竇曉銘
為全面貫徹落實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精神,推動高質量發展,2024年3月1日,由北京市科學技術研究院、首都經濟貿易大學、經濟科學出版社聯合主辦的“第五屆首都高質量發展研討會”在首都經濟貿易大學舉辦。
著名經濟學家、中國社會科學院原副院長、學部委員高培勇,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中國宏觀經濟研究院黨委書記、院長黃漢權作特邀報告。北京市科學技術研究院黨組書記方力,首都經濟貿易大學黨委書記王文舉,經濟科學出版社總編輯陳邁利參加研討會并致辭。“北科學者”、北京市科學技術研究院高質量發展研究中心主任賈品榮發布《北京高質量發展報告(2024)》,首都經濟貿易大學特大城市經濟社會發展研究院執行副院長葉堂林發布《大數據看京津冀產業協同發展10年》。頒發“城市高質量發展優秀論文獎”。首都經濟貿易大學黨委常委、副校長尹志超,經濟科學出版社總編輯陳邁利主持會議。
高培勇在特邀報告《鞏固和增強經濟回升向好態勢 持續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中指出,在我國經濟恢復處于關鍵階段的特定歷史背景下,完成“鞏固和增強經濟回升向好態勢,持續推動經濟實現質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長”并非易事。前提是清晰地認識當下的經濟形勢,準確地把握經濟恢復進程中的新特點和新要求,從而為宏觀政策作出恰當的調整。第一,當下的經濟恢復并非一般意義的經濟恢復。本次經濟恢復階段的基本標志是以疫情防控平穩轉段為節點,進入疫后恢復階段,經濟形勢呈現波浪式發展、曲折式前行。面對國內需求不足、企業經營困難、重點領域風險隱患較多、外部環境復雜嚴峻四重困難,經濟恢復進程不可能指望一蹴而就,而要做長期打算。第二,當下經濟恢復進程中的主要矛盾和矛盾主要方面在于社會預期偏弱。當下我國面臨的經濟恢復進程中的困難挑戰絕非簡單的平行關系,其間有內在邏輯。克服經濟恢復進程中的困難和挑戰首先要盯住社會預期偏弱的問題,把發力點放在治理和應對社會預期偏弱的病根上。第三,穩預期、強信心。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仍沿用“三穩”的提法,但存在兩方面變化:一是用“穩預期”替代了“穩物價”,二是將“穩預期”提到“三穩”之首。克服經濟恢復進程中面臨的困難挑戰,持續推動經濟回升向好,穩預期、強信心是非牽好不可的牛鼻子。第四,關鍵需要講究對癥下藥。要把握好、分析好穩預期、強信心與逆周期調節的異同點,避免將穩預期、強信心相關政策操作簡單等同于逆周期的操作,而應以全面深化改革為根本之道。
黃漢權在特邀報告《加快培育新質生產力 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中指出,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新質生產力一系列重要論述和黨中央關于新質生產力發展的一系列重要決策部署是在疫情防控轉段后提出的,是對馬克思主義生產力理論的守正創新、技術發展和重大突破,進一步豐富了習近平經濟思想的內涵,也將成為指導我們國家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經濟高質量發展重要理論。一是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正在催生新的生產力,我國具備加快培育形成新質生產力的良好基礎和條件:新技術的持續突破為培育形成新質生產力注入強大動力;有效專利發明數量龐大,形成新質生產力科技基礎。二是新要素積厚成勢鑄就堅實支撐。三是新產業持續壯大為新質生產力提供重要載體。四是新產品產銷兩旺夯實了新質生產力微觀基礎。五是新需求不斷釋放拓展有效空間。六是制度供給持續完善保駕護航。基于此,形成新質生產力的主要路徑包括以下六個方面:大力推動科技創新,促進前沿技術和顛覆性技術加速涌現;推動科技成果產業化應用,加快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加快生產方式綠色轉型,推動形成綠色生產力;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形成與新質生產力相適應的新型生產關系;暢通教育、科技、人才良性循環,培育新質生產力急需人才;以及建設適應新質生產力發展的強大國內市場。
方力在致辭中表示,為凝心聚力服務新時代首都高質量發展,北京市科學技術研究院自2019年發起并成功舉辦五屆“首都高質量發展研討會”;成立高質量發展研究中心,出版《北京高質量發展藍皮書》,面向黨中央決策部署,更好地發揮決策咨詢作用。此次聯合首都經濟貿易大學、經濟科學出版社舉辦研討會,發布《北京高質量發展報告(2024)》,對深入學習宣傳貫徹黨的二十大、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精神具有重要意義。今后以《北京高質量發展藍皮書》與首都高質量發展研討會為載體,積極推動決策咨詢成果轉化應用,為積極服務北京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建設、推動北京成為世界科學前沿和新興產業技術策源地、全球創新要素匯聚地作出自己的貢獻。
王文舉在致辭中表示,高質量發展不僅是經濟發展主題,也是高校發展主題,要主動對接首都發展需求,發展高校新質生產力,為經濟社會發展提供高校貢獻,為社會發展提供更好服務。首都經濟貿易大學以服務首都經濟社會發展為首要任務,緊密對接北京市經濟社會發展的重大任務、重要課題,緊密對接“一帶一路”、京津冀協同發展、高質量發展等國家發展的重大方向,在特大城市治理和京津冀發展走在全市前列。未來,學校將重點發力對接北京市乃至國家重大方向,在服務國家和首都高質量發展征程中譜寫新篇章。
陳邁利在致辭中表示,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旗幟鮮明地提出“必須把堅持高質量發展作為新時代的硬道理”。加快推動高質量發展是激發創新活力、釋放發展新動能的要義所在,是破解發展瓶頸制約、推動社會全面進步的關鍵手段,是展現新作為、彰顯新擔當、譜寫首都新篇章的重要手段。經濟科學出版社作為經濟類全國媒體,有責任做好高質量發展理念的傳播工作,讓更多社會大眾能夠了解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意義。
尹志超在主持時表示,2023年底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指出,“必須把堅持高質量發展作為新時代的硬道理”。在“發展”前加上“高質量”,在“硬道理”前冠以“新時代”,是黨和政府在深入分析我國發展歷史條件和階段、全面認識和深刻把握我國現代化建設實踐歷程以及一般規律的基礎上,作出的具有全局性、長遠性的戰略判斷。2024年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5周年,是實現“十四五”規劃目標任務的關鍵一年,也是京津冀協同發展戰略實施10周年,開局起勢至關重要。為此,北京市召開2024年首都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推進大會,強調“立足首都城市戰略定位,振奮精神、開拓創新、真抓實干,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扎實推進高質量發展”,對各方面工作進行再動員、再部署。
在首都高端智庫成果發布環節,“北科學者”、北京市科學技術研究院高質量發展研究中心主任賈品榮發布《北京高質量發展報告(2024)》。《北京高質量發展報告(2024)》(以下簡稱為“《報告》”)創新有三。一是將研究對象擴展至2022年GDP規模排名50強的中國地級及以上城市。二是總結城市高質量發展十強城市,并以此為對象提煉發展特征。三是基于效率、效益、效益協同三維邏輯,遵循高質量發展政策精神,對原有經濟、社會、生態、創新、文化、治理六維度評價指標進行了調整。《報告》分析指出,2013~2022年,北京高質量發展指數整體呈現增長趨勢且全國領先。六個維度排名均位列前茅,創新與社會治理成為推動北京高質量發展新動力。進一步地,高質量發展十強城市呈現六大特征,分別為經濟發展迅速、創新能力較強、嵌入全球研發網絡、居民消費旺盛、開放程度較高、產業結構較為合理。
首都經濟貿易大學特大城市經濟社會發展研究院執行副院長葉堂林發布《大數據看京津冀產業協同發展10年》。2024年是京津冀協同發展戰略實施10周年。產業協同是京津冀協同發展戰略三個率先突破的領域之一,是實現京津冀優勢互補、促進環渤海經濟區發展、帶動北方腹地發展的戰略需要,更是落實我國構建“雙循環”新發展格局的必然要求。京津冀協同發展出發點一是要解決北京大城市病問題,二是解決周邊發展不足問題。葉堂林教授從功能地位、資本互投、創新產出等分析了京津冀產業協同基本現狀,指出應關注京津冀各區域快速去工業化,相對于長三角、珠三角地區制造業較弱,以及三地科技創新梯度落差偏大的問題。京津冀協同發展應加強制造業集聚區和京冀交界區域建設,提升產業協作能力和層次,強調創新鏈對產業鏈供應鏈現代化水平提升的支撐作用,優化津冀承接環境、增強區域整體活力和競爭力。
本次會議首次設立“城市高質量發展優秀論文獎”。優秀論文代表孫江永等以新能源汽車產業為例,探討新質生產力形成過程中政府與市場定位。竇曉銘以電力部門就業影響為例,進行碳中和目標性公正轉型的基礎性研究。何宇等基于省域面板數據,實證檢驗實驗室體系對區域創新效率的影響。劉欣雨基于新發展理念視角,探討國家重點生態功能區轉移支付政策在為縣域生態文明建設提供資金支持的同時,是否實現生態與經濟社會協調發展。連欣燕等構建四方演化博弈模型,探討多主體低碳減排的治理模式。李京棟建構城鄉高質量發展指數,對北京城鄉高質量發展水平及關鍵因素進行科學度量。余駿舟基于11個國家級城市群,研究城市群一體化發展對科技人才集聚的影響研究。宋安然等基于市場可達性和集聚外部性的視角,分析高鐵開通對地級市工業技術效率的影響作用。
會議設立了《完善科技創新制度研究》新書發布會暨研討會,高質量發展與能源低碳轉型,以及中國式現代化與新質生產力發展3個分論壇。《完善科技創新制度研究》新書發布會暨研討會由經濟科學出版社總編輯陳邁利主持,成都市社科聯(院)黨組成員、副主席、副院長熊平發表《成都加快形成科技創新的體制機制探索》的主題報告,北京市科學技術研究院高質量發展研究中心賈品榮、楊雨萌發布新書《完善科技創新制度研究》及《2024:高精尖產業趨勢展望報告》。《完善科技創新制度研究》為北京社科基金重點課題研究成果,創新點有四。一是全面梳理我國科技創新制度的演變歷程;二是從科技投入制度、科技運行管理制度、科技評估制度、科技人才培育制度、科技政策支撐體系五個方面系統構建科技創新制度體系;三是首次構建我國科技創新制度評價指標體系,采用模糊綜合評價法對我國科技創新制度進行定量評價;四是提出面向2035年和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100周年兩個階段的科技創新制度建設戰略目標、任務及措施,促進科技創新與國家發展需求緊密結合。研究顯示,我國科技創新制度整體評分為85.7870,認定為“較好”水平。科技投入、科技評估、科技運行、科技人才培育和政策支撐體系并非孤立存在,而是相互促進、相互制約,形成一個有機整體。面向我國中長期科技創新制度建設,建議著力加大多元科技創新投入,穩步提升科技運行管理效能,深入強化科技評價體系改革,加快建設國家科技人才力量,以及充分完善科技政策支撐體系。高質量發展與能源低碳轉型分論壇由北京市科學技術研究院科研處處長、城市系統工程研究所所長、研究員朱偉主持,北京工商大學教授王軼對《省域視角下北京市城鄉高質量發展評價分析》等4篇優秀論文進行了點評。中國式現代化與新質生產力發展分論壇由北京工業大學二級教授黃魯成主持,復旦大學中國研究院副研究員、《技術經濟與管理研究》總編輯劉典對《新質生產力形成過程中政府與市場定位——來自新能源汽車產業的實證》等4篇優秀論文進行了點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