
智慧農業的數據收集離不開ChatGPT等人工智能的助力。人工智能的高效運行依賴其背后的神經網絡算法,特別是遞歸神經網絡(RNN),其已經成為語言理解任務(如語言建模、機器翻譯和問答)的核心方法。將神經網絡的計算儲存功能與語音識別系統相結合,不僅可以為智慧農業提供強有力的支撐,還可以自動識別語音并進行人機對話。在算法編寫無誤的前提下,這種結合能夠最大限度地簡化用戶操作,降低使用門檻,進一步提高種植效率和產量。
以農業生產數據為核心的信息共享平臺的出現有效緩解了農民由于信息不對稱或信息來源不正確而面臨的困境。在傳統農業經濟模式下,農民由于信息獲取水平的差異,往往難以確定播種數量和規模,大多只能依賴天氣和自然條件進行農業生產。然而,隨著信息共享平臺的建立,農民可以便捷地獲取更多關于市場需求的信息,對農作物進行精準管理,在提升農產品質量的同時更好地滿足市場的需求。
物聯網與信息技術的融合,以及數據庫信息共享平臺的更新與運用,將會促進智慧農業系統的構建與完善。在智慧農業的引領下,農業生產將實現更高效、更精準的管理,進而促進農民收入的持續增長,為實現共同富裕的目標奠定堅實基礎。
構建現代化產業體系
智慧農業產業的創新離不開技術的不斷更新和信息技術基礎設施的不斷完善,以及供應方、銷售方之間信息的共享。三者相輔相成,相互促進,共同推動生產效率的跨越式提升,形成了一套系統完善的智慧農業產業體系,為鄉村振興注入了新的活力。
“智慧農業+大數據”“電商+農產品品牌”等發展模式在優化資源配置、完善公共服務、健全治理體系等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但是,智慧農業產業的創新也面臨著體制不暢、項目異化等諸多問題,文章提出利用現代信息技術對智慧農業進行集成、整合和引導,創新數據流動與交互加速整合創新機制,構建現代產業體系等措施,以期實現鄉村全面振興。
(作者單位:南京大學教育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