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潔明
(作者單位:武漢設計工程學院)
2018年12月,中央經濟工作會議首次提出了“新基建”這一概念。“新基建”是指以信息技術為基礎,以人工智能、大數據、云計算、5G等技術為支撐,以智能化、數字化為特征,以提升城市智能化水平和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為目標的新型基礎設施建設[1]。其目的是推動新一代信息技術與經濟的高度融合,加快物聯網、工業互聯網、人工智能、5G等新型基礎設施建設,并推進全面數字化建設的不斷完善與發展。
由于當今的中國電影領域與數字化建設規劃有著緊密的聯系,因此與電影相關的“新基建”應運而生?!半娪靶禄ā笔侵概c電影產業發展相關的基礎設施項目,主要包括劇情腳本開發、導演、編輯、攝影師、音頻錄制、特效、配音、剪輯、播放設備、分布網絡等方面。這些基礎設施旨在滿足電影行業的技術需求,提升制作水平,實現更好的畫面質量,給予受眾更好的感官體驗。而電影相關的“新基建”在人工智能、虛擬現實等新技術的加持下,能夠給當今中國的影視制作領域注入新的活力,讓中國電影打破傳統工業流程所帶來的局限,并向更加貼近時代浪潮以及人民群眾生活的方向不斷地邁進[2]。中國電影資料館館長孫向輝認為,在“電影新基建”的背景下,討論電影工業體系建設頗具意義,而指向電影的改革需要有新思路、新方法,特別要將藝術電影專線發行作為電影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構建新發展格局的推手[3]。
如今有許多高校為了響應政策以及社會的需求,開設了影視后期類課程,比如武漢設計工程學院在2015年確定了數字媒體藝術專業在影視后期領域的方向,并根據人才培養方案的設定以及社會的調研與走訪,開設了一系列環環相扣的影視后期類課程。雖然在信息技術高度推進人類社會發展與建設的今天,開設大量運用技術生產工具進行專業教學的課程,仿佛并不是一件很難的事情,但是根據多年的社會調研以及與同單位工作人員的交流,筆者發現在實際的表現中仍然有巨大的探索空間以及需要改進的部分。
首先,由于高校專業內的教學活動以及研討活動與社會上專業對口的行業之間存在一定的隔閡,使得雙方的知識框架或信息交流存在一定的差距。影視類課程本身涉及豐富的信息類技術知識,且在“電影新基建”的背景下更應該將課堂中所講授的信息類技術知識點與當今新趨勢中的智能化、數字化緊密融合,但是根據實際調研的結果來看,許多高校的影視類課程,無論是課程教學的內容還是教學大綱的設定,還停留在上一個階段,并沒有積極地順應新背景下的主流發展方向。例如,許多高校開設了影視類建模課程,在前10年中常用的影視類建模制作的工具是Maya和3DsMax,且制作思路是從曲面建模到多邊形建模進行過渡。但如今經過了多年的工具更新以及技術升級,已經逐漸摒棄傳統曲面建模的思路,轉而發展出了諸如三維數字掃描、幾何節點智能化生成、精細化多邊形制作等新技術。然而許多高校的影視類建模課程教學中采用的方法仍然還是之前的多邊形建模的方法,學生雖然能夠通過認真聽課堂上的知識增強自己的專業能力,但是并沒有意識到自己所學的知識已經與當今背景與行業趨勢相差甚遠。
其次,影視后期類課程的教學內容與純理論課程的教學內容相比,更加強調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它要求學生運用感官、大腦以及四肢的相互協調能力,促使學生結合教師隨堂講授的知識點以及自身通過設備硬件進行實踐活動,達到知識點與親身實踐緊密相融的效果,以此讓學生能夠更加容易地感受到每次課程知識點的分量與深度。高校內的課堂活動與學生線下生活存在一定的隔閡,使得課堂教學活動無法高效地延伸到學生的課下生活之中,進而導致許多學生無法在課下生活中將課上學到的知識點運用到實際中,最終造成學生的課堂學習效果不佳或者知識點實際應用率降低。
最后,由于影視后期類課程擁有較強的實踐性和能動性,因此許多高校在開展影視后期類課程的教學活動時常常會應用配置較高的電子硬件設備來支持教學,這使得學生在課堂上不僅能夠掌握影視后期的相關知識點,還能夠熟悉現在主流的生產工具的實踐應用,這一點是理論課程所無法達到的。但是部分專業習慣將影視后期類課程時間安排得過于緊湊且固定,使得學生所學到的影視類專業知識點無法進行系統的回顧,也無法達到同類別、同專業、同領域之間互動與交流的效果,導致學生一直處于單一的知識點學習、線上演練、期末測試的循環之中,無法讓學生明白自己所學的專業知識點的邏輯以及應用方面[4]。
對于課程方面的改革,首先需要面對的問題是彌補原有課程中的不足之處,而不是一味地借鑒其他學校的改革經驗去嘗試新穎的教學方法或者新潮的教學模式。另外,影視后期類課程的改革需要面對許多未知的或潛在的障礙,因為該類型課程所運用到的方法以及工具跟理論類課程有很大的區別。其主要區別表現在許多高校在設置影視類課程的時候,主要以硬件配套齊全的信息化機房為教學場地,使得學生和教師可以利用機房中的優勢條件進行知識點的線上講解和線下實踐。而理論課程以小班級或多班級合班線下授課為主,因此后期類課程的教學方式與傳統理論課有明顯的區別,且這兩種類型的課程在教學活動中面對的問題是不同的[5]。
在課程改革的過程中,需要注意教學活動中的雙向互動關系,這一點是許多課程改革活動容易忽視的一點,同時也是一個很好的改革切入點。關于教學活動中的雙向互動關系,其理論依據來源于傳播學的知識體系,由于課堂活動類似于社會中的信息生產與交流,因此課堂活動中的師生關系可以被視為信息交流中的雙向互動關系,那么在針對課堂進行改革的同時,則需要注意教師與學生的雙向互動關系不能隨意地打破,應該在原有的基礎上增強教師與學生之間的互動關系。
3.2.1 社會需求方面
高校的各個專業設置的相關課程,不僅是要滿足就業需求、文化傳承需求、科技創新需求,還需要順應當代的社會需求走向,讓專業能夠緊跟社會需求的步伐,培養推動經濟發展以及相關行業變革的人才。因此,設計影視后期類課程的改革內容,則需要從源頭入手分析社會需求方面的信息。這不僅需要針對市場中的崗位需求進行調研,還需要針對整個領域的人才和技能需求進行分析,如對企事業單位中與影視后期合成相關的崗位進行調研,了解崗位需求,與相關工作員工進行交流,并獲取單位的人才需求標準以及對人才多方面技能的要求。另外,由于現在的信息傳播系統極為發達,現在的市場對于人才的要求趨于多元化,因此在對社會需求進行研究時,則需要將視野投射到整個影視領域進行分析,而不是狹隘地盯著某一個技能在社會中的需求量進行分析,如可以與短視頻、微電影方向的企業高層管理者進行交流,或者直接去企業的制作基地進行調研,來挖掘更多隱藏的需求。
3.2.2 人才培養大綱方面
人才培養大綱是每個高校的每個專業設定課程的基礎,由于當今的社會發展速度極快,且人才培養大綱的修訂是按一定的周期進行的,人才培養大綱的內容與社會實際需求無法達到實時統一的效果。所以,高校只有根據影視后期類課程的特點,靈活運用外部力量的優勢彌補人才培養大綱的不足,才能夠縮小人才培養大綱與相關行業標準之間的差距。
3.2.3 課堂內容方面
課堂內容一直都是許多高校課程改革的主要目標之一,然而許多高校在課程改革中不斷要求教師豐富課程講解知識點的表現形式,這就意味著讓教師將同一個知識點使用多種不同的方式進行講授,以此達到增強學生對于知識點理解與記憶的目的。雖然對高校的課程內容進行改革,讓知識點更加容易被學生理解非常重要,但實際改革過程中,高校往往容易忽視學生與教師在傳播過程中的問題。學生與教師之間存在著客觀的傳播過程,這一傳播過程具有雙向互動的特點,其表現形式是教師作為課堂知識點傳播的一方,向學生傳遞知識點,而學生作為受傳者通過感官接收教師傳遞的知識點,并在大腦中進行處理與思考,然后針對自己所思與所想向教師進行知識點的反饋。然而,許多高校在設定教學活動的時候,很容易將教學活動設定為單向傳播,讓教師充當課堂的主角與傳播者,而忽視了學生對所學知識點的自主判斷與創新能力。例如,在影視后期類課程的教學活動中,教師在講解合成環節的摳像步驟的時候,往往會用到指定的摳像工具進行摳像,而忽視了達到同樣的摳像效果不僅僅只有使用摳像工具這一種流程步驟,還有諸如蒙版遮罩、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I)自動計算摳圖等方式。而學生由于處在單一的教學環境之中,缺乏對于教師傳播的知識點進行主動判斷與推導的能力,或者自己無法對于課堂知識點發表自己的看法,只能機械地跟隨教師進行知識點的學習,而不能通過更加高效的手段去理解知識點背后的運行原理和內在邏輯。
3.3.1 應用項目結合教學法
高校教育的目的是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包括專業知識、批判性思維、創新能力、領導能力、團隊合作能力等,然后學生在社會的各行各業之中發揮才能,以此來推動社會的進步與發展。因此,學生在踏出校園走向工作崗位的那一刻起,需要面對各行各業的社會企業、組織和群體之中的各種工作。由于影視后期類課程的重心在于學生將所學的知識點應用于實踐之中,因此提前將項目帶進課堂是一個滿足社會需求、推動課程改革以及突破高校課程體系瓶頸的理想選擇。
項目是一個具有明確目標和計劃的活動集合,其目的是實現某個預期結果,它包括一系列的任務、活動或者工作。如果將社會上的項目提前融入課堂的教育之中,首先不僅能夠讓課堂知識點的深度和廣度得到拓展,還可以讓學生提前體驗到行業內的制作標準以及制作流程,使得學生能夠提前意識到本專業的定位和自己未來適合走哪一個方向;其次可以避免課堂內容過于單調與模式化的問題,因為社會中的項目內容豐富多彩且千變萬化,一個單一的工具并不能適用于所有的項目內容,因此這可以在無意中緩解師生間雙向交互性缺失的問題,使得教師為了解決不同項目中不同的難題與學生進行互動與交流,一起去用不同的方式找到合適的解決項目問題的辦法。
3.3.2 加強校企合作
如今的影視后期行業處于“電影新基建”時代,高校在這一背景之下需要與行業內的一線單位加強交流與合作。一方面,只有積極地與行業內的一線單位進行接觸,才能夠深入了解國家對于本行業的最新的政策傾向以及行業發展趨勢等相關重要信息;另一方面,通過與一線單位的交流與合作,能夠收集更多有價值的意見,便于對本校影視后期課程的人才培養大綱進行適當修訂,讓本校的影視后期類課程的人才培養大綱更加適應社會發展、行業進步的需求。
校企合作一直以來都是許多高校提升自己教學質量或者推動自己教學改革的手段。但許多高校很容易忽視的細節在于,并沒有過多地讓企業參與到與課程相關的人才培養大綱的制定之中,而是更喜歡讓學生在企業或者實驗室中參與商業級項目的實操或者實習等相關工作。這樣雖然能夠讓學生在大學期間提前體驗到行業內的標準以及要求,但是學生參與的時間與空間比較有限,并沒有接收到一套完整且富有邏輯的學習方案,即便是鼓勵學生去實驗室或者企業內實習,也很難達到直接將教學活動與項目結合的程度。而在人才培養大綱制定的時候多與企業進行交流與合作,不僅能夠讓影視類課程的框架與結構符合相關專業知識講授與學習方面的規律,還能夠讓學生提前了解到完整而富有邏輯的知識架構,以此培養他們完整而全面的后期流程知識體系,并開闊他們在相關行業實踐的視野。
3.3.3 運用產學研的新模式
產學研是近幾年被反復提起的重點話題,它不僅適用于企業相關的改革,也適用于高校的應用研究方面的改革。產學研模式的核心是產業、學術和研究的緊密結合,通過開展合作研究、技術轉移、人才培養等活動,實現產業、學術和研究的互利共贏。
針對高校影視后期課程的相關改革非常適用于產學研的模式,因為諸多高校為了能夠開設相關方向的課程會搭建高性能主機機房、多媒體教室、校企合作實驗室作為教學硬件支撐,同時也會聘請企業的一線人員擔任技術顧問或者代課教師進行教學,使得開設影視后期類課程的專業擁有一定的硬件條件用于科研。另外,如果與相關產業的組織和企業形成互利共贏的產學研合作關系,一方面可以讓高校的教師和學生擁有更多與業內人士交流與合作的機會,以此來獲取課堂中難以獲取或者沒有涉及的經驗;另一方面可以讓學生通過在產業組織與企業中所學習的相關知識,來加強自己對于知識點的理解,拓展思路,以此來避免單一的思維,然后還可以運用自己學到的技能在指導教師的指導下進行線下的科研創新以及新技術和新工作流程的探索,使得相關專業能夠通過“產學研”的模式完成符合市場需求的科研項目課題,并將項目課題轉化成實質性的成果來彌補市場的缺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