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明亮的色彩、粗細相間的線條組合在一起便是一幅優秀的美術作品,二者的碰撞能夠激發學生的想象力,在給予他們美的享受的同時,也使學生感受到美術課堂帶來的快樂。特別是在“五育并舉”的教育教學理念下,美育逐漸得到了更多教師的關注,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必然需要發揮美術課堂教學的作用。為此,在美育視角下促進美術課堂的有效教學是關鍵,對此教師應該給予高度重視,課堂中只有引進創新性的教學理念、教學方法及內容,深挖學生的潛能與創新意識,才能促進課堂有效性的提升。
[關鍵詞]美育;美術課堂;有效教學
[中圖分類號]G427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2095-7556(2024)8-0078-03
本文文獻著錄格式:曾凡旸.美育視角下的美術課堂有效教學[J].天工,2024(8):78-80.
一直以來,美育是全面發展教育體系中的薄弱環節,人們常常習慣于將學校美育等同于音樂課、美術課,但是這兩個學科在教育中長期被忽視,這也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美育效果[1]。在素質教育深入開展的背景下,美育重視度逐漸提高,教育工作者也越來越關注如何在美術課堂教學中更好地滲透美育要素。將二者有效銜接,一方面能提高課堂教學質量與效率,另一方面也能促進學生審美能力的培養。
一、美育視角下美術課堂有效教學的重要性
(一)有利于學生樹立正確的審美觀念
藝術作品源于生活,除了可以體現現實生活現象之外,更重要的是能夠將藝術創作者的審美理念更好地傳遞給欣賞者。在美術課堂教學中,教師會向學生展示不同類型的藝術作品,這些藝術作品塑造了多種生活中的事物及人物形象,其中也蘊含了藝術家對于生活和生命的感悟,可以說情感內涵豐富多彩,無形之中使學生得到了美的熏陶,從而形成正確的審美理念[2]。當今時代,美育的培養極其重要,而美術課堂作為美育的主陣地,更應該充分發揮其教育價值,引導學生欣賞美的事物,感受美的存在,提高審美能力,增強美的辨別能力,逐漸形成正確的審美理念,自覺抵制社會中的不良思想。
(二)有利于陶冶學生的道德情操
對于學生而言,美育是陶冶道德情操的重要方法,從古至今,許多哲學家、教育家都會通過美育的形式培養道德情操。在美術課堂中,教師要求學生欣賞各個時期的美術作品,使學生充分掌握不同歷史時期的政治、經濟、文化、精神等知識,其中涵蓋了多種精神品質、做人的道理、為人處世的方法。在感受美術作品內涵的基礎上,領悟作品背后蘊含的豐富的文化知識以及精神品質,這也在很大程度上使學生的道德情操得到了陶冶。借助美術課堂傳播美育要素,與單純講解式教育相比,更具說服力,同時教學效果也會更加理想。
(三)有利于開闊學生的眼界
不同時期的美術作品代表著不同時代的精神品質,同樣,不同國家的美術作品也會傳遞不同的美學內容。在美術課堂中引導學生欣賞各個時期、各個國家的美術作品,可以使學生有機會接觸到更多優秀的美育內容,對不同歷史時期、不同國家的社會、文化、經濟狀況有更加深刻的理解,一方面知識積累更加豐富,另一方面文化視野也得到了較好的拓展[3]。學生欣賞美術作品除了能體會作品的藝術性以外,更重要的是通過作品的鑒賞能夠更好地了解不同時期、不同地域特有的藝術魅力。所以美育能夠使學生眼界更加開闊,審美情趣更加多樣化,在潛移默化中感受美術作品帶來的震撼,在欣賞中產生情感的共鳴,在共鳴中感受藝術之美,從而形成自己特有的審美價值觀。
二、美育視角下美術課堂有效教學策略
(一)激活興趣,在情境中感知美
美無處不在,但是需要學生有敏銳的感知力,能夠感受到外界發出的所有與美相關的信號,而這種對美的感知力使學生更好地體驗美好事物,抒發對美的感嘆,進而在此基礎之上獲得創造美的能力。為此,教師在教學之前要掌握美育的深刻內涵,有自己獨到的見解,并基于學情與認知水平創設出更有趣、更有意義的情境,以此吸引學生注意力,使其始終保持濃厚的學習興趣,以最佳的狀態投入情境中,感受美、認知美、獲得美。比如在《畢加索》這一課的教學過程中,為了使學生更好地欣賞西方現代繪畫藝術的表現形式及特點,教師以畫家畢加索為突破口,在欣賞及體驗畢加索作品的同時,拉近與大師間的距離,開拓審美視野,增長知識,陶冶情操,提高對西方現代繪畫作品的欣賞能力。多媒體課件便是非常不錯的教學工具,比如教師不僅可將收集整理的西方歷史事件以圖片、視頻的形式展示給學生,而且通過觀看視頻還能夠使學生內心有更多的感觸,感受到戰爭的殘酷和人類在戰爭面前的無助與悲壯,珍惜來之不易的和平生活。緊接著可以融入畢加索創作的雕塑與繪畫融于一體的代表性作品《和平鴿》,這一石版畫充分體現了畢加索對和平的向往。教師借助多媒體的形式創設情境,使學生不僅可以清晰地看到石版畫墨水淡彩美麗的效果,而且黑白兩色更加鮮明,呈現出一種細膩豐富的效果,特別是筆觸猶如柔軟的羽毛,整個石版畫以鴿子為主題,將其中的寓意完美地表達出來。雖然學生與創作者并未處于同一國度、同一時空,但是通過教師對情境的創設、背景的講解,再加之對作品的欣賞,視覺與情感的融合,能夠使學生深刻感知到作品的外在之美與內在之美,對美有了更加深入的認識,在審美情操得到陶冶的同時,懂得和平深層次的意義。
(二)合作共論,在交流中欣賞美
美育的過程也是學生欣賞力培養的過程,通過美術課堂這一重要渠道,可以促進學生欣賞美術作品的水平得到提高[4]。需要注意的是,欣賞過程應該引導學生主動去思考、交流,只有這樣才能達到美育的目的。為此在美術課堂教學中,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不同情況,合理設計問題,使師生在協作交流中完成學習任務。比如在《城市雕塑》這一課的教學過程中,為了使學生在欣賞與評述城市雕塑作品的基礎上拓展知識面,得到美的陶冶與享受,同時對城市環境藝術有更深的理解和體會,在教學時教師可以展示不同雕塑的圖片,并提出問題:“在這些城市雕塑圖片中,你對哪張更感興趣?為什么?”從而引導學生從功能、風格、造型、色彩、材料、人文內涵等方面分析城市雕塑,并在此基礎上進一步提問:怎樣才能設計出既富有藝術感染力又與建筑、環境相和諧的城市雕塑作品?現實生活中的城市雕塑作品能滿足大家的審美需求嗎?結合環境文化主題,你希望看到怎樣的城市雕塑作品?此時學生以問題為切入點,開始探討在設計城市雕塑作品時應該注意哪些問題;選擇哪些材料、哪些造型、哪些色彩;達到什么樣的功能;如何才能展現自己的個性。初步了解城市雕塑設計要點之后,說一說生活中看到的印象最深的城市雕塑作品,并談其感受,通過分析這些問題,思考設計過程中解決問題的途徑,使學生了解到城市雕塑在生活中所起到的作用,以及設計的基本概念、發展趨勢、設計方法。最后由教師總結:城市雕塑主要讓人們在動態的時間和空間內感受到藝術的風采,并鼓勵學生利用課下時間小組共同完成紙造型雕塑的制作。一系列的問題引發師生間、生生間的探討,在相互交流、溝通、引導中不僅可以使學生形成城市雕塑藝術欣賞方面的基本素養,而且可以感受到雕塑作品形式上的美感、豐富的精神內涵以及旺盛的生命力。
(三)多元實踐,在探究中體驗美
1.親身體驗與創作,豐富美的感受
體驗過程也是美育形成的過程,在美育中關鍵要鼓勵學生深入體驗美的存在。特別是在素質教育背景下,教師要給予學生更多親身體驗與創作的機會,同時要將美育滲透到教學中的各個環節,引導學生感受工藝作品的美[5]。例如,在《瓷器之美》這一課的教學中,主要是通過讓學生了解瓷器的起源和發展歷程,使他們深刻認識中國傳統瓷器的獨特之處以及美學價值。所以在上課之前,教師可以為學生提前準備一些瓷器造型的卡紙、水彩筆、超輕黏土、刮刮紙、木棍,通過親身體驗與創作感受瓷器釉下彩和釉上彩的裝飾藝術。首先組織學生觀看視頻《古代陶瓷制作工藝演示》,用視頻的形式直觀地展示中國古代瓷器的燒制過程,從練泥、制坯、上釉,再到裝燒窯、釉上彩。在觀看視頻的基礎上,教師將“錦囊妙計”袋子分發下去,此袋子中設計了不同的主題,學生抽到哪一個主題便可以根據此主題以及自己對瓷器的理解和喜好,運用不同的創作材料親手制作一些簡單的瓷器,看一看誰制作得最快、最有創意。為了增強學生的體驗感,也可以鼓勵他們利用廢舊碗、盤子、瓷器等進行重新裝飾,并將親手創作的作品進行講解分享,可以從造型、色彩、圖案三個方面評價自己的作品,或者以繪制圖案的形式寫下設計思路以及意義,以便于全班學生更好地理解。通過親身體驗制作的過程,學生對瓷器藝術之美有了更深的理解,而且動手過程也是創作靈感及欲望被激發的過程,可以讓學生快速掌握欣賞瓷器之美的方法:美在釉色、美在圖案、美在造型。
2.趣味性體驗,深化美的認知
雖然學生已經具備了一定的生活經驗,但是他們依然會對自己比較感興趣的美術活動保持著持久的熱情。特別是在一些趣味性較強的體驗活動中,學生對于藝術作品中所蘊含的美會更容易發現和接受,腦海中迸發出靈感,充分利用身邊的物品完成一幅創意工藝作品,這一過程也是學生發揮想象力、創造力的過程。即使是一些常見的泥巴、簡單的泥塑工具,在學生的手中依然可以制作成各具風格的泥塑藝術品。例如在《用泥造型》這一課的教學環節,教師便可以利用學生愛玩泥的天性,引導他們體驗貼近自然、感受自然的親切感。首先教師引導學生觀察生活中的泥塑,明白泥塑在生活中的裝飾性特點,進一步領悟泥塑的藝術魅力和趣味性。在此基礎上,教師引導學生利用木質工具在泥上進行初步嘗試,感受不同工具帶來的切、挖、雕等技法體驗,并邀請學生走上展現臺演示自己體驗的結果,同時也為后續泥塑的制作奠定基礎。接下來,學生便可以通過游戲的形式感受泥的質感與可塑性,在此環節以小組為單位,要求學生在兩分鐘內捏幾何形狀,各組學生快速選取適量的陶泥,并捏出盡可能多的幾何形體,并進行展示,在感受揉捏變形帶來的樂趣的同時,學生可以至少學會捏出三種基本形體:方體、球體、錐體。在泥塑造型創作中,學生可以自由發揮想象力,利用“加法”“減法”的形式,用不同的形體組成不同的工藝作品,分析泥塑作品的點、線、面裝飾,掌握挖空、切除等技法。趣味性的體驗可以激發學生的想象力,給予他們更多的創作思路,教師也可以將學生創作的泥塑作品在班級一角展示,一方面可以裝飾班級環境,另一方面也能夠增強學生的成就感,使學生在潛移默化中感受美的價值。
(四)設計與表演,繼承傳統美育文化
在美術教材中有很多涉及民族特色的文化作品,借助課堂教學這一平臺,一方面可以傳播文化,讓學生深刻感受民族文化的美;另一方面可以激發學生對民族文化的喜愛及敬仰之情,將這一傳統文化更好地傳承下去[6]。為此,教師可以鼓勵學生在繪畫作品時將設計理念與表演有效結合,深切感受文化魅力。例如在《絢爛的民族服飾》這一課的教學環節,教師便可以結合當前漢服盛行的背景,引導學生更好地了解漢服結構。由于學生在日常生活中也可以看到一些漢服表演,對漢服有一定的了解,但是大部分學生并沒有對漢服進行系統的分析,對漢服的認識也僅僅停留在漢族傳統服飾基礎之上,未深入了解其背后的歷史原因和文化精髓。很多學生都非常喜歡漢服造型,教師可以以此為基礎,充分激發學生對漢服產生深入了解的欲望,引導學生在傳承民族文化與創新中做到合理取舍。在課程開始之前,教師可以展示不同朝代的刺繡作品,以刺繡這一中國民間傳統手工藝為切入點,吸引學生注意力,使學生充分了解到漢服中端莊古典的傳統刺繡工藝,在感受文化魅力的同時,對刺繡的特點有更加深刻的認識。課程導入環節,教師可讓班級學生組成漢服表演團,讓學生穿上各個時期的主流漢服,并進行走秀表演,讓學生體會到漢服之美,體會到祖輩對服飾禮儀的重視,以及服飾背后所代表的文化內涵,還有穿上漢服以后應體現出的儀態,讓學生知道漢服不僅很美,而且能讓穿著者在氣質上得到提升。在布置學生作業時,教師可以利用漢服紙樣版鼓勵學生進行花紋設計,拋去以往傳統服飾設計草稿形式,直接讓學生在紙樣版上進行紋樣設計,不僅避免學生出現錯誤的漢服制式,而且可以使學生對漢服設計更易于上手,能夠在了解漢服制式結構分類的基礎上,深入感受漢服的美。
三、結束語
美育是五育中的重要組成部分,美術教師應該緊跟教育改革的步伐,在教育教學中不斷調整、優化教學方式,創新教學理念,改進教學模式,精心設計教學環節,從增強學生審美意識著手,促進其審美素養的提高,切實落實美育目標。
參考文獻:
[1]劉恒紅.初中美術教學中的美育滲透方法[J].學園,2022,15(15):34-36.
[2]李敏.關于美育在初中美術教學中的滲透方法探討[J].中華少年,2019(31):199-200.
[3]陳芬.美育視域下初中美術教學中學生創新思維的培養[J].當代教研論叢,2020(11):123-123.
[4]蘇亮.美育:初中美術鑒賞教學的原點訴求[J].教育實踐與研究,2022(29):51-52.
[5]徐茜.美育在初中美術教學中的滲透方法研究[J].課堂內外(初中教研),2022(3):125-126.
[6]王美蓉.美育視域下初中美術教學路徑探尋[J].新教育(海南),2023(20):113-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