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新華
摘 要
自從提出“印太戰略”以應對“大國戰略競爭”以來,美國進一步加強了在印太地區軍事基地體系的調整與建設,呈現出明顯的針對性和目的性、更強的整體性和系統性、日益濃厚的攻擊性和一定程度的韌性等特點。推動美國印太地區軍事基地體系調整與強化的原因主要包括應對中國的快速發展、強化軍事基地以進一步打造印太盟友伙伴體系、軍事基地的基本功能須由反恐轉向“大國戰略競爭”和大規模作戰、軍事基地體系內部存在張力、軍事基地體系維持難度增加等,但其根本原因是美國要適應印太地區地緣安全環境的變化。為此,美國將從促使軍事基地回歸大規模作戰和威懾功能、重塑島鏈戰略、高度重視大中小型基地的建設與合理配置、進一步尋求盟友或者安全伙伴的支持、更加重視基地獲得和使用的正當性與合法性等方面繼續保持和強化印太地區軍事基地體系建設。
關鍵詞 美國 印太地區 軍事基地 調整
作為當代世界的霸權國家,美國以擁有、租借、使用等方式運行著遍布全球、功能齊全的海外軍事基地,因而被稱為“軍事基地之國”(base nation)。
[美]大衛·韋恩. 美國海外軍事基地:它們如何危害全世界[M]. 張彥, 譯. 北京:新華出版社,2016:34.原書英文名為“Base Nation”,即“軍事基地之國”。在尚未登上世界霸權寶座之時,美國就已經在西太平洋地區建立了軍事基地。二戰結束后,亞太地區始終是美國海外軍事基地建設的重點地區之一。從“亞太再平衡戰略”到“印太戰略”,基于運用包括軍事在內的多種手段進行所謂的“大國戰略競爭”考慮,美國進一步有計劃地、系統性地調整和強化了印太地區的軍事基地體系,引起了學術界的注意。中國學術界的現有研究主要集中在兩個方面:一是對美國亞太地區軍事存在和軍事基地進行專題研究,
徐瑤.冷戰后美國亞太軍事基地體系的調整及其影響[J].現代國際關系,2013(9):2538;中國南海研究院.美國在亞太地區的軍力報告(2020)[M].北京:時事出版社,2020.或者將其置于整個美國海外軍事基地體系下進行研究;
張軍,李偉剛,徐帥. 美軍海外基地研究[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8;徐瑤. 美國海外軍事基地體系的演變[M]. 北京:時事出版社,2018.二是具體研究美國在印太地區某一區域具體的基地,如南海周邊地區
陳永. 強化外圍基地、加強前沿威懾——美軍近期南海軍事行動的分析和展望[Z/OL].(20190612)[20231018].http://scspi.pkv.edu.cn/docs/201906/20190612180623299327.pdf. 、西太平洋中的沖繩
唐永亮.近年來沖繩基地問題:核心特征、利益博弈及其影響[J]. 東北亞學刊,2019(1):5971;孔晨旭. 美國沖繩駐軍基地“雙重合法性”研究[J].江西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19(5):98104.和關島
曹琳琳,王運祥. 美國加強關島軍事基地建設的戰略解讀[J].廣東外語外貿大學學報,2010(1):5558.、印度洋中的迪戈加西亞
楊衛東,石秋峰. 透視迪戈加西亞基地在美國“印太戰略”中的作用[J].太平洋學報,2020(2):4052.等。國外學術界對美國印太軍事基地的研究以美國學術界為主。早在2013年,蘭德公司就發布了一份分析美國海外軍事基地相對成本和戰略收益評估的報告,為美國的海外軍事基地辯護。
Michael J Lostumbo, Michael J McNerney, Eric Peltz, et al. Overseas Basing of U.S. Military Forces: An Assessment of Relative Costs and Strategic Benefits[R]. Santa Monica: RAND Corporation, 2013.其他國外學者的研究包括:注重島鏈的戰略作用,加強島鏈軍事基地的調整,
Thomas G Mahnken, Travis Sharp, Billy Fabian, Peter Kouretsos. Tightening the Chain: Implementing a Strategy of Maritime Pressure in the Western Pacific[R]. Washington: Center for Strategic and Budgetary Assessments, 2019.進一步提升關島在美國亞太戰略中的作用,
Congressional Research Service(CRS).Guam: Defense? Infrastructure and Readiness[R/OL].(20230803)[20231218]. https://crsreports.congress.gov/product/pdf/R/R47643.重視印度洋中的迪戈加西亞,
Peter Harris. Americas Other Guantanamo: British Foreign Policy and the US Base on Diego Garcia[J].The Political Quarterly, 2015,86(4):507514; W Taylor Fain. Conceiving the “Arc of Crisis” in the Indian Ocean Region[J]. Diplomatic History,2018,42(4):694719.以及全面分析關島、日本、韓國、澳大利亞、新加坡、迪戈加西亞等海外軍事基地或者盟國如何在美國亞太地區力量再平衡中發揮作用。
Michael Green, Kathleen Hicks, Mark Cancian. AsiaPacific Rebalance 2025: Capabilities, Presence and Partnerships[R]. Washington: Center for Strategic and International Studies, 2016;Congressional Research Service(CRS). U.S. Defense Infrastructure in the IndoPacific: Background and Issues for Congress[R/OL].(20230606)[20231218]. https://crsreports.congress.gov/product/pdf/R/R47589.2022年9月,英國智庫國際戰略研究所(IISS)發布題為《海外基地與美國戰略:優化美國的軍事部署》(Overseas Bases and US Strategy: Optimising Americas Military Footprint)的報告,認為美國海外軍事基地仍將是“美國式戰爭”的頂梁柱,其中第四章專門談到了美國對印太地區軍事基地的優化。
Jonathan Stevenson. Overseas Bases and US Strategy: Optimising Americas Military Footprint[M]. London: Routledge,2022:7182.就已有研究而言,一是個案居多,把美國在印太地區基地的調整和強化當作一個整體進行系統研究的偏少。尤其是美國“印太地區”的概念被提出之后更是如此,這不利于我們從整體上把握印太地區美國軍事基地的調整態勢。二是既有研究有一定的滯后性,特別是美國提出“印太戰略”、大搞所謂的“大國戰略競爭”以及把“一體化威懾”(integrated deterrence)作為其國防戰略的核心之后,美國無論是在力度、范圍還是意志上都加緊調整和強化了印太地區的軍事基地體系,但鮮有從整體上反映美國印太軍事基地體系調整特點、原因尤其是調整態勢的系統深入的研究成果。三是中國學者對此重視程度顯然不足。美國“印太戰略”的指向就是中國,中國學者對美國在印太地區的任何軍事部署應該高度關注。然而就上述文獻來看,中國學術界的研究(無論是個案研究還是整體把握)不僅數量不足,而且影響較弱,更重要的是最新的研究大多止于2020年。這顯然不利于我們及時把握美國在印太地區軍事部署的最新動向。
美國亞太地區軍事基地的建立具有明顯的指向性——這在美國亞太戰略(包括印太戰略)提出以后表現得尤為突出——中國需要更加全面而系統地認識美國亞太(印太)地區軍事基地的變化及其深層次動因。同時,美國在海外軍事基地的獲取和使用方面具有極其豐富的經驗,美國對國際安全形勢變化的敏感性首先體現在軍事領域,包括對海外軍事基地的建立、使用、調整和加強等。對亞太地區的其他國家(如朝鮮等)來說,無論是應對美國的軍事威脅,還是處理同美國的安全關系,都要高度關注美國在本地區軍事基地的變化。由于美國印太地區軍事基地的調整會對本地區安全環境的變化和走勢產生根本性的影響,對其進行及時系統的深入研究對中國學術界而言實屬必要,且具有一定的緊迫性??傊?,全面分析美國印太地區軍事基地體系調整的特點及其原因,把握其未來趨勢,對于更深入理解亞太地區安全形勢的變化,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創造良好的外部環境而言有著重要意義。
一、美國印太軍事基地體系調整的特點
美國印太軍事基地主要分布在韓國、日本、東南亞、關島、阿拉斯加、夏威夷、澳大利亞和印度洋上的迪戈加西亞等,大致可以分為七個基地群,即阿拉斯加基地群、夏威夷基地群、東北亞基地群、關島基地群、澳大利亞基地群、東南亞基地群和印度洋基地群,總共約占美國全球基地的40%。當前,世界面臨著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大國博弈和戰略競爭日趨激烈。作為優先考慮的地區戰略(俄烏沖突和巴以沖突并未改變美國地區戰略的優先次序),美國進一步拓展了在印太地區的軍事存在,并以此為契機,加緊調整印太軍事基地體系??偟目磥?,其調整在新的時代背景下呈現出一系列新的特點。
(一)越來越明顯的目的性和針對性
美國印太軍事基地體系的調整和強化以中國為主要目標,針對中國的意圖非常明確。對于一個已經在國際系統中確立了霸權地位的國家而言,霸權護持是它在整個霸權周期中的主要國家利益。
秦亞青. 霸權體系與國際沖突——美國在國際武裝沖突中的支持行為(1945—1988)[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 256.美國取得霸權后,一直堅持的總目標即維持其在世界的領導地位。奧巴馬政府時期,美國通過了兩份《國家安全戰略報告》(National Security Strategy),強調要重振或者發揮美國的領導作用;特朗普政府的《國家安全戰略報告》則“把美國放到第一位”(put America first),強調這是美國政府的責任,是美國鞏固世界領導地位的根基;
The White House. National Security Strategy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R/OL].(20171218)[20231012].https://www.whitehouse.gov/wpcontent/uploads/2017/12/NSSFinal1218201709052.pdf.拜登政府則直接宣稱,“讓美國在世界上發揮強大和有目的的作用的需要從未像現在這樣強烈”。
The White House. National Security Strategy[R/OL].(20221012)[20231112]. https://www.whitehouse.gov/wpcontent/uploads/2022/10/BidenHarrisAdministrationsNationalSecurityStrategy10.2022.pdf.為達成這一目標,美國除了在內部加強國家實力,還要在外部確定對美國領導地位的主要威脅。由于這些對美國可能造成“威脅”的國家主要分布在歐亞大陸,因此在歐亞大陸的邊緣地帶建立軍事基地,保持長期軍事存在,增進盟友與伙伴國的信心,與它們一起對潛在對手進行軍事上的遏制、封鎖和包圍,必要時進行威懾和軍事打擊,是戰后美國不變的軍事手段。美國通過對軍事基地體系的調整,提升了軍事手段在美國全球霸權中的作用。
在印太地區,美國毫不掩飾地明確將中國作為對手。對美國來說,亞太地區存在著一個有可能對美國領導地位造成威脅的大國——中國?;谶@個判斷,在奧巴馬政府時期,美國開始了戰略重心的東移,要“重返亞太”,推進“亞太再平衡”。
The White House. National Security Strategy[R/OL].(20150206)[202310
12].https://obamawhitehouse.archives.gov/sites/default/files/docs/2015_national_security_strategy_2.pdf.特朗普政府認定中國為“修正主義國家”(revisionist state)、“戰略競爭者”(strategic competitor)和“對手國家”(rival state)。
The White House. National Security Strategy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R/OL].(20171218)[20231012].https://www.whitehouse.gov/wpcontent/uploads/2017/12/NSSFinal1218201709052.pdf. 2018年1月發布的《國防戰略報告》(2018 National Defense Strategy)聲稱,美國安全的首要關切不再是恐怖主義,而是大國間的戰略競爭,中俄首當其沖;
The Department of Defense. Summary of the 2018 National Defense Strategy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Sharpening the American Militarys Competitive Edge[R/OL].(20180122)[20231013]. https://dod.defense.gov/Portals/1/Documents/pubs/2018NationalDefenseStrategySummary.pdf. 2020年5月,美國政府發布《美國對中華人民共和國戰略方針》(United States Strategic Approach to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指責中國沒有按照美國希望的那樣前進,中國的所作所為在經濟、價值觀和安全等方面對美國構成了挑戰,美國將采取措施,迫使中國就范;
United States Strategic Approach to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R/OL]. (20200520) [20231013].https://www.whitehouse.gov/wpcontent/uploads/2020/05/U.S.StrategicApproachtoThePeoplesRepublicofChinaReport5.20.20.pdf.2020年11月,美國國務院發布《中國挑戰的方方面面》(The Elements of the China Challenges),其主旨是美國各界應該齊心合力共同將中國“擊敗”;
Office of the Secretary of State. The Elements of the China Challenge[R/OL]. (20201120) [20231015]. https://www.state.gov/wpcontent/uploads/2020/11/2002832ElementsofChinaChallenge508.pdf.2022年10月美國發布的《國家安全戰略報告》把來自中國的“威脅”排在第一位,稱只有中國是美國“日益迫近的挑戰”(pacing challenge),下一個十年將是同中國競爭的“決定性的十年”(the decisive decade);
The White House. National Security Strategy[R/OL].(20221012)[20231012]. https://www.whitehouse.gov/wpcontent/uploads/2022/10/BidenHarrisAdministrationsNationalSecurityStrategy10.2022.pdf.2022年的《國防戰略報告》確定了美國國防部為加強威懾而必須追求的四個頂級優先事項,其中的兩個直接點名中國,把“保衛國土,應對中華人民共和國日益增長的多領域威脅”放在首位,第三個則是“威懾侵略,同時準備在必要時在沖突中取勝——優先考慮中國在印太地區的挑戰,然后是俄羅斯在歐洲的挑戰”。
U.S. Department of Defense. 2022 National Defense Strategy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R/OL].(20221127)[20231015]. https://media.defense.gov/2022/Oct/27/2003103845/1/1/1/2022NATIONALDEFENSESTRATEGYNPRMDR.PDF.2022年美國發布《中國軍事與安全發展報告》(
Military and Security Developments Involving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重申中華人民共和國是“對美國國家安全和自由開放的國際體系最重要和系統性的挑戰”。
Office of the Secretary of Defense. Military and Security Developments Involving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2022[R/OL].(20221129)[20231015]. https://media.defense.gov/2022/Nov/29/2003122279/1/1/1/2022MILITARYANDSECURITYDEVELOPMENTSINVOLVINGTHE
PEOPLESREPUBLICOFCHINA.PDF.2023年美國的《中國軍事與安全發展報告》對中國的身份定位仍然是“唯一有意愿而且越來越有能力改變國際秩序的對手”。
U.S. Department of Defense. Military and Security Developments Involving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2023[R/OL].(20231119)[20231215]. https://media.defense.gov/2023/Oct/
19/2003323409/1/1/1/2023MILITARYANDSECURITYDEVELOPMENTSINVOLVINGTHE
PEOPLESREPUBLICOFCHINA.PDF.其長達212頁
2018年、2019年、2020年、2021年、2022年版的報告篇幅分別為130頁、136頁、200頁、192頁和196頁。的篇幅表明,美國對中國軍力的發展高度關注。近幾年美國通過的《國防授權法案》(National Defense Authorization Act)對中國的定位同樣如此。如2023年的《國防授權法案》提及“臺灣地區”高達438次,而“中國大陸”有266次,“俄羅斯”有237次,“烏克蘭”有159次,“伊朗”有125次,“朝鮮”有42次,中國成為美國的頭號對手再次被予以確認。2024年美國的《國防授權法案》老調重彈,繼續鼓吹“中國威脅論”,并大幅增加國防預算(8863億美元,比2023財年增加3.3%),繼續堅持遏制、打壓、圍堵中國。盡管美國國內極化問題嚴重、黨派斗爭激烈、社會分裂加深,但并不妨礙其達成共識,以中國作為明確而清晰的目標。
可以預見,隨著美國“印太戰略”的逐步落實以及國防上“一體化威懾”的實行,在其他手段遏制中國未見成效或者成效不明顯的情況下,美國將更加注重軍事手段的運用。美國在印太地區的軍事存在以及對中國周邊的313個軍事基地
2023年6月美國總統選舉民主黨籍參選人瑪麗安娜·威廉森(Marianne Williamson)在一檔電視節目中提供的數據。參見: Adam Sexton. New Hampshire Voters Ask Marianne Williamson Asked about National Debt, Abortion, Foreign Policy[EB/OL].(20230629)[20231017]. https://www.wmur.com/article/mariannewilliamsonnewhampshireconversation629/44391477. 的調整和強化,將繼續圍繞著同中國的“戰略競爭”而展開,其指向中國的特點會更加突出。
(二)更強的整體性和系統性
要整體全面考察印太地區美國軍事基地的布局、運作和功能,就不能脫離美國軍事基地所處的地理環境,即印太地區——它為美國軍事基地的建立和活動提供了不可或缺的場景和舞臺。在美國的地區戰略中,亞太地區是美國大陸戰略和海洋戰略的重點。特朗普政府為了在更大范圍內同中國開展全面競爭,提出了地理范圍更廣泛、帶有濃厚競爭意味的地緣政治建構概念——“印太地區”,來代替亞太地區,作為美國全球戰略中的優先地區。2018年5月,美國太平洋司令部(USPACOM)正式更名為美國印太司令部(USINDOPACOM),其責任轄區(area of responsibility)的地理范圍包括從美國西海岸到印巴邊境、從北冰洋至南極洲的廣大區域,面積占世界的52%,人口占世界的60%,橫跨36個國家和16個時區,世界兵力規模前六的國家(美、俄、中、印、朝、韓)均位于印太地區。轄區內美軍總兵力規模約37.5萬人(包括常年前沿部署約10萬人),擁有200多艘艦船和約2000架飛機。
數據來源:United States IndoPacific Command (USINDOPACOM) [EB/OL].(20240124)
[20240225].https://www.pacom.mil/AboutUSINDOPACOM/USPACOMAreaofResponsibility/.拜登政府的《美國印太戰略》(IndoPacific Strategy of the United States)表示,美國將關注印太地區的每個角落,包括從東北亞和東南亞到南亞和大洋洲,也包括太平洋島嶼諸國。
The White House. IndoPacific Strategy of the United States[R/OL].(20220213)[20231215].https://www.whitehouse.gov/wpcontent/uploads/2022/02/U.S.IndoPacificStrategy.pdf.如此廣大的面積,如此龐大的軍力,若沒有印太地區整個軍事基地體系的支持,美國印太司令部的功能和使命是不可能實現的。顯然,印太地區美國軍事基地的調整和強化是一種有目的的、系統的戰略規劃。美國意識到,美軍印太基地的功能僅依靠單一基地、單一空間、單一軍種、單一手段難以達成,功能的實現需要從整體上進行系統規劃。美軍要盡量模糊不同地理空間(印度洋、東南亞、大洋洲、太平洋等海洋和陸地)、不同位置(前沿基地、中間基地、后方基地等)、不同類型[永久性的大型基地、中小型基地、臨時基地、應急據點、軍事站點、前哨據點、安全據點或者“地區協作點”(area coordinator)、可移動基地
主要包括兩類,即機動登陸平臺艦(Mobile Landing Platform,MLP)和遠征海上基地艦(Expeditionary Sea? Base,ESB)。等]、不同軍種(海軍、陸軍、空軍、網絡部隊、數字部隊、太空部隊等)、不同功能和使命[如和平時期的外交宣示、功能塑造、軍事訓練、情報搜集等,以及緊急狀態下的快速反應,如應對大規模作戰(威懾)、處理有限沖突、應對突發事件和危機、人道主義救援等]、不同國家(包括美國本土、海外領地和屬地以及其他國家領土)、不同方式取得和使用[簽訂條約、租借(租賃)、臨時協商等,以及基地完全使用權、部分使用權和受到限制的使用權等]基地之間的界限,加強它們之間的聯系、互動、互通和可操作性,使整個基地體系均衡發展并呈現網絡化的結構以形成合力。從美國印太地區概念的建構、美軍印太司令部的建立、“印太戰略”的提出
美國國防部2019年的《印太戰略報告》(IndoPacific Strategy Report)副標題為“Preparedness, Partnerships, and Promoting a Networked Region”(作好準備、伙伴關系和建立網絡化地區);美國政府2022年的《印太戰略報告》強調要在印太地區建立廣泛的區域內外聯系,美國要優先考慮其安全聯盟和伙伴關系網絡。,以及把“一體化威懾”作為其國防戰略的核心可以看出,美國印太軍事基地體系將呈現出越來越強烈的整體性和系統性特點。
(三)攻擊性色彩日益濃厚并呈現出一定程度的韌性
這從軍事基地的建設安排、軍力的布局、新型進攻性武器的部署和新型作戰部隊的投入等可以看出。在朝鮮半島,由于韓朝接壤,美軍除了重視空軍和反導系統的作用外,還把其陸軍的主力部隊,即美第8集團軍(總部在韓國的平澤)部署在韓國,以應對朝鮮可能的大規模地面進攻;由于韓國、日本、菲律賓、澳大利亞等國均不與中國接壤,美國如果同中國發生沖突,則是以空軍、海軍和導彈打擊為主,故而美國特別注重在這些國家的空軍、海軍及新型作戰力量的部署和各種導彈、反導系統的建設。
近年來,美國部署及其盟友韓國、日本、澳大利亞和新加坡購買的F35戰斗機的數量不斷攀升。這些第五代隱形戰斗機的數據鏈與美國空軍的F35A、海軍艦艇搭載的F35B/C可以無縫對接,進行實時信息交換和數據共享。再加上即將在菲律賓馬尼拉南部的塞薩爾·巴薩空軍基地(Cesar Basa Air Base)部署的F35,未來幾年內美國有可能在西太平洋地區距離中國大陸最近的第一島鏈形成一個針對中國的數量密集的隱形戰斗機“包圍圈”。
ArronMatthew Lariosa. Philippine Air Base Gets U.S.Funded Upgrade under China
Deterrence Plan[EB/OL].(20240129)[20240215].https://news.usni.org/2024/01/29/philippineairbasegetsusfundedupgradeunderchinadeterrenceplan; Kris Osborn. F35s in the Philippines?Form F35 SemiCircle Air“Wall” from Singapore & to Japan[EB/OL].(20240129)[20240215].https://warriormaven.com/china/whynotbasef35sinthephilippinesformf35semicircleair
wallfromsingaporetojapan.2014年,美國開始在駐日美軍的三澤和橫田基地部署RQ4“全球鷹”無人機,在巖國基地部署MQ4C“海上衛士”無人機。2023年11月美國部署在鹿兒島縣海上自衛隊鹿屋基地(Kanoya Air Base)的8架MQ9“死神”無人機將在2024年10月被轉移到沖繩嘉手納空軍基地(Kadena Air Force Base),以便“駐扎在離行動區更近的地方”。
Seth Robson. Air Force Moving Reaper Squadron in Japan South to Okinawa[EB/OL]. (20231109)[20231218]. https://www.aviationpros.com/aircraft/defense/news/53074639/airforcemovingreapersquadroninjapansouthtookinawa.美國在阿拉斯加、關島和迪戈加西亞保持戰略轟炸機(B1B“槍騎兵”、B2“幽靈”和B52“同溫層堡壘”)的經常性存在[澳大利亞西北部的廷達爾空軍基地(RAAF Base Tindal)也將部署B52]。自2023年1月起,美國開始在新加坡樟宜空軍基地(Changi Air Base)輪換部署RQ4“全球鷹”高空長航時無人機。
Mike Yeo. US Rotationally Deploys RQ4 Drone from Singapore, Sources Reveal[EB/OL]. (20230313)[20231218].https://www.airforcetimes.com/unmanned/2023/03/13/usrotationallydeploysrq4dronefromsingaporesourcesreveal/.美國海軍則在關島部署了攻擊型核潛艇和戰略核潛艇,還通過“奧庫斯”(AUKUS)集團向澳大利亞提供核潛艇,出售220枚戰斧式巡航導彈。
Australia to Buy up to 220 Tomahawk Missiles from the US[EB/OL]. (20230317)
[20231218].https://abcnews.go.com/International/wireStory/australiabuy220tomahawkmissilesus
97929644.
印太地區是美國各種導彈系統部署的重點地區,如美國在韓國、關島以及夏威夷島建立戰區高空區域防御系統(THAAD,即薩德系統)[在關島另外布置“愛國者3”導彈和“地面發射型先進中距空空導彈系統”(SLAMRAAM)]。美國2019年退出《中導條約》(The IntermediateRange Nuclear Forces Treaty)后,大力發展中遠程導彈系統,包括陸基“堤豐”(Typhon,希臘神話中象征風暴的妖魔巨人)中程導彈發射系統、“暗鷹”(Dark Eagle)高超音速導彈系統和“精確打擊導彈”(Precision Strike Missile,PrSM)等。這些先進武器有的已經服役(2023年12月,美國陸軍開始接受首批射程為500公里的PrSM,以逐步取代ATACMS戰術導彈)或取得突破性進展(2023年7月,美國陸軍宣布“堤豐”已形成戰斗力)。美國最早于2024年可能在印太地區建立起陸基導彈庫,逐步形成印太“火力環”戰略,即通過不同射程的常規導彈對中國構成三個同心環的打擊火力:內環為射程在1000公里之內的中短程導彈系統(部署地點在日本、菲律賓以及潛在的印度北部邊境地區);中環則是射程從1000到3000公里的中程導彈系統(缺乏合適的部署地點);外環遠程導彈的射程在3000到5500公里之間(可選擇的地點有澳大利亞西北部、帕勞、關島、馬里亞納群島和阿留申群島,以及印度洋上的迪戈加西亞)。
Eric Edelman, Christopher Bassler, Toshi Yoshihara, Tyler Hacker. Rings of Fire: A Conventional
Missile Strategy for a PostINF Treaty World[R].Washington: Center for Strategic and Budgetary Assessments,
2022:1519.2024年,美軍將在印太地區率先部署“堤豐”系統,地點為關島、日本和韓國,以增強其打擊能力。
Armys? New Typhon Strike Weapon Headed to IndoPacific in 2024[EB/OL]. (20231118)
[20231218]. https://breakingdefense.com/2023/11/armysnewtyphonstrikeweaponheadedtoindo
pacificin2024/.
在新型作戰力量方面,美軍第一支多域特遣部隊(MultiDomain Task Force)雖然于2017年部署在美國本土,但2021年以來其一直在印太地區開展行動。美軍第三支多域特遣部隊于2022年駐扎在夏威夷,專門以印太地區為其活動和作戰空間。美軍還通過“部隊設計2030”(Force Design 2030)對海軍陸戰隊進行新的現代化設計,計劃到2030年前成立三個“瀕海作戰團”(Marine Littoral Regiment),全部部署在關島、沖繩等印太地區前沿基地,其任務主要是登陸作戰和海上拒止。2022年11月,美國在夏威夷和韓國還增設了太空司令部。
美國利用了在韓國、日本、澳大利亞、關島的大型基地以及第一和第二島鏈中眾多中小型基地的廣泛性、分散性和通達性。雖然是小規模部署(兵力以及武器裝備),但是結合相鄰的若干基地、軍隊的動態部署、敏捷作戰行動(operational agility)等,依然可以形成可觀的規模效應。這既可以分散對手火力,又可以使自己更加自由、更加快速地向對手發動攻擊。美軍以這些基地為基礎,在中國周邊地區開展的軍事演習、巡航、偵查、監視等挑釁行動比以往更加頻繁,范圍更廣、力度更大、實戰色彩更加濃厚。美軍試圖通過部署在本地區基地的各軍種、各類武器裝備系統的協同作戰求得在亞太(印太)地區海、陸、空、天、電磁、網絡等全域空間的作戰優勢,從而建立起“一個可信的前沿作戰態勢”(a credible combatforward posture),
The Department of Defense. IndoPacific Strategy Report[R/OL]. (20190601)[20231115].https://assets.documentcloud.org/documents/6111634/DODINDOPACIFICSTRATEGYREPORTJUNE2019.pdf. 以求在沖突一開始就取得勝利。
為了提高印太軍事基地體系的抗毀性和“關鍵基礎設施的韌性”,
The White House. IndoPacific Strategy of the United States[R/OL].(20220213)[20231215].https://www.whitehouse.gov/wpcontent/uploads/2022/02/U.S.IndoPacificStrategy.pdf.美軍十分注重基地類型、數量和分布的平衡,十分注重基地內部、基地之間基礎設施的完備以及連接線路和通道的通達性。美軍在增強基地數量的同時
如新增加了在日本西南諸島、菲律賓、澳大利亞等地的基地,重啟了威克島(Wake Island)、帕勞(Palau)和天寧島(Tinian,即提安尼島)、巴布亞新幾內亞馬努斯島(Manus Island)的隆布魯姆(Lombrum)海軍基地等。,還對已有基地(如在韓國、日本、夏威夷、關島、迪戈加西亞的基地等)進行了強化和擴大。美軍各基地的港口、碼頭、機場、兵營、倉庫、交通等基礎設施十分完善,各種情報、空間偵查追蹤設備和通信設施齊全而先進,并部署了數量眾多、種類齊全的攻防武器系統。美國還開發了比軍事基地更小的“據點”以對各地區進行前沿威懾。這些軍事“據點”雖然偏遠和簡陋,但有足夠的基礎設施來支持常駐美軍的機動和維持。這些“據點”有時也是東道國的軍事設施,甚至是民用機場、港口或其他通常不作軍事用途的設施,它們的優點是便于分散美國、盟軍和伙伴部隊,降低主要軍事基地的資產集中程度,從而提高部隊的生存和作戰能力。
Jon T Thomas. Bases, Places, and Faces:? Operational Maneuver and Sustainment in the
IndoPacific Region[EB/OL]. (20210418)[20231015]. https://www.airuniversity.af.edu/JIPA/
Display/Article/2565134/basesplacesandfacesoperationalmaneuverandsustainmentintheindo
pacific/.美軍還可以部署可移動基地,以及必要時為應對某一特定任務或者處理突發事件而建立“臨時基地”。海軍的可移動基地可以彌補“島鏈缺口”,大幅增加島鏈(主要是第一島鏈)和基地體系的韌性。這些基地、“據點”和海軍的可移動平臺艦通過便捷、密切、多樣的線路連接,形成了穩定、多維、有彈性的供應鏈。從點(基地)到線(聯接通道)、再由線到面(整個印太軍事基地體系),就可以構建并形成美國軍事態勢的韌性。
Jason Giroux. Building Resiliency: A New US Approach to East Asia[J].Journal of IndoPacific Affairs, 2021,4(9):6377.這樣,美國在印太地區的永久性大型基地、中小型基地、臨時基地或者應急“據點”、可移動基地等不同層次的軍事基地可以做到有機結合,既減少了基地使用權的風險,又保證了美軍的威懾力,體現了美軍的機動性和靈活性,增強了整個基地體系的生存能力、攻擊能力以及抗毀性(即韌性)。
二、美國印太軍事基地體系調整的主要動因
2017年以來,美軍進一步強化了對印太軍事基地體系的調整。這次調整范圍之廣、力度之大、投入資源之多,前所未有。從根本上來說,調整呈現出來的一系列新的特點是美國從維護霸權地位出發,用“大國戰略競爭”方式對待中國發展的必然結果。美國希望投入更多的軍事資源演練新戰法,并通過強化基地的方式把盟友和伙伴納入其“印太戰略”同中國“競爭”,而美國印太基地體系內面臨的各種問題和功能性障礙都難以適應這一戰略需求。
(一)印太地區戰略環境的變化是美軍推動其基地體系調整的根本原因
首先是本地區中國軍事力量的快速發展。在美國看來,這是最主要的外部環境變化。美國對中國軍事力量發展的評估體現在美國國防部發布的《中國軍事與安全發展報告》中。進入21世紀后,該報告每年發布一份,在形式和內容上均是一脈相承。報告名稱直接公開點名中國,其內容集中在中國的軍事發展。貫穿其中的主線是冷戰思維、零和思維,其特點是充滿偏見和臆測,大肆宣揚“中國威脅論”,為中國貼上“先發制人”的標簽,抹黑中國的和平發展。在美國提出“大國戰略競爭”之后,該報告更是鼓吹中美軍力失衡,炮制了“中國的全球戰略野心”的言論。2023年版的報告聲稱,中國核武庫的增長速度超過預期,“已經擁有超過500枚可用于作戰的核彈頭,2030年前將超過1000枚”,“中國正在擴大和投資陸基、?;涂栈诉\載平臺,以及支持其核力量大規模擴張所需的基礎設施”。除了核武器擴張,中國還在研發一款使用常規武器的新型洲際彈道導彈系統,而該系統將使中方“能夠對美國本土、夏威夷和阿拉斯加的目標實施常規打擊”。報告還聲稱,中國還繼續發展各種導彈技術和高超音速技術,并為“反介入/區域拒止”(A2/AD)部署了東風21D和東風26兩型反艦彈道導彈系統。解放軍除了繼續采購殲20、殲16和殲10C等先進戰機,還基于FC31發展空軍新型戰機和艦載機以及隱身轟炸機。中國的人工智能、云計算、大數據分析、量子信息和無人系統等新興技術正在推動解放軍向智能化轉型。中國將在2035年之前繼續其擴張和現代化努力,致力于在2049年實現中國軍隊“世界級”地位的目標。
U.S. Department of Defense.Military and Security Developments Involving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EB/OL].(20231019)[20240308].https://www.defense.gov/News/Release/Artkle/3561549/DODRELEASES2023Reporton militaryandSecurityDerelopmentinvdvingthepe/.美國政府認為,其在韓國和日本的基地因為距離中國太近、目標太明顯而處在中國數量眾多的高精度武器打擊之內,關島面積太小且軍事設施過于集中,容易受到中國DF21中程彈道導彈、高超音速武器系統的攻擊。美國在韓國、第一島鏈以及關島的軍事基地因為不能夠很好地適應這一情況的變化而面臨巨大的威脅。
其次是美國經濟形勢和軍費開支的變化,以及美國與東道國之間的關系。美國海外軍事基地的運轉需要花費巨額經費。美國維持這些軍事基地的年均花費約550億美元,占美國防務預算的1/12左右。
Overseas Base Realignment and Closure Coalition. US Military Bases Overseas: The Facts
[R/OL]. (20210920)[20231225]. https://overseasbases.net/uploads/5/7/1/7/57170837/fact_sheet_on_us_military_bases_overseas_obracc_2021_09_20.pdf.美國國防開支的增減對其海外基地調整的影響是不言而喻的。由于經濟疲軟,2010—2016年期間,美國軍費總體呈現下降趨勢,財政壓力使得美國國內出現了削減海外基地的呼聲。2017年開始,隨著美國經濟的逐漸回暖以及對外戰略的變化,美國的國防開支又連續迅猛增長,軍備力量得以重新加強,海外基地的經費也得到了一定的保證。美軍在增加全球范圍的軍事建設的同時,將經費重點向印太地區傾斜,印太地區經費呈現逐年增加的趨勢(參見表1)。
資料來源:
Congressional Research Service.U.S.Defense Infrastructure in the IndoPacific:Background and Issues for Congress[R/OL].(20230606)[20240226].https://crsreports.congress.gov/Product/pdf/R/R47589.
除國防軍事建設經費外,美國國防部還通過專項計劃進行特定目的的投資,以加強印太地區軍事基地的建設。在印太地區的概念提出后不久,美國國會就通過《2018年亞洲再保證倡議法》(Asia Reassurance Initiative Act of 2018),授權政府未來5年內每年撥款 15 億美元,用于美國在印太地區的軍事、外交和經濟參與等活動。印太司令部是美軍戰區司令部中最優先的存在,其被允許單獨編設預算,2023財年預算金額為115億美元,2024財年預算金額為153億美元(其中提升軍事基礎設施建設與后勤保障能力的預算為23億美元)。
王昌凡,吳萌. 美不斷追加軍費投入亞太地區[N].中國國防報,20230410(04).針對中國的“太平洋威懾倡議”(PDI)的專項資金也是逐年增加的,2022—2024財年最終批準金額分別為71億、115億和147億美元,包括用于加強關島防御和澳大利亞的軍事建設、構建印太分布式基地網和提升戰區聯合后勤保障能力。
Tami Luhby. Heres Whats in the $886 Billion Defense Bill [EB/OL].(20231214)[20231226]. https://edition.cnn.com/2023/12/13/politics/ndaadefensebillwhatis/index.html.這些軍事基礎設施絕大部分位于靠近中國大陸的西太平洋地區。
美國在印太地區的一些盟國也愿意為美國軍事基地的調整和強化提供資金等方面的配合和支持。韓國和日本是除德國以外美國駐軍最多的兩個國家,它們都為美國的軍事存在分擔一定的費用,這些費用包含直接費用,如勞務、軍事建設和公共支出(水、電、煤氣等)等,以及間接費用,如土地租金
韓國和日本的政府用地免費提供給美軍建設軍事基地,不過其出讓的租金收益也算在韓日財政支持之內。如果是私人土地,租金則由韓日政府承擔。、搬遷費、美軍使用的設施費和免除的稅費等。2016—2019年,美國為在韓日的軍事存在分別花費了134億和209億美元,韓國和日本則分別為美國駐軍承擔了58億美元和126億美元。
U.S. Government Accountability Office. Burden Sharing: Benefits and Costs Associated with
the U.S. Military Presence in Japan and South Korea[EB/OL].(20210317)[20231226].? https://www.gao.gov/products/gao21270.2021年簽訂的第11份韓美《防衛費分擔特別協定》(Special Measures Agreement)規定,2020年韓國承擔的駐韓美軍防衛費金額為1.0389萬億韓元(約合9.1億美元),2021年韓國承擔的防衛費金額為1.1833萬億韓元(約合10.4億美元),同比增加13.9%。2022—2025年,韓方每年承擔的防衛費金額將同韓國國防支出增幅保持正相關關系。
Agreement between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and the Republic of Korea[Z/OL].(20211021)[20231226].? https://www.state.gov/wpcontent/uploads/2021/10/21901Korea
DefenseSMA.pdf.另外,駐韓美軍新總部所在的平澤基地耗資108億美元,其中90%由韓國承擔。
U.S. Forces Open New Home in Pyeongtaek [EB/OL].(20180629)[20231226]. https://
koreajoongangdaily.joins.com/2018/06/29/politics/USforcesopennewhomeinPyeongtaek/3050003.
htm.2021年12月,美日達成協議,從2022年開始的5年內,日本將承擔約1.05萬億日元(約合92億美元)的駐日美軍費用,平均每年負擔約2110億日元,相關費用比2021年增加5%左右。
Japan to up 5yr Budget for Hosting U.S. Troops to 1.05 Tril. Yen[EB/OL].(20211220)
[20231226].? https://english.kyodonews.net/news/2021/12/0f5b14db7579japantoup5yrbudget
forhostingustroopsto105trilyen.html.韓國和日本逐年增加的分擔費用減輕了美國海外駐軍的負擔,為美軍調整、強化基地節約了更多的資源,提供了更大的靈活性。美澳之間雖然沒有相關協議,但是澳大利亞也非常愿意為美軍的長期存在買單。2018年11月,澳大利亞出資363萬美元,與美國共同升級隆布魯姆海軍基地。
Tim Fish. Australia, U.S. Set to Expand Papua New Guinea Naval Base[EB/OL].(201811
23)[20231126]. https://news.usni.org/2018/11/23/australiaussetexpandpapanewguineanaval
base. 2019年12月,澳大利亞宣布投資7.15億美元升級北部港口以容納更多的美軍軍艦。
Seth Robson. Australia Investing $715? Million in Northern Port that Hosts US Navy Warships[EB/OL].(20191212)[20231126].https://www.stripes.com/australiainvesting715millioninnorthernportthathostsusnavywarships1.610761.html. 2020年9月,澳大利亞宣布投資11億美元升級廷達爾空軍基地以便“支持盟友”;
$1.1 Billion Investment Commences at RAAF Base Tindal[EB/OL].(20200907)[20231126].https://www.minister.defence.gov.au/mediareleases/20200907/11billioninvestmentcommencesraafbasetindal.2021年4月,澳大利亞宣布投資7.47億美元對北領地4座基地進行全面升級(至2026年完成),目的是讓澳軍和美國海軍陸戰隊進行更大規模的聯合演訓。
Major Investment in Northern Territory Defence Bases[EB/OL].(20210428)[20231128].
https://www.minister.defence.gov.au/mediareleases/20210428/majorinvestmentnorthernterritory
defencebases. 澳大利亞政府的這些措施,推動了美國在澳大利亞西北部軍事基地的強化進程。美國軍事基地的調整要在“有限的”經費與其日益增長的軍事基地需求之間尋求平衡。同時,美國印太地區軍事基地的調整也會受到其在歐洲和中東地區軍事基地調整的影響,還包含與盟友或者伙伴之間的討價還價(不僅包括費用,還包括部署規模、地點等)。這是由戰略資源的有限性決定的。
最后是美國的軍事基地體系功能的發揮要適應世界范圍內軍事技術的進步和美國軍事作戰的新概念、新理念以及作戰方式等的變化。雖然軍事基地的地理因素,如位置、地形、地貌、面積、氣候等具有先天性的特點,不會發生變化,但技術進步以及其帶來的作戰理念是會發生變化的,因此美國軍事基地體系的建設、調整要適應這些變化。美軍對信息時代的高科技軍事進行了具有創新性的系統集成,其結合多年的實戰經驗,不斷提出各種作戰理論,諸如空海一體戰、抵消戰略、馬賽克戰(mosaic warfare)、灰色區域和混合作戰行動、“軍民”聯合、“多域”發力、云殺傷、全域作戰、分布式海上作戰(distributed maritime operation,DMO)等。其總的指導思想是,為避免美國軍事資產高度集中在容易被對手的遠程導彈和高超音速武器打擊的少數基地,美國應該利用眾多的軍事基地和作戰平臺分散部署這些資產,同時又利用這些分散的基地以及美國高度發達的信息網絡和快速反應能力,在需要的時候能高度集中這些火力(中遠程導彈、高超音速武器、先進的作戰平臺等)打擊對手,做到進攻和防御、分散和集中的有機統一。美國在印太地區的軍事基地體系必須適應高新技術發展帶來的軍事作戰思想的變化。
(二)美國印太地區軍事基地體系的功能要適應所謂“大國戰略競爭”的變化
冷戰結束后,來自全球性的威脅不再存在,美國為適應這一形勢的變化,不斷調整軍事戰略。美國防務重點從對付蘇聯轉向應對局部沖突和地區性戰爭,在世界關鍵地區保持前沿存在,以提高美軍應對危機的快速反應能力及與盟國聯合作戰的能力。由于沒有戰略對手,大規模軍事作戰行動不再是美國軍事部門優先考慮的事項,其部署在世界范圍內尤其是歐洲、中東和亞太地區軍事基地的主要使命是應對地區沖突和危機。威脅來源的不確定性和危機爆發的突然性對美軍的快速反應能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20世紀90年代,美軍基地的調整均圍繞上述任務和使命進行,如削減海外基地的數量、優化基地部署、在關鍵地區建立新的基地、減少海外駐軍以及靈活部署部隊等。經過1988年、1991年、1993年和1995年的幾輪調整,美國共關閉97個大型軍事基地,重新調整55個大型基地和235個較小的基地。
中國國防科技信息中心. 美國國防部開始美軍基地關閉與調整工作[EB/OL].(20051112)[20231026].http://mil.news.sina.com.cn/p/20051112/0924330346.html.
“9·11”事件發生后,美國本土受到恐怖襲擊并造成慘重損失,小布什政府的《國家安全戰略報告》認為美國面臨的安全環境發生了新的變化,即看得見和看不見的恐怖主義與大規模殺傷性武器的結合成為美國最大的現實威脅。美國的首要任務是進行反恐戰爭和防止大規模殺傷性武器的擴散以便維護國家安全,美國的全球部署、軍力建設以及與盟友的關系需圍繞該目標進行。由此確定下來的軍事戰略的目標是保衛美國以抵御外來攻擊和侵略,防止沖突與突然襲擊,進而戰勝對手。保衛美國最好的方式是在遠離美國本土之外的地方對威脅的源頭進行打擊。因此,美軍要依賴海外基地——在關鍵地區永久駐扎,在特殊地區輪換部署,應對突發事件時則臨時部署,美國軍力的建設要注重綜合能力和快速反應能力的提升以處理各種危機。美國需要新的軍事基地政策,2005年開始的新一輪軍事基地的調整主要是削減大型的、永久性的軍事基地,代之以小型的、機動靈活的“前進基地”或者臨時基地。在21世紀的最初20年,美國海外基地的主要功能是圍繞著反恐和防止大規模殺傷性武器擴散的需要,進行反恐作戰、危機和突發事件的處理以及應對非對稱威脅。與反恐戰略相一致,軍事基地布局的重點是南亞、西亞和中東。美軍認為,由于過于強調機動性和目標偏向小規模的戰爭和非對稱性的威脅,對未來安全需求準備不足,美軍基地針對大規模軍事行動和戰爭的功能受到了一定程度的損害。
當然,要在軍事上同中國進行所謂的“戰略競爭”,盟友和伙伴的支持非常重要:這一方面可以增加資源,另一方面可以提升戰略行為的“正當性”。美國希望通過強化基地體系和調整基地功能,夯實與其盟友和伙伴的關系,打造所謂的印太聯盟體系或者與伙伴的安全體系,進一步推動其“印太戰略”的實施,更好地維護所謂“自由開放的印太地區”。
Antony J Blinken. A Free and Open IndoPacific [EB/OL].(20211214)[20231026].
https://www.state.gov/afreeandopenindopacific/.
2023年12月,美國國防部宣稱,為落實2022年的《國防戰略報告》,經過一年的努力,美國與盟友和伙伴的關系更加密切:海軍陸戰隊瀕海作戰團前沿部署至日本,為日本提供“戰斧”導彈;為澳大利亞建造核潛艇并擴大在澳大利亞的軍力部署;增加四個位于菲律賓的軍事基地,與巴布亞新幾內亞簽署國防合作協定,在朝鮮半島增加戰略資產部署,支持印度國防現代化建設等;與盟友在印太地區舉行了一系列軍事演習;在本地區的安全合作投資超過了 12 億美元。
U.S. Department of Defense. Fact Sheet: Department of Defense Concludes “Decisive Year”
in the IndoPacific Region [EB/OL].(20231227)[20240126].https://www.defense.gov/News/
Releases/Release/Article/3626886/factsheetdepartmentofdefenseconcludesdecisiveyearintheindo
pacificre/.這些體現了美軍與盟友、伙伴安全關系的新發展。
(三)軍事基地體系內部存在張力,部分軍事基地的功能受到一定影響和限制
一是軍事基地的冗余原則與資源稀缺性之間的張力。這其實是美軍在全球范圍內存在的問題。在美國歷年龐大的國防開支中,軍事基地維護費用占據了基礎預算的絕大部分。在資源既定的前提下,為安全和可靠增加的冗余基地會減少對其他基地資源的投入,也會減少對武器裝備、訓練戰術戰法和作戰理論方面的投入,海外軍事基地還可能會帶來外交、政治、社會等問題。2017年美國國防部的一份報告顯示,全球美軍基礎設施(主要是軍事基地)有19%屬非必要,這個比例是按照2012年的美軍資產調查狀況得出的平均數。其中,陸軍和空軍的冗余比例分別為29%和28%,國防后勤署(Defense Logistics Agency)為13%,海軍為6%。
U.S. Department of Defense. Department of Defense Infrastructure Capacity[R/OL].(20180524)[20231126].https://man.fas.org/eprint/infrastructure.pdf. 時任美國國防部長的詹姆斯·馬蒂斯(James Mattis)致函國會,要求開展新一輪的基地重組與關閉評估(base realignment and closure review),希望國會同意在2020年之后關閉一些基地,以便將資源集中于加強軍隊戰備力量與現代化建設。
Wilson Brissett. DOD Has 19 Percent Excess Capacity, Mattis Asks Congress for BRAC [EB/
OL].(20171018)[20231120]. https://www.airandspaceforces.com/dodhas19percentexcess
capacitymattisaskscongressforbrac/.至2020年,美國國防部關閉了上述評估建議關閉軍事站點中的7334個站點(占建議總數的83%)。
U.S. Government Accountability Office. Base Realignment and Closure: DOD Should Provide
Congress More Complete and Transparent Information [R/OL].(20220928)[20231122].https://
www.gao.gov/assets/gao22105207.pdf.
二是軍事基地的地理位置與基地功能之間的張力。從亞太地區的自然地理因素看,美軍基地是按照幾條島弧部署而形成的封鎖島鏈,依據亞洲大陸距離的遠近而分為第一、第二、第三島鏈。相應地,部署在上的基地分別為一線、二線和三線基地。美軍在朝鮮半島的韓國和第一島鏈的日本以及菲律賓(冷戰時期)的前沿基地部署重兵,擔負著威懾中國和朝鮮或者進行大規模作戰(如越南戰爭)的任務,其目的是把中國封鎖在黃海、東海和南海以內,維持海峽兩岸的分裂狀態。距離中國大陸較遠的第二、第三島鏈以及位于澳大利亞的基地則多起著指揮、供應鏈的作用。近年來,解放軍海空力量和戰略火箭軍迅猛發展,美軍通過第一島鏈的軍事基地也就是最前沿的主要作戰基地(MOB)對中國進行威懾的成本越來越高,中國突破第一島鏈的優勢愈加明顯。于是,位于第一、第二、第三島弧上的基地針對中國將發揮何種軍事作用自然引起美軍的關注。據媒體報道,原定于2021年夏天出臺的美軍《全球態勢評估》(Global Posture Review)一直到2021年11月29日才發布,關鍵原因之一就是拜登政府內部對美軍如何在印太地區布局以應對中國意見不一。
美軍全球調整部署方案“難產”,拜登政府糾結[EB/OL].(20211030)[20231120].https:
//world.huanqiu.com/article/45Noe5g9Oet. 拜登政府內部分成了兩派:一派堅持較為傳統的威懾思維,傾向于在日本、韓國以及新加坡等第一島鏈囤積重兵、強化前沿部署;另一派則傾向于在距離中國較遠的第二島鏈以及澳大利亞機動靈活地部署戰略轟炸機、攻擊型核潛艇以及遠程導彈等,利用技術優勢對中國進行遠程威懾。
三是投資于不同規模即大中小型基地的張力。美軍的大型基地一般建立在位置優越、面積較大的地方,擁有所有必要的基礎設施,但其經濟成本太高,過于集中且容易處在對方遠程精確武器的打擊之下,無法成為高效能的作戰資產。美國在韓國和日本的很多基地,以及在關島和迪戈加西亞的基地都是大型基地。美軍重視的小型基地靈活、反應迅速、成本低、部署范圍廣、不那么引人矚目(隱蔽性強),沒有中心節點,地理空間以及資源配置均衡,可以更加及時有效地進行作戰,但其面對大規模的、激烈的、高強度的對抗時,能力稍顯欠缺。面對有限的戰略資源和臆想出來的“戰略對手”——中國,美軍需要平衡大型基地和中小型基地之間的關系。
(四)美國印太軍事基地體系穩固程度存在風險,其正當性和凝聚力受到質疑
海外基地在很大程度上是殖民主義的產物,即使東道國政府愿意接受他國在本國領土上建立軍事基地,東道國民眾也常常認為這是大國強權政治的表現,不時會爆發反對活動?;厮诘貐^的民族主義情緒上升、國內政治斗爭以及更多的財政要求,都可能會對美軍基地的部署和使用產生影響,東道國民眾甚至會越來越排斥美軍在本地區的大規模駐軍。在當今國際社會,海外基地的獲得越來越困難,代價越來越高。即使是已經獲得的海外基地,在使用上也會受到越來越多的限制,甚至存在被關閉的可能。在這種情況下,美軍不得不調整其在印太地區的部分軍事基地,如美韓之間為駐韓美軍經費的分擔、軍事基地的搬遷和選址以及戰時指揮權的問題曾進行過多次談判,韓國民眾曾經多次抗議美軍的騷擾。美日之間也曾為駐日美軍的經費問題反復協商,日本東京以西美軍橫田空軍基地(Yokota Air Base)附近的居民曾多次因為基地噪聲而提出訴訟。2002—2016年,美國駐日本沖繩的3座軍事基地[普天間基地(Futenma Air Station)、漢森基地(Camp Hansen)和施瓦布基地(Camp Schwab)]至少發生270起污染環境事件,但僅有6起向日本政府通報。
Jon Mitchell. Environmental Contamination at USMC bases on Okinawa[J].The AsiaPacific Journal, 2017,15(2):17.沖繩民眾因為治安、環境、經濟、墜機以及高空墜物等方面的問題,對美軍駐沖繩基地進行了長期的抗議。近年來,圍繞普天間基地的搬遷問題,當地多次爆發大規模的抗議活動,要求駐日美軍放棄在沖繩名護市邊野古地區新建基地,并立即關閉普天間機場。1992年,因為與菲律賓就租金問題無法達成協議,美國最后被迫關閉了蘇比克灣海軍基地和克拉克空軍基地——這是美國在東南亞最大的兩個軍事基地。關島的美軍基地常常受到來自本地居民的抗議——諸如噪音、各類事故、環境污染和犯罪,
Jeffrey W Hornung. The U.S. Military Laydown on Guam: Progress amid Challenges[R].
Washington: Sasakawa Peace Foundation, 2017:61.且基地龐大的規模及美軍高強度和頻繁的訓練對關島本地重要的旅游業產生了較大的影響。在迪戈加西亞,英美兩國為保守軍事基地的秘密,把島上的查戈斯(Chagossian)原住民強制遷徙至毛里求斯和塞舌爾群島等地,導致他們背井離鄉而陷入持久的貧困——該島因此也被大衛·韋恩(David Vine)稱為“恥辱之島”。
David Vine. Island of Shame: The Secret History of the U.S. Military Base on Diego Garcia[M].? Princeto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2009:68.2019年2月,國際法院裁定英國占領查戈斯群島在國際法上是非法的,須把該群島“盡快地”還給毛里求斯。International Court of Justice: Chagos Archipelago Belongs to Mauritius[EB/OL].(20190301)[20231120].https://www.maritimecyprus.com/2019/03/01/
internationalcourtofjusticechagosarchipelagobelongstomauritius/.2019年5月,聯合國代表大會以116∶6的壓倒性優勢通過決議,敦促英國在半年內結束對查戈斯群島的非法殖民,將該島交還給毛里求斯。
UN General Assembly Resolution 73/295[EB/OL].(20190522)[20231120].https://
chagosarchipelago.govmu.org/Pages/UN_General_Assembly_Resolution_73295.aspx.如果英國遵循國際法院的裁決和聯合國的決議,那么未來對迪戈加西亞基地的使用將涉及毛里求斯、英國和美國三方,
Samuel Matthews Bashfield. Mauritian Sovereignty over the Chagos Archipelago? Strategic Implications for Diego Garcia from a UKUS Perspective[J].Journal of the Indian Ocean Region, 2020,16(2):166181.這無疑增加了美軍使用該基地的變數。2023年12月,美國國務卿布林肯在與英國外交大臣卡梅倫會談時表示,華盛頓“承認”英國對查戈斯群島的主權。
Simon Lewis,David Brunnstrom. Cameron, Blinken Say They Discussed “Vital” US Air Baseat Diego Garcia[EB/OL].(20231207)[20240120].https://www.usnews.com/news/world/articles/20231207/cameronblinkensaytheydiscussedvitalusairbaseatdiegogarcia.不管美英如何討論查戈斯群島的主權問題,國際社會普遍承認和國際法裁定的主權都屬于毛里求斯,美國在該島軍事基地的使用不具有合法性和正當性。
美國一般需要與其他國家簽訂同盟條約或者協議,在取得相關國家的許可后才能建立軍事基地。即使已經簽訂了同盟條約,按照條約建立起來的軍事基地在使用上也存在著風險。美國學者的研究表明,東道國政治體制對政府在基地使用權問題的立場上有著突出的影響。哥倫比亞大學教授亞歷山大·庫利(Alexander Cooley)指出,“專制國家”“民主化國家”和成熟的“民主國家”恪守條約的能力各不相同,在堅守國際承諾方面的態度差別很大。其中,成熟的“民主國家”建立了穩定的立法程序和完善的政黨制度,是最值得信賴的東道國,而“專制國家”的基地使用權最不穩定,“民主化國家”基地使用權的穩定性介于兩者之間。
Alexander Cooley. Base Politics: Democratic Change and the U.S. Military Overseas[M]. Ithaca: Cornell University Press, 2008:1416.
美國在不同關系類型國家的軍事基地使用權的風險也是不一樣的。
Stacie L Pettyjohn, Alan J Vick. The Posture Triangle: A New Framework for U.S. Air Force Global Presence[R].Santa Monica: RAND Corporation, 2013:5057.交易型國家(如菲律賓)主要是為了物質利益而準許美國使用其軍事基地,此類國家容易利用美軍的過失激化國內民族主義情緒而爭取更多的物質利益,軍事基地使用權的風險較高。雙邊防務合作關系國家(如韓國)對軍事基地使用權的穩定有賴于共同的外來威脅。一旦威脅降低或者消失,將會對軍事基地使用權造成一定程度的影響。長期伙伴關系國家(如澳大利亞)則認識到,美國的軍事存在可以使雙方均獲得長期廣泛的利益,故而對美國軍事基地使用權達成了較為廣泛的共識,其風險程度是最低的。澳大利亞甚至加強了與美國的安全合作關系,允許美國在其西北地區擴大或者與其共建了數量眾多的新軍事基地。
與上述情況不同的是,有些國家因為對美國責任感與承諾的缺失感到失望而影響了基地的使用,如第二島鏈中的太平洋“自由聯系國家”(Freely Associated States)。20世紀80年代,美國通過與太平洋地區的三個主權國家(密克羅尼西亞聯邦、帕勞共和國和馬紹爾群島共和國,現在稱為美國的“自由聯系國家”)簽署《自由聯系條約》(Compact of Free Association)而保持著特殊關系。美國單獨負責對它們的安全,有在“自由聯系國家”建立基地和防御設施的權利。美軍可以自由出入這三國,其他國家的軍艦軍機進入三國需要得到美國的批準。美國與密克羅尼西亞聯邦和馬紹爾群島共和國的《自由聯系條約》在2023年到期,和帕勞共和國的《自由聯系條約》將于2024年到期,關于是否延期一度存在變數,
如馬紹爾群島曾在2022年9月23日宣布中止與美國續訂兩國間《自由聯系條約》的談判。參見:Pita
Ligaiula. Marshall Islands Halt Negotiations with US over Nuclear Testing Legacy[EB/OL]. (20220926)[20231120].https://pina.com.fj/2022/09/26/marshallislandshaltnegotiationswithusovernucleartestinglegacy/. 2023年5月,美國與密克羅尼西亞、帕勞續簽《自由聯系條約》;2023年10月,美國與馬紹爾群島續簽《自由聯系條約》。主要原因在于美國并不關心核武器試驗造成的經濟、環境和健康遺留問題。
1946—1958年,美國在馬紹爾群島及其上空和海底進行了67次核試驗,造成了嚴重的核污染。出于類似的原因,2022年8月,所羅門群島拒絕了美國海岸警衛隊“奧利弗·亨利”號(Oliver Henry)巡邏艇在其首都霍尼亞拉(位于瓜達爾卡納爾島北部)的停靠。
Wyatt Olson. Solomon Islands Denies Port Call for GuamBased US Coast Guard Cutter[EB/OL].(20220825)[20231220].https://www.stripes.com/theaters/asia_pacific/20220825/solomonislandscoastguardcutterchina7106824.html. 美軍對全球氣候變暖的態度也是一個因素。研究顯示,美軍已經成為全球氣候巨變的主要責任者之一。由于美國的游說,其在海外的軍事排放不受1997年《京都議定書》(
The Kyoto Protocol)的約束。自2015年《巴黎協定》(The Paris Agreement)簽署以來,美國和英國軍隊已合計排放了至少4.3億噸二氧化碳當量。這些不受節制的軍事排放影響了空氣質量、生態系統、生物多樣性以及基地周圍居民的健康。為對這些排放提供補償,美國軍方應該提供至少1060億美元的國際氣候融資,英國軍方則應提供至少50億美元。
Patrick Bigger, Nick Pearce, Khem Rogaly, Ketaki Zodgekar. Less War, Less Warming: A
Reparative Approach to US and UK Military Ecological Damages[EB/OL].(20231101)[20231220].https://www.researchgate.net/publication/375413336_Less_War_Less_Warming_A_Reparative_Approach_to_US_and_UK_Military_Ecological_Damages.對氣候變化非常敏感的南太平洋島國自然希望美國減少排放并為此承擔責任,但美軍的所作所為令他們非常失望,所以美國與自由聯系三國續簽條約可能存在著一定變數。
三、美國印太軍事基地體系調整的趨勢
軍事基地是美國印太軍事存在的基礎和前提?;趯Π詸嗟匚坏钠珗獭娛率侄蔚拿孕?、對印太地區的重視、對想象出來的“戰略競爭對手”的焦慮,美國會根據全球和地區戰略需求以及現有基地的狀況,至少從以下幾個方面進一步調整和強化印太地區軍事基地體系。這將會使其功能和使命更加明確,并使其攻擊性和韌性提升到更高的水平。
(一)美國將進一步推動軍事基地的功能從反恐向大規模作戰和威懾轉變
既然將中國作為最重要的對手,并且在為可能爆發的軍事沖突作準備,那么美國就需要考慮將會在哪里、以何種形式與中國發生沖突?這種沖突的強度如何?這些因素將決定美國如何發揮印太地區軍事基地體系的功能,從而決定軍事基地建設、調整和強化的基本方向。如果是高強度的大規模軍事沖突,那么印太地區美軍基地的調整就要圍繞這個可能性進行;反之,則是其他的情形了。從以往沖突的經驗來看,國家之間的沖突有以下幾個變量值得注意:經濟實力、軍事實力、對核心利益的認定和戰斗意志。冷戰后中美之間經濟和軍事實力對比變化的基本情況如下(參見表2)。概括而言,在衡量一國實力最重要的兩個變量(經濟和軍事)上,中國與美國之間的差距呈縮小趨勢。
在核心利益的認定方面,臺灣地區是中國的核心利益,這一直是1949年以來全體中國人的基本共識。中國以最大的善意努力促進和平統一,但也絕不會放棄使用非和平手段解決臺灣問題。臺灣島是第一島鏈最中間的節點,維持海峽兩岸的分離對美國的島鏈戰略至關重要。如果海峽兩岸最終實現了完全的統一,美國島鏈戰略中最主要的鏈條(即第一島鏈)將不復存在。中國將獲得成為海權強國的基石并極大地提升民族自豪感,而美國將失去在西太平洋地區的制海權,進而影響霸權根基,這是美國不能接受的。隨著美國軍事優勢的減少及中國經濟和軍事實力的增強(特別是中國不斷提升的反介入/區域拒止能力,以及解決臺灣問題的堅定決心),美國在威懾中國失敗后產生的戰略焦慮以及咄咄逼人的軍事挑釁可能會導致嚴重的后果。一旦沖突發生,將是一種大規模的激烈沖突。沖突的地理范圍大概率是在廣袤的西太平洋地區,中國以大陸為基地,美國則主要依賴分布于印太地區數量眾多的軍事基地(包括其盟國)。無論是威懾中國還是與中國發生沖突,印太地區的美軍基地須為美國從反恐戰爭轉向大國沖突做好理論和行動上的準備。美軍對印太地區戰略資源的投入,《國防戰略報告》的制定(指導其國防戰略最新的支柱即“一體化威懾”),印太地區指揮體制的變化,作戰新概念和新理論的演進,新的組織結構(如海軍陸戰隊瀕海作戰團、多域作戰部隊等優先考慮印太地區)的調整,各種先進的攻擊性作戰平臺和武器的部署,各類頻率高、強度大、范圍廣、針對性強的軍事活動(如訪問、演習、偵查、“航行自由”等)的開展,與盟友的互動等清楚地表明,美國在為大國沖突作準備。而印太地區的軍事基地將在美國的大國沖突中發揮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它們必須適應這一變化。未來,美軍印太地區軍事基地大規模作戰以及威懾的功能將進一步增強,而其反恐、反海盜、人道主義救援等功能將進一步減弱。
(二)美國將重塑島鏈戰略,加快融合第一島鏈和第二島鏈
美國現行的島鏈戰略源于20世紀50年代,彼時中美實力相去甚遠,美國認為軍事重心放在第一島鏈就可以封鎖住中國。第二、第三島鏈距離中國較遠,當時中國的能力有限,不足以對其構成威脅,它們主要起著指揮、后勤、運輸節點等方面的作用,功能比較清晰。然而,當今的情況跟以前大為不同。中國軍事實力的增長導致第一島鏈防御的難度加大,單純依靠第一島鏈難以實現美國的戰略意圖。盡管如此,美國仍然不能放棄第一島鏈,第一島鏈對美國來說依然非常重要,它不僅是距離中國大陸最近的前沿基地,還是美國與盟友安全關系與責任的象征。
James R Holmes. Defend the First Island Chain[J/OL].Proceedings,2014,140(4)[20231025].https://www.usni.org/magazines/proceedings/2014/april/defendfirstislandchain; Andrew S Erickson, Joel Wuthnow. Why Islands Still Matter in Asia: The Enduring Significance of the Pacific “Island Chains”[EB/OL].(20160205)[20231220].https://www.andrewerickson.com/2016/02/whyislandsstillmatterinasiatheenduringsignificanceofthepacificislandchains/.在第二島鏈和其他地方,美國能夠利用自己的軍事技術優勢——各種中遠程導彈、高超音速武器和先進的作戰平臺,即使在距離假想敵很遠的地方,這些軍事技術也能夠發揮作用。故而美國在強化對第一島鏈軍事部署的同時,對第二島鏈也“加大了賭注”,
Derek Grossman. America Is Betting Big on the Second Island Chain[EB/OL].(20200905)[20231220]. https://www.thediplomat.com/2020/09/americaisbettingbigonthesecondislandchain/.強化了對帕勞、關島、澳大利亞甚至迪戈加西亞基地的投資,把原本帶有后方性質的基地打造為與第一島鏈中的基地功能相近或者相同的前沿基地,利用它們作為依托,對假想敵發動遠程攻擊,以此深度融合第一、第二島鏈的功能。為加強第二島鏈的作用,美軍甚至提出了“第二島云”(the second island cloud)的概念,即第一島鏈以東的諸島嶼不應被視為“鏈”(chain),而應被視為“云”(cloud)。第二島鏈上的美軍與基地設施被化整為零地分散部署在各個島嶼,在遭到攻擊時散開降低損失,在反攻時又能聚在一起形成合力?!暗诙u云”非常契合美軍提出的分布式海上作戰概念。美國的新戰略應揚棄狹隘的“島鏈”視角,轉而強調能凸顯美國區域角色的“第二島云”廣義概念,并在太平洋投資打造一支強韌、分散且持久的部署力量。
Andrew Rhodes. The Second Island Cloud: A Deeper and Broader Concept for American Presence in the Pacific Islands[J]. Joint Force Quarterly,2019,95(4):4653.除了最前沿的行動基地,其他基地既可以充當戰略錨點、中轉站和供應鏈,也可以充當直接作戰基地,這模糊了前沿基地和后方基地的界限,深化了各個基地功能的通用性。以島弧為基礎建立起來的島鏈之間的互動性、協調性日益明顯,呈現出島鏈一體化的趨勢。
(三)美軍傾向于鞏固亞太(印太)地區現有的大型基地,而不是建設新的大型基地
在新基地的建設上,美軍將更加注重中小型基地的建設及其與大中型基地和大量的“軍事站點”的合理配置,并且使用可移動基地。美軍的大型基地一般建立在位置優越、面積較大的地方,擁有所有必要的基礎設施,但因其經濟成本太高、過于集中且容易處在對方遠程精確武器的打擊之下,無法成為高效能的作戰資產。美國在韓國和日本的很多基地,以及關島和迪戈加西亞的基地都是大型基地。
美軍作戰經驗表明,持久的大規模作戰行動仍然需要大型基地,在需要人員輪換以及受到國際法或者東道國法律限制的作戰行動時更是如此。新建成的韓國平澤基地總面積達15平方公里,是美軍在世界范圍內規模最大、軍事設施最完善的海外基地。除了在韓國新建平澤基地外,美國對其他大型基地的建設以在原有基地基礎上改建為主,主要包括關島基地和迪戈加西亞基地。這些基地本身功能齊全,又比韓國和日本基地群距離亞洲大陸要遠得多。2023年8月,美國國會研究服務處(Congressional Research Service)的報告表明,美國國防部正計劃對關島的軍事基礎設施進行額外投資,并增加島上的美軍數量。美國國防部的“五年計劃”要求2024—2028財年在島上的軍事建設上花費約73億美元。導彈防御局計劃追加17億美元在關島建設綜合導彈防御系統。美國海軍陸戰隊計劃將目前駐扎在日本沖繩的5000名海軍陸戰隊員轉移到位于關島的新海軍陸戰隊基地。
Congressional Research Service.Guam: Defense? Infrastructure and Readiness[R/OL].(20230803)[20231218]. https://crsreports.congress.gov/product/pdf/R/R47643.隨著美國“亞太再平衡戰略”以及“印太戰略”的實施,澳大利亞在美國地區戰略中的地位上升,美國加快了在澳大利亞軍事基地的建設,重點是在臨近東南亞和印度洋的西北邊境建立基地群(如澳大利亞西北海岸靠近東南亞的達爾文),它們既可以作為連接關島和迪戈加西亞的中間節點,又可以前出東南亞和南海。美澳正在澳大利亞北領地修建大型基地以停泊大型戰艦和所有型號的戰略轟炸機。美國考慮到在東南亞沒有大型基地,正和澳大利亞合作,把澳大利亞西北部建設成為一個大型基地群,以用于大規模作戰和威懾。其他的基地一般均屬于中小型基地。大型基地、中型基地、小型基地采取“中心—外圍”的結構方式,即少數大型基地居于中心,其四周依次配置中型和小型基地,而那些安全合作“據點”有時只能依靠私人承包商安排。對一些封鎖或者包圍的可能缺口,則輔之以可移動基地予以彌補。
地處太平洋中心第三島鏈中央的夏威夷,是連接亞太和美國本土的樞紐,也是美國印太司令部所在地。它是“太平洋威懾倡議”重點建設的大型軍事基地之一(另外一個是關島),美國軍方的注意力集中在它的軍事防衛能力,投資的項目包括:各類海軍設施的建設(打造設施完善,裝備先進的現代化海軍基地);戰備物資的儲存中心建設;海軍陸戰隊的新兵訓練基地;部署戰略偵察和導彈防御系統(構建起?;磳Ш头揽諗r截體系)等。總的看來,美國要將夏威夷基地打造成中部太平洋最重要的軍事基地——它既是亞太美軍的穩固戰略支撐點,又是美國本土的防御前哨。
(四)美國將進一步強化與盟友和伙伴的安全合作關系,尋求更多基地的準入權
2015年,美國海外基地總數為587個,2018年則下降為514個,
The Department of Defense. Base Structure ReportFiscal Year 2018 Baseline[R/OL].(20181205)[20231020].https://www.acq.osd.mil/eie/Downloads/BSI/Base%20Structure%20Report%20FY18.pdf.但在亞太地區,美國軍事基地數量不降反增。21世紀伊始,美國就與日本達成協議,除了原有的基地外,美軍與日本自衛隊共同使用的軍事設施有下地島(Shimoji Island)、馬毛島(Mage Island)以及西南諸島,包括釣魚島附近的奄美大島(Amami Great Island)、宮古島(Miyakojima Island)、石垣島(Ishigaki Island)和與那國島(Yonaguni Island)等。在東南亞,2016年美國獲得了菲律賓5處軍事基地的使用權。2020年5月,美軍通過商業手段重返蘇比克海軍基地,
Manuel Mogato. US Navy Eyes Return to Subic Bay in a Commercial Deal[EB/OL].(20200512)[20231020].https://onenews.ph/usnavyeyesreturntosubicbayinacommercialdeal.2023年又獲得了4處軍事基地。
U.S. Department of Defense. Philippines, U.S. Announce Locations of Four New EDCA Sites[Z/OL].(20230403)[20231220].https://www.defense.gov/News/Releases/Release/Article/3349257/philippinesusannouncelocationsoffournewedcasites/. 泰國在柬埔寨問題得到解決后堅決拒絕了美國在泰國領土上長期駐軍,但美國可以通過租借或者臨時租借的方式使用泰國的梭桃邑海軍基地(Sattahip)和烏塔保空軍基地(UTapao)。2022年6月,美泰達成協議,美國將在泰國建立美軍醫療后勤中心和物資保障中心。
Adam Judd. Thailand, U.S. Host Senior Leader Dialogue[EB/OL].(20220608)[20231026]. https://thepattayanews.com/2022/06/08/thailandushostseniorleaderdialogue/.新加坡、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和越南等國則允許美軍??垦a給和訪問性使用其海軍設施(分別是樟宜海軍基地、實邦加軍港、蘇門答臘港和金蘭灣)。美國在澳大利亞新的軍事基地分布在以達爾文港為中心的基地群,印度洋沿岸及其附近島嶼和美澳共同建設的巴布亞新幾內亞馬努斯島的隆布魯姆海軍基地,
Ben Wan Beng Ho. The Strategic Significance of Manus Island for the U.S. Navy[J/OL].
Proceedings, 2018,144(12). https://www.usni.org/magazines/proceedings/2018/december/strategic
significancemanusislandusnavy. 澳大利亞由此成為美國印太戰略的重要幫手和“超級軍事大基地”。2023年5月,美國與巴布亞新幾內亞正式簽署了雙邊防務合作協議。根據協議內容,美軍將“不受阻礙”地進出巴新基地,并可在基地外進行開發和建設活動。
US Signs New Security Pact with Papua New Guinea amid Competition with China[EB/OL].(20230521)[20231120]. https://www.usnews.com/news/us/articles/20230521/ustosignnew
securitypactwithpapuanewguineaamidcompetitionwithchina. 在“自由聯系國家”,美國重啟了很多二戰時期修建的簡易機場,并重點部署在距離菲律賓“十分方便”的帕勞。
在印度洋和南亞,2016年8月,美印簽署《后勤交流備忘錄協定》(LEMOA),允許美印兩國軍隊使用對方基地及相關設施進行綜合補給、維修保養和人員休整等后勤作業。2022年8月7日,美國海軍軍事海運司令部“劉易斯·克拉克”(Lewis and Clark)級干貨彈藥船“查爾斯·德魯”號(USNS Charles Drew)抵達位于印度欽奈(Chennai)北部港口卡圖帕里(Kattupalli)的拉森圖博船廠(Larsen & Toubro),開展為期11天的維修工作,這是美國海軍艦船首次在印度進行航行維修。2017年10月,美國尼米茲級核動力航母“尼米茲”號(Nimitz Aircraft Carrier)帶領的第11航母打擊群訪問科倫坡——這是近32年以來美軍航母打擊群第一次訪問斯里蘭卡。據媒體報道,美國已經和斯里蘭卡簽署了《駐軍地位協定》(SOFA),
USLanka Relations: Full Text of the Status of Forces Agreement[EB/OL]. (20190703)[2023
0920].http://www.srilankaguardian.org/2019/07/uslankarelationsfulltextofstatus.html. 從而有利于美國更好地進入斯里蘭卡和印度洋。美國也分別加強了與馬爾代夫、孟加拉國和尼泊爾之間的安全合作關系。
未來,美國將單獨(在美國本土或者美國海外領地如阿拉斯加、夏威夷和關島等地)或者與盟友、伙伴進行協調,以條約、協議、準許進入、共同使用、訪問、租賃、租借、借用等形式繼續有目的且有針對性地優化基地網絡和強化軍力部署,尋求建立更多的軍事基地(例如念念不忘地尋求越南金蘭灣
Carl Thayer. Will Vietnam Lease Cam Ranh Bay to the United States? [EB/OL].(20200506)[20231220]. https://thediplomat.com/2020/05/willvietnamleasecamranhbaytotheunitedstates/;Gitanjali Sinha Roy. Is U.S. Regaining the Cam Ranh Bay? [EB/OL].(20200619)[20231220].
https://www.cescube.com/vpisusregainingthecamranhbay; Dov S Zakheim. Americas Presence in Cam Ranh Bay Should Be More than Occasional[EB/OL].(20200929)[20231220]. https://thehill.com/opinion/nationalsecurity/518527americaspresenceincamranhbayshouldbemorethanoccasional/; Charles K Djou, Matthew B Powell. The US Military Should Return to Vietnam[EB/OL].(20210728)[20230920]. https://www.defenseone.com/ideas/2021/07/usmilitaryshouldreturnvietnam/183609/.和重返菲律賓蘇比克灣)。
(五)美國將繼續通過宣揚共同的規范、安全和“民主”觀念,獲得軍事基地并維系其功能
20世紀50年代以來,美國主動與西太平洋的一系列國家建立了雙邊或者多邊同盟體系,依據條約以及各類駐軍地位協定獲許在這些國家建立了眾多的軍事基地。美國海外基地的獲得方式、法律地位、功能、使用方式以及使用期限、續訂等,在條約或者協議中有著十分清楚的規定,法律化的制度和規范保證了基地體系的有序運行。各方的契約精神使基地體系不至于在內外關系緊張的時候,抑或是因為環境的變化而對基地體系進行調整或者加強時中斷運行。美國與其伙伴在軍事基地的使用上雖然存在分歧和爭論,但大多最終能以協議的方式得以解決(如美韓和美日關于防務費的分擔)。只要美國的態度不顯得那么盛氣凌人,就會減少基地東道國心理上的反感。大力渲染共同的威脅感知,把美國、東道國和地區安全利益聯結在一起,是美國獲取并維持軍事基地功能的重要方式。冷戰后美國駐韓國軍事基地的調整、在菲律賓和澳大利亞獲得新的軍事基地跟美國與這些國家所謂“共同的威脅感知”密切相關。在推廣“民主”和承擔責任方面,拜登政府對太平洋島國的政策引人注目。近年來,因為氣候變暖、經濟發展、核試驗遺留等原因,太平洋島國對美國的看法發生了微妙的變化。為此,拜登政府向“被美國遺忘的太平洋島國”發動了一系列外交攻勢。其中,最重要的是2022年9月“美國—太平洋島國峰會”(U.S.Pacific Island Country Summit)的召開以及《美國—太平洋伙伴關系宣言》(
Declaration on U.S.Pacific Partnership)和《美國太平洋伙伴關系戰略》(U.S. Pacific Partnership Strategy)的發表。這實際上是向世界宣布,太平洋島國重新得到了美國的重視。2023年3月,為續簽《自由聯系條約》,美國決定在未來20年內向“自由聯系國家”提供71.34億美元的經濟援助。
U.S. Aims for over $7 Billion in Aid for 20Year Pacific Islands Compacts[EB/OL].(20230323)[20231125]. https://www.usnews.com/news/world/articles/20230323/usaimsforover7billioninaidfor20yearpacificislandscompacts.2023年9月,美國又舉行第二屆“美國—太平洋島國峰會”,會議宣稱要應對氣候變化、經濟發展、海洋安全、公共衛生等共同挑戰,加強美國與太平洋地區的伙伴關系,以進一步提升美國在南太地區的影響力。會上,美國正式承認庫克群島(the Cook Islands)和紐埃(Niue)的主權和獨立,并與兩國建立外交關系。
The White House. Enhancing the U.S.Pacific Islands Partnership[Z/OL].(20230925)[20231125].https://www.whitehouse.gov/briefingroom/statementsreleases/2023/09/25/factsheetenhancingtheuspacificislandspartnership/.兩次峰會召開后,美國提供的援助(第一次峰會宣布提供8億美元,第二次峰會宣布提供2億美元)多與促進該地區的“民主”“人權”等問題直接相關,或者以此為條件。通過兩次峰會以及一系列的外交努力和經濟援助,美國與太平洋島國的關系得以重新加強。美國認為,共同的價值觀、“民主”制度以及美國的責任意識可以減少阻力并降低成本,從而使基地功能盡可能地不受雙邊關系和外部環境的影響。故而,美軍在太平洋島國軍事基地的使用雖經短暫的波折,卻依然能夠正常發揮作用,甚至因為美國借此機會付出新的外交努力而得到強化。
四、 結語
當前,印太地區的地緣政治出現了結構性的變化,即中國和美國之間的實力對比出現了縮小的趨勢,而且這一趨勢不可逆轉。盡管中國始終堅持走和平發展道路,中國軍事力量的發展也只是出于維護國家主權、發展和安全的需要而保持在一個合理的范圍之內,但美國根深蒂固的霸權思維決定了它對中國的發展態度不是接受,而是遏制。在使用非軍事手段難以遏制中國的情況下,美國將更多地使用軍事手段同中國進行所謂的“戰略競爭”,甚至威懾中國。美國在印太地區歷史悠久、數量眾多、布局完整、功能齊全的軍事基地在“遏制中國”的行為中將會發揮越來越大的作用。從“亞太再平衡戰略”到“印太戰略”,美國不斷調整其在印太地區軍事基地的部署、功能和使命,并使之得到大幅度強化。未來,美國會根據其維持霸權的需求和印太地區戰略環境的變化,投入更多的資源,竭力編織基地之網,進一步強化在印太地區的軍事存在。美國試圖打造出一個“有韌性的”基地體系,以便在戰略威懾失敗時,為激烈的大國沖突作準備。
美國通過調整、強化軍事基地體系而保持龐大的軍事存在和軍事實力,對印太地區的安全形勢有著重大的戰略影響,甚至重塑了印太地區的安全秩序和環境。實際上,美國的這一戰略行為加劇了印太地區的地緣政治緊張程度,人為制造了印太地區的對立,根本達不到其聲稱的所謂“威懾”的效果,因為美國針對的目標必然會開展合理的反制措施以維護自身合法權益和保持地區穩定。鑒于美國印太地區軍事基地的調整和強化主要針對中國的特點,正在建設海洋強國并走向偉大復興的中國必須對此予以高度關注,以便未雨綢繆、從容應對。
參考文獻:
[1][美]大衛·韋恩.? 美國海外軍事基地:它們如何危害全世界[M]. 張彥,譯. 北京:新華出版社,2016.
[2]唐永亮. 近年來沖繩基地問題:核心特征、利益博弈及其影響[J].東北亞學刊,2019(1).
[3]楊衛東,石秋峰. 透視迪戈加西亞基地在美國“印太戰略”中的作用[J].太平洋學報,2020(2).
[4]張軍,李偉剛,徐帥. 美軍海外基地研究[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8.
[5]中國南海研究院.? 美國在亞太地區的軍力報告(2020)[M].北京:時事出版社,2020.
[6] Cooley A. Base Politics: Democratic Change and the U.S. Military Overseas[M]. Ithaca: Cornell University Press, 2008.
[7] Edelman E, Bassler C, Yoshihara T,Hacker T. Rings of Fire: A Conventional Missile Strategy for a PostINF Treaty World[R]. Washington: Center for Strategic and Budgetary Assessments, 2022.
[8] Giroux M J. Building Resiliency: A New US Approach to East Asia[J]. Journal of IndoPacific Affairs, 2021,4(9).
[9] Hornung J W. The U.S. Military Laydown on Guam: Progress amid Challenges[R].Washington: The Sasakawa Peace Foundation,2017.
[10] Mahnken T G, Sharp T, Fabian B, Kouretsos P. Tightening the Chain: Implementing a Strategy of Maritime Pressure in the Western Pacific[R]. Washington: Center for Strategic and Budgetary Assessments, 2019.
[11] Rhodes A. The Second Island Cloud: A Deeper and Broader Concept for American Presence in the Pacific Islands[J].Joint Force Quarterly,2019,95(4).
[12] Stevenson J. Overseas Bases and US Strategy: Optimising? Americas Military Footprint [M].London: Routledge,2022.
(責任編輯:孫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