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詩韻
摘要:民族要復興,鄉村必振興。鄉村文化振興作為鄉村振興的關鍵一環,在新發展階段起著重要作用。目前,鄉村文化振興面臨著農民主體意識缺失、鄉村振興人才短缺、鄉村文化產業發展滯后、公共文化服務體系不完善和數字化現代化水平不高等問題。對此,應從激發農民的能動性,夯實內生動力;加強人才隊伍建設,培育新興力量;發展鄉村特色文化產業,推動文化繁榮;完善鄉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提升服務效能;積極利用數字媒介等方面入手,助推鄉村文化振興。
鄉村振興既要塑形,也要鑄魂。文化振興是鄉村振興的題中之義,鄉村地區在發展經濟的同時也要加強精神文明建設,實現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協同發展。鄉村文化振興對鄉村振興起著價值引領和精神支撐的重要作用,深刻把握鄉村文化振興的價值意蘊,客觀審視鄉村文化振興面臨的困境,有利于創新鄉村文化振興的思路,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
新時代鄉村文化振興的價值意蘊
有利于賡續文脈
鄉村文化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有著上千年的發展歷史,是鄉村發展的重要底蘊。鄉村文化振興通過深入挖掘和梳理鄉村文化,深刻把握鄉村文化的豐富內涵,用恰當的方式方法保護和傳承鄉村文化,為鄉村文化注入新的生命力。推進鄉村文化振興可以使鄉村文化資源得到充分開發和利用,用現代化、數字化的方式賦予鄉村文化時代價值,以創新意識發展鄉村文化,使鄉村文化更加靈活地適應時代變化。
有利于推動鄉村全面振興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1]鄉村文化起著凝聚人心和教化群眾的重要作用,影響著農民的一言一行,對塑造農民的價值觀發揮著重要作用。傳承和弘揚鄉村文化蘊含的優秀價值觀念,有利于營造和諧安寧的社會氛圍。鄉村文化振興是鄉村振興的重要動力,對鄉村產業、人才、生態和組織的振興起著價值引領和推動作用。要想實現鄉村文化振興,就要深入挖掘當地的歷史文化資源,打造極具特色的鄉村文化品牌,促進鄉村文化產業發展;積極發展鄉村文化教育,為鄉村文化振興提供人才支持;踐行鄉村文化中“天人合一”的生態理念,打造生態宜居的生活環境。鄉村文化振興為基層黨組織建設和村民自治奠定了文化基礎,有利于改進鄉村基層治理工作,進而推動鄉村組織振興。
有利于滿足農民的精神文化需求
新時代背景下,人民群眾的精神文化需求日益增長。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發展不充分不均衡的問題在鄉村地區尤為突出。推進鄉村文化振興,完善公共文化服務設施,舉辦文化活動,可以有效提升農民的文化素養和幸福感。實現鄉村文化振興,可以為農民提供接觸到多元文化的機會,以提高他們的文化素質,豐富其精神文化生活,滿足其精神文化需求。
新時代鄉村文化振興的現實狀況
農民主體意識缺失
農民是鄉村文化的創造者、習得者和傳承者,也是鄉村文化振興的主體。首先,部分農民對鄉村文化振興的重要性認識不足。由于缺乏正確價值觀念的引領,農民參與鄉村文化振興的積極性不高,一些人甚至認為推進鄉村文化振興不是自己的責任。再加上農民忙于生計,參加文化活動的時間十分有限。其次,隨著社會的發展,各種新思潮和錯誤價值觀念對農民產生了一定影響。在互聯網時代,信息的傳播速度加快,一些消極思想和觀念影響了部分農民的思想,削弱和淡化了部分農民對鄉村文化的價值認同,打擊了他們參與鄉村文化建設的積極性。
鄉村振興人才短缺
當前社會,人才是第一資源。鄉村文化振興的一個重要環節是人才培養。鄉村文化振興需要具備專業知識和管理經驗的人才,但目前鄉村文化振興人才隊伍建設面臨兩方面的難題。一方面,留不住鄉村本土人才。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快,許多農村青壯年選擇前往城市發展,鄉村本土人才流失嚴重,留在鄉村的多為老人和兒童,受年齡和教育水平的限制,他們無法承擔起傳承和發展鄉村文化的重任。另一方面,難吸引外來文化人才。與城市相比,農村地區的經濟發展水平落后、基礎設施不完善。近年來,國家為了往鄉村地區輸送人才,出臺了一系列政策,但由于農村地區的醫療水平和教育水平遠落后于城市,大部分外來人才服務期滿后不會選擇繼續留在鄉村,外地人才的留存率低。
鄉村文化產業發展滯后
發展鄉村文化產業不僅可以促進文化的發展,而且可以創造經濟效益。部分地區的村干部沒有認識到鄉村文化產業的重要性,因此對鄉村文化產業的扶持力度不夠,導致鄉村文化產業發展乏力。鄉村文化發展缺乏動力的原因主要有兩方面。一方面,缺乏資金和政策支持。不少地區的鄉村文化產業缺乏資金和政策的支持,規模小,可提供的文化服務少,對文化市場的開發力度小,在市場中缺乏競爭力。另一方面,發展模式單一。鄉村文化產業發展的同質化問題嚴重,鄉村文化產業的發展沒有與鄉村文化資源充分結合。一些村莊看到鄉村文化旅游業發展蓬勃,便照搬照抄已成功的發展模式,沒有充分考慮村莊的實際情況,盲目發展,導致經濟收益甚少,資源浪費嚴重。
公共文化服務體系不完善
鄉村公共文化服務設施是鄉村文化振興的重要載體。目前,鄉村公共文化服務供給存在兩方面的問題。一方面,鄉村公共文化設施的利用率不高。在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背景下,鄉村地區的文化基礎設施不斷完善,建立了書刊室、文體廣場等場所。但是由于鄉村公共文化服務設施單一,且后續疏于管理,這些公共文化服務基礎設施陳舊,且使用率不高,難以充分滿足農民的精神文化需求。另一方面,在進行鄉村文化建設時,一些地區沒有考慮農民的實際需求。部分基層政府雖然加大了對鄉村公共文化服務基礎設施的投入力度,但是并沒有真正了解農民真正的需求,沒有考慮建設的基礎設施是否符合鄉村實際情況,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資源的浪費,阻礙了鄉村文化振興的推進。
數字化、現代化程度不夠
科技賦能鄉村文化振興是新時代的新趨勢[2]。現代技術的發展和自媒體的出現為鄉村文化振興提供了新的載體,農民可以通過自媒體展現自己的生活方式和獨特的鄉土文化,但鄉村文化的現代化發展還存在一些問題。例如,一些鄉村地區的通信設施不完善,導致農民無法及時獲取最新的信息;鄉村文化產業發展比較落后,生產的產品不能有效滿足消費者的需求。
新時代鄉村文化振興的路徑探究
鄉村文化振興“是解決中國鄉村文化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關鍵環節,也是實現人民對美好生活向往的重要舉措”[3]。為了紓解當前鄉村文化振興面臨的困境,需要探尋新時代鄉村文化的發展道路,發揮文化“鑄魂”的功能,推進鄉村文化振興。
夯實內生動力:激發農民的能動性
喚醒農民的主體意識。有關部門要引導農民主動思考“自己需要什么樣的生活,以什么方式去獲得這種生活”,使他們認識到鄉村是一個整體,要想過上美好的生活,必須投身于鄉村建設。首先,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農民的日常生活中,在潛移默化中影響農民的行為習慣和價值觀,完成對農民價值觀的引領和培育,使其認識到推進鄉村文化振興的重大意義,愿意主動參與鄉村文化的保護和傳承。其次,以習近平文化思想為行動指南,加強思想道德建設。習近平文化思想在推進鄉村文化振興的過程中發揮著鼓舞人心和增強情感認同的重要作用。在鄉村文化振興的過程中科學貫徹習近平文化思想,引導農民感受鄉村文化的內涵,培育農民參與文化活動的意識,提升其對鄉村文化的認同感與自信心,加快推進鄉村文化振興。
培育新興力量:加強人才隊伍建設
文化振興的前提是人才振興。鄉村文化的振興離不開高素質與專業化人才[4]。首先,要大力培養鄉村文化振興本土人才。實現鄉村文化振興,要注重鄉村文化教育,培養可以為文化發展提供助力的人才,為鄉村文化振興提供人才支持。通過參加理論知識學習和道德素質培訓,農民可以加深對鄉村傳統文化的了解,增強自身的文化自信,激發創造活力,主動參與文化建設,為鄉村文化的傳承和發展注入活力,為鄉村文化振興增添力量。其次,推動城鄉公共文化服務均等化,出臺配套服務政策留住人才。對于認真完成工作的鄉村文化人才給予合理的薪酬和福利待遇,并在住房、醫療和教育等方面為其提供補貼。做好后勤保障工作,了解鄉村文化人才的需要,精準服務人才。相關部門可以設置相應的獎勵機制,對在推進鄉村文化振興方面作出卓越貢獻的人才給予精神嘉獎和物質獎勵。
推動文化繁榮:發展鄉村特色文化產業
鄉村豐富的鄉土文化資源為文化產業的發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礎[5]。鄉村文化產業發展的基礎是鄉村傳統文化。首先,將鄉村文化資源優勢轉變成文化產業優勢,打造鄉村文化特色品牌。將鄉村文化資源融入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發展中,可以更好地推進鄉村現代化發展,實現精神共同富裕。依托鄉村文化資源吸引社會資本,堅持用好用活鄉村文化資源,挖掘其深厚的價值底蘊,結合地區實際發展特色文化產業,比如農家樂、鄉村文創產業等。其次,營造有利于鄉村文化產業發展的環境。政府要完善相關政策,為鄉村文化產業的發展提供政策支持。除了給予資金和政策支持外,還應積極指導和援助鄉村文化產業,幫助鄉村文化產業實現創新發展,從而推進鄉村文化振興。
提升服務效能:完善鄉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
鄉村文化振興離不開完善的鄉村公共文化基礎設施。完善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在推進鄉村文化振興方面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首先,對公共文化服務場所進行完善。政府要加大對鄉村公共文化基礎設施的投入力度,不僅要體現在經費上,還要體現在對基礎設施的管理和維護上。政府還要呼吁社會各界關注鄉村文化的發展,鼓勵社會組織為鄉村文化建設貢獻力量。其次,推動文化下鄉。政府在提供公共文化服務時要充分考慮農民的實際需求,可以通過組織文藝表演團體下鄉義演、組織廣場舞比賽、在文化廣場上播放電影等方式,豐富農民的精神文化生活,讓農民在閑暇時積極參與文化活動。
現代科技賦能:數字媒介助推鄉村文化振興
將鄉村傳統文化與現代科技相結合,為鄉村文化振興開拓更廣闊的發展空間。在互聯網時代,鄉村文化建設要隨著時代進步不斷改革創新,可以將媒體與鄉村文化深度融合,為講好鄉村故事提供平臺,助力鄉村文化振興。首先,出臺相關法律法規,同時加大宣傳力度,增強農民的法律意識。要在保護鄉村文化的前提下,利用現代化手段對鄉村文化進行創新。對于為了博取流量惡意抹黑、歪曲鄉村文化資源的行為要作出嚴厲處罰。其次,加強現代數字化基礎設施建設。打造鄉村文化振興網站,在網站上介紹鄉村的歷史習俗等,并上傳相關的紀錄片、微電影等,擴大鄉村文化的傳播范圍。最后,探索以媒體深度融合推進鄉村文化振興的有效方式,建立長效機制。利用各類媒體推動鄉村文化的創新與傳播,形成完善的宣傳網絡。各媒體之間要進行資源共享,用多種形式展現鄉村文化振興的故事和成果,設立專門的鄉村文化振興欄目,持續宣傳報道鄉村文化振興的進展,確保鄉村文化振興的宣傳不間斷[6]。
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為鄉村文化建設提供了廣闊的發展空間和良好的發展環境。推進鄉村文化振興不僅有利于實現人民群眾精神生活的共同富裕,還有利于加快實現中國式現代化。需要注意的是,實現鄉村文化振興不可能一蹴而就,在推進時要尊重鄉村文化的發展規律,傳承和創新鄉村文化,堅定文化自信,朝著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方向努力,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注入力量。
參考文獻:
[1]習近平.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二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有限責任公司,2017:349.
[2]蔣亞楠,趙月.鄉村文化振興的價值意蘊和優化路徑[J].農村·農業·農民(B版),2024(03):62-64.
[3]李重,林中偉.鄉村文化振興的核心內涵、基本矛盾與破解之道[J].北京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2,22(06):39-48.
[4]蘇夢醒.文化自信視域下鄉村文化振興路徑分析[J].農業開發與裝備,2023(04):10-11.
[5]劉亞波,周東妮.新時代鄉村文化振興的現實思考[J].三晉基層治理,2023(06):27-33.
[6]屠晶,黃藏宇,張寧.媒體深度融合賦能鄉村文化振興路徑探析[J].湖北農業科學,2023,62(S1):287-290.
(作者單位:湖南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