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牛傳染性腹瀉是當前牛養殖業中常見的疾病,可導致患牛發生嚴重的腹瀉,造成患牛脫水和酸中毒,甚至誘發全身性的敗血癥,致死率較高。牛傳染性腹瀉的誘發因素較多,主要包括細菌、病毒和寄生蟲感染等幾類,不同的誘因所致的臨床癥狀有所不同,養殖工作者需根據致病類型,合理安排用藥治療。本文介紹了牛傳染性腹瀉的誘發原因,并提出了相應的預防和治療措施,以期能夠降低該類疾病對牛養殖業的危害。
關鍵詞:牛;傳染性腹瀉;誘發原因;綜合防治
隨著牛養殖業規模化與集約化程度的不斷加深,傳染性腹瀉性疾病的發生率也在逐年上升,部分養殖場的發病率已經達到了70%以上。誘發牛傳染性腹瀉的病因較多,以細菌、病毒以及寄生蟲等致病性微生物的感染誘發為主,一旦養殖場內出現傳染性腹瀉的病例,則會快速地在健康牛群當中傳播,導致一半以上的牛只感染死亡,造成非常高的死亡率。這主要與腹瀉發生后,患牛的腸道對于液體物質的吸收能力大幅下降,而自身體液的分泌大量增加,導致自身的體液流失非常嚴重,進而造成機體電解質紊亂,或者酸中毒等情況的發生,對牛群的健康造成巨大的威脅,也給養殖者帶來了巨大的經濟損失。如何通過有效、可行的防治手段,預防傳染性腹瀉疾病的發生,并降低患病牛只的死亡率,是當前規模化牛場亟須解決的問題。
1 牛傳染性腹瀉的誘發原因
1.1 細菌性感染引發
1)大腸桿菌感染。大腸桿菌的血清型種類繁多,包括致病性和非致病性的大腸桿菌,當致病性大腸桿菌大量侵入動物機體內部時,會產生大量的毒素,并破壞腸黏膜結構,損壞腸道的吸收功能,造成機體電解質紊亂;大量的致病性大腸桿菌還會直接損傷動物腸道的上皮細胞,致使其直接滲出血液,造成體內器官的感染,極大地增加了死亡幾率[1]。此外,大腸桿菌引發的牛傳染性腹瀉,具有感染時間早的特點,當母牛攜帶致病性大腸桿菌時,其產出的犢牛也會受到其感染。
大腸桿菌感染所致腹瀉的患牛主要表現為,排水樣稀便,并伴有濃烈的酸臭氣味,糞便顏色呈白色或者黃色,患牛的后驅臀部及尾根等處的被毛常會被稀便所污染。另外,患牛發病后的脫水速度非常快,體重會迅速下降,食欲明顯降低。本病的潛伏期較短,一般感染后1周之內即可發病,且病情的發展會十分迅速,發病后的患牛大多會在3~5 d內死亡。
2)魏氏梭菌感染。魏氏梭菌是自然界中常見的條件性致病菌,廣泛存在于牛養殖場和動物的腸道當中,當機體受到外界刺激,內環境穩態受到破壞時,則會導致致病性魏氏梭菌在動物腸道中大量的繁殖,并產生大量的毒素,對動物機體造成嚴重危害。在養殖過程中出現飼養管理不當時,如未能合理控制飲水,飼料或者飲水當中添加了含鹽物質,導致牛只攝入的鹽濃度過高,或者攝入的鈉離子水平太高;牛舍環境的溫濕度設置不適宜,飼喂方式不當,出現饑一頓飽一頓的情況,或者更換飼料的頻率太快,均可誘發魏氏梭菌性腹瀉。
魏氏梭菌感染所致的牛傳染性腹瀉,主要的臨床表現為:患牛出現嚴重的腹部脹痛,排出的糞便較為黏稠,且糞便當中含有血絲,患病牛只伴有全身抽搐、轉圈或者震顫等神經性癥狀。發生魏氏梭菌感染的牛只,通常會在感染后的1~4周內發病,病情發展較快,致死率較高。
3)沙門氏菌感染。由沙門氏菌感染所致的牛腹瀉疾病,又被稱為牛副傷寒,沙門氏菌感染后會產生大量的毒素,導致患病牛電解質紊亂,誘發死亡。沙門氏菌感染的牛腹瀉性疾病主要表現為患病牛體溫明顯升高,排水樣稀便,部分患牛的糞便中帶血,或者排出黏膜便,并伴隨著濃烈的酸臭氣味。發病后患牛會迅速脫水,體重快速下降。隨著病程的進一步發展,細菌會繼續向機體的血液當中入侵,誘發患牛的全身性敗血癥狀。嚴重的還會造成患牛、腦、肝臟、關節等器官的感染病變,造成嚴重的后果[2]。
1.2 病毒性感染引發
1)輪狀病毒感染。當養殖場的環境衛生條件較差,或者氣候寒冷潮濕會增加牛輪狀病毒感染、發病的風險。當該病毒侵入機體內部后會在小腸的上皮細胞中大量的復制繁殖,破壞腸道的吸收功能,導致腸道內部的滲透壓升高,進而引發腹瀉。本病多發生于1~7 日齡的犢牛當中,成年牛只多為隱性感染,一旦養殖場中出現病例,則很快會在牛群中快速傳播,且該病毒會在養殖環境當中持續存在,不易凈化,還可以通過胎盤進行垂直傳播。
感染發病后的患牛主要表現為,發病初期患牛精神沉郁,食欲下降明顯,隨后出現突發性的急性腹瀉,且為嚴重的水樣腹瀉,糞便顏色呈黃色或者白色,有的還可能伴有黏液或者血絲。隨著病情的加重患牛會出現脫水、酸中毒等癥狀,嚴重的還會出現休克甚至死亡。
2)冠狀病毒感染。冠狀病毒屬于人畜共患性傳染源,主要通過患病牛或者帶毒牛的糞便、體液分泌物等排出體外,污染周邊環境、飼料等,造成其他健康牛只的感染,此外該病毒還可以通過氣溶膠的形式進行傳播。該病感染多發生于1~9日齡的犢牛,腹瀉癥狀主要在7~10日齡的犢牛當中出現。
犢牛感染發病初期主要表現為,食欲下降、食奶量減少,甚至不吃,排出的糞便呈淡黃色的水樣稀便,并混有未消化完全的凝乳塊和黏液。隨著病情的加重,患牛出現大量水瀉、脫水,同時體溫快速降低,少數患牛會出現體溫升高,臥地不起,最終衰弱死亡。
1.3 寄生蟲感染引發
由寄生蟲感染引發的腹瀉在犢牛中較為常見,當犢牛攝入被球蟲卵囊污染的飲水或者飼料即可發生感染。造成牛腹瀉的寄生蟲常見的有隱孢子蟲和球蟲兩類,寄生蟲體入侵犢牛腸道后會對腸道上皮細胞造成機械性的損傷,導致腸道內部滲透壓平衡被破壞,而出現腹瀉性癥狀。
隱孢子蟲感染多發生于犢牛1~4周齡,患病牛只排出綠色水樣稀糞,并混有血液,有可能發生急性死亡,該病在大型牛場中發生率較高。球蟲感染多發生夏季多雨的季節,患病牛只表現為精神沉郁、反芻停止、血便、體溫升高到40~41 ℃,嚴重者死亡。
2 牛傳染性腹瀉的預防
2.1 加強環境衛生管理
養殖場環境衛生條件太差,會導致各種病原微生物大量的滋生,增加牛群患病的幾率。養殖場需要及時地將圈舍內的糞污、飼料殘渣等清理干凈,并且及時更換墊草。每周至少消毒2~3次,可選用1%次氯酸鈉、臭氧、0.01%碘和70%酒精輪換使用消毒,確保消毒的效果。另外,則需要控制好圈舍內的溫濕度,特別是犢牛對環境溫度敏感性較高,如受到寒冷刺激,非常容易發生腹瀉,導致機體免疫能力下降。養殖場需要保證牛群的生存環境干燥、溫暖,在冬季寒冷的季節做好防寒保暖措施,在夏季則需進行定期通風,保證良好的空氣質量,同時做好防暑降溫工作,為牛群提供適宜的生存環境。
2.2 做好免疫接種防護
制定科學的疫苗接種計劃和驅蟲計劃,能夠有效降低各類傳染性疾病的發生率。使用牛副傷寒滅活疫苗可以預防牛沙門氏菌病的發生,對于1周齡以下的犢牛肌肉接種1 mL/頭份,1周齡以上的接種劑量加倍;可使用牛病毒性腹瀉/黏膜病、傳染性鼻氣管炎二聯滅活疫苗預防牛病毒性腹瀉疾病,在犢牛30日齡首免。牛群的驅蟲工作可在每年的春秋兩季進行,選用廣譜、毒性較低的藥物進行驅蟲,常用的有阿維菌素透皮溶液,根據說明劑量給牛群澆注或涂抹驅蟲。
3 治療措施
3.1 補液治療
對于發病的患牛應該及時地隔離治療,首先采用5%碳酸氫鈉注射液50 mL+ 5%葡萄糖氯化鈉注射液200 mL + 10%氯化鉀注射液10 mL注射治療,同時配以適量的VC、VB6混合注射,補充患牛因脫水而缺失的電解質,同時能夠避免酸中毒的發生[3]。
3.2 藥物治療
對于細菌感染導致的牛腹瀉,首先需要進行藥敏試驗,選擇高敏性藥物用于治療,降低耐藥性的發生幾率。通常可以選用10~30 mg/kg·bw的鏈霉素,肌內注射治療,2次/d,連續用藥3 d。如病癥比較嚴重還可配合40萬IU的慶大霉素,進行肌內注射治療,2次/d,連續用藥3 d;對于病毒性感染,尚無特效治療藥物,主要是進行補液和抗菌治療;對于球蟲感染引發的腹瀉,可以按照1 mg/kg·bw的劑量使用莫能菌素,與飼料攪拌均勻治療,1次/d,連續用藥7 d。或者按照70~100 mg/kg·bw,口服磺胺二甲嘧啶治療,首次加倍,2次/d,連續服用3 d[4]。對隱孢子蟲感染引發的腹瀉,目前尚無特效治療藥物,主要是采取補液和增強免疫力的措施。
3.3 其他輔助治療
對于發生腹瀉的患牛,需要科學搭配飼糧,確保日糧易于消化吸收,保證牛只攝入的營養充足且均衡。尤其是犢牛,自身抵抗力較低,在其出生時必須及時吃到足夠的初乳,以幫助其獲得母源抗體,增強自身抵抗力,對于患病的犢牛,則需要適當控制哺乳的次數,降低胃腸道的負擔。
4 結語
綜上所述,誘發牛傳染性腹瀉的致病因素較多,養殖場必須嚴格控制環境衛生條件,減少病原微生物滋生,同時做好疫苗免疫和驅蟲計劃,降低牛群腹瀉性疾病發生的幾率。對于發病患牛則需對癥治療,及時補液,根據疾病類型科學選用藥物進行治療,降低本病的危害,促進牛養殖業的健康發展。■
參考文獻:
[1] 劉巖.牛傳染性腹瀉的臨床癥分析狀及防治對策探究[J].農村經濟與科技,2016,27(8):52.
[2] 張樹棟,李豪,萬強,等.由沙門氏菌引起的犢牛腹瀉病的實驗室診斷及防治[J].中國畜牧獸醫,2017,44(8):2424-2430.
[3] 阿曼古麗·依米提.牛傳染性腹瀉臨床癥狀與治療方法[J].畜牧獸醫科學(電子版),2019(11):146-147.
[4] 秦建華,李妍,史萬玉,等.規模化奶牛示范場犢牛傳染性腹瀉防治技術[J].河北農業,2022(1):79-82.
作者簡介:熊獻東(1991.12— ),男,云南寧蒗人,本科,助理獸醫師,主要從事動物疫病防控和畜牧業生產發展技術推廣應用及指導工作。
*通信作者:陶清海(1979.09— ),男,本科,高級畜牧師,主要從事畜牧業生產發展及技術推廣應用指導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