穆光遠,李 剛
(1.山西省科技情報與戰略研究中心,山西 太原 030001;2.山西省科技成果轉移轉化促進與數據監測中心,山西 太原 030001)
農業農村農民問題是關系國計民生的根本性問題,而將鄉村振興作為全黨工作的重中之重,就是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著眼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做出戰略部署,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一項重大任務[1]。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總目標是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其關鍵在于科技進步?!靶莿撎斓亍弊鳛榛鶎涌萍脊ぷ鞯膹娏ψナ趾屯苿愚r業創新驅動發展的戰略舉措,可充分發揮科技創新對鄉村振興戰略的支撐作用。
“星火燎原,創新創業,科技頂天,服務立地”,作為星火計劃的傳承和發揚,以農村基層科技創新形式下的眾創空間,通過推行科技特派員制度,提供農業科技創新創業服務,是農村科技創新創業服務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和重要舉措。
“星創天地”作為農業領域在科技部科技計劃體制改革的重要內容之一,通過科技部《發展“星創天地”工作指引》,針對未來農業科技發展,融合新型農業創新創業要素,打造的“一站式”開放性綜合服務平臺[2]。
通過農業科技產業園區、農業創新創業基地、農業科技型企業、農民農村專業合作社等為載體,通過吸納科技特派員、返鄉大學生、農業農村致富帶頭人、外出務工返鄉農民工、新型職業農民等創新創業主體;利用線下孵化載體和線上網絡平臺相結合,聚集創新資源和創業要素;以市場為導向,通過資本運作,專業化服務,促進農村創新創業的低成本和三化轉變(專業化、便利化和信息化)。
“星創天地”在助力脫貧攻堅期間,積極推動了農業農村創新創業,初步實現了帶領農民致富的初衷[3]。當下,打造“星創天地”更對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進一步激發農業農村創新創業活力,優化農村創新創業環境,在推進新農村建設,加快新型城鎮化進程中,持續起到支撐引領經濟轉型升級,實現“三農”產業結構調整,具有重要戰略意義[4]。
創建農村“星創天地”以來各地區形成很多典型案例,為山西省“星創天地”的打造和專業化升級提供經驗。河南省作為糧食大省,重點突出省市縣3 級“星創天地”協同聯動。如萬邦農產品物流“星創天地”、洛陽伊川縣的樂活“星創天地”等在疫情期間發揮資源集聚整合優勢,助力春耕生產,推動復工復產,為保障“米袋子”“菜籃子”等必需品供應保駕護航,有效降低了疫情影響[5]。湖北省通過打造縣域“星創”品牌,推動了“星創天地”升級。如荊州市石首天字號瓜蔬產業“星創天地”依托地方特色產業龍頭企業,與湖北省農科院、武漢市農科院等科研機構開展全國西瓜、甜瓜新品種選育試驗示范,其打造的“天字號瓜蔬產業星創天地”成為湖北“星創”品牌建設的一個縮影,有效帶動農業農村科技創新蓬勃發展[6]。安徽省積極打造企業型、園區型和高校院所型發展模式,搭建各具特色的農村創新創業服務平臺,特別注重“星創天地”人才的培養。如安徽荃銀高科“現代青年農場主星創天地”針對在校大學生,通過公開遴選、優化課程、分段培養等方式,預計十年培養300 名“現代青年農場主”,為“星創天地”建設輸送人才[7]。
在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背景下,2016 年科技部針對農業領域的科技創新,研究并發布《發展“星創天地”工作指引》。山西省積極響應國家部署,2019 年12 月,山西省科技廳印發《山西省星創天地管理辦法(試行)》,并分批開展了國家級和省級“星創天地”的認定工作。截至目前,山西省通過“星創天地”總計101 家,其中備案國家級“星創天地”65 家,認定省級“星創天地”36 家。
依組建方式、創業服務內容和運營方式等方面的不同,山西省“星創天地”的運作模式主要包含龍頭企業帶動、校企合作、科研院所、園區孵化和特色產業等5 種模式。其中,龍頭企業資源模式依托企業成熟的運營體系,通過共享企業創業資源,扶持“星創天地”農業創業活動,為入駐創業農民提供生產技術、生產場地、辦公場所和銷售渠道等服務,實現資源共享;校企合作模式下高校通過與企業產學研合作,聯合開展科技攻關和培養人才,可有效整合“星創天地”建設所需資源;科研院所模式依托豐富的研究成果,通過實施農業科技成果轉化和示范推廣,為農業創業提供專業化服務;園區孵化模式利用園區技術集成、科技示范、市場和稅收優惠等資源,為入駐企業和創業農民提供專業化服務和孵化路徑;特色產業模式與當地優勢特色資源緊密結合,統籌規劃資源稟賦,推動“星創天地”可持續運營。
總體來看,山西省“星創天地”以“政府引導、社會參與、市場運作、專業高效”為原則,匯集整合優勢資源稟賦,優化創新創業環境,大幅度降低創新創業主體的創業成本,激發創新創業內生活力,加快農業科技成果轉移轉化,實現產學研用深度融合,加速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發展。
近年來,在堅決打贏脫貧攻堅戰的背景下,“星創天地”在農村得以快速發展,但同時也暴露出許多制約其發展的不利因素,應結合山西省鄉村振興的實際情況理性分析。
“星創天地”建設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的重要創新舉措,準確把握“星創天地”的政策定位、特點和趨勢,對于推動農村“星創天地”建設具有重要的理論和實踐意義[8]。當前,還有許多地方政府和創新主體沒有意識到“星創天地”對當地鄉村振興和科技事業發展的重要意義,沒有用好這一基層科技工作的強力抓手,對申報條件、支持政策和獎勵措施不熟悉,這極大地制約了“星創天地”在農村,特別是脫貧地區的發展。部分從業人員不能及時掌握科技創新政策,使得對接創業農民的“最后一公里”不暢通,一定程度上阻礙了農民的創新創業,阻礙了農業農村現代化進程。
地方有關部門在制定配套政策前缺乏有效的調查研究,存在調查樣本不全面,基礎信息掌握不清等問題。一是難以根據農村特定資源稟賦、發展現狀和農民實際需求,針對性制定創新創業措施,無法找準幫扶切入點,各類科技創新要素難以有效融合。二是配套政策與其他鄉村振興政策銜接和耦合不緊密,難以發揮化學反應,致使整體幫扶效果打了折扣。三是運營和創業主體在制定“星創天地”具體方案和設計項目時,無法全面掌握農民的實際情況,創業項目和農民能力、需求等不匹配,科技幫扶效果打了折扣。
一是部分地區“星創天地”運行機制不健全,重資金投入和成果轉化本身,忽視科學流程管理,特別是對市場開拓能力較弱的產業缺乏有效支持,難以面對激烈的市場競爭,科技轉化成功率低。二是農村農業項目未結合當地資源稟賦,因地制宜選擇農業創業項目,多數仍為初級農產品,科技含量普遍較低,加之缺乏技術支持,其科技成果轉化能力較弱,產業升級和規?;l展受到制約。三是利益聯結機制不健全,可能出現“星創天地”培育產業壯大,但實際農民帶動幫扶效果弱,農民通過參與項目獲得的收益無法保障等問題。
一是部分農民缺乏良好的教育,存在文化素質偏低、思想觀念落后、“等靠要”思想嚴重等內生動力不足的問題,對“星創天地”參與積極性不高。二是部分有創業意愿的農民因認知受限而短視,在生產發展中以追求短期和直接利益為目標,在新技術應用中以風險規避為原則,對“星創天地”的創業指導理解存在偏差,對新技術的接受能力不強,他們難以迅速掌握現代化的生產技術,使得科技創新在此類群中有效推廣困難。三是創業師資資源呈現地域分布不均衡的情況。創業導師受到高校和科研院所所在地的限制,距離較近的“星創天地”師資較為充足,但地處偏僻的“星創天地”師資較為緊張,特別是偏遠山區和丘陵地區,由于當地農業基礎教育薄弱,農民文化基礎較差,加劇了教學難度,加重了教學任務,從而導致師資不足。
一是“星創天地”服務體系不健全,缺乏高效的技術轉移服務機制、科研人員和農民的對接,以及后續跟蹤服務困難,科技幫扶效果差。對科技人才服務不到位,對于科技特派員和有關科研人員沒有形成有效的激勵和考評機制,對于鄉村本土人才和產業帶頭人的關愛和培養不足。二是各地“星創天地”相對獨立和封閉運行,主管部門無法及時獲取運行狀況并開展指導,缺乏評估評價機制,難以建立有效的獎懲和退出機制。
一是農業產業具有資金投入大、回收風險大、回報周期長等特點。“星創天地”運營主體的投入往往不足,單靠財政資金投入推動發展顯然不夠,而農村地區項目本身就很難吸引社會資本參與,農業科技項目投入嚴重不足,“星創天地”缺乏運營資金成為普遍現象。二是越是偏遠和落后的地區,越是金融的盲區,銀行貸款困難,無法提供充足資金支持。農村金融信貸問題已成為制約“星創天地”發展和阻礙農業農村現代化,推動鄉村振興發展的巨大瓶頸。
當前,山西省正處于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銜接過渡階段,“星創天地”作為推動農業創新驅動發展的戰略舉措和基層科技工作的強力抓手,只有充分發掘潛在的特色資源稟賦,結合成熟的市場創新創業要素,形成特色產業集群,在政策、技術、人才、資金、服務等方面上精準發力,精準施策,實現長期可持續發展。
對地方政府和創新創業主體開展專題培訓,進一步強化“星創天地”作為基層科技工作強力抓手和推動農業創新驅動發展的戰略意義,并對申報條件、支持政策和獎勵措施進行解讀。要持續加大政策的宣傳力度,通過線下培訓、電視、網絡宣傳等多種形式,面向創業農民和廣大群眾宣講“星創天地”優惠創業政策和幫扶措施,及時發布創業資訊,提高創業的成功率。
調查研究是科學決策的前提,要通過開展樣本全面、內容翔實的入戶調查,掌握農村真實情況,客觀分析農民需求。在宣傳講解相關政策時要注重表達方式,通過通俗易懂、“接地氣”的措辭和用語,減少農民認知消耗,提升農民參與意愿。要加強引導,幫助農民設立生活規劃和階段性發展目標,建立考核機制,激發農民內生動力。要統籌運用各職能部門幫扶政策,靈活組合各類創新要素,精準制定配套政策,幫助農民選擇恰當的創新創業項目,滿足個性化需求,并持續給予政策幫扶。
結合農村資源稟賦和特色產業發展需求,完善“星創天地”運行機制,營造低成本、專業化、社會化、便捷化的農村科技創業服務環境。從“頂層設計-專家問診-成果轉化-市場開拓-利益分配”全流程管理,持續做好“星創天地”科技項目扶持,要重點培育優勢科技產業升級,在生產一線建立科研基地,針對性集成轉化一批新成果、新技術,特別加強脫貧地區種植業、養殖業、農產品深加工等領域的產業技術集成創新和轉化應用。
通過專業可定制化的特色服務,吸引和服務創新創業主體,鼓勵擁有農業領域特長的普通高校、科研院所、職業學校及涉農企業的科技人員和返鄉大學生,下沉到基層農村,廣泛開展農業創業創新服務。同時,深化科技體制改革在農村的實踐,賦予科研人員更多的自主權,用好市場激勵作用,鼓勵科技特派員轉變創新創業模式,參與創新創業分配收益,深入推進以成果入股、技術參股的方式,與農村服務對象結成利益共同體,讓科技特派員付出越多、得到越多、成果越大、收益越大。科技特派員的工作要從公益服務向創新創業轉變,鼓勵科技特派員依托“星創天地”,創辦、領辦、協辦專業合作社和涉農企業,把創新的動能擴散到田間地頭。同時,要堅持農村本土人才和產業帶頭人的培養,實現科技元素與非科技元素在鄉村的融合。
要進一步加強農民科學技能的培訓力度,堅持農村本土人才和產業帶頭人的培養,實現科技元素與非科技元素在鄉村的融合,提高農民科學素質。集中人才、技術、網絡、場地等資源,普遍開展線上線下課程培訓,定期召開農業成果轉移轉化示范現場發布會,不定期開展農業成果專題培訓會,長期舉辦農業創新創業沙龍和創業大講堂,開展田間教學、一線實訓、創業訓練營等創業培訓活動。要通過科技大篷車做好科普下農村工作,結合電商進農村活動,加強農業科普知識宣傳,深度弘揚農業創新創業文化,從而提升創新創業主體和廣大農民的勞動技能[9]。
“星創天地”建設要按照地域特點、規模、發展水平等因素,走品牌化發展道路,要對“星創天地”進行有序分類,建設打造一批“星創天地”品牌,形成規模化和區域化優勢,起到帶動效應。針對各模式下的“星創天地”,成立“星創天地”聯盟,針對特色資源稟賦配置,促進資源優勢互補,實現業務鏈有機高效融合,集中資金、人才、技術、產品、設施等優勢資源,發揮聯盟成員單位的特色優勢,將市場成熟案例進行交叉復刻,交流推廣轉化經驗,強化全面合作交流,推進“星創天地”高質量可持續發展,做大做強產業集群,輻射發展周邊縣市[10]。
在“星創天地”的建設方面,要堅持以市場需求作為問題導向,堅持把品牌建設和資金融合貫穿整個農業發展全過程,堅持持續發掘農業特色資源稟賦,堅持探索中長期可持續運營模式。特別是在解決創新創業融資導向方面,要堅持建立以“星創天地”為品牌形象的專項風險投資基金,以風險補償機制作為重要補充,完善創新創業評估評價和風險防控機制,防范創業主體經營風險[10]。同時,要在加大財政支持力度的基礎上,建立常態化的科技金融對接模式。引導社會資本、銀行和金融業參與,形成多元化、多層次的投融資體系,使資源資金能集中用于農村科技事業發展,最大限度釋放資源能量。充分發揮政策性銀行對農村科技服務的拉動作用,在普惠政策的基礎上,實現特惠金融扶持。同時,繼續做好脫貧群眾的免抵押、免擔保的信用貸款工作。
近年來“星創天地”建設和發展反饋凸顯了激勵和評估機制的重要性。一方面,創新激勵制度可以有效調動科研人員創新創業的積極性,激發創新活力和發展潛力。另一方面,評估機制還可以準確反映“星創天地”在運營和科技資源利用、科技幫扶帶動等方面的成效。應由主管部門牽頭制定“星創天地”考核與評價指標,由第三方機構對其進行動態監測和年度評估,評價結果可作為下一階段政策支持的重要依據。相關部門也可通過評價結果及時發現制約因素和存在的問題,并針對性提出解決方案,實現“星創天地”的可持續良性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