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艷 楊芮
一季度的保險市場,雖整體利潤承壓,但正在緩慢復蘇中轉型、在結構優化中尋找改善路徑。
經歷了一段沉寂期后,4月以來的保險股重拾漲勢。從今年漲幅來看,中國太保、中國人壽、中國人保、中國平安、新華保險漲幅分別為21.99%、12.49%、10.33%、7.87%、5.56%。上漲背后,主要與上市險企一季度業績好于市場預期、資產端預期改善等因素相關。
截至目前,已有76家人身險公司對外披露了2024年一季度盈利情況,從其盈利榜單來看,上市險企凈利潤大多穩居盈利榜單前四名,平安壽險位居盈利榜單第一,凈利潤為239.67億元;中國人壽位居第二,凈利潤為201.76億元。位列第三名、第四名的太保壽險、新華保險凈利潤分別為95.94億元、45.89億元。值得關注的是,中郵人壽凈利潤位列盈利榜第五名,凈利潤為27.54億元。
不過縱觀行業整體,今年一季度76家壽險公司中,有40家虧損、36家盈利,這意味著有超五成壽險公司虧損,行業整體利潤接近600億元。

資料來源:根據壽險公司2024年一季度償付能力報告整理。制表:顏斌

資料來源:根據壽險公司2024年一季度償付能力報告整理
從76家壽險公司虧損榜單前十名來看,分別是人保壽險、英大人壽、建信人壽、泰康養老、中信保誠人壽、光大永明人壽、交銀人壽、橫琴人壽、長城人壽、陸家嘴國泰,虧損金額分別為13.12億元、12.91億元、12.53億元、11.84億元、8.08億元、6.24億元、4.66億元、3.82億元、3.55億元、3.03億元。
值得關注的是,人保壽險位居虧損榜第一名,遠超市場預料。據知情人士透露,人保壽險一季度虧損13.12億元,主要是基于舊的會計準則,當前新會計準則下盈利38億元。此外,亦有四家銀行系險企上榜。
據金融監管總局披露的2024年3月人身險公司經營情況,截至一季度末,中國人身險原保費收入達16639億元,按可比口徑同比增長5.1%,低于上年同期的8.86%。
保險產品預定利率的接踵下調,投資收益的持續走低,“利差損”風險問題正在努力化解過程中。如此種種,壽險公司核心指標變動背后的原因和趨勢都值得深入探究,文章提取凈利潤、保險業務收入、償付能力充足率、投資收益率、綜合退保率等核心指標,解讀一季度保險市場的新變動。

2024年一季度虧損榜單,虧損主要集中于中小壽險公司。圖/視覺中國
從76家壽險公司2024年一季度虧損榜單前十名來看,分別是人保壽險、英大人壽、建信人壽、泰康養老、中信保誠人壽、光大永明人壽、交銀人壽、橫琴人壽、長城人壽、陸家嘴國泰,虧損金額分別為13.12億元、12.91億元、12.53億元、11.84億元、8.08億元、6.24億元、4.66億元、3.82億元、3.55億元、3.03億元。
值得關注的是,在今年一季度虧損榜名單中,排名第一位的是頭部壽險公司——人保壽險。據一位知情人士表示,人保壽險一季度虧損13.12億元,主要是基于舊的會計準則,當前新會計準則下盈利38億,新舊會計準則之間相差超50億元?!靶屡f會計準則下,保險公司報表是否穩定,很考驗公司精算水平,能做到相對穩定不易?!?/p>
今年一季度虧損榜單第十一名至二十名分別是同方全球人壽、財信吉祥人壽、華泰人壽、北大方正人壽、國華人壽、國聯人壽、海保人壽、北京人壽、大家養老、復星保德信人壽,虧損金額分別為2.98億元、2.86億元、2.86億元、2.82億元、2.20億元、2.02億元、2.00億元、1.83億元、1.37億元、1.28億元。
縱觀今年一季度虧損榜單,虧損主要集中于中小壽險公司。對于其虧損原因,據一位業內精算師解釋道,首先,隨著市場利率繼續下行,引起老會計準則下750曲線下降,負債成本上升;其次,過去兩年資本市場欠佳,累計的減值基本要在今年計提。部分中小險企凈利潤下降,受增加計提準備金的影響較大;第三,今年一季度開門紅期間,其銷售大多還是利潤微薄甚至虧損的業務,這意味著其可能陷入“賣得越多,虧得越多、風險越大”的怪圈中。
為何中小壽險公司受到的沖擊更為明顯?百年保險資管董事長楊峻在年初一篇公開撰文中稱,受經濟周期、競爭環境、經營理念和公司治理等因素影響,一些公司在產品定價中對預定利率、費率和死亡率的假設往往比較激進,導致負債成本過高。比如中小保險公司通常采用監管設定的“預定利率上限”來定價產品,提升競爭力,導致保單成本較高。
4月26日,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發布2024年3月保險業經營情況。今年一季度,人身險業務保費收入1.78萬億元,原保險賠付支出7352億元。按可比口徑,行業匯總原保險保費收入同比增長5.1%,原保險賠付支出增長47.8%。這意味著行業整體收入在下降的同時,賠付支出成本還在增加。
縱觀76家壽險公司今年一季度投資收益率來看,其投資收益率區間為-4.85%至2.92%。投資收益率后五名皆呈現為負數,分別是太平養老、海保人壽、平安養老、大家養老、泰康養老,投資收益率分別為-4.85%、-1.91%、-0.51%、-0.36%、-0.18%。
近期A股五大上市險企已公布2024年前四個月保費收入。中國人壽、中國人保、中國平安、中國太保、新華保險前四個月共攬保費收入達1.25萬億元,相較去年同期增長1.47%。其中,五家上市險企合計人身險保費收入約為8594.2億元,同比微增0.4%。
具體來看,中國人壽、中國平安、中國人保、中國太保、新華保險保費收入分別為3712億元、3303.77億元、3001.17億元、1816.67億元,分別同比增長3.89%、2.38%、1.25%、0.99%。而新華保險是前四個月中唯一出現負增長的上市險企,其前四個月保費收入為672.24億元,同比下降11.69%。
從76家壽險公司2024年一季度盈利榜單前十名來看,大多為頭部壽險公司。平安壽險拔得頭籌,凈利潤為239.67億元;而同樣盈利超200億元的壽險公司還有中國人壽,其位于盈利榜單第二名,凈利潤為201.76億元。
除此之外,盈利榜單第三名到第十名分別為太保壽險、新華保險、中郵人壽、陽光人壽、泰康人壽、太平人壽、人保健康、平安健康,凈利潤分別為95.94億元、45.89億元、27.54億元、18.35億元、17.78億元、15.96億元、10.36億元、6.63億元。
值得關注的是,今年一季度各大壽險公司新業務價值均實現了較快增長。
具體來看,中國人壽2024年一季度公司新業務價值實現近年來最高增速,較2023年一季度重置后新業務價值增長26.3%;今年一季度,人保壽險新業務價值可比口徑下同比增長81.6%;中國平安壽險及健康險業務新業務價值達成128.90億元,可比口徑下同比增長20.7%;太保壽險新業務價值達成51.91億元,同比增長30.7%;雖然新華保險并未披露具體的新業務價值數據,但該公司同樣在一季報中透露,業務結構的優化及業務品質的改善促進公司新業務價值大幅增長。

資料來源:根據壽險公司2024年一季度償付能力報告整理

單位:億元。資料來源:上市險企公告
談及壽險業務整體回暖的原因,有券商分析師表示,一方面主要得益于各家公司產品和期限結構優化,長期期繳業務恢復性增長;另外,在低利率和競品理財低迷背景下,行業已基本消化2023年7月末預定利率“炒停”的影響,長期期繳業務恢復性增長,保險產品優勢顯現,獲得消費者較多青睞。
另外,上市險企實施降本增效,落實銀保渠道“報行合一”,并著力于個險渠道探索傭金遞延,優化基本法設計,提升費用投入產生效率。
值得關注的是,4月23日晚,央行有關部門負責人接受采訪時談到,目前長期國債收益率與長期經濟增長預期背離,其中提到“長期國債收益率總體會運行在與長期經濟增長預期相匹配的合理區間內”。
東吳證券研報對此總結表示,一方面,央行對經濟增長前景長期看好;另一方面,雖然當前推動國債利率下行的主要邏輯并未明顯變化,但是本次央行表態后長端利率將逐步探明階段性底部,并以低位震蕩為主。業內人士認為,利率底部上行趨勢將進一步傳導至保險板塊資產端,反轉跡象或將逐步顯現。
今年一季度,銀行系險企的保費增長非常吸睛,十家銀行系險企保險業務收入總計1876億元,同比增長23%。其中,中郵人壽以736.58億元的保費收入高居榜首,遠遠甩開同類機構,在整體壽險機構的排名中亦名列前茅。
而從凈利潤數據來看,銀行系險企的分化嚴重。在利率下行及“報行合一”政策嚴格實施的雙重背景下,銀行系險企亦大多面臨增收不增利的現象,十家機構中六家盈利、四家虧損。
其中,最為值得關注的是中郵人壽。從“虧損王”到一季度最賺錢的銀行系險企,中郵人壽今年一季度凈利潤和保費規模雙雙增長,而2023年中郵人壽的一年虧損超過百億元。
針對2023年的虧損,中郵人壽曾表示,虧損主要是受準備金折現率和投資收益不及預期的影響。2023年,因準備金折現率就直接減少了中郵保險利潤112.1億元;同時,受資本市場不及預期等多因素影響,公司在持續優化資產配置過程中,投資收益出現了較大的凈值波動,階段性低于預期目標,需要進一步平衡短期波動和長期布局。
而一季度的業績反轉則與新會計準則高度相關。中郵人壽公開表示,一季度業績好轉是近兩年深推改革創新、務求價值轉型的結果。此外,得益于率先實施新會計準則,前瞻性地優化資負匹配和資產結構,一季度多項指標明顯向好。

資料來源:根據壽險公司2024年一季度償付能力報告整理
除中郵人壽之外的九家銀行系險企中,建信人壽成為虧損最高的銀行系險企,虧損超過12億元,中信保誠人壽、光大永明人壽、交銀人壽也均出現不同程度虧損。
保險業務收入上,中郵人壽突破700億元,其中工銀安盛、農銀人壽、建信人壽、招商信諾四家接近200億元,其他幾家機構則相距甚遠。
投資收益角度看,十家銀行系險企中,僅中信保誠人壽投資收益率超過2%。建信人壽、工銀安盛人壽、農銀人壽、招商信諾人壽以及交銀人壽投資收益率均不足1%,其中建信人壽投資收益率僅0.08%。
據一位銀行業險企人士分析,銀行系險企的“利差損”問題尤為突出,產品結構上主要以投資理財型產品為主,業務規模越增長,對投資端的壓力也越大。
以代表著公司償付能力情況和未來保單兌付能力的償付能力指標來看,2024年一季度有77家人身險公司披露,其綜合償付能力充足率和核心償付能力充足率均達到監管規定水平。
按照監管規定,償付能力達標須同時滿足三個條件,即核心償付能力充足率不低于50%,綜合償付能力充足率不低于100%,風險綜合評級在B類及以上。其中,風險綜合評級是償付能力三支柱監管體系第二支柱的核心監管指標,該指標由可資本化風險和難以資本化風險兩部分構成,權重各占50%。
據了解,一般而言,險企償付能力充足率一旦被評為C或D,未來保險業務開展將會受到限制。監管部門會根據相關規定,對其采取針對性監管措施,諸如要求其補充資本、限制分紅等。
從上一季度風險評級方面來看,除三峽人壽、和泰人壽、國華人壽、弘康人壽這4家人身險公司未披露外,達到A類的共計22家,達到B類的共計47家,有3家人身險公司為C,1家人身險公司為D。相較于2023年末,長生人壽的風險綜合評級由C上升至B。

資料來源:根據壽險公司2024年一季度償付能力報告整理
其中,三家人身險公司風險綜合評級為C的分別是,華匯人壽、平安養老、合眾人壽,一家壽險公司風險綜合評級為D,即北大方正人壽。同時,據查閱三峽人壽2024年一季度償付能力報告發現,三峽人壽2023年二季度及三季度風險綜合評級結果均為D,其2024年一季度末監管評級數據正在收集報送。
從77家人身險公司綜合償付能力充足率榜單來看,2024年一季度,除養老險和健康險公司以及華匯人壽外,排名前十名公司分別為:中美聯泰大都會人壽、友邦人壽、太平人壽、泰康人壽、中英人壽、新華保險、安聯人壽、匯豐人壽、中荷人壽、中宏人壽,償付能力充足率分別為457.9%、419.7%、280.1%、275.6%、260.7%、252.1%、247.4%、244.7%、240.4%、236.4%。
從77家人身險公司今年一季度綜合償付能力充足率榜單后十名來看,除健康險公司外,分別為:信泰人壽、幸福人壽、中華人壽、北大方正人壽、華貴人壽、長生人壽、國華人壽、愛心人壽、鼎誠人壽、國聯人壽,綜合償付能力充足率分別為122.4%、123.3%、125.3%、125.4%、127.5%、127.7%、129.7%、131.0%、133.0%、133.4%。
而從77家人身險公司今年一季度核心償付能力充足率榜單來看,除健康險公司外,榜單后十名分別是愛心人壽、國聯人壽、幸福人壽、中華人壽、長城人壽、北大方正人壽、國華人壽、招商仁和人壽、信美人壽、弘康人壽,償付能力充足率分別為65.5%、70.7%、71.4%、71.5%、75.7%、75.9%、78.7%、80.0%、84.9%、85.3%。
與此同時,2023年78家人身險公司中,核心償付能力充足率指標低于100%的公司共計22家,包括中郵人壽、國聯人壽、弘康人壽、北京人壽、利安人壽、幸福人壽等。其中,復星聯合健康保險和渤海人壽2023年核心償付能力充足率指標較低,兩者分別僅為55.3%和55.5%。
從近年保險機構整體治理情況來看,南開保險機構治理指數顯示,2016年至2022年,中國保險機構治理指數總體呈逐年上升趨勢,治理狀況穩中向好,2022年中國保險機構治理指數較2016年上升了7.10,但還存在著自主合規性水平偏低,六大治理維度發展不均衡,各保險機構治理水平差別顯著等問題。
公開資料顯示,截至2023年一季度,有14家保險公司暫停披露年報或償付能力報告,其中6家處于償付能力豁免期(仍在風險處置過程中),包括大家保險(前安邦人壽)、瑞眾人壽(前華夏人壽)、中匯人壽(前天安人壽)、海港人壽(前恒大人壽)、和諧健康、比亞迪財險(前易安財險)。
同時,另有八家為已暫停披露償付能力報告的問題險企,包括君康人壽、前海人壽、上海人壽、中融人壽、珠江人壽、生命人壽、百年人壽和昆侖健康。統計數據顯示,上述機構的資產總規模大約為1.5萬億元。

資料來源:根據壽險公司2024年一季度償付能力報告整理

資料來源:根據壽險公司2024年一季度償付能力報告整理

資料來源:根據壽險公司2024年一季度償付能力報告整理

資料來源:根據壽險公司2024年一季度償付能力報告整理
在保險業,退保率也能反映出一家險企的業務品質情況,按照13號準則的計算公式,綜合退保率與期限和簽單保費均相關。
2022年,人身險業的退保率為2.7%,較上年同期有所上升。據統計,2023年人身險行業退保率的平均值、中位數均高于2022年,且多家險企較2022年上升幅度明顯。
統計結果顯示,2023年有17家人身險公司退保率超過5%,4家超過10%,從其產品類型來看,萬能險和年金險的退保率最高。
據一位壽險業內人士分析,2023年退保率的上升與2018年5年期產品熱銷有關,當時的理財型產品熱潮是5年期產品退保率快速攀升的主要原因。
從一季度綜合退保率數據來看,大部分人身險公司的綜合退保率在2%以下,僅有7家機構超過2%。退保率數據最低的為太保健康,為0.10%;退保率數據最高的為大家養老,為5.48%;有13家人身險公司的退保率處于1%-2%之間,6家位于2%-4%之間,一家超過5%。整體業務發展態勢穩健。
退保率最高的大家養老主要受承接安邦養老業務影響,受安邦養老存續業務理財類產品占比高、期限短的拖累,其退保率維持高位,不過據接近大家人士透露,存續業務的現金流危機已基本解除。而幾家未披露償付能力數據報告的公司亦值得關注,現金流和退保問題值得關注。
從綜合退保率整體數據來看,大中型險企、外資險企,由于業務規模大、產品策略也較為穩健等,綜合退保率普遍在低位。此外,退保率上升的公司也大多集中于中小機構,對于保費主要靠單一產品的中小機構而言,退保影響現金流,“利差損”風險亦凸顯。
另外,從退保率居于前位的險企渠道來看,銀保渠道仍是集中地,退保率靠前的公司中銀保渠道占比均在40%左右。從產品類型看,2024年一季度,健康險、傳統型、分紅型三類產品退保率較高。
不過,銀保渠道全面實施“報行合一”將緩解目前的退保率高企的問題,伴隨銀保渠道手續費率的大幅下滑,銀保渠道產品價值率將提升,盈利能力將得到改善,進而降低退保率。
(實習生劉琪對此文亦有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