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凱芳 陳秋婷



摘要:農業科技創新和綠色發展深受學術界和政府部門的關注,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我國金融體制改革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推動農村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有效舉措。普惠金融通過提高資金靶向度更有效地促進農村經濟高質量發展,為解決農村融資約束問題帶來了新的契機。文章通過整合相關文獻和國家、地方政策,結合四川省普惠金融業務支持農村經濟發展的現狀,總結發展中存在的問題并提出建議,以期為普惠金融促進四川農村經濟高質量發展提供參考。
普惠金融概念最初由聯合國在宣傳小額信貸年時運用,其基本含義是能有效、全方位地為社會所有階層和群體提供服務的金融體系,服務對象包括農民、小微企業、城鎮低收入人群等。我國《推進普惠金融發展規劃(2016—2020年)》指出:“普惠金融是指立足機會平等要求和商業可持續原則,以可負擔的成本為有金融服務需求的社會各階層和群體提供適當、有效的金融服務。”國務院在2023年印發的《關于推進普惠金融高質量發展的實施意見》提出,未來五年,金融支持鄉村振興更加有力。這表明普惠金融具有普及性、包容性和可持續性。
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提出,要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生產體系、經營體系,完善農業支持保護制度。《農業部關于大力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加快推進農業轉型升級的意見》提出我國農業進入高質量發展階段,要按照高質量發展的要求,推動農業盡快由總量擴張向質量提升轉變。戴浩等人(2023)研究發現數字普惠金融對農業經濟韌性具有正向促進作用,可以通過促進農村產業高級化強化農業經濟韌性。王志鋒、呂京根(2023)認為數字普惠金融是促進城鄉融合發展的重要路徑,對提高城鄉融合發展程度具有重要作用。曹模珍(2023)認為普惠金融在提高農業經營主體融資效率、促進農業經濟轉型、提升農業發展質量方面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
從國家文件和往期學者研究成果中可知,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國家支持鄉村振興的重要手段,金融創新和普惠金融業務能夠提升農業經濟韌性并促進城鄉融合發展。文章以四川省為例剖析如何提升普惠金融服務效果,使其更好地助力農村經濟高質量發展,對其他地區的金融改革和農村經濟發展具有借鑒意義。
發展普惠金融對農村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意義
經濟高質量發展是現代化經濟體系的本質特征,也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根本目標。農村經濟高質量發展是指通過優化產業結構、提高生產效率、改善生態環境、增強創新能力等手段實現農村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和農民生活水平的持續提高。其強調的是加快推動農業發展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實現協同發展、創新發展、綠色發展。
表1 農村經濟高質量發展相關政策匯總
發布時間 政策名稱 政策實施的目的 發布機構
2019.02 國家質量興農戰略規劃(2018—2022年) 質量興農戰略的決策部署,加快推進農業高質量發展。 農業農村部、國家發展改革委、科技部、財政部、商務部、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國家糧食和物資儲備局
2022.02 “十四五”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規劃 農業農村優先發展,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 國務院
2019.07 關于推動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指導意見 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進一步夯實區域經濟發展的底部基礎。 中共四川省委、四川省人民政府
2021.03 關于全面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開啟農業農村現代化建設新征程的意見 全面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促進農業高質高效、鄉村宜居宜業、農民富裕富足,開啟農業農村現代化建設新征程。 中共四川省委、四川省人民政府
2021.07 四川省“十四五”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規劃 推動新發展階段全省“三農”工作不斷開創新局面,擦亮農業大省金字招牌,推動農業大省向農業強省跨越。 四川省人民政府
筆者查找和整理了國家、地區為推進鄉村振興和農村經濟高質量發展出臺的相關政策和意見(見表1)。通過進一步整合大量學者的研究成果,筆者認為當前影響農村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關鍵性因素包括基礎設施建設、教育和培訓、城鄉融合發展、生態環境保護、農村金融服務、農村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六個方面。而普惠金融在這些方面均可以起到積極作用(見表2)。
表2 普惠金融對農村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影響
影響因素 普惠金融業務的作用 作用效果
基礎設施建設 為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提供必要的資金支持,促進道路、水利、電力等基礎設施的完善。 提升農村經濟發展的基礎條件,有助于提升農業生產效率和農民生活水平。
教育和培訓 發放涉農教育和培訓貸款,幫助農民提高技能和知識水平。 提升農民的就業和創業能力,培養他們科學化開展種植養殖業務的專業知識和技能。
城鄉融合發展 通過提供多樣化的金融產品和服務,促進金融資源在城鄉之間的均衡分配。 通過加大金融資源投入力度,促進城鄉生產要素雙向自由流動、協調發展。
生態環境保護 支持農業綠色生產,支持新能源交通工具、清潔取暖改造等農村綠色消費,支持綠色智能家電下鄉和以舊換新,推動城鄉居民生活方式綠色轉型。 促進綠色生態農業發展、農業資源綜合開發和農村生態環境治理。
農村金融服務 提升金融覆蓋面,實現“鄉鄉有機構、村村有服務”;創新金融產品和服務,提供更符合農村特點的金融產品和服務,如小額信貸、保險等。 通過金融機構、產品、數字化平臺創新,保障涉農資金供需有效、便利對接。
農村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 普惠金融的發展和金融風險防控要求政府建立健全的農村治理體系,提高農村治理能力。 提升村鎮管理中的風險意識,打造“金融+政務”服務場景,協助推廣共建數字化政務平臺,提升管理效能。
四川省農村經濟高質量發展的現狀及存在的問題
分析國家統計局公布的近十年的統計數據可知,雖然全國GDP呈快速增長趨勢,但第一產業增長速度較緩,在總產出中占比曲線呈較緩的降低趨勢。究其原因,可能是傳統農業的發展受到土地資源等的限制,農業產值較難產生突飛猛進的變化。當前階段,我國應大力推進農業綠色化、優質化、特色化、品牌化發展,為農業經濟高質量發展提供更多金融支持。
從總趨勢來看,近年來四川省不斷加大涉農貸款和綠色信貸投放力度(見表3),以建立多層次、廣覆蓋、可持續、適度競爭、有序創新、風險可控的現代農村金融體系作為目標,持續推進農村信用合作機構改革,促進銀行業機構體系持續優化,推動農村信用社改制組建農業商業銀行,推進經營性法人農合機構整合和農商行改革(見表4),使農村金融組織體系更加完備。
表3 2018—2023年四川省涉農貸款增加額和綠色信貸余額(單位:億元)
年份 涉農貸款增加額 綠色信貸余額
2017 1 406.1 -
2018 909.9 5 613.5
2019 808.7 5 955.9
2020 2 086.1 5 164.5
2021 1 925.3 6 784.1
2022 3 542.0 9 633.4
數據來源:根據中國人民銀行四川省分行2018—2023年《四川省金融運行報告》整理。
表4 四川省銀行業農村金融機構情況統計表
年份 小型農村金融機構 新型農村金融機構
機構個數(個) 從業人數(人) 資產總額(億元) 機構個數(個) 從業人數(人) 資產總額(億元)
2018 5 908 69 444 18 859 282 4 238 731
2019 5 845 68 639 18 874 294 4 377 793
2020 5 808 50 067 20 980 303 4 474 807
2021 5 775 46 010 23 544 304 4 449 825
2022 5 667 69 677 26 696.6 306 4 545 852.5
注:小型農村金融機構包括農村商業銀行、農村合作銀行和農村信用社,新型農村機構包括村鎮銀行、貸款公司、農村資金互助社。
數據來源:根據中國人民銀行四川省分行2019—2023年《四川省金融運行報告》整理。
從穩產增收的效果來看,近年來四川省糧食產量穩定,農村可支配收入增長比明顯高于城鎮居民(見表5)。
表5 四川省糧食產量和人均可支配收入統計表
年份 四川省糧食產量(萬噸) 四川省人均可支配收入(元)
城鎮居民收入 增長比 農村居民收入 增長比
2019 3 498.5 36 154 - 14 670 -
2020 3 527.4 38 253 5.49% 15 929 7.90%
2021 3 582.1 41 444 7.70% 17 575 9.37%
2022 3 500.0 43 233 4.14% 18 672 5.88%
數據來源:四川省統計局。
另外,針對特色優勢產業,四川省制定了專門的政策以推進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例如,四川省作為茶葉大省,四川省人民政府辦公廳專門出臺《關于推動精制川茶產業高質量發展促進富民增收的意見》,針對該產業高質量發展提出了針對性的政策措施,鼓勵金融機構引入擔保、貼息、保險、證券等多種金融工具,創新推出“茶葉貸”“茶葉保”“茶葉擔”等金融產品,支持龍頭企業融資。
在四川省農村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過程中,金融支持起到了關鍵作用,但其仍存在一些問題,一定程度上制約了農村經濟的高質量發展。
第一,金融服務覆蓋不足,金融產品同質化比較明顯,金融產品創新不足。
第二,數字化基礎設施建設和科學化管理水平仍顯不足,未充分發揮金融資源投放的“引導性作用”。
第三,各類農村經濟個體和組織科學化管理水平和融資能力不足,可能導致政策實施效果大打折扣,影響金融支持農村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效果。
從金融支持角度來看,這些問題需要政府、金融機構和社會各方面共同努力,加強政策協同,創新金融產品,完善風險防控機制,以推動四川省農村經濟的高質量發展。
數字普惠金融推動四川省農村經濟高質量發展的相關建議
第一,銀行企業應在現有“農貸通”“蓉易貸”的基礎上,建設更加成熟便捷的數智金融服務平臺,圍繞成都平原區、盆地丘陵區、盆周山區、攀西地區和川西北高原區“五區”的人口、經濟、產業發展差異進行分區分層管理,結合區域經濟特點和金融需求,提供更具有針對性的服務和“本土化”的金融產品。對種植、養殖、農商客戶群體的信息數據進行建檔,在實現分類管理的同時做好信用評級。
第二,讓市場充分發揮資源配置的作用,為農戶、集體經濟、龍頭企業等不同經濟主體提供不同的發展路徑,同時探索“政銀企村共建”模式,提升發展潛力和風險防控能力。
第三,加大對優勢特色產業等領域的投入力度,引導農村經濟高質量發展;面向老年人、低收入人口、殘疾人等群體增加普惠型保障產品,激發動力和保障托底雙管齊下,實現農村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第四,政府加強政策引導與支持,強化跨部門合作與信息共享。分層分類制定財政、稅收等方面的優惠補貼政策,激發市場活力。建立信息共享機制,促進信息的流通和利用,提高金融服務效率。
通過多方面措施,可以更加有效地推動數字普惠金融在四川省農村地區的普及和應用,促進農村經濟實現高質量發展。
切實貫徹落實以上政策,需要政府、金融機構和社會組織等多方的共同努力。通過加強數字基礎設施建設、創新金融產品與服務、加強政策引導與支持、強化跨部門合作與信息共享以及建立可持續發展模式等措施,可以有效推動數字普惠金融在四川省農村地區的普及和應用,提高金融服務的包容性,進而促進農村經濟的高質量發展,推動普惠金融服務與農村經濟發展的良性互動。
2023年四川融入雙循環新發展格局研究中心和成都融入雙循環發展新格局研究中心課題“數字普惠金融對成渝地區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影響研究”(項目編號為SXHY2023001);成都師范學院2021年度第二批校級科研項目“成渝雙城經濟圈經濟空間布局研究”(項目編號為CS21SCY13)。
(作者單位:成都師范學院經濟與管理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