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一刀傾城》中有這樣一句話:“俗世洪流能站得住腳已經是千辛萬苦,想出人頭地恐怕比登天還難。”在手工不敵機器的工業時代,傳統手工藝的存在境況恰如這句話的描述。非遺保護工作如火如荼、轟轟烈烈的局勢,也足以印證我們對傳統工藝消失的擔憂與焦慮下的努力和探索。
中國自古以來就是農業大國,歷經數千年漫長的農耕生活,手藝人亦是勞動者,“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鑿井而飲,耕田而食”。他們以“農”為中心,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形成規律的生活節奏。歲時節令成為農耕時代人們生活的坐標系,農事安排、婚喪嫁娶、生老病死等一切生活都以此為定位,有秩序、有規律地進行。手藝人忙時耕耘、閑時手工,所造之“物”服務的是農耕生活狀態下的人們。工業化時代的生活節奏加快,機器代替手工,削弱了生產對自然的依賴。工業環境下的手工藝與工業制品相比,無論是拼數量、價格還是功能開發,都失去了生存的土壤,于是乎一個個“非遺”慢慢增多。
如果從農耕時代走進工業時代是歷史的必然,時間的轉軸便不會停留在工業時代不動。從蒸汽機開始的工業革命,歷經電器化、信息高速公路、量子技術,已經進入智能化的后工業時代。在物質豐裕的后工業社會,人們的消費品呈現高科技附加、高人文個性、美的回歸、藝術生活化和符號化等特點,從對物質的占有轉移到對非物質的需求,文化生產、符號消費和身份認同已成為關鍵詞。法國著名后現代理論家尚·布希亞分析,在后工業社會“‘物’的消費實際蘊藏的是更深層的‘符號’消費,消費不僅是經濟、實用的過程,而且是涉及文化符號和象征意義的表達過程”。此外,在以個體消費者取向為主的社會里,生產呈現小型化特點。“造物”是指手工藝人所造之物,“物”中融入文化記憶和共識,是區域文化和民間智慧的載體,“物”后的造物者在長期的生產勞作中總結了手工藝經驗,綜合審美認知、生活感悟,宜人造物,既見物,也見人。如刺繡、剪紙、泥塑、雕刻、編織、扎染等都是特定區域內廣大民眾所崇信的傳統文化符碼,承載著豐富的民俗訊息,在民眾的日常生計、年節生活、文化傳承、價值創造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人們消費這些“物”時,包含著“觸物生情”的創造性解讀,老物品重獲新意義。
文化從資源變為資本,民間手工藝者由幕后走向臺前,傳統手工藝產地成為新文化發展地和商品生產地,“文藝復興”正當時。我們要以系統觀、文化生態觀為視角,綜合把握傳統手工藝的傳承發展與社會更替的深層關系,勾勒出手工藝所在區域的自然風貌、經濟政治、社會文化等多種因素構成的民間藝術場域,系統剖析從農耕文明到后工業文明場景轉換下非遺承繼的多維語境間的互動,探尋非遺服務區域社會高質量發展的途徑與方式,關注其實現價值創造能力的關鍵因素、功能轉變,以及由此引發的新時代的角色與身份建構。
守望非遺,星河燦爛。悠長的歷史、深邃的文化、絕妙的工藝,就是中國故事。人在,故事在,非遺也在,有形或無形。星星之火,可以燎原。道阻且長,行則將至。
萬桂香,女,1980年生,山東高密人,碩士研究生,聊城大學美術與設計學院副教授,黃河學研究院兼職研究員,兼任山東省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基地(聊城大學)民間藝術研究室主任,研究方向:民間藝術、藝術傳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