候樂樂

摘要:古民居是中國農耕文明的重要載體,也是傳統村落的重要組成部分。為解決古民居在活化利用過程中出現的單一性和同質化問題,應采用有效措施,探索古民居的活化新路徑,促進當地產業、文化、人才等的協同發展,助力當地鄉村全面振興。文章以巴中市通江縣梨園壩村為例,通過對梨園壩村古民居活化發展的現狀進行分析,從產業發展、文化賦能、人才引培、完善機制幾個方面提出梨園壩村古民居活化利用的發展路徑,以期為推動古民居活化利用發展工作提供參考。
古民居是我國農耕文明的重要載體,其活化利用是助力鄉村振興的重要舉措。在推進城鄉融合發展和實現鄉村振興的道路上,古民居的活化利用尤為重要。學術界對古民居的活化研究主要分為理論研究和實證研究。在理論研究方面,國內學者大多從傳統村落內涵、價值、文化保護、發展變遷的視角探討傳統村落的保護與發展路徑,研究內容集中在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傳統村落空間形態、傳統村落“空心化”、傳統村落鄉村旅游發展、傳統村落治理思路、傳統村落規劃與開發等方面。
鄉村振興背景下,專家學者對傳統村落活化發展的研究取得了較好的成果,積累了豐富的經驗。然而,從鄉村振興戰略的“五個振興”的角度來看,關于古民居的活化發展研究還存在不足。文章選取被譽為“川東北地區傳統村落第一村”的巴中市通江縣梨園壩村作為研究對象,通過實地走訪與深入調研,剖析鄉村振興背景下梨園壩村古民居活化利用的現狀及其面臨的困境,并提出相應的建議。
梨園壩村古民居活化利用現狀分析
梨園壩村坐落于被譽為“川陜蘇區首府”“中國紅軍之鄉”的巴中市通江縣,至今已有600多年的歷史,現存的古民居和古墓保存較為完整,工藝及傳統民居樣式獨特豐富,民俗風貌別具一格。該村落現存58套穿斗木結構院落,其中28套為三合院和四合院,均屬于明清建筑,大多采用青瓦屋頂和穿斗木架構,坐北朝南。這里的建筑受外來文化影響較小,是典型的川北民居風格,其古樸的布局充分展現了原始的巴蜀風情。整個村落的古建筑規模大、類型多樣,且集中連片。梨園壩村有“大山深處的香格里拉”之美稱,于2014年被列入第三批中國傳統村落名錄,同時還是首批國家旅游扶貧示范村。
鄉村振興背景下,梨園壩村的古民居活化發展取得了一定成效。首先,截至目前,該村已成功舉辦了四屆民俗文化節,通過節慶旅游活動吸引了大量游客,提升了村落的知名度和影響力。其次,梨園壩村充分利用村落閑置房屋,積極發展鄉村民宿產業,目前已有24家“巴山民宿”,其中張家院子被評為“天府旅游名宿”。鄉村民宿不僅為游客提供了舒適的住宿環境,也增加了村民的收入。然而,梨園壩村古民居活化發展仍存在不足,具體表現在以下幾方面。
產業結構單一,產業體系不完善,品牌化程度低
當前,梨園壩村的產業結構單一,主要依賴旅游業,特別是民宿和節慶活動。雖然這些產業為村莊帶來了可觀的經濟效益,但過度依賴單一產業無疑增加了潛在風險。值得注意的是,梨園壩村的產業體系尚未完善,缺乏與旅游業相匹配的高端餐飲、特色商品開發等服務設施,這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旅游業的發展。此外,梨園壩村在旅游品牌建設方面仍需努力。盡管村莊已具備一定的知名度,但由于缺乏特色品牌,其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難以脫穎而出。
文化遺產利用與創新不足,文化保護意識不強
梨園壩村的文化遺產利用和創新不足,文化保護意識也亟待加強。該村雖擁有豐富的古民居資源,但在文化挖掘和傳承方面還有待加強。目前,相關主體對古民居文化內涵和歷史價值的挖掘不夠深入,缺乏能夠吸引游客的文化活動。在古民居文化價值的開發利用中,文化活動仍局限于傳統形式,缺乏創新,難以吸引年輕游客。此外,部分村民和游客對古民居的文化價值認識不足,缺乏保護意識,導致古民居容易遭受不必要的損壞或破壞,嚴重制約了鄉村文化振興。
人才流失與傳承斷層,人才引培機制不完善
在梨園壩村,人才流失與傳承斷層的問題日益凸顯,人才引培機制不完善更是加劇了這一困境。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速,大量人才外流,使得傳統村落面臨人才匱乏的挑戰。更為嚴峻的是,一些珍貴的傳統技藝和工藝由于傳承人年事已高或傳承人數稀少,正面臨著失傳的危機。目前,梨園壩村缺乏有針對性的人才培養計劃,難以培養出真正符合村莊發展需求的專業人才。同時,由于地理位置相對偏遠、經濟發展水平有限,梨園壩村在引進外部人才方面也面臨著諸多困難。
鄉村振興背景下傳統村落古民居活化路徑探索
產業活化:古民居活化的基礎
產業振興是鄉村振興的重中之重,也是實際工作的切入點。鄉村產業振興不僅為鄉村經濟的發展提供了強大的動力,更為古民居的活化利用提供了經濟支撐。梨園壩村應充分利用當地的區位資源優勢,大力發展具有地方特色的優勢農業。
梨園壩村擁有優越的自然環境,培育了特色水果、優質蔬菜、中藥材以及獨具特色的養殖產業。為了確保優質農產品順利進入市場,應積極與涉農企業合作,簽訂訂單合同,暢通銷售渠道,解決優質農產品銷售難的問題。這不僅有助于提高村民的收入水平,更為鄉村經濟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此外,還應與當地中小學聯合開發研學旅游項目,促進當地農業產業的規?;l展。開發研學旅游項目可以讓更多的人了解梨園壩村的農業特色和傳統文化,進一步推動鄉村經濟的發展。
在建立農產品品牌方面,應注重提升品牌影響力,提高農特產品的附加值。一方面,通過精心打造農產品品牌,可以提高消費者對梨園壩村農產品的認知度和信任度,從而提升農產品的銷量,為古民居品牌的建立奠定堅實的基礎。另一方面,充分挖掘鄉村文化資源,將古民居與鄉村旅游深度融合。梨園壩村的古民居歷史悠久,保存完好,是開發特色民宿和組織民俗活動的寶貴資源。通過精心打造特色旅游線路,吸引大量游客前來體驗鄉村文化,不僅可以提高古民居的知名度和影響力,還可以為鄉村經濟發展注入新的活力。
此外,可以依托古民居現有資源,大力發展文化創意產業。通過手工藝品制作、民俗文化表演、傳統技藝創作等文化表現形式,進一步提升鄉村文化品牌價值,為古民居的活化提供新的動力。
在推動鄉村產業振興的道路上,梨園壩村還應注重第一、二、三產業的融合發展。通過大力發展村集體經濟,優化產業結構,提高集體經濟的競爭力,吸引更多的社會資金注入。這不僅可以為古民居的修繕、保護和活化利用提供經濟支持,還可以充分發揮古民居的歷史和文化價值。
人才活化:古民居活化的動力
人才是推動古民居活化事業持續發展的關鍵。地方政府應高度重視人才的引進與培養,制定切實有效的政策,為古民居活化提供有力支持。同時,通過加強人才培養、建立人才庫、搭建交流平臺等措施,推動古民居活化事業的蓬勃發展。
在吸引外來人才方面,地方政府應當出臺一系列優惠政策,包括稅收減免、住房補貼、創業扶持等,以吸引更多人才匯聚梨園壩村,施展他們的才華。這些外來人才不僅能夠為古民居活化帶來新的技術和資源,為古民居活化工作提供多元化的解決方案,更能推動古民居活化工作不斷創新發展。
本地人才的培養也至關重要。本地村民是古民居活化事業的重要參與者和受益者,他們的文化素養、專業技能和責任感直接影響著古民居活化工作的成效。因此,地方政府應加大對當地村民的培訓和教育力度,通過開設專業課程、組織實地考察、開展交流學習等方式,提高他們的綜合素質和專業能力,使他們能夠更好地參與到古民居活化工作中。
建立古民居活化的人才庫也是必不可少的。該人才庫應廣泛吸納各類專業人才,包括古建筑修繕專家、文化遺產保護學者、旅游開發策劃師等,以便在項目實施過程中能夠迅速調配和協調各方力量。同時,還應積極與高校、科研機構等合作,共同培養專業人才,為古民居活化提供人才支持。
此外,建立人才激勵制度和搭建人才交流平臺也是推動古民居活化事業發展的重要舉措。通過設立專門的獎項和提供獎勵和補貼等方式,對在古民居活化工作中作出貢獻的人才進行表彰和獎勵,以調動他們的積極性。同時,舉辦學術研討會、經驗分享會、創意競賽活動等,為人才提供一個交流學習的平臺,激發人才創新活力,共同推動古民居活化事業的發展。
文化活化:古民居活化的特色
古民居是傳統住宅建筑的重要組成部分,其更深層次的意義在于它展現了農耕文明的魅力。因此,在古民居活化利用的過程中,應深入挖掘其背后的文化內涵,讓古民居的獨特魅力得以充分展現。
對于擁有深厚歷史文化底蘊的梨園壩村,應充分挖掘其文化遺產,如祠堂、戲樓、古墓、古寨等,并整理這些寶貴的歷史文化資源。通過全面了解當地文化的獨特性和價值,為古民居的活化利用工作提供深厚的文化土壤。此外,還應注重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工作,可以舉辦農耕體驗活動,讓游客親身體驗傳統農耕文化;推廣傳統手工藝制作,讓更多人感受傳統手工藝的魅力。
為了促進文化的傳承與弘揚,還需積極建設各類文化活動場所,如民俗博物館、文化廣場、非遺工坊等。這些場所既是村民傳承文化的殿堂,也是游客了解與體驗當地文化的窗口。通過舉辦各類文化活動、民俗表演,不僅能增強村民的文化認同感和自豪感,還能吸引更多游客前來參與和體驗。
此外,還要注重將古民居文化與現代文化產業相結合,培育新的文化業態。通過發展文化創意產業、建設影視拍攝基地、推廣特色文化旅游等方式,可以為古民居活化工作注入新的活力,提高古民居的經濟效益和影響力。
機制活化:古民居活化的保障
完善的機制是古民居活化工作的重要保障,能夠確保古民居活化工作的順利開展。
首先,政府應制定一系列有針對性的政策,包含財政補貼、稅收優惠、項目扶持等,為古民居活化工作提供有力支持。在資金保障機制上,需要創新思路,拓寬資金籌措渠道,吸引社會資本參與,為古民居活化提供資金支持。
其次,建立多方參與的合作機制,有效整合各方資源,形成合力,共同推進古民居活化工作。此外,還要科學規劃古民居活化工作,注重古民居的保護與利用、產業發展與文化傳承的協調。同時,立足于村民的需求和利益,通過合理的規劃引導,確保古民居活化工作的科學性和可持續性。
再次,建立監管評估機制,包括對古民居活化過程的監督和管理,以及對修繕保護、產業發展、文化傳承等方面的定期評估。通過及時發現問題并進行調整,確保古民居活化工作的有效落實。
最后,加強對古民居活化的宣傳推廣工作,通過多種形式的宣傳手段廣泛傳播古民居的價值??梢岳镁W絡平臺、旅游指南、文化節慶等途徑,向公眾展示古民居的風貌和特色,吸引更多游客前來參觀體驗,提高社會各界對傳統村落文化的認知和關注度。
鄉村振興背景下,傳統村落應緊抓時代機遇,大力發展特色產業,壯大集體經濟,為古民居活化提供更多的資金和資源支持。同時,著力培養本地人才,吸引外來優秀人才,為古民居的保護、傳承與發展提供強大的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此外,充分挖掘當地文化資源,創新文化活動形式,提升古民居的吸引力;建立健全發展機制,加大宣傳推廣力度,確保古民居的活化利用得到科學合理發展。具體而言,古民居活化需要振興產業、培養人才、傳承文化、完善機制。這四個方面相輔相成,共同為古民居的傳承與可持續發展提供保障。未來,還需要不斷提高傳統村落的發展水平,加大文化遺產的保護力度,為傳統村落的發展作出貢獻。
四川革命老區發展研究中心2022年度項目“鄉村振興戰略下川東北革命老區傳統村落古民居適應性保護與活化路徑研究”(SLQ2022SD-38)。
(作者單位:四川信息職業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