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南昌宣紙刺繡作為江西具有地方特性、民族特性的非遺,是以宣紙為載體,將中國傳統書畫藝術和手工刺繡工藝相結合的一種傳統技藝。交互體驗下探討宣紙刺繡數字化平臺展示的可能性。通過文獻綜述、用戶調研、案例分析以及設計原型開發,分析數字化平臺對公眾認知和體驗宣紙刺繡的潛在影響。數字化平臺可以增強用戶的學習和參與感,從而促進這一傳統技藝的保護和傳承。
[關鍵詞]宣紙刺繡;數字化;交互體驗
[中圖分類號]J523.6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2095-7556(2024)8-0010-03
本文文獻著錄格式:謝凌云,王雯艷.交互體驗下傳統非遺技藝數字化平臺展示研究:以南昌宣紙刺繡為例[J].天工,2024(8):10-12.
基金項目:本文系2023年南昌市社會科學規劃項目“沉浸式體驗視角下南昌宣紙刺繡數字化展示平臺設計研究”(YS202312);2022年度江西省教育廳科學技術研究項目“文化認知視角下江西贛繡交互平臺的設計與實現研究”(GJJ220291)研究成果。
一、宣紙刺繡工藝與傳承現狀
南昌宣紙刺繡是我國宣紙書畫藝術和刺繡工藝完美結合的一種手工藝。
(一)歷史傳承
宣紙刺繡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明代天啟年間,距今已有七百余年的歷史。據龍津堂《同治戍首夏·顧氏家族譜》記載,這項技藝最初是由江蘇省興化市戴南鎮顧莊的顧氏家族所創立,并作為家族內傳手工技藝流傳下來的。宣紙刺繡工藝最初是顧氏家族“傳兒傳媳不授女”的手工技藝,后來由于歷史變遷和人口遷徙,這一工藝曾一度失傳。宣紙刺繡工藝在南昌得到了進一步發展和創新,成為一種結合宣紙書畫藝術和刺繡工藝的獨特手工刺繡形式。
(二)工藝流程
宣紙刺繡開始前,首先需要選擇合適的宣紙作為刺繡的載體。宣紙以其質地細膩、吸墨性好而著稱,是刺繡工藝的基礎。其次,根據需要制作的刺繡作品,設計出相應的圖案,如花鳥、人物、風景等。這一步要求設計師具有良好的藝術修養和創造力,以確保圖案的藝術性和實用性。在宣紙上勾勒出設計好的圖案輪廓,這是刺繡前的準備工作,需要非常精細和準確。再次,運用平針、斜針、繞針等傳統刺繡技法,按照輪廓勾勒的形狀進行刺繡。刺繡過程中,根據設計圖案進行色彩搭配,逐層疊加不同顏色的絲線,形成豐富的層次感。這一步驟是整個工藝流程中最為關鍵的部分,需要精湛的刺繡技藝和對色彩的敏感把握。刺繡完成后,需要進行一些后期處理工作,如熨燙、修剪等,以使作品更加完美。最后,將完成的宣紙刺繡作品進行裝裱,以便展示或收藏。
(三)特色價值
宣紙刺繡不僅僅是一種技藝,更蘊含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每一幅作品都是藝術家對傳統文化和現代審美的融合,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宣紙刺繡不僅繼承了傳統紙繡的優秀技法,還進行了本質上的革新改造,形成了全新的民間工藝美術形式。這種創新使宣紙刺繡成了一種新的藝術門類,豐富了中華傳統文化藝術的表現形式。宣紙刺繡采用蠶絲等天然材料,運用長短針、亂針等多種繡法,以水墨畫為表現形式,展現了高超的手工技藝。每一針每一線都凝聚著手工藝人的心血和創造力,使每一幅作品都具有獨特的藝術魅力。它融合了中國的書畫藝術,承載了中華民族的哲學寓意和人文精神。它不僅是技藝的展示,更是文化的傳承,反映了中國人的審美觀和思想情感。由于宣紙刺繡的獨特性和藝術價值,它成了收藏家追捧的對象,更因其卓越的藝術性和文化價值,得到了國際上的廣泛認可,是我國對外文化交流的重要載體,展示了我國傳統手工藝的魅力。
近年來,隨著非遺的復興,南昌宣紙刺繡已經被列為江西省第四批非物質文化遺產,這標志著其在文化保護方面得到了政府的認可和支持。代表性傳承人顧玉純,作為工藝美術師和專利發明人,不僅繼承了優秀的傳統紙繡方法,還根據現代審美進行了創新探索,并且結合江西當地的書畫藝術進行內容拓展。此外,位于南昌市西湖區的“中華宣紙刺繡研究所”也是該工藝傳承的重要基地,致力于進一步保護、研究和推廣工作。宣紙刺繡雖然繼承了優秀的傳統紙繡方法,但也面臨著一些困難和挑戰。隨著時代的進步、社會經濟的發展、外來文化的沖擊以及現代生活方式的改變,宣紙刺繡的保護與傳承受到了影響。大部分對宣紙刺繡的研究都從傳統技術、市場前景等角度做基礎研究,對沉浸式體驗的研究還很缺乏,也未作系統深入探索,而數字化平臺為非遺保護與傳承提供了便利條件。南昌宣紙刺繡技藝是手工藝者精益求精的精神體現。我們要積極拓展非遺數字活化空間,為大眾持續提供南昌宣紙刺繡文化傳播與展示服務。
二、傳統非遺技藝交互體驗的理論基礎
(一)交互體驗設計的概念
交互體驗設計是一個關注優化人造系統行為的設計領域,更加注重人機之間的互動,在用戶與平臺之間架建溝通的橋梁,共同完成一些既定的目標或任務。它的核心目標是提升用戶體驗,確保用戶在使用產品或服務時感到滿意。這通常涉及對用戶需求的深入研究和理解,以創造符合他們期望的交互體驗。
(二)交互體驗設計原則
一是環境的真實感。交互體驗系統的設計不僅需要具有美觀的外表,更重要的是要具有功能性和可用性。確保用戶能直觀地理解如何與產品互動,以及這種互動是否順暢無誤。這就要求數字化平臺提供寫實式的畫面感。
二是用戶參與度。交互體驗設計要吸引用戶的注意力和興趣,使他們愿意繼續使用產品。通過提供多樣化的互動方式,讓用戶成為平臺體驗的主導者,提高用戶的參與度。
三是可感知性。設計元素應清晰表明其功能和用途,使用戶直觀地理解如何與之互動。同時要包含一定的反饋機制,預防操作失誤的發生,并在失誤發生時提供恢復的方法。
(三)非遺技藝交互體驗設計的意義
一方面,將傳統非遺技藝與現代技術相結合,不僅可以賦予傳統文化新的時代元素和意義,還能推動非遺技藝的創新和發展。交互體驗設計能讓非遺技藝以更加生動的方式呈現,使傳統文化得到更好的保存和傳承。通過創意設計,非遺可以煥發新生,吸引更多年輕人關注和參與。通過交互體驗設計,觀眾可以從被動觀看轉變為主動參與,極大地提升體驗者的體驗質量和滿意度。另一方面,為非遺技藝拓寬文化空間,增強公眾對非遺的社會認同感,可以促進文化的多樣性保護和社會的和諧。交互體驗設計提供了一種直觀的學習和教育方式,讓公眾不僅能看到非遺的成果,還能了解其背后的文化和歷史故事,增強公眾對傳統文化的理解和認識。
三、交互體驗下南昌宣紙刺繡數字化平臺展示設計實踐
(一)數字化平臺展示設計與規劃
宣紙刺繡數字化平臺展示的設計與規劃需要考慮如何將傳統手工藝與現代數字技術相結合,以提供給用戶獨特的體驗。
(二)內容界面設計
平臺界面設計可以通過對畫面視覺、人機交互等因素的調整,設計直觀、易用的界面,突出宣紙刺繡的特點,考慮人機交互方面,如點擊、拖動、縮放等操作,增強用戶參與度,從歷史文化、背景故事、傳承技藝等方面入手,用實景結合的方式進行呈現,讓用戶能直觀地欣賞到宣紙刺繡的美感。在表現技法上,一是傳統視覺元素:在用戶界面中使用宣紙刺繡的傳統圖案和顏色作為裝飾元素。例如,使用刺繡圖案作為背景或圖標。二是互動體驗:利用現代技術,如觸摸屏、虛擬現實技術、增強現實技術等,讓用戶以虛擬方式體驗刺繡過程,或者通過互動教育、游戲了解刺繡的歷史和文化。三是多媒體內容:提供高清圖片、視頻教程、360度視圖等,展示刺繡作品的細節和制作過程。四是故事敘述:通過動畫或視頻講述宣紙刺繡的故事,將傳統藝術與現代敘事手法結合起來。
在保證界面美觀合理、素材豐富多樣的基礎上,結合產品的特點,讓用戶在使用過程中有更好的交互體驗。具體操作環節中,一方面采用高清晰度的圖像作為平臺背景,呈現符合主題的視覺效果;另一方面增加一些跳躍式的插件,增加趣味性。在整體數字化平臺色彩主題上,可以嘗試吸取實景顏色,然后在取色器中根據界面的需要進行藝術性調整,使之達到讓用戶直觀欣賞到宣紙刺繡色彩的目的。數字化平臺搭建初期可以使用 Axure、XD、Photoshop等軟件工具進行原型圖的框架設計,過程中嘗試融入交互體驗。例如,手指滑動進行翻頁,點擊進入下一個主題頁。也可以增加更多組件,力求達到較好的人機交互,這樣可以最大限度地吸引用戶的關注度,以免過于單調的操作讓用戶產生平臺無趣的心理。
(三)交互與操作設計
設計南昌宣紙刺繡的數字化平臺交互與操作方面,主要通過以下幾點實現。
1.首頁加入選擇工具
導航欄或者工具欄組件區域增加一個功能入口,讓用戶可以進入刺繡專區,自由選擇各種不同的刺繡設備,例如各種厚度的紙張、各類圖案、不同的顏色,用以模擬真實情境下的刺繡環境。
2.手勢與操作
利用動態追蹤技術,讓用戶可以使用手指滑動來模擬宣紙刺繡的工藝手法。例如,畫面中增加更多的點擊圖標,用3D TOUCH技術,根據點擊屏幕力度的強弱,呈現出不同的效果。中途穿插一些實際的互動,例如,不小心刺破紙張等,讓用戶實際體驗到刺繡的難度。
3.展示與分享
根據用戶操作的節奏,在平臺上為用戶提供一個可以展示作品的界面,讓他們以類似朋友圈的形式展示刺繡作品,同時還可以溝通交流。
四、交互體驗下南昌宣紙刺繡數字化平臺展示設計的應用價值
目前來看,數字化平臺能詳細記錄宣紙刺繡的歷史、技藝和文化背景,為未來的研究和保護工作提供豐富的數據資源。南昌宣紙刺繡數字化展示平臺的設計,應當充分考慮如何通過交互體驗提升用戶的參與度和滿足不同用戶的需求。針對傳統非遺技藝進行數字化平臺展示研究的價值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對南昌宣紙刺繡進行數字化平臺展示,體現了傳播價值。大部分傳統手工技藝對線下展示的要求比較高,需要準備材料、協調場地、溝通時間等,往往要提前開始細致的準備。但是通過數字化平臺展示宣紙刺繡的精細工藝和獨特美學,能吸引更多人了解和欣賞這項傳統藝術,用戶可以利用碎片化的時間進行了解,減輕了用戶時間上的負擔。同時,利用虛擬現實、增強現實等技術,讓用戶親身體驗刺繡過程,加深了用戶對傳統藝術的理解。這樣南昌宣紙刺繡的傳承也將變得更加方便和廣泛。
第二,可以成為教育普及的一個平臺。提供在線教程、視頻演示和互動課程,使公眾輕松學習宣紙刺繡的基本技巧和高級工藝;建立社區或論壇,讓刺繡愛好者、藝術家和學者互相交流心得,分享創作經驗;還可以與學校合作,將平臺資源整合到藝術教育和非遺教育中。
第三,可以提高非遺傳統技藝的社會影響力。例如,通過平臺的建設和運營,為宣紙刺繡藝術家和技術開發人員提供了就業機會,繼續弘揚傳統文化,增強民族文化自信和社會認同感。數字化平臺還作為文化交流的窗口,推動國際間的文化交流和合作。
五、結束語
南昌宣紙刺繡數字化平臺展示設計與實現,不僅保存和弘揚了這項珍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同時通過現代技術的融合為其賦予新的生命力。將傳統的宣紙刺繡藝術與現代數字技術相結合,創建一個互動性強、對用戶友好的數字化平臺。該平臺不僅為宣紙刺繡提供了一個全面展示的舞臺,而且通過高度的互動性和可訪問性,極大地提升了公眾對這一傳統手工藝的興趣和參與度。數字化平臺的設計和實施對促進宣紙刺繡文化的傳承具有不可估量的價值。平臺提供的教育資源和互動體驗有助于培養新一代的藝術家,并激發年輕一代對傳統手工藝的熱情。而且電子商務功能的集成為藝術家提供了新的市場機會,從而有助于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同時,也必須認識到,雖然數字化平臺為宣紙刺繡的保護和傳承提供了強有力的工具,但也面臨著挑戰,包括技術的更新換代、內容的持續創新以及文化的準確傳達等問題。因此,未來需要不斷地評估和更新平臺內容,確保它能適應不斷變化的社會和技術環境。
參考文獻:
[1]張效娟.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數字化保護與開發:以青海刺繡藝術為例[J].青海社會科學,2018(3):201-204.
[2]秦泰,張鈺,郭春麗.非遺活態保護視域下的南昌宣紙刺繡數字化傳承研究[J].化纖與紡織技術,2022,51(9):134-136.
[3]涂程,吳瓊.基于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科普展示設計:以宣紙為例[J].工業設計,2017(6):54-57.
[4]黃凜奇,王崢.面向老齡用戶的智能設備圖形交互界面導航定位設計創新思考:ZUI技術的應用探討[J].藝術生活-福州大學學報(藝術版),2020(5):70-75.
[5]王文瑞.基于Touch Designer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交互展示項目開發:以平遙推光漆為例[J].工業設計,2019(9):145-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