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豬嗜血支原體病是由嗜血支原體侵染豬的血紅細胞所引發的一種急性熱性、高度接觸性傳染性疾病,臨床上患病豬表現為體溫顯著升高,貧血并出現溶血性黃疸,呼吸頻率逐漸加快,體表皮膚發紅,嚴重的可以導致豬衰竭死亡,對生豬養殖業構成的危害極大,該類疾病又被稱為附紅細胞體病。本次研究結合實際病例,探討了豬嗜血支原體病的診斷與防治,希望對廣大同行有所幫助。
關鍵詞:豬嗜血支原體病;診斷;防治措施
最近幾年,在非洲豬瘟疫情的影響之下,生豬養殖戶高度重視疫情防控工作,并將疫病防控落實到重要位置。隨著生豬養殖行業的不斷向前發展,養殖規模擴大背景之下,各類傳染性疾病呈現出高發流行的趨勢,表現出復雜的臨床特征。嗜血支原體病是一種在世界范圍內廣泛發生流行的血液原蟲病,可以經多種渠道傳播蔓延,其中吸血昆蟲在該種疾病傳播流行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嗜血支原體病會導致出現發熱黃疸癥狀,如果不能夠及時進行有效的治療,很容易衰竭死亡造成嚴重經濟損失,所以就需要明確該種疾病的發病特征,做出有效的診斷,然后構建針對性的祛除方案,確保在短時間內控制病情。
1 病例分析
2020年的6月中旬,一個中型規模的生豬養殖場中出現了一種傳染性疾病,患病豬表現為體溫顯著升高,高熱不退,出現嚴重的貧血癥狀,表皮膚存在很多的出血斑塊,發病之后養殖戶認為是豬瘟病毒感染引發的傳染性疾病,立即將病情上報當地獸醫站,經過抗體水平監測可以發現豬瘟抗體水平達標,排除出了豬瘟病毒感染的可能。通過進一步的流行病學調查,可以發現養殖場中存在很多吸血昆蟲,也有大量老鼠活動的痕跡,豬舍衛生不良,地面存在大量的污水和糞便。該養殖戶沒有進行妥善有效的分群處理,不同來源、不同年齡的豬在同一個圈舍當中混合養殖。隨即采集了患病豬的新鮮血液,進行了進一步的血液檢測,可以發現血紅細胞當中會存在嗜血支原體,并且血紅細胞裂解存在多種形態。通過嚴格診斷判定嗜血支原體感染引發的血液原蟲病,然后為養殖場制定了針對性的診療方案,很好地控制了病情,避免損失進一步加大。
2 流行特點
2.1 病原特征
嗜血支原體是一種細菌,屬于支原體科(chlamydiaceae)的成員,以寄生的方式生活在宿主紅細胞內。通過分裂增殖的方式繁殖,即在宿主細胞內形成小體(elementary body)和大體(reticulate body)兩種形態。小體是傳染性的,可以在宿主細胞之間傳播,而大體則是非傳染性的,用于繁殖和生長。嗜血支原體小體直徑約0.2~0.4 μm,呈圓形或卵圓形,具有堅硬的外殼,能夠保護細菌免受外界環境的影響。小體在外界環境中具有較強的抵抗力,可以存活一段時間,并且能夠通過空氣、水、飛沫等途徑進行傳播。大體直徑約0.5~1.5 μm,呈橢圓形或不規則形狀,比小體更大且沒有外殼。大體主要存在于宿主細胞內,通過分裂增殖來擴大感染范圍。嗜血支原體對外界環境的抵抗能力相對較強,可以在干燥、低溫等條件下存活一段時間。對常規消毒劑和抗生素的敏感性較高,可以通過適當的消毒方法進行滅活。嗜血支原體對溫度敏感,高溫(超過60 ℃)和低溫(低于0 ℃)都能夠抑制其生長和繁殖能力。在宿主細胞內,嗜血支原體可以利用宿主的細胞機制來逃避免疫系統的攻擊,從而持續感染宿主并導致疾病[1]。
2.2 致病機理
嗜血支原體是一種引起豬嗜血支原體病的病原體,致病原主要通過接觸感染的方式侵入豬的上皮細胞,特別是泌尿生殖道和消化道的上皮細胞。一旦進入宿主血紅細胞,嗜血支原體會轉化為非傳染性的大體,并在宿主細胞內進行繁殖和擴散。嗜血支原體在宿主細胞內大量繁殖后,會導致宿主細胞的損傷和死亡。這會引發炎癥反應,并產生一系列的病理變化。被感染的豬會產生免疫反應,包括細胞免疫和體液免疫。然而,嗜血支原體可以利用一些機制逃避宿主免疫系統的攻擊,從而持續感染和繁殖[2]。
2.3 流行特點
豬嗜血支原體病的主要傳染源是感染了嗜血支原體的豬。這些豬可能是潛在的攜帶者,即使沒有明顯的臨床癥狀,也能夠將病原體傳播給其他豬。豬之間的直接接觸是主要的傳播途徑,包括接觸患病豬、共用飼料和水源等。病原體也可以通過污染的環境,如飼養場、圈舍、水源等,傳播給健康的豬。母豬可以通過胎盤、胎兒和分娩過程中的接觸將嗜血支原體傳給新生仔豬。嗜血支原體病可以影響各個年齡段的豬,但幼豬和生殖成年豬更容易受到感染和發病。特別是在育種場和繁殖場,母豬和仔豬的感染率相對較高。嗜血支原體感染后,潛伏期可長達數周至數月,導致疾病的迅速傳播。豬嗜血支原體病通常呈慢性感染,病豬可能沒有明顯的臨床癥狀,但仍能持續傳播病原體給其他豬。豬嗜血支原體病在不同地區和季節可能存在一定的季節性流行趨勢。受感染的豬可能表現出發熱、食欲減退、貧血、生長緩慢、不育、流產等癥狀[3]。
3 臨床癥狀
嗜血支原體病在豬中可分為初急性型、慢性型和亞臨床型,它們的潛伏期和發病經過略有差異。急性型嗜血支原體病的潛伏期相對較短,通常為3~10 d。感染后,病豬會迅速出現臨床癥狀。典型的癥狀包括高燒、食欲減退、貧血、黏膜蒼白、呼吸急促、腹瀉和厭食等。病程較短,一般持續數天至兩周。慢性型嗜血支原體病的潛伏期相對較長,通常為幾周至數月。感染后,病豬可能沒有明顯的臨床癥狀或僅表現為輕微的癥狀,如食欲減退、生長緩慢和貧血。然而,病豬仍然可以持續傳播嗜血支原體給其他豬。亞臨床型嗜血支原體病的潛伏期也相對較長,通常為數周至數月。病豬可能沒有明顯的臨床癥狀,但在免疫抑制或應激情況下,如運輸、環境變化、飼料變化等,可能出現一些輕微的癥狀,如食欲減退、生長緩慢和輕度貧血。
4 病理學變化
嗜血支原體感染會導致上皮細胞的損傷和壞死。在泌尿生殖道和消化道的上皮細胞中,可以觀察到細胞脫落、上皮細胞的溶解和破裂等病理變化,組織損傷會導致炎癥反應的發生。炎癥反應包括炎性細胞浸潤、血管擴張、組織水腫等。炎癥反應的程度和類型可能因病情的嚴重程度而有所不同。在豬嗜血支原體病中,淋巴組織(如淋巴結、扁桃體等)常常會出現增生和腫大。這是免疫系統對病原體感染的一種反應。病死豬的脂肪黃染,黏膜漿膜下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充血,血液呈稀薄淡粉色腹腔,胸腔當中存在少量的積液。
5 實驗室診斷
從患病豬的靜脈血中采集適量的血液樣品。將血液均勻涂布在玻片上,形成薄而均勻的涂片。使用多個玻片進行制備,以增加檢測的準確性。待血涂片干燥后,使用95%乙醇或其他合適的固定劑進行固定處理,固定時間通常為10~15 min。將吉姆薩染色劑倒入容器中,將固定的血涂片放入染色劑中,染色時間通常為20~30 min。染色完成后,用流動自來水或緩慢流動的蒸餾水輕輕沖洗玻片,去除多余的染色劑。然后將玻片傾斜放置于通風處,自然晾干。使用顯微鏡在油鏡下使用100倍或1 000倍放大鏡觀察血涂片。嗜血支原體通常呈圓形或卵圓形,直徑約0.2~0.4 μm,染色后呈深藍色至紫紅色。在吉姆薩染色的血涂片中,嗜血支原體通常呈現為圓形或卵圓形的細小顆粒,染色后呈深藍色至紫紅色。它們在紅細胞內部或附近可見,并且具有一個明顯的細胞壁。嗜血支原體的數量和分布情況也可以作為判斷感染程度的參考。嗜血支原體感染可能引起一些血液細胞的改變。例如,貧血是常見的病理改變之一,由于嗜血支原體感染導致紅細胞的破壞和溶解。此外,白細胞計數和分類可能會有輕微的變化,如白細胞總數略有增加或減少。
6 防治措施
6.1 治療方案
在開展臨床治療過程中,一定要做好妥善有效的區分處理工作,對于沒有治療價值的豬群應該立即淘汰,有治療價值的豬群可以選用復方磺胺嘧啶鈉注射液肌肉注射治療,使用劑量為0.3 mL/kg·bw,3次/d,連續使用5 d。另外還需要加強營養補充和對癥治療。對于高熱癥狀的患病豬可以選擇使用復方氨基比林注射液肌肉注射10 mL,必要時,使用5%葡萄糖氯化鈉注射液300 mL,1%VB1注射液5 mL混合之后靜脈注射,1次/d,連續使用3 d。按照上述方案,對養殖場的豬群進行了為期5 d的治療,除了個別患病豬治療無效死亡之外,其余患病豬恢復正常,病情得到很好控制。
6.2 預防措施
對于已經確診或疑似患有嗜血支原體病的豬,應立即進行隔離,以防止病原體的傳播給其他健康豬。隔離期應持續至確保病豬完全康復,并且病原體已經清除。日常要確保飼養環境的清潔和衛生。定期清理和消毒圈舍、飲水設備、飼料槽等,以減少病原體的存活和傳播。在獸醫的指導下,合理使用抗生素來治療感染的豬。抗生素的選擇和使用方法應根據具體情況進行,以最大程度地減少耐藥性的發展。采取良好的養殖管理措施,包括合理的飼養密度、適宜的飼料和飲水管理、定期健康檢查和監測等,以提高豬的免疫力和整體健康狀況。定期對養殖人員進行相關知識和技能的培訓,使其了解嗜血支原體病的預防和控制方法,并且能夠及時發現和報告疑似病例。開展針對性的嗜血支原體的監測和檢測,以及早發現潛在的感染狀況,并采取相應的控制措施。
7 結語
豬嗜血支原體病是我國養豬業普遍存在的一種傳染病,給養豬業帶來巨大的經濟損失。在生豬養殖的過程中,無論是豬場的管理人員還是獸醫,都應該對豬的嗜血支原體病有一定的認識,并且要加強對它的控制,同時要通過將飼養管理-環境消毒-檢疫等多種方法有機地融合起來,來做好對豬的嗜血支原體病的預防工作。另外還需要做好豬群的檢疫工作,一旦發現有疾病的豬,要立即進行隔離和治療,并且要對同群豬或者是可疑的豬進行預防和治療,將病死豬和病豬的分泌物、排泄物進行無害化處理。
參考文獻:
[1] 樊婧,郭文杰.豬嗜血支原體病的診斷與防治[J].中國動物保健,2023,25(3):25-26.
[2] 王凡,楊銳,智曉瑩,等.豬嗜血支原體病研究進展[J].中獸醫醫藥雜志,2020,39(6):97-100.
[3] 張艷朵,劉萍丹,陸明望,等.1例香豬嗜血支原體病的診治[J].養殖與飼料,2020(6):71-72.
作者簡介:趙朋(1978.01.06— ),男,河北邢臺人,本科,獸醫師,研究方向:動物疫病防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