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馬結癥又名腸阻塞,為馬屬動物養殖期間較為多見的一種疾病,多為胃腸蠕動功能衰減后,排泄物堆積滯留在某一腸道位置,腸道阻塞不通所表現的一種腹痛、起臥類病癥。馬結癥的發生對馬屬動物養殖生產性能影響較大,不及時發現治療,將會導致患病馬匹出現死亡,嚴重影響馬匹養殖效果。基于此,本文將結合馬結癥的發病原因、臨床癥狀、診斷方式、防治措施進行簡單分析,同時分享典型醫案,以期能夠為馬結癥防治實際應用提供參考。
關鍵詞;馬;結癥;發病原因;防治方式;典型醫案;分析研究
1 發病原因
1.1 飼喂不當
馬匹養殖期間,在日糧中投喂干硬飼料,例如蠶豆稈、豌豆稈等硬稈類作物秸稈、采食期間咀嚼不全、飲水量較少;或飼喂飼料出現霉變、腐敗、未腐熟等情況[1]。馬匹在采食此類飼料后,腸胃功能消化能力受到影響,消化不良,大腸傳導功能異常,排泄物阻塞腸道,引發疾病。
1.2 管理原因
馬匹在被過度勞役、出汗量較多后,不進行舒緩直接飼喂多量飼料、飲水供應不足,或飽食后立即過度驅趕或勞役馬匹,其腸道消化功能、分泌機能出現障礙或混亂,大腸內部水液量不足,無力推動排泄物后移,造成馬匹患病。
1.3 肺氣不足
年齡較大的馬匹或弱小馬匹,其機體較為虛弱,肺氣虧損,大腸傳導排泄物能力較低,胃腸收縮蠕動能力較差,從而促使排泄物在腸道阻塞,停滯不前,引發此病。
1.4 外界因素
外界環境變化差異較大時,馬匹經常會表現出植物性神經系統機能的紊亂,腸管機能衰退、疼痛刺激、寒氣入體等都會出現致病。
2 馬結癥臨床癥狀分析
2.1 小腸便秘
小腸便秘屬于完全阻塞,患病馬匹多發于采食后數小時內,具有突發性。患病馬匹劇烈腹痛、腸音減弱且快速消失,隨著病程持續,胃部擴張,鼻孔有糞水排出,導胃后馬匹腹痛減輕,但是結糞未完全有效疏通,在數小時后還會出現再次發病。采取直檢觀察,當便秘部位于馬匹十二指腸部位,在其前腸系膜根后方可觸摸到手腕粗糞塊;當阻塞部位為回腸,則會在盲腸后方觸摸到圓柱狀糞塊[2]。
2.2 小結腸、骨盆曲便秘
小結腸、骨盆曲便秘屬于完全性阻塞,具有發病急、腹痛中等或劇烈等特征。患病馬匹口腔干燥、采食量衰退或廢絕、腸音減弱,病初所表現的癥狀較輕,后續繼發腸膨脹后,臨床癥狀顯著加重。采取直檢觀察,小結腸便秘可在患病馬匹的恥骨前水平線上或體中線左側可以觸摸到橢圓形或圓柱形、拳頭大小、堅硬、可活動的1~2個糞塊;骨盆曲便秘則可在患病馬匹恥骨前沿、體中線左右兩側均可觸摸到弧形、圓柱形小臂粗、外表光滑的糞塊。
2.3 左上大結腸便秘
馬匹左上大結腸便秘與小結腸便秘癥狀類似,直檢位置不同。直檢觀察時,左上大結腸便秘為恥骨前沿左側前下方觸摸到球形、圓柱形、拳頭大、活動性小的2個便秘部位[3]。
2.4 盲腸、左下大結腸便秘
馬匹盲腸、左下大結腸便秘屬于不完全阻塞,具有發病緩慢、輕微腹痛等特征。對其進行直檢觀察時,盲腸便秘可在患病馬匹右肷窩部、肋部等部位觸摸到排球大小、外表凹凸不平的便秘部位;左下大結腸便秘直檢時可觸摸到扁圓形粗長捏粉狀、外表凹凸不平的便秘部位。
2.5 胃狀膨大部便秘
馬匹胃狀膨大部便秘多為不完全阻塞,病程發展較為緩慢、輕微腹痛,部分患病馬匹會發展為完全性阻塞,或繼發腸膨脹。對其進行直檢觀察時,可在患病馬匹體中線右側、盲腸底前下方可觸摸到排球大小、表面光滑、軟便秘部。
2.6 直腸便秘
馬匹直腸便秘屬于完全阻塞,患病馬匹會不斷地出現舉尾排糞動作,但是卻無糞便的排出。直檢觀察時可以在膨大部與狹窄部連接的部位觸摸到腸糞塊。
3 診斷要點
首先,觀察患病馬匹的行走姿態、痛感表現、體表是否有汗液滲出、呼吸情況等,判斷出患病馬匹的病情嚴重程度。其次,近距離接觸患病馬匹,聞嗅其呼吸氣體、體味、排泄物味道,觀察排泄物的形狀或顏色。再次,詢問養殖戶近期患病馬匹的飼喂飼料種類、采食情況、飲水情況、勞役運動程度、患病史、是否用藥及用藥后情況,同時詢問養殖戶是否就患病馬匹現在的病癥做過相應的處理、處理結果等信息。最后,依據患病馬匹的臨床癥狀表現、排便情況、體溫、呼吸、心音、腸音等情況,觀察其胃音、食管逆蠕音、口色變化、眼瞼顏色、繼發病癥的情況,將其綜合分析,判斷馬匹為完全或未完全阻塞,最后結合直腸檢查方式,對馬結癥所出現的部位進行有效判斷。
4 馬結癥治療原則
4.1 鎮痛
患病馬匹腹痛會影響其胃腸病理學的改變,當出現嚴重腹痛時,治療第一時間應當以緩解胃腸痙攣、膨脹、腸系膜牽引絞壓、腹膜炎性刺激等腹痛為主,同時為下一步治療進行準備。
4.2 疏通
疏通是指在馬結癥治療時排出結糞、疏通腸管,是治療結癥的關鍵步驟。治療時,可通過調節患病馬匹胃腸內的環境,促使其胃腸平滑肌的平衡運動性,同時,調節馬匹神經及體液機制,確保其能夠對胃腸血液的持續供應,優化改善胃腸平滑肌的營養代謝能力[4]。
4.3 減壓
減壓是指消除患病馬匹的胃腸膨脹,減輕腹部壓力,避免出現胃腸破裂,增加治療難度。減壓可以使用導胃、腸穿刺等方式進行,以達到排液放氣、減壓等效果。
4.4 補液強心
補液強心主要是維護患病馬匹的心臟功能,對其脫水及中毒現象進行舒緩。特別是出現完全阻塞的患病馬匹,自身水鹽損失較多,應當立即補液,多使用氯化鈉溶液或碳酸氫鈉溶液。
4.5 解毒
解毒是指對患病馬匹用藥緩解其毒素血癥,避免出現自體中毒現象。解毒通常以保肝、腎等器官組織,避免出現酸中毒,調節患病馬匹體內酸堿平衡。
5 馬結癥典型醫案分析
5.1 主訴
2023年6月,甘肅省酒泉市阿克塞哈薩克族自治縣某養殖戶,自述有12匹馬出現無排便、腹痛、不采食等疑似結癥情況,目前已致2匹馬死亡。在發病前后,氣候條件并無顯著變化,馬群日常飼喂以干草、麥草及經過切碎處理的干玉米秸稈為主,前1天誤食大量的棉籽殼,日常并未有過度勞役現象,飲水表現未顯著變化。
5.2 臨床觀察
至養殖場觀察剩余9匹馬癥狀表現,其精神狀態焦躁不安、采食廢絕,且有10 h以上未排泄、同時有踢腹動作出現,體溫均處于38.5~38.8 ℃之間。其中有8匹馬腹部膨脹較為嚴重,1匹馬較輕。依據患病馬臨床癥狀及養殖戶主訴信息,確診為馬結癥。
5.3治療方式
1)鎮痛。對患病馬匹采取肌注安痛定治療,依據體型大小單匹馬用藥30~40 mL;同時注射青霉素鉀,依照患病馬匹體重1 000~2 000 IU/kg·bw,可以有效預防腹腔炎癥的出現。
2)減壓。對于出現嚴重腹部臌脹的8匹馬,使用潔凈無菌套管針于馬右側肷窩中心、距離腰椎橫突下一掌處穿刺,以排出腸道氣體,減輕其腹內壓力,剩余1匹腹部臌脹較輕微的患病馬匹不進行減壓。
3)強心補液。觀察患病馬匹的脫水情況,其中有5匹馬伴有嚴重脫水,1匹馬出現貧血,其他馬匹均無脫水癥狀。對患病馬匹進行補液強心治療,靜脈注射0.9%氯化鈉注射液、5%碳酸氫鈉注射液、VC注射液、VB1注射液和氯化氨甲酰甲膽堿注射液治療,其中,對未表現出脫水癥狀的馬匹加入25%葡萄糖注射液;脫水馬匹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
4)疏通。使用鼻胃管的方式向患病馬匹胃部給藥液狀石蠟疏通,依照患病馬匹體型大小給藥250~300 mL,并在用藥后驅趕馬匹,促使其起身活動,便于排便。在對患病馬匹胃部灌服液狀石蠟半個小時左右,患病馬匹就會有排便的動作,1 h左右排便結束,可進行飲食。
5)鞏固治療。效果用藥于第一步類似,主要以緩解馬匹疼痛為主。
5.4 治療后護理方式
通常馬匹在患結癥后,腹部膨脹的影響下,會出現長時間不采食,在糞便排出之后,會有較強饑餓感。在治療結束后,飼喂日糧建議以易消化的燕麥草類,多次少量投喂。后續還需要保持馬舍環境的潔凈衛生干燥性,避免穿刺傷口出現感染繼發疾病。同時,治療后驅趕馬群不斷走動,促進其胃腸的蠕動效果,避免長期臥倒、打滾等情況,以免出現腸扭轉[5]。
5.5 醫案評析
該馬場中的12匹馬出現結癥是由于短期內采食過量的蠶豆稈,導致馬匹消化系統無法快速應對蠶豆稈堅硬飼料的轉變,糞便瘀滯于腸道內無法排出。同時,蠶豆稈在其盲腸內發酵產氣,導致患病馬匹腹部膨脹顯著、踢腹等。結癥的影響,促使其腸管內部水分喪失,表現出脫水癥狀。治療時先以鎮痛為主,肌內注射安痛定,緩解患病馬匹的痛感,腹部膨脹顯著進行減壓放氣。隨后依據患病馬匹脫水程度進行強心補液,在此階段,患病馬匹未采食良久,使用0.9%氯化鈉注射液、5%碳酸氫鈉注射液可以改善其機體的電解質紊亂問題,平衡體內酸堿度;VB1的使用可以促進馬匹體糖代謝能力,促進胃腸道的蠕動效果,避免持續臌氣;VC的應用可以提升患病馬匹的免疫力,促進機體解血毒;氯化氨甲酰甲膽堿注射液應用可以提升患病馬匹胃腸道及膀胱平滑肌作用效果。本次治療時所應用的氯化氨甲酰甲膽堿注射液,可以促進馬匹M膽堿受體的興奮程度,顯著提升腸胃蠕動,從而促使糞便的順利排出,達到治療效果。在確保患病馬匹得到有效醫治后,強調該養殖戶對患病馬匹的后續養殖護理工作。為患病馬匹飼喂易消化飼料、提供優質的養殖環境,促使其得到充分的休息,以達到快速恢復,不重復發病。
6 結語
綜上所述,馬結癥具有致病原因多樣、發病較急、病程短等特征,一旦發病,不及時進行診治的情況下,或診治方式錯誤,將會導致馬匹出現死亡。養殖戶在管理期間,應當重視馬結癥的預防,采取科學養殖,避免馬匹患病。同時,對于患病馬匹及時科學診治,避免病情加重,促進馬匹健康。
參考文獻:
[1] 尼亞孜古麗·買買提.馬屬動物結癥及其治療[J].當代畜禽養殖業,2017(9):135.
[2] 耿明陽,李海,奴爾蘭.阿克亞孜,等.規模化馬場馬結癥防制策略[J].中國畜禽種業,2019,15(2):37-38.
[3] 趙耀國,顏成旭.馬結癥的診療[J].獸醫導刊,2020(3):91-91.
[4] 鐵列西·巴依斯曼.中西醫結合治療馬屬動物結癥的研究[J].農家致富顧問,2020(6):120.
[5] 余永杰.一例矮馬結癥的診斷與防治[J].北方牧業,2022(7):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