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香玉
高考,對每一位學子來說,都是人生道路上一個重要的轉折點。科學填報志愿,不僅要考量個人興趣與未來發展規劃,還要了解高校招生制度改革和國家戰略對于人才的需求。本刊編輯部特邀國家教育咨詢委員會委員、國家教育考試指導委員會委員、浙江大學科舉學與考試研究中心主任劉海峰和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教育體制機制改革研究所所長王烽,從高考綜合改革和高校招生制度改革的角度,解讀新高考的底層邏輯,為考生和家長科學填報志愿做出方向指引。
《教育家》:近年來,隨著高考綜合改革的持續推進,新高考志愿填報為考生開辟了更加廣泛的選擇空間。新高考要求學生根據興趣和自身發展規劃確定選考科目,進一步依據專業確定大學。您認為新高考在引領我國青少年個體發展上發揮著什么樣的作用?
劉海峰:新高考“3+3”和“3+1+2”的選考科目改革,“一年多考”的制度設計,以及伴隨而來的高中“走班制”改革和高校專業填報要求變革,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增加學生的選擇性、促進高中多樣化辦學、分散學生考試壓力、倒逼高校優化專業等積極成效。與此同時,高考綜合改革也面臨不少問題與挑戰,雖然棄考物理等問題已經隨著后續推出“3+1+2”選考模式、出臺《普通高校本科招生專業選考科目要求指引(通用版)》等改進措施,在一定程度上得到緩解,但仍有部分問題未能得到有效解決,如自由選科和等級賦分造成的各科之間成績不等效。
可以肯定的是,促進學生健康成長成才是高考綜合改革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新高考在引領我國青少年個體發展上主要有兩大方面的影響——
一是增加了學生的選擇性。自主選擇課程和考試科目是實現學生個性化成長的關鍵,高考綜合改革打破了長期以來文理分科的格局,賦予學生充分的選擇權,學生可以根據興趣和專長選學選考,促進有個性的發展。上海的“6選3”最多有20種可能的組合,浙江的“7選3”最多有35種可能的組合。浙江省2017年高考跨文理選考的考生在70%以上,盡管其中有部分考生不一定是根據興趣和專長而是出于選擇比較容易或者對自己有利的科目來跨文理科報考,但確實為許多考生提供了以往文理分科所沒有的多樣化選擇。
二是分散了學生的考試壓力。以往高考集中在一次舉行,出現了“應力集中”現象,學生的心理壓力非常大。試點改革破除了“一考定終身”,將壓力分散到不同時間段。從浙江的實踐來看,在舉行選考科目考試的時候,學生和家長的緊張、焦慮情緒明顯降低,考場外陪考的家長很少,各個考點秩序平靜有序,這能夠幫助考生盡可能用平常心來應對高考。
王烽:新高考最大的突破,就是在“選拔”的同時增加了“選擇”。但在選課的過程中也出現了一些問題,比如學生不一定完全根據自己的興趣、志向和學習基礎來選擇,存在一定盲目性,還會有一些短期功利性的考慮。
在我看來,選科、選考最大的好處就是讓高中生嘗試著學會選擇。從個人發展的角度來講,到了高中階段,對于“自己是誰、喜歡什么、想學什么、將來打算從事什么樣的工作”,學生應該有一定的思考,但我們的教育環境沒有給學生提供這樣的空間,學生的學習與實際生活和未來生活往往是脫節的。只有當教育和生活有了真正的內在聯系,教育本身才有意義。選擇是一種綜合能力,正確的選擇是長期積淀的結果。但是我們的學生一直到高中,甚至進入成年階段,很多人依然不會做選擇,這也是學生片面發展的表現。當前,很多年輕人找不到自己或者無法遵從內心,選擇對他們而言就是隨大流,你追名校我也追名校,你考研我也考研,你考編我也考編,大家都在相同賽道上被裹挾著往前走,導致各個階段都“內卷”,這也正反襯出我們基礎教育的缺憾。
以高考志愿為例,選擇不僅在于最后怎樣填報,更重要的是如何為選擇做準備,怎樣有意識、有能力地去選擇,基礎教育應該著重培養學生這方面的能力,高中階段則集中體現在引導學生初步規劃自己的職業生涯,有了規劃才有學習的內在動力,才能更好地做出選擇。
高中階段的選科、選考,其實就是考問學生進行選擇的依據是什么,自己的興趣在哪里、擅長什么、將來想做什么,其實就是興趣、基礎、志向這三個關鍵詞。高考志愿填報過程中的專業選擇,對很多高中生而言,都感到來得很突然。一方面是對專業缺乏了解,難以把自己將來想從事的職業與高校的專業對應起來。另一方面是缺少積累,從小學階段開始,我們就應該思考怎樣跳出僅針對書本知識的學習以及對學習成績的追求,給學生留出時間和空間去體驗、探索,增長見識。有了豐富的見識,才可能有明確的興趣。人的興趣不單是學科興趣,而更應該是豐富的、結合生活的。
《教育家》:為了更好地服務國家戰略需求,我國的高考綜合改革正在不斷深入推進。請您從國家人才戰略落地(如拔尖創新人才培養、強基計劃)的角度,談談新高考如何通過科學、多元的評價方式,發現和培養具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新時代人才?
王烽:在我看來,“兩依據、一參考”的綜合改革對于拔尖創新人才培養的推動作用比較有限。而部分省份和教育部直屬高校推進的綜合評價招生試點則在這方面取得了進展。這項改革將全國統一考試、高中學業水平考試、學校自主進行的包括學生綜合素質評價結果在內的綜合評價結合起來,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唯分數論”的選拔觀念,解決了綜合素質評價在招生中的運用問題。“強基計劃”也基本上采用了這一思路。
關于綜合評價,我最擔憂的一點是競賽的過度使用,一些學校在“強基計劃”招生和“拔尖創新人才”培養中過度關注學生的學科競賽名次。如果競賽是在自然的學習狀態下參加的,沒有經過什么培訓,完全憑學生自身能力,那含金量是很高的。但如果學生普遍去參加培訓之后再來競賽,競賽就很可能讓學生思維變得套路化、模型化,這不符合拔尖創新人才的特質,真正的拔尖創新人才很可能會被漏掉。競賽熱的重新興起,讓應試教育增添了新內容,“綁架”了大量家庭。
我們要厘清拔尖創新人才的定義是什么,并不一定智商高就是拔尖創新人才,更不一定學科成績好就是拔尖創新人才。國際上對拔尖創新人才有諸多研究,不少權威心理學家得出的結論顯示,人的創造性特質在很大程度上是與非智力因素相關的。如果以學科考試成績或者競賽成績作為最主要的選拔依據,不一定能選出真正的拔尖創新人才。
拔尖創新人才要強調“考評培”一體化,嘗試大中貫通式培養,把人才的培養與評價和選拔結合起來,要強調先“養魚”再“撈魚”。學生是否能成長為拔尖創新人才,要給他充分的彈性空間去發展,而不是先入為主地進行選拔和集中培養。營造基礎教育的良好生態,在高中階段給學生提供有難度梯次的課程選擇,讓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基礎和志向自由選擇,這是多樣化人才成長的基礎。有了多樣化人才成長的環境,拔尖創新人才才能自然“冒”出來。
劉海峰:我從選考科目指引的角度來回答這個問題。一般認為,物理學是自然科學的基礎學科之一,是自然科學的帶頭學科,是現代高新技術發展的源泉。物理學原理對人們增強科技意識、提高對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的認識,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學好物理是奠定我國未來科技人才實力的重要基礎之一。但是相對而言,物理的學習難度較大,需要投入的時間和精力較多,因此曾一度出現棄考物理的現象。
針對這種現象,2018年,教育部印發《普通高校本科招生專業選考科目要求指引(試行)》,允許高校同時設置2門(甚至3門)科目為必選科目。在這個《指引》中,共有19個專業類必考物理,占總專業類數的20.4%,比2017年上海高考中只有8.2%的專業必考物理高出許多。在新高考背景下,選考物理可以報考90%的專業,國家和大學對物理學科和物理人才的重視不言而喻。
2021年,教育部印發《普通高校本科招生專業選考科目要求指引(通用版)》,在這一版本中,選科必選“物理+化學”組合的專業在理工類專業中所占的比重大幅提升,幾乎所有的理工農醫類專業都要求必選“物理+化學”,這在一定程度上又緩解了棄考化學的問題。
《教育家》:在過去,我國高考制度存在著考試科目單一、評價方式片面等問題,導致學生缺乏創新能力和個性化發展,也限制了高校選拔人才的方式。高考綜合改革為高校改革創新和多樣化發展提供了什么樣的空間?
王烽:長期以來形成的“只錄分不錄人”的錄取方式,使得高校也沒有培養出選擇的能力,新高考在一定程度上喚醒了高校選擇生源的能力。這里需要強調一個非常重要的問題,那就是高校首先要明確自身的定位,因為定位決定了如何去選擇生源。如果連自身的定位都不清楚,生源選擇也是跟著上一層次的高校“撿漏”,那高校如何辦出自己的特色?培養出來的人又怎樣適應社會需要?當前,一些試點高校采用綜合評價招生,推進過程中比較平穩,收效也不錯,我覺得可以適當把試點范圍逐漸擴大。
我國高等教育已經進入普及化階段,這也意味著入學標準要多元化,而不再是“一考定終身”。應該根據各級各類高校人才培養的要求來決定不同的入學標準,總體上要把更多的招生權交給學校。學生在對自己的生涯有規劃、對自己的能力有清晰認識的基礎上,去選擇專業和學校,才能找到適合自己的發展道路,從而形成“人人成才”的局面。
劉海峰:高校錄取學生的多樣化帶來明顯的變化,倒逼高校重新審視學科專業優勢,通過專業調整提升高校在招生錄取中的競爭力,以吸引更多優質生源報考。比如浙江省的方案在高考錄取環節是志愿填報專業優先,促使高校對薄弱專業進行優化或調整,增強高校招生錄取的責任感和專業建設的緊迫感,激活高校作為招生主體的主動性,對于完善高校人才培養方案、創新教育教學模式提供了良好的環境和充足的空間。
高考雖有一些問題和局限,但它在客觀公正地選拔優秀人才方面,一直發揮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在促進學生認真學習、促進社會階層流動、穩定社會秩序等方面也起著關鍵作用。當然它也有評價方式比較片面的問題,這在一定程度上確實會影響學生求異思維、發散思維的發展。高考改革從來就是一把雙刃劍,有利就有弊。這么大規模的考試,是一個高利害的選拔性考試,無論怎么改,都不可能改掉在競爭中擇優選拔這樣的基本格局。
《教育家》:高考綜合改革涉及一系列理念創新、制度創新和方法創新。從志愿報考這一環節上來看,您認為考生和家長要從理念上做出什么樣的更新?
王烽:首先,最主要的還是在孩子,要了解自己的興趣、志向、優勢、潛能,提前了解大學專業,思考如何匹配自己的職業規劃。
其次,家長在孩子中小學階段,不要一味強調學習成績,努力是應該的,但注定不是每個孩子每科都能考到優秀,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潛能。家長要和學校配合起來,讓學生能夠多出去、多見識、多了解,培養興趣愛好,逐步找到自己適合的專業方向。
最后,家長和學校要客觀地看待孩子。在孩子一生發展過程中,學習成績無疑起著重要的作用,但它不能決定一切,更不是長久的。什么算是成功?考上重點大學就算成功,考不上就不算成功嗎?如果以此為標準,那么大多數人都只能是失敗者。如果能夠把孩子的潛質激發出來,即便上了一所普通大學,找了個很一般的工作,將來也會有較大的發展空間。如果在無限“內卷”、追求好大學和好工作的過程中,把孩子養成了“空心人”,那么他在任何崗位上也無法大展拳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