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渤



“功勛711礦”,為我國第一顆原子彈的制造提供了原材料,使得我國戰略核力量的發展成為了可能。在后礦山開采時代,將核工業遺產與旅游業巧妙地結合,為當地政府提供可觀財政收入的同時還能創造就業崗位。游客前往核工業遺產景區參觀游覽,一般是出于旅游個性化的需求導向,想充分了解核工業遺產的建造背景,歷史發展脈絡,核工業產品的特殊性以至于憧憬著核工業生產流程的深度體驗。現階段的核工業遺產旅游發展尚處于方興未艾的階段,其較強的資源依賴性特征屬性,也制約著景區的發展模式與路徑的選擇。
(核)工業遺產旅游基本含義
工業遺產。關于工業遺產保護利用的研究可以追溯至19世紀末,工業革命發祥地英國開展的“工業考古學”研究。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后,英國國內進行了大規模的城市改造運動,部分知識分子開始注重工業遺產的保護,他們的目標是保護和維持工業革命中的生產體系與居住環境。現如今在全球氣候變暖,碳達峰與碳中和的綠色發展模式的迫切要求下,傳統工業逐漸走向了衰落。大量工業企業因環保無法達標,管理運營模式老舊等原因而破產倒閉,遺留下了大量的工業廠區。這些工業遺產不僅造成了巨量的土地資源浪費,同時也帶來了相當程度的環境治理壓力,給屬地政府的管理帶來了相當大的包袱。工信部于2018年發布《國家工業遺產管理暫行辦法》,首次提出“要支持利用國家工業遺產資源,開發具有歷史人文與科普教育、生產流程體驗、特色產品推廣等多種功能的工業旅游項目”,該辦法的出臺為接下來的工業遺產旅游給出了頂層設計與明確的發展方向,相關的發展規劃也應運而生。
核工業遺產。核工業系統在祖國的戰略國防、核電建設等領域擔負著壓艙石的重擔。在幾十年來的建設過程中,逐漸形成了一整套完善的工業生產系統,到21世紀初,相當一部分的核工業設施逐漸到了當初設計的工作年限,在正式退出生產序列之后,就成為了核工業系統的遺產。本文討論的“功勛711礦”坐落于湖南郴州,這里擁有著大量的核軍工工業遺產,然而在后礦山開采時代這些遺址開發力度不足,特色的核工業遺產尚未得到高效發掘。由此,如何發揮核軍工工業遺產的特有價值,讓這些遺產得到有效保護的同時,還能提升其經濟活化價值,將湖南郴州打造成為具有核工業歷史文化底蘊的特色城市具有重要的意義。
“功勛711礦”工業遺產的文化特色和旅游價值
功勛711礦工業遺產的文化特色。711礦是中國最早發現和勘探的大型鈾礦,是湖南省最大的鈾礦,也是全國最大的鈾礦之一,位于湖南省郴州市東北部的許家洞鎮。1964年10月16日,中國第一顆原子彈在新疆羅布泊爆炸成功。711礦為我國第一顆原子彈研制、爆炸成功提供了合格的核原料,被贊譽為“中國核工業第一功勛鈾礦”。光輝的背后,有一群人扎根郴州山區,“干驚天動地事,做隱姓埋名人”。據悉,當時711礦是保密單位,“東方巨響”震驚世界時,他們壓抑狂喜、隱姓埋名,卻鑄就了中國原子能軍工史上一座歷史的豐碑。“功勛711礦”背后有著大量的核工業人的感人事跡與核軍工文化的深厚歷史脈絡,挖掘并厘清這些遺產的文化特色,展現“核地報國”的偉大精神,使這座功勛礦在后開采時代依然能夠創造可觀的經濟價值,是一項艱巨而偉大的使命。
“功勛711礦”旅游價值。游客在做出旅游活動動機之前,都會對旅游目的地做一個心理的預期與綜合的評估,旅游目的地的游覽價值以及旅游吸引物的質量都是游客做出旅游動機的重要影響因素。“功勛711礦”憑借著特殊的核軍工文化背景,以及核工業人可歌可泣的感人事跡是游客做出前往旅游的最大吸引力。鈾礦的地質發現原理,物探結果的可視化展示,礦石的開采冶煉過程,礦山的建設背景以及礦石的提煉與運輸,這一系列鈾礦石的全生產流程都為游客提供著個性化的旅游服務產品。這些特有的旅游資源的開發能夠有效避免現有旅游目的地開發過程中同質化現象嚴重的問題,是其出色的旅游價值的體現。
當前“功勛711礦”工業遺產旅游的發展現狀
軍工文化背景挖掘程度淺,無法有效體現核心競爭力。“功勛711礦”于2018年6月,被國務院國資委授予“中央企業工業文化遺產(核工業)”;作為湖南省科普教育基地,每年吸引著數量可觀的游客前往參觀游覽,在眾多游客當中有相當一部分人是當時參與過礦山建設的工作者,從他們口中反饋的游覽信息來看,針對礦山文化背景的挖掘上存在著程度淺的問題。“軍工文化”有著其特殊的保密性,這些內容在過了保密期之后是可以被公之于眾的,長此以往的保密工作,造成了景區的不為人知。如何深入挖掘軍工文化背景,講述好“功勛711礦”的故事是景區建設好的核心問題。目前,景區文化層面的主線圍繞著礦山的建設展開,著重陳述著礦山開采時代的生產故事,對于礦體的發現過程,礦山建設過程中的政治背景與國際時局,礦山的開采冶煉技術以及鉆孔的布設原理等等都尚未觸及,這些內容可以說是礦山背后極富有研究價值的瑰寶,在陳列講述過程中都應該濃彩重筆,體現景區核心競爭力。
旅游產品開發模式單一,體驗項目數量嚴重不足。“功勛711礦”目前在市場上被游客的認知度較低,主要是因為核工業軍工的涉密性,大部分的核工業遺址還處于涉密或者剛剛脫密的狀態,不被社會所知;另一方面在核工業系統內部,針對這些工業遺產的如何科學處置尚處未被提上研究日程的階段,僅有的幾處遺產的旅游化開發也僅僅被劃為紅色旅游的范疇,更多地承擔著事業性、科普性、觀光性的角色。這些因素導致了現有的景區開發模式單一,偏重于陳列展示、說教式的導游、導覽模式無法很好地給游客帶來強烈的代入感,同時體驗項目數量嚴重不足,導致了游客的參與、體驗感較少,常常有一種聽了不少的感人故事最終的印象卻不深刻。這為景區的進一步健康發展帶來了相當大的阻礙,不利于旅游產品的規劃與推廣,長此以往勢必會造成景區的不良運轉,最終走向衰敗。
旅游產品宣傳力度薄弱,游客滿意度亟需提升。“功勛711礦”景區目前“事業性”的功能定位,決定著其作用僅為科普性的教育服務,在產品的宣傳設計與包裝上面未下足功夫,遠遠未達到市場的預期。進而導致了在游客滿意度的相關研究上存在著不足,游客在出行前的希望值與游覽之后的現實感受存在著差異,造成重游率低下的現象,嚴重影響著景區的市場知名度傳播。同時其宣傳渠道的單一,目前只作為核工業系統內部進行教育活動的基地,尚未完全進行市場化的運作,也導致了社會資源難以進入,經濟活化水平低下,沒有市場的競爭與檢驗,始終無法形成自己特色的旅游產品宣傳定位。對于社會上的游客而言,“功勛711礦”景區的基礎服務設施薄弱,游客服務中心的簡陋,以及服務項目數量的偏低都導致了游客滿意度的現狀亟需提升。
景區設施智能化程度低,展示水平有待改善。“功勛711礦”在后開采時代,經過系列化的環境改造工程的有序實施,使得礦場的周圍環境較生產時期有了很大的改變,原本為了礦石運輸而建造的公路、鐵路、電網等基礎服務設施,經年累月缺少妥善的維修都已經破敗不堪,經過屬地政府部門的政企合作,將諸如路面硬化,電網重組等造福于民的系列工程都得以高效地實施。在景區內部的相關實踐基地與博物館等的建造過程中,充分考慮到了“功勛711礦”的悠久歷史文化底蘊,將在場職工當年為了祖國的國防建設而舍小家為大家的先進故事進行展覽與講述。不過在場館的建設過程中,如游客服務中心、展覽展示柜臺,尤其是礦井內部的生產環節的展示為采用智能化設備,諸如3D展示技術,大數據人工智能等多維信息的成果也并未給游客介紹出來。這些緊追時尚科技潮流的技術在多角度展示核工業人的形象;立體化、形象化的講述能夠很好地吸引游客的眼球,進而影響他們的重游率與向身邊人推廣景區的動力。
新時期“功勛711礦”工業遺產旅游的發展路徑
在新的時代背景下,湖南郴州需要創新核工業遺產旅游的發展路徑,探索核工業遺產旅游新模式,科學有效規劃,積極對外宣傳,加強對核工業遺產開發、保護的同時,注重其經濟活化水平的提升。
創新發展,探索核工業遺產旅游新業態。創新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必然路徑選擇。湖南郴州在發展核工業遺產旅游的過程中,需要結合核工業遺產旅游自身的特點,探索旅游發展新模式。在具體項目的開發過程中,要充分挖掘核工業遺產的軍工文化特點,著力打造這一核心競爭力的因素,有針對性地對其進行市場拓展與開發,使其能夠成為該區域的文化旅游招牌,并以此為特色進行市場營銷推廣,圍繞如何增強對游客的吸引力水平,豐富郴州城市文化內涵。在眾多核工業遺產旅游開發的過程中,注重開展深度體驗式旅游,讓游客參與鈾礦生產的全過程當中。還原生產工藝的操作流程,讓游客可以在保證安全的基礎上自由操作半自動化設備,體驗核工業生產活動,讓每一位游客在這個過程中真切體會核軍工文化的溫度與內涵。另一方面也要發揮景區的教育功能,具體形式可以結合當下火熱的研學游,注重發揮核工業遺產的理論價值,展開校企合作,將核工業遺產中蘊含的精神文化以系統教學的方式傳遞給更多的學生,使核工業文明得以延續。
大力宣傳,弘揚核工業遺產旅游軍工文化。“功勛711礦”背后有著獨特的核工業軍工文化,以此為主線,深挖歷史發展脈絡,特殊時代背景下的鈾礦山生產、生活的感人事跡,展現“核地報國”精神。這一賣點經過深層次的挖掘之后,運用旅游業相關專業知識,進而改造成集觀光、科普、紅色、體驗于一體的旅游景區,是有著廣泛的市場前景的。在景區的定位上應本著“立足于科普教育,拓展核工業遺產旅游新邊界”的原則,充分發揮獨特的自然資源稟賦,為旅游產品賦能,通過多元化的宣傳渠道,為景區的市場化改造進行強有力的宣傳報道,樹立軍工產品的品牌意識,進行明確的旅游產品定位以及產品銷售目標人群的篩選,在講好核工業人感人事跡的同時,也能吸引游客前來參觀游覽,提升景區的可識別性。
開發保護,提升核工業遺產旅游活化水平。“功勛711礦”為我國戰略核力量的發展做出了莫大的貢獻,在礦山后開采時代,對礦山整體環境的開發與保護應遵循著“科學合理規劃,提升活化水平”的原則,要對礦區的歷史遺跡進行科學保護,不采取大開發的模式,本著“修舊如舊”的初衷,對礦山的開采場、冶煉場、工人活動中心與宿舍都進行整體的規劃;另一方面積極探索與旅游業的結合,充分把握人們對于核工業文明的人文情感要素,提升旅游產品的服務水平,打造核工業軍工文化特色旅游項目,給游客帶來愉悅體驗感的同時,將鈾礦相關知識細雨潤無聲,潛移默化地為游客進行展示,把核工業人刻苦創業的精神廣為傳播。
提升核工業遺產旅游化改造意識,豐富旅游產品類型。現代游客旅游的目的越來越多樣化,倒逼著旅游企業對旅游產品的開發種類也越發地個性化,工業旅游產品以其獨特的工業文明喚起人們對該時期生產生活的情感回憶,很適合重工業城市在對工業遺址的后開采時期的合理處置,不僅能夠解決土地、資源等生產要素的浪費,同時深度挖掘每一座工業遺址的背后文脈,都能夠創造出異于同類的標志化旅游景區。核工業系統有著自己的內部生產運行機制,特別是20世紀50年代之后,礙于國際國內形式,核工業在戰略武器、核電民用開發、小型核電設備研制等領域都取得了長足有序的發展。其中的工業設施由于建設年代較早,相當體量的設計使用年限已經臨近到期,在這些工業遺址退出歷史舞臺之后,如何繼續發光發熱,創造經濟價值,旅游化的改造給出了合理的答案。既能提供強有力的旅游吸引物,同時還能夠解決遺址的合理有序退出問題,每一位核工業人都應該提前牢牢樹立這種意識,為后工業生產時期核工業文明的續寫,提供行之有效的路徑選擇。
工業遺產是重工業城市歷史文化發展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對其進行合理地保護、開發與再利用,是當下每座重工業城市發展的新時代必然要求。然而每座城市的工業遺產有著眾多的不同,這與城市自然資源稟賦有著密不可分的牽連。湖南郴州坐擁著極其豐富的核工業遺產,這就要求當地規劃者需要根據這一部分遺產的自身特點進行有效設計,在關注遺產本身的同時更應關注核工業遺產的經濟價值及其背后源源不斷的文化資源。由此,湖南郴州市在發展核工業遺產旅游的過程中,要注重創新發展,探索核工業遺產旅游新業態;大力宣傳,弘揚核工業遺產旅游軍工文化;開發保護,提升核工業遺產旅游活化水平,從而促使核工業遺產旅游在當地能夠實現綠色健康、可持續的良好發展。
(作者單位:青海民族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