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國旭

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是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的必然要求。近年來,D縣全面貫徹黨和國家的方針和政策,積極推進鄉村振興,探索特色發展道路。如今,D縣在推進鄉村振興的過程取得了階段性的成績。文章通過實地考察,進一步摸排D縣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情況,從D縣在發展過程中面臨的問題和困境出發,探討優化策略,以期推動D縣鄉村振興戰略的有效實施。
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是黨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決策部署,是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重大歷史任務,是新時代“三農”工作的總抓手。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最艱巨最繁重的任務仍然在農村。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堅持城鄉融合發展,暢通城鄉要素流動。加快建設農業強國,扎實推動鄉村產業、人才、文化、生態、組織振興”。這為推進鄉村振興指明了方向。探究鄉村振興戰略在地方的實施路徑不僅能為農業農村現代化發展提供支持,還能為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提供參考。
D縣位于西部民族地區,過去,D縣受自然環境、地理區位等因素的影響,農業農村現代化發展緩慢。隨著鄉村振興戰略的深入實施,在國家政策的扶持下,D縣在鄉村產業、人才、文化、生態、組織振興方面進行了積極的探索。筆者調查發現,D縣在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過程中取得了一系列成就,但也存在一些問題。基于此,文章通過探析D縣鄉村振興戰略實施的現狀,剖析其當前面臨的困境,并提出相關建議,以期為深入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提供參考。
D縣推進鄉村振興的現狀
D縣深入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充分利用自身的資源優勢,按照鄉村振興的總要求,從產業、人才、文化、生態、組織五個方面進行了積極有益的實踐和探索。
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產業振興是關鍵
產業振興是鄉村振興的關鍵環節,推進鄉村產業的發展是實現產業振興的關鍵路徑之一。近年來,D縣在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的同時積極發展特色旅游業。一方面,D縣依托獨特的氣候和地理優勢,堅持發展特色水果、生態花椒、綠色蔬菜等一系列特色農產品。目前,D縣已建成產業基地58km2,糧食年產量達1.01萬t,經歷了由傳統農業向現代化農業和特色農業的轉變,為農業的高質量發展奠定了基礎。另一方面,地方政府充分依托地方旅游資源發展旅游產業。近年來,地方政府始終堅持以全域旅游引領經濟社會發展,大力推進當地旅游示范區建設工作,經過多年的不懈努力,取得了一定成績。D縣現有1個國家AAAA級景區、2個國家AAA級旅游景區以及1個國家地質公園。目前,旅游業已逐漸發展成為當地縣域經濟的重要支柱產業。筆者在實地走訪的過程中了解到,D縣眾多產業已初具規模,民眾也在產業發展的過程中享受到了一系列紅利,產業振興獲得了一致好評。
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人才振興是支撐
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人才是關鍵。2021年以來,D縣積極落實上級部門印發的《鄉村人才振興五年行動實施方案》,實施人才招引、培養、培訓、援助、激勵“五大行動”,采取剛柔相濟的手段,引進高層次人才和緊缺人才,選拔優秀本科生、研究生等高素質人才,以滿足地方經濟和社會發展的迫切需求。同時,通過東西部協作和省內對口支援,加強區域間的合作與結對幫扶,制訂急需緊缺專業人才頂崗培訓計劃,積極選派專業技術人才、優秀技術人員到當地開展援助幫扶工作。這一系列的舉措有效緩解了縣域內人才短缺的問題,也推進了地方人才振興。
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文化振興是靈魂
鄉村傳統文化的歷史悠久,其不僅是寶貴的財富,還是推進鄉村發展的重要精神力量。近年來,D縣注重對自身特色文化的保護、傳承與創新發展,深入挖掘整理和保護搶救本地文化資源,落實地方文化傳承、文物實物保護和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此外,當地政府還開展了眾多移風易俗活動,成立了縣文化演出隊,并開展“送文化下鄉”活動,依托豐富的文化資源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為了提升當地村民的文化素養和道德水平,當地政府定期開展“最美家庭”“文明家庭”等評選活動,并成立了紅白理事會;結合實際情況,制定地方的村規民約,不斷推動地方文明的進步;充分發揮地方文化廣場、鄉村大舞臺等文化陣地的作用,著力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開展以理論政策宣講、鄉村振興、文娛表演等為主題的文化宣傳活動,推動當地實現文化振興。
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生態振興是基礎
良好的生態環境是鄉村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支撐。各地必須致力于建設既符合現代生活需求,又能體現本土特色,山清水秀、天藍地綠的美麗鄉村。近年來,D縣堅持以綠色發展引領鄉村振興,積極構建“兩山”轉化機制,通過“生態+”模式,守護綠水青山,為鄉村振興注入持續動力。D縣按照“生態產業化、產業生態化”的思路,大力發展兼具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的特色高效農業、品牌農業等,有力推動了百姓生活富裕、生態綠色美麗的有機統一。同時,當地政府還根據生態屏障重要防線戰略思路,以“管+補+建”的模式持續管護集體公益林,實行退耕還林和草畜平衡獎勵等政策,用綠色理念守護地方生態環境。此外,D縣政府還將當地村民的生活環境改善作為實現生態振興的重要任務,積極建設美麗宜居的鄉村。針對縣內居住在高山、半高山和存在地質隱患地帶的村民,實行易地搬遷,并在村內宣傳環境保護理念,倡導并要求垃圾集中入池處理和家庭污水科學排放。由此,人居環境得到了很大改善。
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組織振興是保障
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離不開基層黨組織的領導和村民的積極參與。隨著鄉村振興的全面推進,基層黨組織引領地方發展已成為一項重要的組織保障,駐村工作隊及駐村第一書記與百姓同生活同發展,積極走訪聯系群眾,真正發揮了戰斗堡壘和先鋒模范作用,使基層黨員、人民群眾凝聚團結起來,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提供了堅強后盾。
目前,D縣積極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各項工作取得了一定進展,在省級評選中成功獲得年度“鄉村振興重點幫扶優秀縣”榮譽稱號。在全面推動鄉村振興的背景下,D縣經濟社會得到了較好的發展。
D縣踐行鄉村振興戰略的發展困境
近年來,D縣積極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在多個領域取得了顯著成果,但在農業科學化、旅游產業融合化、人才發展可持續化方面仍面臨困境。而要想進一步推進鄉村振興,就要打破這些困境,實現鄉村的綜合全面發展。
農業科學化發展有待加強
農業是國民經濟的基礎,其科學化水平對推進農業現代化和促進農業實現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影響。近年來,D縣雖然引進了大量新技術輔助發展現代化農業,但從整體來看,其科學化水平仍有待提升。首先,尚未構建合理、科學的農業技術服務體系。雖然當地政府積極推動農業技術服務體系建設,也起到了一定作用,但仍存在地方農業科技運用率低、開放共享協同機制不完善等問題。其次,當地農民為了提高產能,在生產種植過程中使用化肥農藥、塑料薄膜,導致當地土壤肥力下降,自然生態系統遭到破壞。因此,D縣的農業科學規劃有待完善。
旅游產業融合化發展程度不高
旅游業作為經濟增長的重要引擎之一,具有較強的產業帶動作用和產業集聚效應,是產業振興的重要抓手。但目前D縣旅游業在發展過程中還面臨著一系列問題。其中,旅游業與地方資源融合發展程度不高,尚未形成完整的產業鏈這一問題尤為突出。集中表現為旅游資源開發程度低、旅游基礎設施不完善、游客體驗感不佳等。D縣雖然擁有豐富的旅游資源,但卻“留不住”游客,導致旅游產業的整體收益不高。此外,D縣旅游業對外宣傳和實際存在一定差距,導致旅客產生心理落差。同時,受地理環境、資金投入等因素的影響,景區與地方特色資源的融合開發利用程度相對較低,基礎設施也有待完善,再加上當地的旅游資源未得到高效利用,旅游產業的發展較為緩慢。
人才可持續發展動能匱乏
鄉村人才振興對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具有重要的推動作用。高質量的鄉村人才有利于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他們是鄉村振興的重要參與者。筆者在實地調查中發現,雖然D縣推出了各種人才引進政策,也吸引了很多年輕人返鄉,但是由于生活工作環境艱苦、職業發展前景不明、基礎設施不完善等,返鄉年輕人難以留下來,大多數最終還是選擇回到城市。此外,D縣在培養本土人才方面存在不足,沒有很好地運用地方能人賢才,未將其培養成可以帶動地方發展的重要力量。
D縣踐行鄉村振興戰略的對策建議
加強科技創新,以新技術輔助農業的科學化發展
農業科學化是大勢所趨。首先,地方政府應構建科學的農業技術服務體系,不僅要將人工智能、大數據等新的科學技術運用于農業生產,使農業向智能化、產業化方向發展,還要增強農民的主體意識,培養其主動運用科技輔助農業生產的理念。其次,地方政府要貫徹綠色發展理念,將農業生產與綠色低碳相結合。加大科技支持力度,增加有機肥料的使用,推行廢棄物循環利用體系,以保護土壤,為實現耕地高產奠定基礎。此外,還要加強對農業新技術的研發,加大對農作物的保護力度,引進新品種,發展綠色高品質農業。
充分依托地方優勢資源,促進旅游業的融合發展
旅游產業是D縣的支柱產業。D縣擁有豐富的旅游資源,可以充分依托這些資源,促進旅游業的融合發展,解決旅游業發展中遇到的問題,具體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面入手。首先,加強地方文化和旅游業的深度融合。D縣擁有豐富的文化資源,可以深入挖掘其內涵,推出類型多樣、內涵豐富的文旅產品,發揮文化在推動旅游業發展中的重要作用。其次,促進旅游業的跨界融合。加快推動旅游產業與農業觀光、教育研學等產業的融合發展,探索既具有地方特色,又廣受游客歡迎的旅游項目,培育新的旅游熱點,助推旅游產業實現高質量發展。最后,進一步完善旅游配套設施,不斷提高當地的旅游接待能力。地方政府應加強基礎設施建設,發展智慧景區,提高硬件設施水平,以達到更好的旅游接待效果。只有這樣,才能更好地滿足游客的多樣化需求,推動D縣旅游產業的繁榮發展,同時深入推進鄉村振興。
搭建人才“輸血”與“造血”共同發展模式,促進人才的
可持續發展
促進D縣人才實現可持續發展可以從“輸血”與“造血”兩個方面入手。首先,要想實現人才“輸血”,就要完善基礎設施,為引進的人才提供工作、生活環境以及物質保障。同時,當地政府應為引進的人才提供專業的指導,讓他們更加了解地方的發展情況,從而真正“扎根”鄉村。其次,要想實現人才“造血”,就要充分運用農廣校等機構進行綜合技能培訓,以本土人才帶動地方發展,將鄉村打造成人才“孵化”基地,培養一批懂技術、有本領、高素質的本土人才,增強鄉村振興的人才動力,滿足鄉村振興對人才的多元化需求。
受地理環境、產業發展、人才等因素的影響,D縣鄉村振興工作推進緩慢,效果有待加強。但D縣擁有豐富的文化和旅游資源,可以從加強科技創新,以新技術輔助農業的科學化發展;充分依托地方優勢資源,促進旅游業的融合發展;搭建人才“輸血”與“造血”共同發展模式,促進人才的可持續發展三方面入手,探索鄉村振興的有效路徑,為其他地區鄉村振興工作的開展提供借鑒。
(作者單位:湖北民族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