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豬痢疾是生豬特有的一種腸道傳染病,也被稱為黏液性下痢、黑痢、血痢。該病雖然致死率不高,但是會對育肥豬飼料轉化率及產肉增重造成嚴重影響?;诖耍P者首先分析了育肥豬痢疾的臨床癥狀、病理變化、診斷方法,然后注重探討了育肥豬痢疾的防控策略,以期為廣大育肥豬養殖人員提供參考。
關鍵詞:育肥豬;豬痢疾;臨床癥狀;防治措施
隨著生豬販運的日益頻繁,飼養規模的不斷擴大,育肥豬痢疾發病率也隨之提高。育肥豬在發生痢疾后,不僅會出現黏液出血性下痢、腹瀉、消瘦等癥狀,而且嚴重時甚至會引發脫水死亡。除此之外,豬痢疾具有較強的傳染性,所以一旦發病,極易造成全群感染,并且凈化相對困難。因此為了降低豬痢疾造成的負面影響,在當前背景下對育肥豬痢疾的臨床癥狀、病理變化、防控措施等展開探討,具有特別重要的現實意義。
1 臨床癥狀
育肥豬在發生豬痢疾后,由于自身免疫力、病原感染情況不同,所以臨床癥狀也會有些許差異。根據育肥豬臨床癥狀的不同,主要可以分為慢性型、急性型、最急性型三種臨床類型。
1.1 最急性型
個別最急性型病例會出現突然倒地死亡現象,沒有表現出任何臨床癥狀。大部分最急性型病例會出現劇烈下痢、食欲廢絕或減退癥狀,初期排便呈黃色軟便,后期逐漸轉變為水樣稀便,稀便中夾雜有血塊或黏液。隨著病情的不斷加重,稀便中還會混有纖維素滲出物及黏膜碎片,具有明顯腥臭氣味。與此同時,患病豬還會出現眼球下陷、精神沉郁、弓腰腹痛、肛門松弛、腹圍緊縮、排便失禁、全身震顫、高度脫水、抽搐死亡等癥狀[1]。
1.2 急性型
急性型病例多發于育肥豬發病初、中期。急性型病例在發病初期,會出現發燒、渴欲增加、食欲減退、精神萎靡等癥狀,糞便呈灰色或黃色軟便。隨著病情的不斷加重,糞便顏色會逐漸變成黑色、紅色、棕色稀便,其中夾雜有許多纖維素碎片、血液及黏液等,具有明顯腥臭氣味。與此同時,病豬會出現消瘦、脫水、吊腹弓腰等癥狀,最終會因虛弱而死。
1.3 慢性型
慢性型病例會出現生長發育受阻、貧血、體形消瘦、食欲減退、反復腹瀉等癥狀,癥狀時輕時重,糞便呈黑色稀便,其中夾雜有組織壞死細胞和黏液,但是一般不會夾雜有血液,病程一般在2~4周左右。
2 病理變化
通過對病死豬解剖發現,病程較短的病死豬體型正常,營養狀況良好,但是存在出血性或卡他性腸炎。盲腸及結腸內容物稀薄,顏色呈咖啡色或醬色,其中夾雜有血液、黏液,黏膜出血、腫脹。直腸存在嚴重出血,黏膜增厚明顯;病程較長的病死豬體型瘦弱,被毛部位沾染有大量糞污。腸系膜以及盲腸壁、結腸壁水腫充血,部分存在出血性纖維素炎癥或黏液性出血性炎癥,黏膜表層壞死,形成糠麩狀黏液纖維蛋白偽膜,顏色呈黃色或白色。將偽膜剝去能夠發現深度較淺的糜爛面。胃臟底部幽門部位出血、紅腫。侵害部位腸段或整個大腸部位內容物稀薄,存在許多脫落的組織碎片及黏液[2]。
3 疾病診斷
根據育肥豬的臨床癥狀,結合病理變化、流行病學等,即可初步確診為豬痢疾。但是由于豬痢疾與豬副傷寒、豬傳染性胃腸炎等疾病在發病年齡、臨床癥狀、流行特點等方面存在一定的相似性。因以,此為了確保診斷準確性,獸醫人員必須在臨床診斷的基礎上做好鑒別診斷及實驗室診斷工作。
3.1 鑒別診斷
1)豬副傷寒。豬副傷寒與豬痢疾在發病年齡方面較為相似,均高發于2~4月齡豬群,并且都會出現體溫升高、腹瀉等癥狀,糞便中都夾雜有黏膜、血液,病變部位都主要以大腸為主。但是不同的是,育肥豬在感染豬副傷寒時,腹下、胸前、耳根等部位會紫紅色出血斑,糞便多呈現灰綠色或淡黃色,部分病例眼部還存在有膿性分泌物。通過對病死豬解剖,發現其脾臟堅硬富有韌性,顏色呈現暗藍色;肝臟存在許多細小糠麩狀分泌物,顏色為灰黃色。
2)豬胃腸炎。豬胃腸炎與豬痢疾均存在腹瀉癥狀,但是豬胃腸炎除了腹瀉癥狀外,還存在眼結膜黃染、潮紅,嘔吐等癥狀。并且對豬胃腸炎病料進行鏡檢,也不會發現螺旋體病原。
3)豬傳染性胃腸炎。豬傳染性胃腸炎和豬痢疾雖然都會引發腹瀉癥狀,但是豬傳染性胃腸炎引發的腹瀉主要以水樣腹瀉為主,并不會出現排血便現象。并且豬傳染性胃腸炎具有明顯的季節特性,多發于冬春季節,10日齡體內的仔豬致死率偏高。小腸黏膜冷凍切片或涂片鏡檢,檢測結果呈陽性狀態。
3.2 實驗室診斷
1)涂片鏡檢。選擇患病豬急性發病期間排出的糞便作為病料,然后按照1:5的比例將選取到的病料與生理鹽水充分混合,混合均勻后選取上層液體進行涂片,并運用火焰對涂片予以干燥固定。之后將涂片放置到顯微鏡下觀察,如果觀察到兩端尖銳、呈螺旋狀、直徑在0.3 μm左右,長度在6~8 μm之間的微生物,即可最終確診為豬痢疾。
2)兔體回腸結扎試驗。選取患病豬腸內黏液和內容物作為病料,將病料與生理鹽水按照1:5的比例混合,混合均勻后運用離心機離心,并對離心后的上清液予以過濾。之后選取6只成年健康兔,2只作為對照組,4只作為試驗組。試驗組結扎盲腸后注入適量上清液,對照組結扎盲腸后注入等量生理鹽水,置于同等環境中飼養2晝夜。最后對兔子進行剖檢,發現對照組盲腸部位沒有明顯變化;而試驗組盲腸黏膜充血、腫脹,其中存在大量黏性分泌物,具有嚴重酸臭氣味。通過對盲腸內容物鏡檢,發現許多螺旋形病原體,即可最終確診為豬痢疾。
4 治療方法
獸醫人員可以根據患病豬病情嚴重程度,結合患病豬體重大小,選擇在飲水、飼料添加藥物或通過肌肉注射藥物的治療方法。對于癥狀嚴重的患病豬,主要可以采用肌內注射藥物的方式治療。例如,可以根據患病豬體重,按照10 mg/kg·bw的比例為其注射泰樂菌素,2次/d,連續注射3~5 d;或是肌內注射乙酰甲喹,劑量為 5 mg/kg·bw,同時配合肌內注射多西環素,劑量為5 mg/kg·bw,連續用藥3~5 d。另外,可以在每噸飼料中摻入250 g 氟苯尼考和 100 mg林可霉素,讓患病豬服用,1次/d。對于早期、中期患病豬可以采用在飲水或飼料中添加藥物的方式治療。例如,可以按照100 g/t的比例在生豬飼料中添加硫酸黏菌素,連續添加5~7 d。對于嚴重脫水的患病豬,在藥物治療的同時還要為其靜脈注射生理鹽水,以此來防止患病豬腸道菌群失衡,幫助患病豬盡快恢復健康[3]。
5 預防措施
5.1 加強引種管理
在生豬養殖過程中,要堅持自繁自養的基本原則,如果為了擴大養殖規模、優化生豬品種不得不從外引種時,必須加強引種管理工作,對引種過程加強管控:①要對引種地點詳細調查,確保近期未發生過豬痢疾疫病,同時要對引種生豬進行身體檢查,確保引種生豬體質健康才能予以引進;②在生豬引進后,要對其隔離飼養30 d時間,并定期開展疫病檢查。在隔離飼養時間結束后,如果新引進的生豬不存在異常情況,進食、排便、精神狀態均正常,即可與其他原有生豬混合飼養。
5.2 規范飼養管理
在生豬養殖過程中要施行全進全出的飼養模式,盡量避免中途引進生豬,以此來防止豬痢疾從外引入。除此之外,要加強衛生消毒工作,根據飼養規模,結合季節變化,制定科學可行的衛生消毒程序,定期對豬舍內外以及各種用具器具進行清理消毒,及時清除豬舍內外堆積的各種雜物、糞污等,以此來避免病菌細菌滋生,進而有效降低豬痢疾發病幾率。另外,要根據育肥豬的生長年段合理投喂飼料,確保飼料原料安全、搭配合理、營養均衡,以此來增強育肥豬機體免疫力,而這對于降低育肥豬痢疾發病幾率是非常有利的。例如,由于 2~4 月齡的仔豬發病率高,因此需要加強飼養,飼喂易消化、營養豐富的飼料,保證飼料營養均衡。
5.3 做好凈化處理
在育肥豬養殖過程中一旦發生豬痢疾疫情,養殖人員要立即將患病生豬隔離治療,并運用0.1%次氯酸鈉溶液、1%甲酚皂溶液、3%氫氧化鈉溶液等對養殖場進行全面徹底消毒。在此過程中如果出現病死豬現象,不能將病死豬尸體隨意丟棄或販賣,而是要運用深埋、焚燒等方式進行無害化處理。并且在豬痢疾疫情發生后,要將豬舍空置3~4個月時間,然后再引進新豬,以此來防止豬痢疾進一步擴散蔓延[4]。
5.4對疫苗免疫接種工作進行落實
科學免疫是降低豬痢疾發生幾率最有效的方式。養殖場應該結合豬痢疾疫病發生情況以及養殖實際,制定科學的免疫接種制度,提高免疫接種的規范性,保證豬只的抗體合格率維持在70%以上。
6 結語
綜上所述,豬痢疾是育肥豬較為高發的一種疾病,該病不僅會對育肥豬產肉增重造成影響,而且甚至會引發育肥豬死亡。因此育肥豬養殖過程中,養殖人員必須對豬痢疾加強防范,通過加強引種管理、做好凈化工作、開展針對性治療等舉措,切實降低豬痢疾造成影響,進而更好地促進育肥豬養殖業發展。
參考文獻:
[1] 楊錦疆,廖海波,潘華榮.豬痢疾的實驗室診斷與治療措施[J].畜牧獸醫科技信息,2023(3):81-83.
[2] 李歐.豬痢疾發病原因與防治措施研究[J].吉林畜牧獸醫,2022(12):31-32.
[3] 尤秀花,張立平.豬痢疾的實驗室診斷與治療措施[J].養殖與飼料,2022(4):88-89.
[4] 佟美華.育肥豬痢疾的防治措施[J].畜牧獸醫科技信息,2019(3):90.
作者簡介:于凱(1978.01.24— ),男,高級獸醫師。研究方向:動物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