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艷艷


摘要:隨著鄉村振興戰略的深入實施,各地區急需立足于資源稟賦,打造特色優勢產業,走差異化、特色化發展之路。文章以甘肅省隴南市核桃產業為例,在系統梳理產業融合發展理論的基礎上,通過測算產業關聯度、空間集聚度等指標,評估當地核桃產業融合發展的水平,剖析制約產業融合發展的因素,并提出一系列促進隴南核桃產業融合發展的對策。
隴南市是甘肅省特色農業大市,素有“核桃之鄉”的美譽。2022年,隴南市人民政府辦公室印發核桃產業指導性文件《隴南市核桃產業鏈建設方案》,從良種繁育、標準化示范基地建設、精深加工、產業聯盟、品牌塑造、科技創新等角度繪制藍圖,并提出到2025年,全市核桃面積穩定在2 937km2,產量達到20萬t,產值約50億元的總目標。在該文件的指導下,全市加快推進核桃產業與各類新興產業的深度融合,打造延伸產業鏈、提升價值鏈、融入供應鏈的現代特色核桃產業集群。文章以隴南核桃產業為例,在評估隴南核桃產業融合發展水平的基礎上提出對策建議,以期為隴南市乃至甘肅省特色產業的高質量發展提供有益參考。
鄉村振興視域下區域特色產業融合的意義
產業興則鄉村興。特色產業是一個地區基于自身獨特的資源稟賦和優勢,通過差異化發展形成的具有區域特征的支柱產業,是區域經濟的重要增長點,在促進農民就業增收、推動農業農村現代化等方面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必須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增強農業綜合生產能力。推動特色產業融合發展正是實現鄉村振興的重要路徑和有效舉措。特色產業融合發展有利于豐富鄉村產業形態,拓寬農民增收渠道。第一、二、三產業在農村地區的深度融合,既能發揮農村的資源、環境、生態優勢,又能創造更多就業崗位,幫助農民就地就近就業,從而進一步構建鄉村現代產業體系,激發鄉村發展內生動力。
隴南核桃產業發展現狀
隴南核桃產業發展的資源稟賦
優越的氣候條件、廣闊的土地資源、豐富的種質基礎是隴南發展核桃產業的獨特稟賦。隴南市位于暖溫帶與北亞熱帶的過渡地帶,屬山地氣候。全市年平均氣溫為5℃—15℃,無霜期達116天—285天,年日照時長1 700小時—2 000小時,年降水量450mm—1 000mm,光照充足,晝夜溫差大,雨熱同季,完全滿足核桃生長發育需求。隴南市轄8縣1區,總面積2.78萬km2,全市核桃種植面積約為2 930.60km2。隴南市立足于自身資源優勢,將核桃作為“一縣一業”的主導產業重點打造,核桃種植面積不斷擴大,產量快速提高,逐步形成了集苗木繁育、規模種植、產品加工、市場銷售于一體的產業鏈。2023年,隴南市核桃產量為4.16萬t,產值達5.22億元,核桃產業已成為帶動當地農民就業增收的支柱型特色產業。
品種結構
隴南市核桃種植歷史悠久,經過長期的自然選擇和人工選育,形成了豐富的核桃種質資源。當地核桃品種以秦嶺系、西南系為主,大致包括紙皮、烏仁、薄皮等,以及通過優樹選擇、雜交育種選育出的新品種。早在20世紀90年代,成縣就首次選育審定了“隴南15號”和“隴南755”兩個核桃良種,此后采取多種育種方法,先后選育出17株優樹、4個半同胞家系優良變異單株和15個雜交實生優系,涵蓋大果、豐產、烏仁、白仁、香仁、抗凍、抗病等多種類型。2023年8月,包括“隴核6號”在內的7個核桃新品種通過了國家林草局專家組的現場審查,標志著其在特異性、一致性和穩定性等方面均達到了植物新品種的標準。
加工水平
隴南市高度重視核桃的精深加工,將其作為推動產業轉型升級、提高產品附加值的重要抓手,著力打造核桃加工產業集群。截至2023年底,全市擁有各類核桃加工企業135家,初步形成了以武都區、成縣為核心,輻射帶動其他縣區的核桃加工產業布局,帶動上萬農戶參與原料基地建設。隴南還積極引進國內外龍頭企業落戶,三只松鼠等知名企業先后在隴南投資興建核桃精深加工項目。為了延長產業鏈條,隴南市大力推動核桃精深加工,以核桃為原料,研發各類堅果炒貨、糕點餅干等休閑食品產品線。
隴南核桃產業融合發展水平測度
產業關聯度分析
為了深入分析隴南核桃產業的融合發展水平,文章運用產業關聯理論,構建包括前向關聯度和后向關聯度在內的核桃產業關聯度指標體系,采用投入產出法對其進行測度分析,結果如表1所示。
表1 隴南市核桃產業關聯度
行業部門 前向關聯度 后向關聯度
核桃種植業 2.17 1.82
農業部門平均 1.38 1.45
核桃加工業 3.25 2.96
農副食品加工業平均 2.47 2.08
通過對隴南市投入產出表的梳理和計算,得出核桃種植業的前向關聯度為2.17。這表明核桃種植每提供1單位的產出,可以誘發相關產業2.17單位的生產需求,對農產品加工、倉儲物流、批發零售等下游產業具有較強的帶動作用。加工業前向關聯度為3.25,高于農副食品加工業2.47的平均水平,推測應當與隴南大力發展核桃精深加工、不斷豐富核桃制品的種類有關,核桃加工業與休閑食品、烘焙糕點、保健品等加工業形成了較高的關聯效應。核桃種植業的后向關聯度為1.82,意味著核桃種植每需求1單位的投入品,相關產業就可獲得1.82單位的產出增長,說明核桃種植帶動了農資制造、加工機械制造等相關行業的發展。值得注意的是,核桃加工業的后向關聯度高達2.96,說明隴南市核桃加工企業對生產設備、檢測儀器等裝備制造業的產品需求相當旺盛。
空間集聚度分析
為了深入分析隴南核桃產業的空間集聚特征,文章利用區位熵、集中度指數、赫芬達爾-赫希曼指數等,從產業規模、區域分布等維度對隴南核桃產業的空間集聚水平進行測度。
表2 隴南市核桃產業空間集聚特征
測度指標 核桃種植業 核桃加工業
區位熵均值 3.25 2.17
武都區區位熵 4.96 4.32
成縣區位熵 6.18 3.59
集中度指數CR4 - 32.65%
集中度指數CR8 - 52.17%
赫芬達爾-赫希曼指數 0.186 -
從產業規模來看,近年來隴南核桃種植業的區位熵均值為3.25,遠高于1,說明隴南市核桃種植面積占全省的比重遠超過全市耕地面積占全省的比重,核桃產業在全省具有較強的優勢,武都區、成縣、宕昌縣等傳統核桃主產區的區位熵均高于全市平均水平,其中成縣高達6.18,武都區為4.96,是全市核桃種植面積最集中的地區。按照注冊資本從高到低排序,對前4家、前8家企業的市場集中度進行測算。結果顯示CR4為32.65%,CR8為52.17%。這表明排名前4家核桃加工企業的市場份額相對較高,具有一定的規模優勢和市場控制力;前8家企業的市場份額則超過了50%,兩極分化較為明顯。隴南市核桃種植業的HHI指數(各縣區核桃種植面積占全市總面積的比重平方之和)為0.186。按照一般標準,當HHI指數大于0.18時屬于高度集中,表明核桃種植在空間分布上存在區域分化情況。
產業融合的制約因素
經過多年發展,隴南核桃產業已形成了以武都區、成縣等傳統核桃主產區為核心,輻射其他縣區的空間布局。但從分析結果可以看出,隴南核桃產業鏈還不夠完善,存在以下制約因素。受原料供應、技術裝備等因素的制約,產品附加值還不夠高;旅游、文化、康養等服務環節發展滯后,與種植業、加工業的融合不夠,產業融合的廣度和深度有待提升;科技成果轉化與應用不夠,提質增效、產業升級的內生動力不強,加工環節自動化、智能化水平不高,深加工核心技術缺乏,專利申請數量少。在統一規劃和地區性品牌營銷下,地方企業產品亦存在同質化現象,區域公用品牌與企業品牌結合不緊密,品牌聯合營銷機制尚未建立。
促進隴南核桃產業融合發展的對策建議
推進核桃產業與旅游業融合發展
核桃產業與旅游業融合發展是隴南市農旅融合的重要切入點和突破口。為了切實推進核桃產業與旅游業融合發展,可以從以下幾方面入手。第一,打造核桃主題旅游品牌,開發系列體驗項目,充分挖掘隴南悠久的核桃種植歷史和深厚的核桃文化底蘊,突出“秦巴深處桃仁香”的文化內涵,打造獨特的文化IP,統籌規劃采摘園、觀光園、科普園等功能區,開發核桃采摘、品鑒、手工制作堅果炒貨等參與性強、趣味性高的體驗項目。第二,盤活利用核桃文化旅游資源,打造特色文旅產品。深入挖掘隴南核桃產業蘊含的歷史、民俗、科技、美食等內涵,系統梳理具有代表性的人物事跡、口頭傳說、圖像資料等,精心設計研發核桃主題文創產品,在主產區因地制宜地規劃建設一批核桃文化館、非遺展示館等文旅景點,展示核桃種植加工技藝,利用核桃文化節等契機集中展示推介隴南特色核桃制品。第三,完善核桃主題旅游配套設施,優化游客體驗。加快田園公路、生態步道等旅游交通基礎設施建設,推動城鄉景點互聯互通,支持發展核桃主題民宿,打造一批設施完善、特色鮮明、服務優質的鄉村旅游接待點,探索發展“核桃+文創”等新業態,開發具有隴南特色的文創產品,豐富游客休閑消費選擇。
促進核桃產業與康養產業融合發展
康養產業是近年來的朝陽產業。核桃營養豐富,因此,隴南市可以從豐富保健食品供給、打造康養基地、發展食療養生等方面入手,多措并舉推進隴南核桃產業與康養產業深度融合。第一,研發核桃保健食品,豐富康養產品供給。引導龍頭企業、科研院所等加大對核桃保健食品的研發力度,圍繞核桃蛋白粉、核桃油、核桃肽等高附加值產品,攻關焙炒碾壓、低溫榨油、超臨界萃取等核心加工技術,利用當地小雜糧、山珍、藥材等特色農產品開發核桃保健食品,研發核桃堅果飲料、藥羹等特色保健食品。第二,利用核桃資源開展森林康養,打造核桃康養基地。依托隴南市國家森林康養基地等平臺,科學規劃建設一批集核桃采摘、休閑度假、養生保健等功能于一體的核桃森林康養基地,優選環境優美、交通便利的核桃林地,同時完善康養設施,因地制宜地發展多元康養項目。第三,結合中醫藥理論,發展核桃食療養生項目。加強中醫藥特色診療與核桃食療養生項目的結合,實施養生保健、特色診療、康復理療、醫養結合等項目,推廣以核桃為主食的養生菜肴、藥膳,引導康養基地、養生餐廳等合理推出養生食療類菜品,普及食療保健知識,打造具有隴南特色的核桃食療養生體系。
推動核桃產業與電商平臺融合發展
隴南市應搶抓數字經濟發展機遇,積極推動核桃產業與電商平臺的深度融合,助力隴南核桃產業提質增效和轉型升級。第一,引導企業與電商平臺合作,拓寬網絡銷售渠道。鼓勵核桃生產加工企業入駐主流電商平臺,建立官方旗艦店,邀請網紅直播帶貨,打造“網紅+品牌+核桃”的營銷新模式,與快遞、物流企業合作,共同探索“線上預售、基地直供、產地直郵”的模式。第二,建設核桃產品網上展示交易平臺,打造區域公用品牌。整合8縣1區重點核桃產區資源,規劃建設隴南核桃產品網上展示交易平臺,為企業和種植戶提供產品展示、品牌推介、在線交易等服務,整合分散的種植戶和中小加工企業,統一生產標準,集中打造具有隴南特色的核桃禮盒等爆款產品,提高區域品牌的認知度。第三,發展“互聯網+核桃電商”新業態,促進產供銷高效對接。加快布局“互聯網+核桃電商”新業態,鼓勵核桃企業與互聯網平臺合作,推廣“公司+基地+農戶”的訂單種植模式,引導龍頭企業與種植大戶簽訂產銷協議,發展C2M定制化生產。
深化核桃產業與科技創新融合發展
科技創新是推動特色產業轉型升級的根本動力。隴南市要立足于核桃產業的發展需求,加速科技成果向現實生產力轉化,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第一,建立產學研協同創新平臺,突破核桃產業關鍵技術的瓶頸。鼓勵支持隴南師范高等專科學校、甘肅農業大學等涉農院校與國內外高水平科研院所合作,圍繞優良品種選育、標準化種植、病蟲害防治、采后加工等領域聯合攻關。第二,加大良種選育力度,提高核桃產量和品質。加大地方品種資源收集、加強育種關鍵技術攻關,加快選育早花晚果、高產優質、適合機械化作業的核桃新品種。優化提升核桃良種繁育基地條件,加強對無病毒組培苗、嫁接壯苗等健康壯苗繁育技術的應用。第三,大力發展精深加工,提升核桃產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聚焦營養健康、風味品質提升、綠色加工等領域,加大對核桃精深加工關鍵技術的研發力度;突出抓好低溫榨油、真空干燥、低溫焙炒等加工工藝創新,加強食品質量安全追溯體系建設,嚴格執行生產經營許可制度,建立原料標準化采收、產地準出、全程可追溯機制,確保產品質量安全。
特色產業是區域農業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支撐,對于促進農民就業增收、推動農村產業振興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產業融合發展是新時期特色產業轉型升級的必然要求和現實路徑。未來,隴南市應進一步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搭建產業協同創新平臺,在更高層次、更寬領域、更深程度上推進核桃全產業鏈融合發展,真正實現第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打造具有隴南特色的現代特色產業集群,走出一條以特色產業引領鄉村振興的新路徑。
2023年甘肅高等學校創新基金項目“鄉村振興戰略下甘肅省農村特色產業融合發展研究”(項目編號為2023B-305)。
(作者單位:蘭州資源環境職業技術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