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彪 于浩



[摘 要]針對全國3112名中小學音樂教師職業認同現狀的調查結果顯示,中小學音樂教師職業認同總體水平較高,其中職業價值觀維度水平最高、職業行為傾向與角色價值觀維度處于中等偏上水平、職業歸屬感維度水平最低。中小學音樂教師職業認同受性別、生育情況、教齡、收入以及職稱等因素影響,并呈現出不同的職業認同水平和特點。文章基于此提出相應對策:著力提升男性教師及已育教師職業認同水平;關注低教齡教師職業行為傾向及增強高教齡教師職業歸屬感;合理提高中小學音樂教師薪資待遇;積極助力中小學音樂教師職稱晉升。
[關鍵詞]中小學音樂教師;教師職業認同;性別;生育情況;收入
[中圖分類號]G645[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5-3437(2024)07-0001-06
教師職業認同作為一種與職業有關的積極態度,既是個體與教師職業交互作用的結果,也是受內外多種因素影響而不斷變化的動態過程,一般認為其包含職業價值觀、角色價值觀、職業歸屬感、職業行為傾向等多個維度[1]。職業認同既是一種能夠影響教師能力和行為的內隱素質,又是成為高質量教師的重要前提和必備品格[2]。2023年發布的《教育部關于全面實施學校美育浸潤行動的通知》強調,要大力開展“教師美育素養提升行動”,提出“以美育浸潤教師,發揮教師職業的美育功能,提升全員美育意識和美育素養,塑造人格魅力,涵養美育情懷”的目標[3]。這充分體現新時代黨和國家對學校美育工作的高度重視,同時凸顯出教師作為美育實施者的重要地位。
作為美育師資隊伍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小學音樂教師在實施美育方面扮演著重要角色。增強中小學音樂教師職業認同是促進美育師資隊伍高質量發展的有力保障。一方面,教師職業認同是師德的重要內容,增強中小學音樂教師職業認同有助于激發其教育情懷、促進其工作投入、提高其工作滿意度及增強其職業幸福感;另一方面,增強中小學音樂教師職業認同,有助于增強其職業承諾[4]、降低其離職概率[5]。
國外研究主要集中在探討中小學音樂教師職業認同的形成[6]、發展[7]以及影響因素[8]等方面,而國內則主要針對職前音樂教師群體展開相關調查,部分研究從中小學音樂教師職業認同的特點、現狀及影響因素等方面進行探討[9]。從已有研究來看,國內相關研究數量不多,較少對全國范圍的中小學音樂教師職業認同水平進行深入調查和全面分析。基于此,為深入了解中小學音樂教師的職業認同狀況,本研究運用調查研究法對全國中小學音樂教師的職業認同現狀進行調查,采用統計分析方法進一步分析中小學音樂教師職業認同的影響因素,根據分析結果有針對性地提出相應的對策建議,旨在提升中小學音樂教師的職業認同水平,促進中小學音樂教師隊伍的高質量發展,進而推動學校美育工作的高質量發展。
一、研究設計
(一)研究工具
通過分析國內外已有相關量表,本研究在魏淑華編制的《中小學教師職業認同量表》[1]的基礎上,依據中小學音樂教師的特點對量表中的表述做出細微調整,形成本研究的測量工具。量表第一部分為包括性別、生育情況、教齡、收入與職稱等中小學音樂教師個人背景信息的人口統計學題項;量表第二部分為針對中小學音樂教師職業認同水平的調查,包含中小學音樂教師職業價值觀、角色價值觀、職業歸屬感與職業行為傾向四個維度,共18個題項。量表選項采用李克特7點計分形式,1代表“非常不同意”,7代表“非常同意”。經檢驗,該量表在本研究中的整體內部一致性Cronbach's α系數為0.894,各維度系數為:職業價值觀0.822、角色價值觀0.848、職業歸屬感0.659、職業行為傾向0.709。整體與各維度的系數較高,說明量表的內部一致性較高,可信度良好。
(二)數據處理
本研究共收集3248份問卷,采用SPSS25.0軟件對所收集的數據進行處理,共剔除數據不完整、答題時間過短和所有題項答案一致的無效問卷136份,最終剩余3112份有效問卷,問卷有效回收率為95.8%,有效回收率較高,說明問卷收集的質量較好。
(三)調查樣本
本研究將我國中小學音樂教師作為研究對象,將3112份有效問卷作為調查樣本,其中男教師513名、女教師2599名,分別占總人數的16.5%和83.5%;公立學校教師2875名,占總人數的92.4%,非公立學校教師237名,占總人數的7.6%。
二、研究結果與討論
(一)中小學音樂教師職業認同整體情況
經過詳細統計分析,得出我國中小學音樂教師的職業認同總體均值為5.586,高于中間值4,說明中小學音樂教師的職業認同總體水平較高。中小學音樂教師的職業認同在職業價值觀、角色價值觀、職業歸屬感以及職業行為傾向四個維度上呈現出不同的分布狀態(見表1)。
中小學音樂教師在職業價值觀維度整體表現較好,分值為5.828,高于其他三個維度,表明大部分中小學音樂教師能夠較為深刻地認識到自己職業的社會價值和意義。職業行為傾向維度的分值為5.814,僅次于職業價值觀維度,意味著較多中小學音樂教師在教學工作中表現出強烈的責任心和使命感。角色價值觀維度的分值為5.457,表明大部分中小學音樂教師以“中小學音樂教師”的身份為榮。在職業歸屬感維度的分值為5.142,表明大部分中小學音樂教師有較好的職業情感體驗及對音樂教育事業的歸屬感。
總體看來,我國中小學音樂教師的職業認同水平較高,尤其在職業價值觀和職業行為傾向方面表現突出,但在角色價值觀和職業歸屬感方面仍有提升空間。
(二)中小學音樂教師職業認同差異分析
通過分析中小學音樂教師的性別、生育情況、教齡、收入、職稱等人口統計變量對職業認同的影響,發現在性別、生育情況及收入等方面,中小學音樂教師職業認同的總體水平具有顯著差異,教齡和職稱在職業歸屬感、職業行為傾向及角色價值觀維度上具有顯著差異。
1.中小學音樂教師職業認同的性別差異
獨立樣本t檢驗分析的結果揭示了中小學音樂教師職業認同在性別上存在非常顯著差異(見表2)。相比男性音樂教師,女性音樂教師在職業認同的總體水平上表現出明顯的優勢,性別因素在中小學音樂教師職業認同水平上具有非常顯著的預測作用。具體來看,不同性別之間在角色價值觀維度上存在極其顯著差異,在職業行為傾向維度上存在顯著差異。然而,在職業價值觀和職業歸屬感維度上,不同性別之間并未展現出顯著差異。此外,相較于男性,女性音樂教師在職業價值觀、角色價值觀以及職業行為傾向等方面得分更高。
該結果可能與中小學音樂教師職業的特性有關。從選擇中小學音樂教師職業的群體來看,女性明顯多于男性[10],高等教育學科專業與勞動力市場具有緊密聯系,而學科專業間的性別隔離導致職業領域性別分布不均衡[11],性別的職業刻板印象導致男性音樂教師對自己所從事的職業認同水平總體上低于女性音樂教師。
2.中小學音樂教師職業認同的生育情況差異
獨立樣本t檢驗分析結果顯現,生育與未生育的中小學音樂教師在職業認同總體水平上存在顯著差異,在職業行為傾向維度上具有極其顯著差異。具體來看,未生育的中小學音樂教師的職業認同總體水平與職業行為傾向水平更高,在職業行為傾向維度上表現得尤為明顯(見表3),這在一定程度上說明未生育的中小學音樂教師對教師職業的投入程度要高于已生育的教師,或許是由于在一定程度上,已生育的教師需要將原本投入職業發展的精力部分轉移到家庭中,以便更好地滿足家庭和工作的雙重需求。
3.中小學音樂教師職業認同的收入差異
獨立樣本t檢驗分析結果顯示,不同收入的中小學音樂教師職業認同具有顯著差異。收入在每月5000元以上的教師職業認同總體水平高于收入在每月5000元及以下的教師,主要表現在角色價值觀維度具有非常顯著差異、職業行為傾向維度具有極其顯著差異(見表4)。大部分收入較高的中小學音樂教師認為其獲得的物質回報能夠較好地體現個人工作價值,更愿意將自己看作是該群體的一員并具有和該群體榮辱與共的情感體驗。這種認同有助于推動教師產生更積極的音樂教學行為傾向,愿意將更多的精力、資源和時間投入音樂教學活動。
4.中小學音樂教師職業認同的教齡差異
方差分析結果顯示,中小學音樂教師職業認同的總體水平在教齡方面無顯著差異,但不同教齡組的職業歸屬感維度呈現顯著差異,職業行為傾向維度呈現非常顯著差異(見表5)。具體來看,10~20年教齡組的中小學音樂教師職業認同總體水平最高,而20年以上教齡組的職業認同總體水平最低,該結果在一定程度上意味著大部分10~20年教齡組的教師對自身的工作價值有更深的理解,從而能夠產生較高的自我效能感[12],這種自我效能感可能會促使他們在教學中表現出更積極的職業行為傾向。然而,20年以上教齡組的教師工作滿意度相對較低,從而影響了他們的職業認同水平。這可能是因為教師長期從事教學工作,存在教學疲勞、教學壓力等問題,導致其對教師職業的認同感下降[13]。
事后檢驗(LSD)結果顯示,不同教齡組的教師在職業行為傾向維度上存在顯著差異。具體來說,20年以上教齡組教師的職業行為傾向維度水平最高,這可能與教師的教學能力會隨著教齡增長而提升有關。教齡更高普遍上意味著教師具有更豐富的工作經驗,能夠更好地開展音樂教學。
5.中小學音樂教師職業認同的職稱差異
方差分析結果顯示,不同職稱的中小學音樂教師在職業認同總體水平上沒有顯著差異,但在角色價值觀維度上呈現顯著差異,在職業行為傾向維度呈現極其顯著差異(見表6)。經過事后檢驗,發現在角色價值觀維度上,中級職稱教師和高級職稱教師比較,具有顯著差異;在職業行為傾向維度方面,初級職稱教師和中級職稱教師比較,具有非常顯著差異;初級職稱教師和高級職稱教師比較,具有極其顯著差異。這一結果的產生可能與教師職稱的晉升過程和職業認同之間的關系有關。擁有高級職稱的教師在職稱晉升過程中需要付出與音樂教學相關的大量積極行動,使他們對自己的職業價值與角色價值有更深的認同,從而具有較高的職業認同水平。同時,高級職稱的教師普遍在教學實踐中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和技能,因此在職業行為傾向維度上表現出更積極的特征。初級職稱教師由于缺乏經驗和技能,導致其職業行為傾向維度認同水平相對較低,而高級職稱教師憑借其豐富的教學經驗和專業技能表現出更積極的職業行為傾向。
三、研究結論與對策建議
(一)研究結論
通過對全國中小學音樂教師的職業認同調查數據進行描述性統計分析、獨立樣本t檢驗分析、方差分析及事后檢驗發現,全國中小學音樂教師職業認同總體水平較高,從不同維度看,職業認同水平存在一定差異。其中,職業價值觀維度認同水平最高,其次是職業行為傾向維度和角色價值觀維度,職業歸屬感維度認同水平相對較低。中小學音樂教師的職業認同水平受到性別、生育情況、教齡、收入和職稱等多種個體因素影響。女性中小學音樂教師的職業認同水平普遍高于男性教師;未生育的中小學音樂教師職業認同水平普遍高于已生育的教師;10年以下教齡的教師職業歸屬感普遍更強;20年以上教齡的教師在職業行為傾向維度的認同水平普遍更高;收入每月5000元以上的中小學音樂教師職業認同水平普遍更高;高級職稱的教師在角色價值觀和職業行為傾向維度認同水平普遍更高。
(二)對策建議
1.著力提升男性中小學音樂教師及已育教師職業認同水平
針對男性中小學音樂教師職業認同水平相對較低的情況,可以通過開展相關的教育培訓和心理健康咨詢的方式來解決,幫助男性中小學音樂教師加深對中小學音樂教師職業價值的認識,讓他們深入了解教師職業的角色任務,理解新時代學校美育發展對教師的職業需求,讓男性中小學音樂教師能夠充分發揮自己的教學潛能,為音樂教育作出更大的貢獻。
針對已育中小學音樂教師職業認同水平相對較低的情況,管理者應充分考慮已育教師家庭情況,在安排與分配工作任務時給予更多的關心與支持,通過制定更加靈活的工作安排和家庭支持政策,幫助已育中小學音樂教師平衡工作與家庭之間的關系,從而提高他們的工作滿意度和職業認同感。
2.關注低教齡教師職業行為傾向,增強高教齡教師職業歸屬感
中小學音樂教師從事教師職業的時間長短對其職業認同水平的影響呈現出不同特點,據此應有針對性地關注不同教齡中小學音樂教師的職業認同發展情況。高教齡中小學音樂教師的職業行為傾向維度認同水平較高,表明從事中小學音樂教學工作的多年實踐經驗有助于教師職業認同的發展,而教師職業認同的形成與發展是教師在職業實踐中持續建構的過程[14]。據此,本研究認為應對低教齡教師實行職后輔導,同時鼓勵低教齡中小學音樂教師參與更多的音樂教學實踐,在實踐中提升教學能力,積累豐富的教學經驗,以此促進教師產生更為積極的職業行為傾向。高教齡中小學音樂教師的職業歸屬感較低說明應進一步探索20年以上教齡教師群體的職業認同發展情況,深入分析是否存在職業倦怠等其他影響因素,以便增強高教齡教師的職業歸屬感,進而提升其職業認同水平。
3.合理提高中小學音樂教師薪資待遇
高收入中小學音樂教師的職業認同水平比低收入教師更高,在一定程度上意味著合理的報酬與待遇能夠增強教師的獲得感[15],影響中小學音樂教師的職業認同水平。雖然國家已提出確保中小學教師平均工資收入水平不低于當地公務員平均工資收入水平等相關規定[16],但實際上部分教師待遇仍處于一種相對尷尬的處境[17]。基于此,相關部門應根據各地實際情況,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進一步提高中小學音樂教師的薪資待遇,力爭做到從保障教師生活條件逐步向提升教師的生活質量邁進。
4.積極助力中小學音樂教師職稱晉升
高職稱中小學音樂教師的職業認同水平普遍更高,意味著職稱作為外界評價教師的標準,會在一定程度上影響教師的職業認同水平。教師參加職稱評審的過程即是自身付出一系列積極行動的成長過程,在得到外界肯定后能夠強化中小學音樂教師的身份意識,促使其表現出更為積極的音樂教學行為傾向。因此,本研究認為學校應為中小學音樂教師參加職稱評審創造有利條件,鼓勵教師積極參加評審,進而更好地助力中小學音樂教師職業發展。
[ 參 考 文 獻 ]
[1] 魏淑華,宋廣文,張大均.我國中小學教師職業認同的結構與量表[J].教師教育研究,2013,25(1):55-60.
[2] 丁銳,魏巧鶴.小學初任教師職業自我認同危機的特征與破解路徑:基于29名師范大學小學教育專業畢業生一年的追蹤研究[J].中國教育學刊,2024(1):78-83.
[3]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教育部關于全面實施學校美育浸潤行動的通知[EB/OL].(2024-01-02)[2024-01-10].http://www.moe.gov.cn/srcsite/A17/moe_794/moe_628/202401/t20240102_1097467.
[4] AUSTIN J R,ISBELL D S,RUSSELL J A.A multi?institution exploration of secondary socialization and occupational identity among undergraduate music majors[J].Psychology of music,2012,40(1):66-83.
[5] 魏淑華,宋廣文.教師職業認同與離職意向:工作滿意度的中介作用[J].心理學探新,2012,32(6):564-569.
[6] RUSSELL J A. The occupational identity of in?service secondary music educators: formative interpersonal interactions and activities[J].Journal of research in music education,2012,60(2):145-165.
[7] MCCLELLAN E. A social?cognitive theoretical fram?? ework for examining music teacher identity[J].Action,criticism and theory for music education,2017,16(2):65-101.
[8] TUCKER O G.Preservice music teacher occupational identity development in an early field experience[J].Journal of music teacher education,2020,30(1):39-52.
[9] 辜小飛.音樂教師職業認同的特點、影響及促進研究:以重慶市中小學為例[D].重慶:西南大學,2012.
[10] 陳瑾.高師音樂專業學生性別比失衡的教育病理分析[D].長沙:湖南師范大學,2009.
[11] 程晉寬,嚴甜甜.高等教育學科專業與職業雙重性別隔離現象的理論分析[J].現代大學教育,2015(3):1-6.
[12] 盧青青,吳晗清.“方向盤”模型:中學教師自我效能感有效提升的路徑[J].教育理論與實踐,2018,38(29):28-31.
[13] 武向榮.義務教育教師工作滿意度影響因素的實證研究[J].教育研究,2019,40(1):66-75.
[14] 魏淑華.教師職業認同研究[D].重慶:西南大學,2008.
[15] 常淑芳,于發友.黨的十八大以來改善中小學教師待遇的政策背景、實踐成就與未來進路[J].國家教育行政學院學報,2023(2):25-33.
[16] 國務院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關于進一步調整優化結構提高教育經費使用效益的意見[EB/OL].(2018-08-27)[2023-12-20].http://www.moe.gov.cn/jyb_xxgk/moe_1777/moe_1778/201808/t20180 ?
827_346266.html.
[17] 栗波.獲得感:教師職業認同的時代建構[J].教育理論與實踐,2018,38(29):36-38.
[責任編輯:蘇祎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