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霉菌毒素中毒是生豬養殖過程中常見的中毒性疾病之一,多由于生豬采食被霉菌毒素污染的飼料,從而引發機體新陳代謝出現紊亂,導致生豬肝臟、腎臟等組織器官發生病變,同時損傷其生長發育、繁殖性能、免疫功能,病情嚴重時可導致病豬發生死亡,對生豬養殖業造成嚴重的危害。在生豬養殖過程中,嚴格控制飼料中霉菌毒素的含量,避免生豬攝入霉菌毒素而中毒導致死亡,成為養殖場重點防控工作內容。本文對生豬霉菌毒素中毒的危害、發病原因、臨床癥狀及綜合防治進行了綜述,以供養殖場防治生豬霉菌毒素中毒進行參考。
關鍵詞:生豬;霉菌毒素;中毒;危害;防治
霉菌廣泛分布于自然界,且具有很強的繁殖能力,生豬養殖飼料在長期存儲過程中因儲存條件不當則會發生霉變,從而產生作為初級代謝產物或次級代謝產物的霉菌毒素,具有無色無味的特點[1],其中多以黃曲霉毒素和玉米赤霉烯酮臨床最為常見,其致病能力也存在一定差異性。若生豬攝入相對較少的霉菌毒素,病豬表現的臨床癥狀相對較輕,生長發育遲緩,臨床未能及時發現治療,毒素經過長時間積累,病豬臨床可表現慢性中毒,嚴重影響其生產性能。生豬霉菌毒素中毒后其免疫系統功能受到嚴重抑制,機體抵抗力明顯下降,容易繼發其余細菌性或病毒性傳染病,導致病情進一步發展,臨床癥狀更為復雜,最終發生死亡。臨床對于該病的防治原則為防重于治,因此在養殖過程中應注重飼料脫霉處理,嚴格把控飼料品質,方可有效降低生豬霉菌毒素中毒的發病率,促進生豬養殖的健康發展。
1 霉菌毒素的危害
1.1免疫功能抑制
腸道為機體重要的免疫系統,是黏膜免疫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對機體產生免疫力起著重要作用。霉菌毒素可嚴重損傷腸道黏膜,破壞其正常消化功能,阻礙腸黏膜淋巴細胞內產生免疫應答,抑制使動物胸腺、脾臟和淋巴結中的白細胞介素及其他淋巴因子數量減少,巨噬細胞和單核細胞的功能下降,霉菌毒素的存在會長期不斷地抑制胸腺、脾臟和淋巴結中的白細胞介素及其他淋巴因子的分泌,弱化參與免疫介導細胞的增殖和分化能力,并減弱細胞免疫和體液免疫之間的關聯,進而使機體發生免疫抑制。
1.2 神經系統紊亂
霉菌毒素在生豬機體內長期積累后,可嚴重損害肝臟功能,肝臟作為機體重要的解毒臟器,功能受損使得血液中的有毒代謝產物不能得到有效清除,同時門靜脈中的有毒物質不流經肝臟,進而導致有毒物質進入體循環,引起中樞神經系統代謝發生紊亂[2],致使病豬出現過度興奮、震顫等一系列臨床神經癥狀。
1.3 組織臟器受損
不同類型的霉菌毒素對機體各組織臟器的損傷程度具有一定差異性,主要危害肝臟,導致肝細胞出現嚴重損傷,還可損傷腎臟,引起急性腎炎,或者破壞腸道,導致腸道出血,偶爾也出現肺水腫等癥狀,機體多數組織臟器受到不同程度的損傷。
1.4 繁育功能障礙
霉菌毒素可引起生豬發生繁育功能障礙,嚴重影響其生產性能。赤霉烯酮作為霉菌毒素的一種,作用類似于雌性激素,其可大幅度增加乳腺細胞的分泌性,導致分泌大量蛋白質進入乳腺組織,發生蛋白質沉積,從而引起乳房炎,同時可引起整個乳房和外陰發生水腫,陰道黏膜充血、腫脹,卵巢萎縮,子宮增大或扭曲, 從而發生屢配不孕、流產等一系列繁殖障礙癥狀。赤霉烯酮可造成公豬睪丸萎縮,乳腺增大等雌性化特征,精液產生較少,尿道腫脹等一系列生殖功能障礙癥狀[3]。
2 發病原因
在實際生產過程中,導致生豬發生霉菌毒素中毒的原因來自多個方面:①環境衛生方面。若養殖圈舍濕度過大,且長期通風不良,或者飲水器、料槽長時間未能清理消毒,則極易導致大量霉菌繁殖,并通過呼吸道和消化道途徑感染生豬;②飼料品質方面。飼料因各種外界因素發生霉變,生豬攝入后可發生中毒,此類因素為霉菌毒素中毒的主要因素;③藥物品質方面。除抗生素類藥物中毒外,中成獸藥也會發生霉菌毒素含量過高的狀況,進而導致用藥豬群發生霉菌中毒現象。
3 臨床癥狀
3.1 仔豬癥狀表現
患病仔豬大小差異顯著、精神頹廢、眼結膜充血、眼瞼水腫,部分出現運動失調等狀況、腿部呈“八字狀”、生殖器紅腫,隨著病情的進一步發展,仔豬皮膚呈蒼白色,發生較為嚴重的黃白痢,尾巴發生腐爛等。
3.2 育肥豬癥狀表現
患病育肥豬采食量明顯下降、皮膚發黃或發白,出現結膜炎,發育遲緩,豬群在未發生腹瀉、便秘和嚴重呼吸道疾病的情況之下,頻繁出現脫肛狀況,部分病豬發生嘔吐或腹瀉癥狀,出現不停抽搐、痙攣等神經失調癥狀,嚴重者發生死亡。
3.3 母豬癥狀表現
育肥母豬陰門發生紅腫,后備母豬陰道黏膜充血腫脹,嚴重者陰道和子宮發生外翻,頻繁出現假發情或不規律發情現象,妊娠母豬出現流產、木乃伊胎和死胎,產仔數減少,正常發情后出現屢配不孕,甚至斷絕發情,哺乳母豬乳腺增大,泌乳量下降。
3.4 公豬癥狀表現
公豬發生霉菌毒素中毒后臨床癥狀表現較為明顯,具有典型的雌性癥狀變化,睪丸逐漸萎縮,乳腺逐漸增大,包皮水腫等。
4 病理變化
對病死豬進行剖檢,其皮膚存在發紅現象,體表和全身臟器淋巴結發生不同程度的水腫。肝臟顯著腫大,質地變脆,呈現黃色或紫黑色,表面分布黃色結節;脾臟發生壞死,顏色變黑,邊緣存在較多出血點;肺臟顯著水腫,伴有不同程度的出血現象;腎臟發生萎縮,表面出現壞死灶和出血點;胃黏膜出血,底部出現潰瘍糜爛;腸道明顯水腫,并伴有出血性炎癥,盲腸內部黏膜表面存在小范圍糜爛,呈斑狀。
5 防治措施
5.1 加強飼養環境管理
由于霉菌廣泛存在于自然界,且繁殖能力較強,若養殖環境衛生條件較差,且濕度過高則極易滋生霉菌。因此應保持豬舍環境的干凈衛生,及時清理打掃,保溫與通風適當結合,保證豬舍的適宜溫度和濕度,保證飲水安全,對料槽進、飲水器進行定期清洗和消毒,防止養殖環境中霉菌的滋生。
5.2 加強飼料管理
1)嚴格把控飼料原料質量。若養殖場采購飼料原料進行加工制造,則必須把控原料質量,且飼料加工處理后必須嚴格按照霉菌毒素或霉菌微生物相關檢驗標準進行檢驗,對于檢驗結果不合格者要進行返工處理。玉米是最容易發生霉變的飼料原料,在進行采購時保證玉米無霉變顆粒,且水分低于13%即可,若已采購玉米水分超標,則需要使用烘干機進行二次烘干或進行晾曬處理。若養殖場購買成品飼料,則需要進行嚴格的檢查和驗收,保證飼料質量的同時也保證其新鮮程度。
2)保證飼料運輸儲存條件。首先,盡量避免過度儲存飼料,尤其是在雨水多發時節,防止促成霉菌的產生;其次,在運輸過程中注重防潮工作,保證運輸車輛未被霉菌污染,盡量避免雨天運輸;最后,飼料儲存倉庫應選擇地勢較高、通風較好、干燥陰涼的地理位置,同時保證倉庫未被霉菌污染,飼料堆放時鋪放防潮墊底,注意料堆之間距離,留置合適距離,保證倉庫處于合適的溫度和濕度,以及通風干燥,高溫高濕季節放置生石灰等進行防潮工作,定期進行暴曬飼料等干燥處理工作,同時定期開展清潔、消毒和滅蟲防鼠等工作,從而減少霉菌的傳播,并做好倉庫飼料登記檢查管理工作,及時淘汰霉變飼料。
3)適量添加防霉劑。在飼料儲存過程中,除控制飼料中的水分含量可防止發生霉變外,還可以通過添加一些防霉劑、抗氧化劑或吸附劑,也可抑制滋生霉菌,防止產生霉菌毒素,保證全價飼料低霉菌含量和低霉菌毒素含量。一般情況下根據飼料中水分含量和環境濕度變化考慮適量添加防霉劑,如丙酸鈣、酵母細胞壁提取物等。若飼料發生霉變,可根據霉變程度采取不同措施,對于發生輕微霉變的飼料,可以進行暴曬、添加脫霉劑,或者利用清水反復清洗后浸泡于0.1%漂白粉溶液[4],3 h后再次反復清洗烘干,使飼料進行脫毒處理,控制霉菌毒素含量,減少飼料浪費,節約飼養成本,降低經濟損失,對于發生嚴重發霉變質的飼料應及時淘汰,禁止飼喂生豬。
5.3 合理選擇添加劑
除嚴格控制飼料質量外,也可通過添加益生菌等添加劑進行防控,腸道益生菌代謝產物可抑制霉菌生長,或者直接降解霉菌毒素,提高機體對霉菌毒素的抵抗力,生豬長期服用可顯著降低霉菌毒素中毒的發病率。
5.4 藥物對癥治療
目前并未存在針對生豬霉菌毒素中毒的特效解毒藥物,若發現該類中毒現象,應立即停止飼喂,及時更換無霉變合格飼料,淘汰無治療價值病豬,針對病癥較輕的病豬,采用對癥治療進行解毒保肝和強心利尿,避免二次感染。
西藥方案:針對急性中毒病豬可選擇0.1%高錳酸鉀溶液、生理鹽水或2%碳酸氫鈉溶液進行灌腸和洗胃,然后靜脈注射5%葡萄糖注射液300 mL+ 10%樟腦磺酸鈉10 mL+10%VC注射液10 mL,同時口服硫酸鎂50 g,連續治療3 d;針對病癥較為嚴重的病豬可選擇靜脈注射5%葡萄糖氯化鈉注射液500 mL +復合VB注射液10 mL +10%樟腦磺酸鈉10 mL,連續注射3 d[5]。
中藥方案:取木香5g,甘草、大黃、白芍、檳榔各8g,芒硝15g,進行研磨灌服,40 kg生豬可服用1 d,連續服用3~5 d即可.
6 結語
在生豬養殖過程中,霉菌毒素中毒可造成嚴重的經濟效益損失,且該病并無特效治療藥物,因此臨床防控生豬霉菌毒素中毒尤其重要,應加強環境管理,嚴格把控飼料質量安全,做好生豬飼喂工作,從而有效控制該病的發生。
參考文獻:
[1] 張彩霞.淺析豬霉菌毒素中毒的危害、診療與防治措施[J].吉林畜牧獸醫,2022,43(8):29-30.
[2] 王友東.豬霉菌毒素中毒危害及防治[J].畜牧獸醫科學(電子版),2022(7):60-61.
[3] 魏新強.豬霉菌毒素中毒的診斷與治療方法[J].湖北畜牧獸醫,2020,41(11):17-18.
[4] 劉紅亮.豬霉菌中毒治療方法[J].畜牧獸醫科學(電子版),2020(17):129-130.
[5] 張麗,聶繼軍.豬霉菌毒素中毒的防治[J].中國畜禽種業,2020,16(10):163.
作者簡介:劉孝文(1967.12— ),男,云南鎮雄人,副高級獸醫師,主要從事畜牧獸醫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