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雞傳染性鼻炎是由副雞禽桿菌引起的一種在肉雞、蛋雞中常見的急性或亞急性呼吸道傳染病。雞傳染性鼻炎具有潛伏期短,發病和傳播迅速的特點;臨床常見癥狀為面部腫脹、流鼻涕,鼻腔內出現炎癥等。傳染性鼻炎發病導致肉雞采食量下降,生長緩慢;蛋雞產蛋下降,死淘增多。近年來,雞傳染性鼻炎在國內呈高發流行態勢,防控和發病后治療存在諸多困難,在產蛋高峰期發病給蛋雞養殖戶造成嚴重的經濟損失。國內養雞從業人員飼養管理水平差異較大,對養殖生物安全的重視程度不同;同時針對雞傳染性鼻炎疫苗選擇和使用存在諸多誤區,本文針對以上問題進行詳細闡述,希望幫助廣大養雞戶做好雞傳染性鼻炎的防控。
關鍵詞:副雞禽桿菌;雞傳染性鼻炎;雞傳染性鼻炎疫苗
1 雞傳染性鼻炎流行態勢分析
國內近些年關于副雞禽桿菌的流行病學研究表明:目前在我國雞傳染性鼻炎(infectious coryza,IC)一年四季均可發生,冬春季全國高發;初產及產蛋高峰期蛋雞發病最多,其次是青年雞。目前雞傳染性鼻炎在我國各省養雞密集區廣泛流行,而且A、B、C三種血清型副雞禽桿菌菌株(avibacterium paragallinarum,Apg)均有傳播。馬國明等[1]研究結果表明:2017—2019年間全國17個省市地區,240個規模化養殖場雞群采集1 403份臨床樣本,雞傳染性鼻炎陽性率分別為38.1%、45.7%和36.4%,場陽性率分別為45.9%、41.7%和56.1%。李秀娟等[2]研究結果表明:送檢病料中副雞禽桿菌檢出率從2014年的3. 8%增長到 2019年的13. 1%,呈逐年遞增趨勢;并且雞傳染性鼻炎導致雞只鼻腔、鼻竇黏膜受損,體溫升高和免疫力下降等,臨床常見低致病性禽流感病毒、新城疫病毒、雞毒支原體、大腸桿菌的繼發或混合感染。因此,臨床上雞傳染性鼻炎的混合感染較為普通,尤其是在雞群發病病程長且未及時得到有效控制的情況下。陳秀芳[3]于2019—2020年從江蘇、河北及寧夏等地疑似發生IC的規模化蛋雞場開展流行病學調查,發病雞群中A、B、C 3種血清型 Apg 均有流行,在分離鑒定的40個Apg分離株中包括血清A型11株、血清B型10 株和血清C型19株,表明血清C型已經上升為當前流行株的最優勢的血清型,多個雞群被發現同時存在2種甚至3種血清型菌株的感染。
2023年雞傳染性鼻炎流行情況調查結果表明:國內主要的蛋雞品種均有發病;且發病日齡分布在40~480日齡,多數發病案例集中在產蛋期,現場調查分析產蛋期發病原因如下:天氣突變雞群感冒誘發、開產前未免疫鼻炎疫苗、周邊發病傳播、開產前鼻炎苗免疫效果不確切等。產蛋雞發病率8%~40%,產蛋下降10%~26%,治療周期7~30 d,給蛋雞養殖戶造成了嚴重經濟損失。而低日齡發病案例多與青年雞未免疫鼻炎疫苗、近期轉群且進行長途運輸、雞舍調溫不及時致雞群感冒有關。
2 雞傳染性鼻炎高發原因分析
副雞禽桿菌主要是通過與病雞接觸或吸入帶病菌飛沫進行傳播,也可通過被病菌污染的飼料、飲水經消化道傳染給健康雞。副雞禽桿菌對熱、陽光、干燥和常用消毒液敏感,通過有效的生物安全措施能夠實現良好的預防發病效果[4]。但是筆者通過廣泛的實地調查認為雞傳染性鼻炎在國內高發原因有以下幾點:①國內養雞從業人員飼養管理水平不一,溫差波動較大的季節飼養過程中通風管理和溫度控制不夠謹慎,雞群著涼誘發鼻炎;②當雞群出現輕微呼吸道癥狀,伴隨有流鼻涕現象,養殖戶按照雞群感冒進行治療,由于早期癥狀不典型,很容易被認為是雞群感冒,導致后期鼻炎癥狀加重,增大治療難度;③部分蛋雞散養戶習慣性忽視生物安全在傳染病防控中的重要作用,不采用全進全出、批間空舍消毒飼養模式,導致多批次連續發病;④對進出場區的物資、人員缺乏管控消毒措施,造成不同棟舍和養殖小區病原大面積傳播;⑤很多養殖戶認為鼻炎疫苗開產前免疫能夠在產蛋期長期保護,在開產后忽略抗體監測在疫病防控中的重要作用,在抗體衰減至保護水平以下時(抗體檢測結果S/P值lt;0.5)不進行補免導致雞群處于易感狀態。在實際的生產實踐中,由于長期缺乏可靠的鼻炎苗免疫效果評價方法,很多客戶誤以為所有的鼻炎疫苗都是保護力合格的三價苗或認為不發病就是疫苗保護期持久。免疫后雞群并未產生具有保護力的三價抗體同樣會增大雞群感染時的發病風險。過去,磺胺類藥物對雞傳染性鼻炎的治療效果非常好,養殖戶長期用藥導致耐藥性產生;⑥隨著國內禁止使用促生長類抗生素添加劑政策的推行,以及食品安全要求的提升,抗生素的選擇和使用范圍受到限制;⑦目前,國內使用的雞傳染性鼻炎疫苗大多為血清型A型或A、C型,疫苗的菌株覆蓋不全面或免疫后保護力不足是當下國內雞傳染性鼻炎防疫失敗的重要原因[5];⑧雞傳染性鼻炎疫苗免疫后抗體缺乏可靠檢測方法,疫苗免疫效果及免疫保護期無法進行有效評價。以上因素導致當前國內雞傳染性鼻炎的防控存在諸多困難。
3 副雞禽桿菌致病性研究
目前已發現的副雞禽桿菌毒力相關抗原有以下幾種:①血凝素,決定病原菌免疫原性和致病性;②脂多糖,革蘭陰性菌特有的內毒素,能引起中毒;③莢膜,同時具有抗宿主吞噬和黏附攻擊宿主靶細胞的作用;④多糖,其結構和成分常與病原性和血清型相關,細菌多糖往往能引起雞心包積液和鼻炎有關癥狀[6]。副雞禽桿菌在體外能直接吸附雞胚成纖維細胞,在感染中,主要通過呼吸道進入禽類體內,通過黏附于氣管黏膜上皮細胞致病,病菌增殖主要在上呼吸道,通過眼淚和鼻液排毒。經過感染后康復的雞,可產生抗體對再次感染有一定抵抗力。副雞禽桿菌血凝素(HA)是一種保守性抗原,決定副雞禽桿菌免疫原性和致病性,是血清學分型的關鍵基礎。血凝素抗原在闡明副雞禽桿菌致病機制具有重要意義,它能黏附于宿主細胞,是研發亞單位疫苗最合適抗原成分[7]。全細菌滅活苗生產工藝處理不當可能含有大量內毒素等非保護性抗原成分,毒副作用比較強,而亞單位疫苗克服了這一缺點,在降低生產成本的同時減輕了毒副作用,具有更高的安全性和保護效力。
4 雞傳染性鼻炎疫苗現狀
通過對當前國內使用的雞傳染性鼻炎疫苗進行調查發現:國內目前雞傳染性鼻炎的疫苗多為細菌滅活疫苗,根據抗原血清型分為單價、二價、三價疫苗。在佐劑的選擇上,以鋁膠、蜂膠和礦物油佐劑為主。油佐劑鼻炎疫苗保護期長、保護水平高,通常用于常規預防;鋁膠或蜂膠佐劑疫苗接種后組織吸收和產生抗體速度快,多用于鼻炎發病后的緊急免疫治療。此外,也有與其他病毒(ND/IB)或支原體混合生產的聯合疫苗,但調查免疫效果發現:聯合疫苗的副雞禽桿菌免疫原性被抑制,而其他病原的免疫效果會有所加強;因此,亞單位聯合疫苗是未來的研究方向[8]。根據國外針對雞傳染性鼻炎疫苗研究報道:雞傳染性鼻炎鋁膠疫苗在6周齡進行免疫接種,9周齡攻毒保護率遠高于油佐劑疫苗,免疫兩次對雞群保護效果優于單次免疫接種[9-10]。國外含副雞禽桿菌 A、B、C和B變異株血清型的傳染性鼻炎四價滅活疫苗已上市,該疫苗的效力和安全性在商品蛋雞的現場試驗中有良好保護率表現。
目前國內養雞場接種雞傳染性鼻炎疫苗時,主要有以下幾種免疫流程:①首次40日齡左右免疫注射鋁膠佐劑疫苗0. 3 mL/羽,100日齡左右進行二次免疫注射油佐劑疫苗0. 5 mL/羽;②首次40日齡左右免疫注射油佐劑疫苗0.3 mL/羽,100日齡左右進行二次免疫注射油佐劑疫苗0. 5 mL/羽;③部分區域選擇60日齡左右免疫注射一次鋁膠佐劑疫苗或油佐劑疫苗0.5 mL/羽。
通過走訪收集國內近幾年雞傳染性鼻炎疫苗的使用效果,養殖一線的技術人員反饋雞傳染性鼻炎疫苗存在以下問題:①保護力不足,雞傳染性鼻炎近幾年的流行呈高發并出現不同血清型毒株交替或混合流行趨勢,疫苗免疫后防不住;②內毒素含量過高,一線技術人員反映雞傳染性鼻炎疫苗免疫后應激過大,雞群出現精神呆滯、采食下降和產蛋下降,肝破裂等不良反應;③保護期短,大多數養殖戶重視雞傳染性鼻炎疫苗在開產前的疫苗免疫,但蛋雞進入產蛋期之后頻繁發病。
5 雞傳染性鼻炎免疫預防程序與緊急免疫治療
根據筆者參與開展的大量臨床試驗研究結果證實:通過使用惠中生物技術有限公司的雞傳染性鼻炎三價水佐劑疫苗,35~55日齡,0.3 mL/羽進行首次免疫,油佐劑疫苗于85~100日齡0.5 mL/羽進行加強免疫,可實現雞群對傳染性鼻炎良好的免疫保護。蛋雞養殖過程中,通過合理的疫苗免疫配合全程ELISA抗體監測,根據抗體監測結果和本地區流行態勢綜合分析是否加強免疫,以上方案能夠有效解決當下蛋雞養殖過程中雞傳染性鼻炎發病率高的防控難題。
近期全國多例雞場傳染性鼻炎緊急免疫治療的經驗表明:傳染性鼻炎一旦發病,應盡快使用鋁膠佐劑雞傳染性鼻炎三價滅活疫苗配合頭孢類抗生素進行緊急免疫接種,能夠迅速控制發病,盲目使用藥物治療增加養殖成本且很難取得理想療效,延誤最佳治療時機,易造成嚴重的雞只傷亡和產蛋下降損失。■
參考文獻:
[1] 馬國明,尤永君,牛山,等. 2017-2019年我國部分規模場副雞禽桿菌的感染狀況分析[J].中國獸醫雜志, 2021, 57(11):5.
[2] 李秀娟,郭召,趙遠,等. 2014-2019年國內127例雞傳染性鼻炎流行病學分析[J].中國獸醫雜志,2021, 57(6):5.
[3] 陳秀芳.2019~2020年規模化蛋雞場副雞禽桿菌的分離鑒定、致病性研究與耐藥性分析[D].揚州大學,2021.
[4] Y.M.SAIF.禽病學[M].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2005.
[5] 王林川,張淑瓊.我國雞傳染性鼻炎防控與疫苗選用[J].養禽與禽病防治, 2019(7):2.
[6] 盧冷軼.我國副雞嗜血桿菌新血清型的分子病原學和免疫原性的比較研究[D].中國農業大學,2005.
[7] 李倩,蔡俊呈,蔡琳琳,等.雞傳染性鼻炎免疫學研究進展[J].養禽與禽病防治, 2020(8):5.
[8] 劉棟輝,郭夢嬌,張昊,等.副雞禽桿菌研究進展[J].動物醫學進展,2022,43(7):95-98.
[9] BLACKALL P J, EAVES L E, FIRTH D G R. An evaluation of inactivated infectious coryza vaccines containing a double-emulsion adjuvant system[J]. Avian Diseases, 1992, 36(3):632.
[10] BLACKALL P J. Further comparison of adjuvants for an inactivated infectious coryza vaccine[J]. Avian diseases, 1988, 32(4):831-835.
作者簡介:馬福利(1993.12— ),男,基礎獸醫學碩士,研究方向:禽病防控。Email:9918634352@qq.com。