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健榮 李明光

摘要:生態環境成為吸引高端資源的必要競爭優勢,是全球城市排名的重要方面。文章綜述典型全球城市評價中的生態環境指標,將其分為綜合和單項兩類,并從評價機構、評價方法、評價指標等分析生態環境指標及評價的特征,指出存在問題,為提升評價質量,提升評價的科學性和公平性,提出加強對全球城市排名的跟蹤分析、加強與評價機構溝通合作以及自主開發評價體系等措施,以期為中國城市對標提高全球城市排名、提升國際地位和競爭力提供一些啟示。
關鍵詞:全球城市;生態環境;指標
中圖分類號:X171.1 文獻標志碼:A
前言
全球城市排名是指評選機構根據一定的評價指標和評價標準方法對全球各大城市進行排名或評級。隨著全球城市相關理論研究的深入發展,全球城市排名已成為衡量城市在全球城市體系中的地位以及國際競爭力的重要參照系數,在城市國際形象建構與對外傳播過程中發揮著重要作用。作為城市網絡的重要節點,全球城市在世界經濟、政治、文化等領域具有極大的影響力,其城市建設和城市居民對生態環境有更高的要求,越來越多的全球城市排名將生態環境納入評價指標體系中。全球城市發展趨勢表明生態環境正成為吸引高端資源的必要競爭優勢,提升城市生態環境,有助于增強城市對全球高端人才、資本、信息、技術等資源要素的吸引和集聚。當前,對全球城市排名指標體系生態環境指標進行分析的文獻比較少。在此背景下,選取倫敦、紐約、東京等城市規劃或報告中最常提及的且涉及生態環境指標的全球城市排名,從評價指標、評價方法、評價機構等進行分析,指出存在問題,提出改善全球城市排名的相關建議,以期為中國城市對標提高全球城市排名、塑造國際生態環境品牌形象、提升國際地位和競爭力提供一些啟示。
1典型全球城市評價中的生態環境指標概述
1.1綜合類全球城市評價
1.1.1全球實力城市指數(The Global Power City Index,日本森紀念財團)
全球實力城市指數是日本森紀念財團城市戰略研究所研究發布的綜合型指數。從2008年開始發布,按年度進行更新,最新的是《Global Power City Index 2022》。GPCI評價僅40多座主要城市,中國有北京、上海、香港、臺北納入。根據城市的“吸引力”或其對世界各地的人、資本和企業的綜合實力進行評估和排名,設計了包括經濟、研發、文化互動、宜居性、環境和可達性等6個維度26個指標組共70項指標的三級指標體系。其中環境維度包括社會生態、空氣質量和自然環境等3組共9個指標。每個指標最高是100分,每組總分為所含指標的平均分,各組總分之和為總得分,最高為2 600分,生態環境維度總分最高為300分,權重為11.5%。指標數據來源于聯合國、國際能源機構和Numbeo等(下文介紹)。2022年環境維度排名前五是斯德哥爾摩、哥本哈根、赫爾辛基、悉尼,中國城市排名相對靠后(臺北20、香港22、上海34、北京40)。
1.1.2全球活力城市指數(Cities in Motion Index,西班牙IESE商學院)
全球城市活力指數是西班牙納瓦拉大學IESE商學院推出的一項旨在衡量全球主要城市綜合發展情況和居民的生活質量的綜合型指數。指數從2014年開始頒布,按年度進行更新,最新的是《IESE Cities in Motion Index 2022》。2022年評的城市有183個,是覆蓋范圍最為廣泛的指數之一,中國有北京、廣州、香港、上海、深圳、天津6座城市納入評價。該指數評價維度有9個,共112個指標。其中環境維度指標有11個。各維度的相對權重如下:經濟狀況(1.000)、政府與公共治理(0.726)、科技(0.646)、社會凝聚力(0.538)、國際聯系(0.533)、人力資本(0.508)、流動性與運輸(0.508)、城市規劃(0.430)、環境(0.333)。總分基于對每一個維度進行加權匯總計算得出,滿分100分。指標數據主要來源于政府間國際組織、國際非政府組織、市場研究機構、高校、權威雜志以及調查網站。2022年環境維度前五的是:雷克雅未克、奧斯陸、哥本哈根、哥特堡、惠林頓,中國城市排名均在100名之后(香港102、深圳158、上海163、廣州164、北京173、天津180)。(見表1)
1.1.3機遇之都(City of Oppmtunity,普華永道)
機遇之都是世界知名會計師事務所普華永道會計師事務所(PwC,簡稱普華永道)研究發布的城市評估系列報告。該系列報告始于2007年,最近的是《Cities of Oppmtunity 7》,2017年起停更。“機遇之都7”共評價30座國際大城市,其中中國上海和香港納入評價,從10個維度(智力資本和創新,技術成熟度,區域重要城市,健康、安全和治安,交通與基礎設施,可持續發展和自然環境,人口結構和宜居性,經濟影響力,成本,宜商環境)進行評價,每個維度分別設計了4到7個指標,共67個指標,每個指標賦予相同的權重。涉及生態環境維度的有6個指標,權重為9%左右。機遇之都采用位序計分的評價方法,即表現最高的城市為30分,最差為1分,每個維度的總分為維度內全部指標得分的總和。評價數據來源主要有:全球多邊發展組織,如世界銀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國際數據統計機構,如英國國家統計局;商業數據機構。2014年開始,普華永道同中國發展研究基金會合作,以《機遇之都》同源性的研究方法分析了中國城市,其報告名為《機遇之城》,目前有47座城市納入評價。指標體系分為10個研究維度,每個觀察維度下設5個指標,共50個指標,生態環境維度相關的有4個,占比8%。數據主要來源于各城市政府部門公開數據。2022年報告顯示排名前五是:北京、上海、深圳、廣州、杭州。
1.1.4可持續城市指數(Sustainable Cities Index,凱諦思)
可持續城市指數是由全球領先的自然和建筑資產設計及咨詢公司-Arcadis(凱諦思)公司編制的綜合型指數。該指數約每兩年進行更新,目前最新的為《Sustainable Cities Index 2022》。該指數對全球47個國家的100座城市進行了評價,中國北京、香港、上海、廣州、深圳、成都、天津、武漢、臺北9座城市納入評價。根據2018年版指數,主要從社會、環境和經濟健康度3大維度進行評價,每個維度下的變量數不一,共31個指標組合計48個指標,其中生態環境類共11個指標組合計16個指標,權重為33%左右。2022年版指數評價指標有所更新,共26個指標組合計51個指標,其中環境類指標組共6個,但具體指標和權重未公開。總分由3大維度得分相加平均得來,各維度得分由所包含的指標得分加權平均計算得來。指標數據來源于世界銀行、世界衛生組織、聯合國和各城市政府網站等。2022年版環境維度排名前五的是奧斯陸、巴黎、斯德哥爾摩、哥本哈根、柏林,中國城市排名較后(香港56、深圳61、武漢66、臺北71、成都74、上海75、廣州77、北京91、天津96)。
1.2部分環境類專項全球城市評價
除了以上綜合類的全球城市排名外,還有部分單項的全球城市排名,其數據排名也是綜合型全球城市排名的主要來源。
1.2.1全球空氣污染城市排名(World's most polluted cities,瑞士IQAir公司)
全球空氣污染城市排名是由總部位于瑞士的全球領先空氣質量技術公司——IQAir發布的單項指數。目前已公布了2017年到2021年相關城市的空氣污染排名,最新的是《2021 World air quality report》。該報告對世界各地117個國家或地區的6 475個城市進行評價,評價指標只有PM2.5年均濃度。PM2.5年均濃度越高的排名越前,表示污染越嚴重。評價數據主要來源于各城市地面監測數據。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推薦的年度空氣質量指南水平對城市的空氣污染情況進行評價,分為三個層次7個水平(符合目標、中期目標1到4、未達目標)。同時,報告為了評估國家層面的PM2.5情況,還會根據城市層面數據并按人口加權得出國家層面的數據進行評比分析。從城市層面來看,最嚴重的5個城市分別是:新德里、達卡、恩賈梅納、杜尚別、馬斯喀特。
1.2.2Numbeo污染指數(Pollution Index,Numbeo)
Numbeo污染指數是由一家總部位于塞爾維亞專注于生活成本及質量的著名國際調查機構Numbeo編制的指數。Numbeo是全球最大的城市生活資源數據分析網站,主要有生活成本、房價水平和生活質量三部分,污染指數為生活質量下的一個指數。該網站建立于2009年,其研究和數據不受任何政府組織的影響,其數據情況被許多國際報紙和雜志提及或使用。截至2023年1月10日,共有5 641個城市共53 981人參與了污染指標的調查。污染指數主要調查問題有8個:空氣、飲用水、水污染、垃圾處理、城市整潔、噪音污染和燈光、城市綠地和公園、生活舒適度等。根據每個問題選項情況計算得分后按權重加權得出污染指數,其中,空氣污染占指數的權重最大,其次是水污染,其他污染類型(如噪聲、光污染)的權重相對較小。指數以100分呈現,其中得分越高,表面污染越嚴重,反之,得分越低,受污染程度越小。網站使用近3年的數據進行分析與更新,且對調查問卷達一定數量的城市才進行計算。網站會公布實時污染指數和年度污染指數,其中實時污染指數會根據問卷調查情況實時更新,而年度指數一般每年進行兩次更新,分為上半年度和全年度。各單項調查的結果可以進行城市之間的比較。
2評價趨勢及特征分析
(1)越來越多城市評價排名都強調生態環境相關指標。隨城市發展和競爭進入新階段,經濟水平不斷提高,作為城市體系中的最高等級城市,全球城市更關注居民自身的生態環境需求,將生態環境作為競爭資本、人才等發展要素的重要因素,把創造一個更加宜居的生活和生態環境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城市生態環境重要性日益凸顯。但總的來看,對生態環境評價的重視程度還不夠,如部分綜合型的全球城市評價指數不含生態環境維度指標,如GaWC的世界城市分級、Z/Yen的全球金融中心指數等;有些全球城市評價指數含生態環境指標,但占比不高,如普華永道的機遇之都和西班牙IESE商學院的全球活力城市指數的生態環境類指標數占比僅在10%左右。從中國來看,生態文明建設是“五位一體”總體布局之一,在國家生態文明示范創建中要求“生態文明建設工作占黨政實績考核的比例大于20%”。
(2)目前全球城市評價主體有研究性機構和商業性機構兩類,研究性機構重視理論和系統研究,評價方法、數據、結果基本會完整公開,科學性和權威性較強;國際咨詢公司等商業性機構開展的評價多數基于評價可能帶來的直接或間接商業利益開展,重視應用和專題研究,多數不公開詳細完整的評價方法、數據和結果,有些需要付費購買,評價權威性不強。有些研究機構和商業性機構也優勢互補,聯合發布相關評價成果。
(3)當前全球城市評價指數主要是采用多指標綜合評價方法,其中指標標準化主要是標準一比值法(即根據指標數據與設定標準值的差距計分)和排序法(即最大值得分最高,最小值得分最低,最高分為評價對象數,如有10個評價對象,最高為10分)。還有專家打分法、公眾調查法等。大部分評價指數根據評價目的賦予各指標不同的權重,以突出關注的重點;少部分評價指數選擇是等權重,如機遇之都,但總的來看評價指標權重賦予方法科學性有待加強,需將主客觀評價比較好地結合起來的評價方法。
(4)評價指標從內容上來看主要可以分為六個方面:①環境質量,主要是空氣質量、水質情況等;②氣候變化,如溫室氣體排放;③城市綠化,如公園綠地、綠化覆蓋;④固廢處理,如城市垃圾處理;⑤資源利用,如再生水資源利用、清潔能源使用等;⑥環境安全,如飲水安全和供水風險、自然災害發生風險等。以上指標關注最多的空氣質量,其次是綠化空間,再次是溫室氣體,其中固廢處置、能源利用和環境風險關注得也較多。評價指標從性質來看,多為定量指標,少部分為定性指標。關于指標的定義,在環境質量上(如PM2.5等)是比較一致的,但在綠化空間、固廢處理和能源利用等指標上各評價體系的指標定義及計算方法上會存在差異。這也是后續在構建全球城市評價指標體系時需要重點注意的。
評價指標存在的問題主要是不全面,尚未有對全球城市生態環境進行專門、系統且權威的評價體系。要進行全球城市生態環境的評價,需要包括環境資源、環境質量、環境管理、環境設備、生態文化、綠色發展等方面,但當前全球城市評價中所涉及的指標只是生態環境的某一點或少部分,如IQAir只關注空氣環境質量中的PM2.5年均濃度;機遇之都只關注了空氣質量、溫室氣體、污水處理和城市綠地;全球實力城市指數關注了空氣質量和自然環境等,全球活力城市指數和可持續城市指數雖包括了溫室氣體、環境風險、空氣污染、廢物管理、綠地、能源、供水普及率等生態環境類指標,但缺少水環境、噪聲、臭氧等重要指標。
(5)評價數據包括調查數據、監測數據以及評價者自主研究數據等類型,調查及監測數據的來源一是全球多邊發展組織,如世界銀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聯合國及其下屬機構;二是各國及調查城市的政府數據統計機構,如英國國家統計局、美國人口普查局,三是獨立數據機構,如IQAir、Numbeo等。評價周期方面,多數全球城市評價是按年度持續性開展,利于評價對象的動態跟蹤和橫縱向比較,并提高其影響力。
評價數據方面存在問題主要是部分數據缺乏代表性、時效性、科學性。首先表現在部分評價指標數據采用國家層面代替城市級層面,如全球活力城市指數中的二氧化碳排放、環境績效指數等指標,而作為評價城市其指標值一般優于國家平均值,尤其是發展中國家,因此得出的評價結果不能較好地代表評價城市真實情況,如廣州(二氧化碳排放等),對廣州排名影響很大;其次表現在評價所采用的數據更新較慢,時效性不強:部分評價采用的環境質量數據更新較慢,如采用前幾年的數據等,存在較強的滯后性,而中國城市發展及環境質量等改善迅速,如當年再用之前的環境質量數據進行評價,就會對當年排名有較大影響;同時部分全球城市評價未標明數據來源及年份,會引起對其時效性和準確性的懷疑。最后還表現在部分調查性指數樣本不足,科學性不夠,如Numbeo的污染指數,由游客進行問卷調查后計算打分,部分城市游客數量較少,對一個城市打分影響很大,如截至2023年1月10日,廣州只有57個有效調查數據,而倫敦、紐約等調查數據是廣州的5倍以上,對廣州在全球活力城市指數等的評價影響很大。
3工作啟示與展望
3.1重視全球城市排名的跟蹤分析
當前全球城市評價已經成為世界各地城市發展和企業、投資者投資發展決策的重要工具。中國及各城市要高度重視全球城市評價機制,在做好城市規劃建設和城市發展、提升城市整體綜合競爭力的同時,也要充分了解各類全球城市排名及其發展動態,跳出原本視角了解其他國家或國際機構對中國及中國城市的評價,動態分析中國及各城市在全球各城市排名中的排名、發展趨勢,重點分析與其他國家城市相比中國城市在城市宜居、生態環境等方面差異和短板。在對標對表,揚長補短中,不斷提升中國及各城市的生態環境質量,塑造正面國際生態環境形象,助力城市國際影響力和競爭力提升,更好地參與國際競爭中。
3.2參與全球城市排名評價
現有關于全球城市的評價指標體系多為西方主導,其國體、發展階段和路徑均與中國城市不同,對中國及各城市的實際情況難以較為及時全面地了解。為了更好地體現中國城市生態環境、經濟發展等真實水平,將中國城市置身于全球語境之下全面評判城市實力和發展水平,應通過舉辦研討會交流或合作開展評價等方式加強與現有評價機構的溝通合作,提升中國在全球城市評價中的話語權和參與度。一方面合作共建更加科學合理的評價指標體系和評價方法,增加指標體系的全面性和可比性;另一方面爭取將中國更多的城市納入權威指數評價中,并提供最新的數據資料,協助開展年度評價工作,提高數據的準確性和時效性;再一方面與現有評價機構開展合作,共同開展全球城市評價工作。
3.3創新研究發布中國版的全球城市排名
目前尚未有對全球城市生態環境進行專門、系統且權威的評價體系,生態環境只作為綜合全球城市評價中的部分,不利于對全球城市生態環境全面系統的對比評價。同時,作為全球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參與者、貢獻者、引領者,當前中國在全球城市排名,尤其是生態環境方面的排名較為缺乏,面對西方主導的全球城市評價比較被動,不利于中國國際形象的構建與宣傳。我們應積極參與全球城市評價規則的制定,在充分研究并借鑒當前各個全球城市評價優點的基礎上,結合中國實際自主研究構建綜合類的全球城市排名,或者單項類的全球城市生態環境評價,與聯合國相關機構、國際知名機構合作發布,強化中國全球敘事能力,向世界發出中國聲音,提出中國標準,使其成為全球權威的城市生態環境評價,引領全球城市綠色發展。
4結束語
生態環境是全球城市排名的重要方面,需構建科學合理的指標體系進行評價。文章綜述典型全球城市評價中的生態環境指標,從評價機構、評價方法、評價指標等分析生態環境指標及評價的特征,從生態環境角度提出了優化全球城市排名的建議,對中國城市參與全球城市評價,對標提升全球城市排名,提升城市品牌形象和國際競爭力提供一些參考和啟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