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佳雪

摘 要:民族的風土文化為民歌提供了持續的滋養,這些民情風俗便是民歌得以扎根的環境。民歌的確是民族藝術中的一種展現方式,而民族藝術自身則構成了民族文化不可或缺的一環。這樣的關聯使得民歌成為民族文化的一部分。民歌的表達不單純是表演藝術,它更深層次地詮釋和體現了一種文化。本文著手于民族文化與民歌之間的互動關系,透過民歌表現時涉及的必要元素,聚焦說明了民族文化在民歌演唱中的根本作用。
關鍵詞:民族文化;民歌演唱;重要性
中圖分類號:J616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6-0905(2024)09-0-03
民歌不僅是民族音樂的重要組成部分,更是民族文化傳承的重要載體。它以其獨特的旋律、質樸的情感和豐富的表現形式,跨越時空的界限,傳遞著一個民族的歷史、情感和智慧。民歌的演唱,不僅僅是一種藝術表現形式,更是民族文化的一種生活實踐,它與民族的生活方式、價值觀念和審美情趣緊密相連。
世界上每個民族都有其獨特的文化特征,這些特征在民歌中得到了鮮明的體現。從旋律、節奏到歌詞內容,民歌展現了民族文化的多樣性和獨特性。這種多樣性是世界文化寶庫中的寶貴財富,對于促進文化多樣性和國際文化交流具有重要意義。
在全球化的大潮中,民族文化的多樣性和獨特性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民歌作為一種特殊的文化表現形式,其演唱方式和風格在不同民族文化的熏陶下呈現出千差萬別的特點。然而,隨著全球化的深入發展,這些獨特的民歌風格和演唱技藝正面臨著被邊緣化甚至消失的風險。因此,深入研究民族文化對民歌演唱的影響,不僅是對民歌藝術本身的尊重和保護,也是對民族文化多樣性的維護和促進。
一、民歌中的文化內涵
少數民族的傳統風俗與文化是在其成員長期的社會互動與務農工作中,逐步形成的文化精髓和日常生活習慣。民間歌謠這種藝術形態,在民族文化藝術表達中不可或缺,伴隨其他如鄉村舞蹈、民族繪畫、手藝作品等共同營造了一個多樣而豐富的民族藝術領域。這類藝術不僅在民族文化中占據顯著地位,其所賦予的瑰麗與珍稀之文化內涵也為我國文化寶庫注入了寶貴元素。這些民族文化藝術成果,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享受著特別的護持和傳播。
民歌是少數民族在農耕勞作和日常生計中口耳相傳的藝術,其顯著特征為沒有特定的詩詞和曲調作者。其經過一代又一代的傳承,隨著對歌曲改進,由歷代各民族才子佳人口授心傳共同創作而成。少數民族人民通過歌曲來表達情感和傳遞信息,它充分展現了民族大眾的思維、感情、志向及希冀等,因為其與民眾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有著極為緊密的聯結。民歌之所以得以生根發芽、茁壯成長,全賴于廣泛的群體即興創作與傳唱。民歌猶如眾多音符構成的智慧晶體,其音樂形式簡潔、恬淡、親切,充滿活力。
民歌的根源也是多種多樣的,或源自人們的勞作,或來自禮儀祭祀等多種場合。但不論根源何在,均可得出如下定論:民歌乃是人群在不同的地理氣候、宗教信仰、語言文字等條件的影響下,共同創造出來的一種藝術[1];它既是表達和抒解情感的載體,又是娛悅日常生活、傳承各地文化的手段。因此,民歌的產生可歸因于人類情感表達與釋放的需求,可視作對宗教及超自然力量的理解與膜拜,這在本質上是人類為了增強安全感,對未知自然力量的畏懼與尊崇的反應,亦是人類自我意識與文化認同水平的提升,在這種覺醒的驅動下,欲以音律和歌聲記載和傳播自身存在的歷史與文化。
根據多種評價標準,民間歌曲有多種劃分方法。視其用途而定,民歌可以分為耕耘時哼唱的調子、高山民歌、耕作水田時的鄉歌、船夫們的劃槳曲、各地的風格小調、婚喪典禮中的樂章等。歌謠的產地不同也能區分,如江西南部客家語的歌謠、陜西北部的地方曲調、云南的地區歌謠。依據民族的文化差異,可以將之分為蒙古族的歌謠、朝鮮族的曲謠、苗族的民歌等。不論基于哪種特征來界定,各式民歌與其所處的自然環境、本地居民的生活習慣、傳統習俗及文化遺產都存在密切的聯系。
山歌起初源自兩座山峰間的少數民族居民相互通過歌聲傳遞信息的習俗。歌聲成為他們表達感情的方式。山歌蘊含著豐富的情感表達,其歌詞主要圍繞著年輕男女之間的愛戀情愫。
婚禮、葬禮、出嫁、迎娶之歌,這些民族音樂作品與其節慶、儀式緊密相連。它們反映了民族的日常生活,并展現出族人在慶祝佳節或舉行祭拜時的傳統習俗。
根據前文對民族文化及其歌曲所做的考察,可以看出兩者互為表里,密切融合。由此得出結論:民歌深受各少數民族日常的熏陶,深植于其特有文化中;反之亦然,民歌是少數民族生計的一部分,也是文化中的關鍵要素。民族文化是養育民歌的沃土,民歌則映射了少數民族的生活景致,傳遞了人們的思維與情感,記錄了他們的習俗和文化。兩者的關聯如影隨形,不可分割。
二、民歌演唱過程中存在的問題
(一)民族特色演唱技巧把控不精準
鑒于我國眾多少數民族的傳統歌曲往往具有悅耳動聽、委婉流轉的旋律屬性,在旋律構造上常展現多樣化及復雜性。在音樂編排方面,頻繁使用各類裝飾音以點綴主旋律。這樣的旋律變化和豐富的裝飾音運用賦予了這些民歌獨特的魅力,同時某些地區或某些民族的歌曲之所以能顯現出其民族的標志性風采,恰是因其特有的裝飾音效應。在演繹民歌時,最重要同時也是最基礎的便是對歌曲旋律的精準把控,民歌的旋律直觀地決定了其風格與獨有的藝術特色。
(二)內在情緒掌握不到位
民歌吸納了民族日常生活的精髓,包含了人們的生活智慧,映射出少數民族大眾對生活的濃厚情感。因此,在贊美民歌之際,對情感的精準駕馭尤顯重要。然而,某些歌手在演唱時,可能會過度追求情感表達,或在抒發感情時控制不當,常常導致情緒過分外露,以至于歌曲本身的情感表達被淹沒。還有一些歌手在演唱民歌時顯得過于生硬,缺乏靈活性。在演繹歌曲時,恰當地傳遞其情感深度、提升歌曲感動人心的力量、激發聽者的情感共振,這些都是歌唱藝術的高級境界,也是民歌表演的極致追求。
(三)不了解民族語言
我國眾多少數民族的歌曲通常用本民族的語言演繹,對于非該民族的歌手來講,唱好它確實是一個大挑戰。在少數民族歌曲表演中,民族語言的體現主要有以下兩個層面:一是各民族具有特征性的語言元素,如赫哲族歌曲里的“拉郎赫赫尼那”“給根”等詞匯;許多民族如蒙古族、藏族、苗族、朝鮮族等均有各自獨立的語言[2]。因此,在傳唱這些民族謠曲時,我們應當深入學習和了解這些民族的語言。只有這樣,我們才能準確無誤地還原歌曲內容,使得歌唱不僅真切、生動,而且充滿了民族的獨有魅力和風采。二是在歌唱中對民族語言音韻的準確把握。由于我國是一個多民族、多語言的國家,眾多少數民族均擁有自己獨特的語言,這些語言獨立成一個完整的體系,承載并反映了自身民族的文化傳統。若歌手單純模仿音調去唱民歌,就會面臨無法精確理解歌詞意義的困境,也就難以在腦海中對歌詞所表達的內容和情感進行想象。
三、民族文化對民歌演唱的影響
熟悉各民族的文化有助于歌唱者深刻領會民歌的深層含義。民歌承載著深厚的感情與精神內涵,其中的歌詞顯露著創作者的思緒與情緒,而旋律上的起伏變化及其獨特的風格,間接地勾勒出歌曲的情感氛圍和核心理念。歌詞是文字和語言藝術的融合。深刻理解一首民歌,先得理解歌詞,洞悉其傳遞的深意,體驗蘊含其中的情感,并真切地表達出它。民歌往往代表著該民族的文化形象,通過這些獨有的文化標識,我們得以窺見一個民族的文化風情,從而洞察該民族的日常習俗與發展軌跡。研究某民族的歷史發展、掌握其文化深意與地域風情同樣有助于我們解讀該民族文化的象征特征。學習民族文化是一條深入、全面、客觀、透徹欣賞該族文化特色的道路。
民歌作為民族文化的一種傳遞手段,它肩負著推廣和維系民族文化的任務[3]。這也對民歌的表演提出了更高的標準,我們應當更加專注地對待每一次民歌的表演,用更認真的學習態度去掌握民族的語言和文化,用更多的激情去完成每一個歌曲。民歌在民族文化的傳承中扮演著極為關鍵的角色,同時民族文化同樣在民歌的詮釋與興盛中發揮了不可或缺的作用。如果缺乏了民族文化的延續與發展,民歌就會失去進步的動力和創新的靈感;沒有了民族文化的滋養,民歌也將失去其蓬勃的活力。可以說,民族文化與民歌是相輔相成、相互促進的。深入了解各民族的文化背景,能夠在演繹民歌時更有效地引領樂曲的感情表達。一首歌的表演分好幾個層面,最初,僅是嚴格按照樂譜標注的音符去唱,毫無添加。隨后進入提升階段,在樂譜的基礎上,表演者需要細膩地把握歌曲的力度與情感。在這一階段,眾多民歌表演者都致力于提高演唱的技術和歌曲的呈現。然而,這些仍不足以完美演繹一首民歌。
民歌由各族人民創作,表演者在臺上的演唱則構成了二次創作。在這一過程中,注入的是表演者對曲目的情感與理解,而這些是建立在對民族文化深入的認識和感知之上的。通過這種方式,表演者能夠激發出基于對民族文化理解所形成的情感,以此驅動對民歌進行再創作[4]。這樣的再創作給觀眾帶來特別的體驗,觀眾在聽表演者演唱時,結合自己不同的不同經驗和情緒,形成獨特的感受,這便是在聽眾心中發生的第三次創作。
因此,一曲音樂在不同人心中會誕生各異的美好。產生這份美好的根本,在于表演者能夠吸引觀眾的注視,并觸動他們的情感,用自己的嗓音去打動聽眾。表演者需深刻掌握該曲的歷史背景與文化底蘊,對民歌的創作情景和文化根源有深入了解,有助于對作品進行深層解讀。通過學習和認識民族文化,可以使演唱從表層提升至深層,將音樂的魅力延伸至聽者的內心深處。掌握民族文化對于糾正民歌唱詞時的吐字和音質發聲極為有益。民歌的演唱是聲音與文字的融合,要求表演者不僅要發音標準,咬字清晰,而且要理解歌詞所表達的情感。各民族都有其特有的語言與民歌,在演繹各民族的民歌時,掌握相應語言極為關鍵。
第一,了解并精通其語言,才能做到歌詞發音的精準。精確的發音是傳達民歌深層情感與意象的關鍵,也是理解歌曲內涵的基本要素。掌握民族語言能讓我們更準確地掌握歌曲的韻律與節奏感。不論是歌曲本身還是語言,節奏感和韻律都不可或缺。
第二,通過學習民族的語言,我們能更好地融入其韻律中,從而在發音上做到與節奏的完美貼合。單純模仿無法達到這種發音的精準度和節奏的自然感受,更難以在演唱中傳遞特定的韻律感。
第三,深入學習民族的語言對于找到恰當的歌唱發音點至關重要。歌唱是一種有旋律的情感流露,是帶有音樂性的對話。理解少數民族語言的發音特性,有助于更準確地找到正確的發音位置和口腔共鳴點,從而在民歌演繹中達到更好的效果。
平日的口型和說話方式,可能不利于發出民歌中所需的清澈純凈的聲音。為了克服這一挑戰,學習相關民族的語言顯得尤為重要,強化民族語言能力和文化素養對于民歌演繹,尤其是發音和吐字方面,具有極其重要的支撐作用。
四、結束語
本文深入探討了民族文化對民歌演唱的多方面影響,得出了民族文化不僅是民歌演唱風格和內容的重要來源,而且是其傳承和發展的關鍵因素。首先,語言作為民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民歌演唱中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方言的使用不僅增加了民歌的地域特色,而且也影響了歌曲的旋律和節奏,使得民歌成為民族文化的一種獨特的聲音表達。其次,民歌演唱是民族身份和情感表達的重要途徑。通過民歌,人們能夠傳達對家鄉的眷戀、對生活的感悟以及對未來的希望,民歌成為連接個人與民族、過去與現在的紐帶。
綜上所述,民族文化對民歌演唱的影響是全面而深刻的。它不僅塑造了民歌的藝術形式和風格,而且也是民歌得以傳承和發展的根基。在未來,隨著社會的發展和文化的交流,民歌演唱將繼續作為民族文化的重要載體,發揮其獨特的作用。
參考文獻:
[1]唐仲娟,林焮婷,馬念.文化的表達與文法:“非遺”語境下華銳民歌的傳承與傳播[J].蘭州文理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23,39(04):48-52.
[2]蘇麗麗.文化認同視域下安徽民歌傳承與保護[J].黑河學院學報,2023,14(06):160-163.
[3]姚冠羽.民族文化認同視角下的中國民歌傳承與發展研究[J].大眾文藝,2022(11):95-97.
[4]翟小川.民族文化認同視角下的中國民歌傳承與發展[J].藝術評鑒,2020(21):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