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文茜 張雨萌 晉淑靜

摘要:在數智化時代,數字鄉村建設是推動鄉村文化高質量發展的重要途徑,對于實現鄉村振興和建設數字中國具有重要意義。文章首先基于河南部分鄉村地區的問卷調查選取了具有示范意義的鄉村,探究了數字鄉村建設和鄉村文化發展之間的耦合性。其次指出了當下河南數字鄉村建設賦能鄉村文化高質量發展存在的問題。最后提出了強化主體思想認識,培養專業人才隊伍;統籌規劃數字鄉村建設,完善數字鄉村基礎設施;推動鄉村文化數字化,實現文化傳承等優化路徑,以期全面推進鄉村振興。
鄉村振興,既要塑形,也要鑄魂。數字鄉村建設是鄉村振興的戰略方向,也是推進數字中國建設的重要內容。鄉村文化振興是鄉村振興的鑄魂工程,是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當前,隨著數字技術的廣泛應用,農業農村的生產生活方式發生了深刻變革,并催生了多樣化的鄉村文化形態,在為鄉村文化的傳播和創新帶來新機遇的同時也帶來了新挑戰。因此,必須深刻把握數字技術機遇,推動數字鄉村建設賦能鄉村文化高質量發展。
文章通過問卷調查深入了解了河南部分鄉村地區村民的情況,選取了河南滎陽市南屯村、中牟縣關家村和南陽市蘇曹營村等具有示范意義的數字鄉村進行實地調研。這些地區數字基礎設施完善,信息化水平較高,擁有豐富的鄉土文化,極具研究價值。文章在綜合分析調研數據的基礎上,提出了具有普適性的路徑和對策,旨在推動鄉村文化振興。
數字鄉村建設與鄉村文化高質量發展之間的耦合性
數字鄉村建設和鄉村文化高質量發展目標具有一致性
數字鄉村建設與推動鄉村文化高質量發展在目標上具有一致性。一是價值目標上,數字鄉村建設和鄉村文化振興的建設者和受益者都是人,體現的是以人民為中心的價值追求。建設者要充分了解村民的需求,尊重村民的主體地位和創新精神,調動村民的積極性,為村民提供更好的生活和發展條件,充分體現“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共享發展理念。二是戰略目標上,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是黨中央作出的重大決策部署,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重大歷史任務,是新時代“三農”工作的總抓手。以數字技術為基礎,通過信息化手段推動鄉村經濟發展,建設數字鄉村,是實現鄉村振興的重要途徑。而承載著鄉村的歷史、文化和情感內涵的鄉村文化的高質量發展則為鄉村振興提供了文化支撐和精神動力。因此,數字鄉村建設和鄉村文化的高質量發展在戰略目標上具有一致性,均是為了實現鄉村振興,縮小城鄉差距,提高人民生活質量,促進共同富裕。
數字鄉村建設為鄉村文化高質量發展提供有力支撐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網信事業要發展,必須貫徹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要把增進人民福祉作為信息化發展的出發點和落腳點,讓人民群眾在信息化發展中有更多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鄉村擁有豐富的文化資源,亟待借助數字技術以多樣化的方式和媒介進行呈現。數字鄉村建設對鄉村文化振興的作用主要體現在以下幾方面。
首先,數字鄉村建設有助于整合并充分利用鄉村優秀文化資源,推動其進行數字化轉型。例如,建設線上鄉村文化服務平臺、數字有聲書屋等,打造鄉村理論學習和文藝活動陣地,極大地豐富了村民的精神文化生活,為鄉村地區的精神文明建設注入了新活力。
其次,數字化媒體的應用將鄉村地區的古跡、民風民俗等文化資源轉存為數字影像信息,使鄉村文化以更加直觀的形式呈現給大眾,有助于更好地保護、傳承和弘揚鄉村文化。
最后,借助新媒體平臺,村民可以突破時空限制,推動鄉村優秀文化的傳播與創新,更好地展現新時代村民和鄉村文化的風采,滿足村民的精神文化需求,為鄉村振興提供有力支撐。
鄉村文化高質量發展為數字鄉村建設提供助推力
鄉村文化是鄉村社會鄉土性的集中體現,根植于村民的生產生活,它通過風土民情、風俗習慣、鄉村典籍、民間傳說等形式存在于村民的言行和記憶之中。在數字鄉村建設賦能鄉村文化高質量發展的同時,鄉村文化振興也為數字鄉村建設提供了內生動力。一方面,鄉村文化振興可以凝聚社會共識,增強村民價值認同,豐富村民精神文化生活,為數字鄉村建設提供精神動力。另一方面,數字鄉村的建設彌補了鄉村文化發展的技術短板,為鄉村文化注入新的活力。通過對鄉村優秀傳統文化的數字化開發,將鄉村優秀傳統文化與新創意、新場景結合,可以打造出具有地方特色的新產品。通過深挖文旅資源,聚焦文旅項目,打造文旅品牌,可以創新文化消費模式,催生新的經濟增長點。這有利于吸引大量游客,推動當地數字經濟的發展,為數字鄉村建設提供經濟支持。
河南數字鄉村建設賦能鄉村文化高質量發展的現實困境
主體層面:內生動力不足,專業人才缺乏
村民是推動數字鄉村建設和實現鄉村文化振興的主體,是數字鄉村建設賦能鄉村文化高質量發展的主要力量。然而,實現鄉村文化振興不僅要以數字技術為支撐,還需要村民具備較高的數字素養和主體意識,如此才能最大限度地激發數字技術的創新活力,建設數字化鄉村,實現鄉村文化振興。調查顯示,村民對數字鄉村建設的認識不足,鄉村文化自信缺失,存在文化順從、盲從的心理。大多數村民傾向于依賴外部力量推動數字鄉村建設,缺乏主動提升自身技術和素養以建設數字鄉村、推動鄉村文化振興的自覺意識,難以自覺形成傳承和弘揚鄉村優秀傳統文化的內生力量,從而導致數字鄉村建設賦能鄉村文化高質量發展的內生動力不足。此外,河南鄉村的大多數青年為了生計選擇外出務工,導致鄉村“空心化”、老齡化現象嚴重。這使得數字鄉村建設在推動鄉村文化振興的過程中缺乏有力的組織者、引領者和青年主體力量。
支撐層面:發展規劃不足,基礎設施建設薄弱
不同鄉村的歷史文化具有差異性,不同時期的人的需求和鄉村的客觀情況也有不同,因此在推進數字鄉村建設的過程中應堅持實事求是,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的原則。調查結果顯示,河南部分地區在數字鄉村建設的發展規劃方面存在不足。由于缺乏戰略性指導和科學規劃,部分鄉村地區在數字鄉村建設過程中簡單套用既有的標準化建設模式,加之專業人員對當地鄉村文化的了解不足,導致建設內容雷同、發展模式單一。這種標準化的建設方式產生了鄉村風貌單調、鄉村文化特色缺失等問題。由于土地、資金等資源的限制,數字鄉村建設過程中對文化陣地建設的規劃和實際應用的面積有限,活動空間相對狹窄,難以支持后續的發展。在基礎設施方面,盡管城鄉“數字鴻溝”正在逐漸縮小,但河南一些鄉村地區仍存在網絡不穩定、速度較慢和信號不佳等問題。同時,村民對數字技術的掌握、理解和使用能力較低,制約了數字鄉村建設的進程。此外,受經濟條件的限制,鄉村地區數字化進程緩慢,許多基礎設施未能及時更新換代。即便部分鄉村地區已投入數字設備,但由于村民對數字技術的了解和應用能力有限,數字設備使用率低,未能充分發揮其應有的作用。
文化層面:文化傳承面臨困境,文化載體流失
隨著我國城市化進程的加快,鄉村人口數量持續減少,出現了大量“空心村”現象。同時,信息技術的迅猛發展,尤其是網絡的普及,為村民帶來便利的同時也影響著他們的思想行為。許多具有歷史價值、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的鄉村文化資源在現代化進程中逐漸消失,這嚴重影響了鄉村社會的和諧穩定。受外來文化和新興文化的沖擊,當前數字鄉村建設存在過度追求效率,忽視與鄉土文化融合的問題。由于缺乏對鄉村文化的深入理解和充分尊重,文化資源挖掘不夠深入,許多具有深厚歷史底蘊和獨特價值的鄉村文化資源被忽視或遺忘,即便投入大量資金和資源,也往往難以達到預期效果。因此,保護和傳承鄉村優秀傳統文化成為當務之急。在數字鄉村建設過程中,應注重融入鄉村文化元素,加大對鄉村文化的研究和挖掘力度,深入了解其歷史淵源、價值內涵和發展趨勢。此外,還可以通過數字化手段展現鄉村文化的魅力,為數字鄉村建設提供有力支撐。
河南數字鄉村建設賦能鄉村文化高質量發展的優化路徑
強化主體思想認識,培養專業人才隊伍
馬克思明確指出,“人始終是主體”,人的本質也就是主體的本質。數字鄉村建設賦能鄉村文化高質量發展必須發揮廣大村民的主體作用。
首先,因為村民的數字化水平直接影響數字鄉村建設的最終成效,所以要開展面向基層的通俗易懂的教育和宣傳活動,以提高村民的數字素養和技能,增強村民文化自信。對于文化水平較低的人或老年人,應為其重點講解基礎智能設備的使用,幫助其更好地融入數字鄉村的生活,實現數字鄉村建設成果由人民共享。
其次,應重視專業人才隊伍的建設,堅持“內生”和“外引”相結合的策略。一方面,需要加大數字人才的培養力度,創新數字人才的培養模式,培養一支數字文化人才隊伍。另一方面,完善人才引進策略,通過提高薪資待遇和駐村生活質量水平,提供先進的數字化研發設備以及豐富交流學習機會等方式,吸引更多有鄉土情懷和數字技術水平較高的人才加入,為數字化鄉村建設提供支撐。
統籌規劃數字鄉村建設,完善數字鄉村基礎設施
加強鄉村地區數字化基礎設施建設是推動鄉村地區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引擎和堅實基石,不僅深刻影響著鄉村建設的整體布局和推進速度,更是鄉村文化振興的強力助推器。在數字鄉村建設規劃方面,為實現數字鄉村建設賦能鄉村文化振興,必須做好數字鄉村建設的總體規劃,發揮組織層面的引領作用,充分利用資源優勢,結合當地人文風俗和村民需求,建設充滿人文情懷的數字化鄉村。同時,還應加強數字文化陣地建設,為村民提供文化活動場所,滿足村民的精神文化需求。
在基礎設施方面,當前數字基礎設施建設薄弱是數字鄉村建設賦能鄉村文化振興的短板。因此,要加強數字基礎設施建設,提高鄉村網絡普及率和網絡質量,加快5G、人工智能、物聯網等數字化技術在鄉村的布局和應用;同時,應避免重審批輕監管、重效率輕制宜、重結果輕過程等現象。此外,還應加大資金投入力度,注重已有數字設備的維修保養和更新升級,為數字鄉村建設賦能鄉村文化高質量發展提供有力支撐。
推動鄉村文化數字化,實現文化傳承
首先,推進鄉村優秀傳統文化數字化轉化,構建多元聯動機制和數字化全媒體傳播格局,豐富文化形態,拓寬鄉村優秀傳統文化的數字化傳播路徑。借助虛擬現實等技術,全方位、立體化地展現鄉村的風土人情、文化特色和名人事跡,提高鄉村文化的知名度和影響力,打造獨具特色的鄉村品牌。
其次,加快建設全鏈條、全方位、個性化的鄉村公共文化資源數字化平臺,以整合文化數據信息,提供優質公共文化數字內容,提升數字文化服務能力,使所有村民可以“一站式”使用信息咨詢、藝術鑒賞等功能,滿足他們的數字文化需求,在一定程度上避免數字文化資源重復建設造成的資源浪費和分布不均的現象。
最后,促進鄉村文化與優勢產業融合,以“數字+文化+產業”模式為鄉村文化振興注入新動力。在數字鄉村建設中融入文化元素,將文化特色融入產業發展中,實現文化多主體、多方位的傳承。
數字鄉村建設與鄉村文化高質量發展相輔相成,相互促進,對于加強鄉村地區精神文明建設,實現鄉村文化振興具有重要作用。在數字化時代,我國鄉村文化發展有著巨大的數字賦能潛力和廣闊發展前景。然而,其也面臨著內生動力不足,專業人才缺乏;發展規劃不足,基礎設施建設薄弱;文化傳承面臨困境,文化載體流失等困境。對此,文章提出強化主體思想認識,培養專業人才隊伍;統籌規劃數字鄉村建設,完善數字鄉村基礎設施;推動鄉村文化數字化,實現文化傳承等舉措,為數字鄉村建設賦能鄉村文化發展提供參考。總之,數字鄉村建設為鄉村文化發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機遇,只有充分把握機遇,結合地方特色,才能確保鄉村文化在數字化時代得到真正的傳承和發展,實現鄉村文化振興,縮小城鄉文化差距,為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作出貢獻。
鄭州大學2023年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資助項目(項目編號為202310459126);河南省哲學社會科學規劃一般項目:鄉村振興視域下河南農村黨支部書記能力提升研究(2022BDJ020)。
(作者單位:1.鄭州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2.鄭州大學計算機與人工智能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